张静;王洁;王淑静;张焱;高岭;赵巍
目的 观察晚期日本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肝窦病变,并探讨其与肝纤维化程度、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 26例晚血患者肝活检标本和5例正常肝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分析;应用鼠抗人Ⅳ型胶原(C-Ⅳ)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层粘蛋白(LN)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者进行定量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对其中5例患者和2例正常肝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肝纤维化程度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患者分别为5、11和10例,晚血患者肝窦壁C-Ⅳ和LN表达增强,并与肝纤维化程度及部分肝功能指标水平相关(P<0.05 或P<0.01),与血清HA水平无关(P>0.05).晚血患者肝窦内皮细胞(SEC)失窗孔及SEC下可见基底膜(BM)的形成,SEC胞浆内出现Weibel、Palade等发现的小体(简称WP小体),肝窦腔内有脱落的肝细胞微绒毛. 结论 晚血患者肝窦存在病变,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改变有关.
作者:陶君;蔡卫民;陈家林;张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临床医学及检验相关资料中均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描述,但未见不同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与形态差异性的报道.本文收集了骨髓片有核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4%的受检者,探讨寄生虫感染与几种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在数量及形态上的差异.
作者:程荣先;肖启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含有口蹄疫病毒(FMDV)衣壳蛋白前体P1-2A和蛋白酶3C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并研究其理化学特性. 方法 选用鸡痘病毒作为载体,将FMDV的衣壳蛋白前体P1-2A和蛋白酶3C基因插入到鸡痘病毒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鸡痘病毒转移载体质粒Putal3cp1,并与鸡痘病毒282E4株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通过药物BrdU加压筛选、间接免疫荧光实验以及Western blot等方法筛选并获得了一株重组鸡痘病毒.将其经酸、碱、加热、氯仿、乙醚以及胰蛋白酶处理,接种到CEF上观察处理前后口蹄疫重组活载体疫苗Vutal3cp1细胞病变,分析这些理化因子对口蹄疫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Vutal3cp1重组鸡痘病毒的影响. 结果 在Ph3.0~9.0范围内,Ph值变化不会造成该口蹄疫重组活载体疫苗Vutal3cp1毒价的显著变化;口蹄疫重组活载体疫苗VUTAL3CP1经50 ℃ 60 min、55 ℃ 30 min或60 ℃ 15 min即可被灭活;对氯仿敏感;经胰蛋白酶37 ℃作用1 h,毒价降低2.44 log10TCID50;对乙醚有抵抗力,经乙醚作用24 h病毒滴度下降1.0 log10TCID50. 结论 筛选并鉴定了含有口蹄疫病毒衣壳蛋白前体P1-2A和蛋白酶3C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活载体疫苗Vutal3cp1,为疫苗研制奠定基础.
作者:金明兰;金宁一;鲁会军;马鸣潇;郑敏;刘慧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性,41岁,北京人.2004年4月22日~2004年5月2日在非州工作.回国后第8d突发寒战,高热伴头痛,自服抗菌素感冒药物无效后到北京某医院就诊.
作者:纪爱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寄生虫病多在农村流行,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是农村卫生工作、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是我国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大事[1].为了解山东省东营市农村人群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现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于2004年10~12月对全市5县(区)的15个自然村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崔向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南宁铁路辖区职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计数虫卵;以问卷方式收集受检者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常年居住地、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吃鱼方式及菜刀、砧板使用习惯等相关因素;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各种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836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47.01%,其中男性为50.78%,女性为4.41%;南宁以北、南宁城区、南宁以南片区感染率分别为67.61%、43.94%、35.29%(P<0.01);有生食鱼虾史者感染率高达67.3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华支睾吸虫感染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吃鱼习惯、居住片区、性别. 结论 南宁铁路辖区职工华支睾吸虫感染形势严峻,吃鱼习惯是影响感染率的首要因素,应通过加强卫生宣教提高职工的防病意识,同时开展普查普治,才能大限度控制华支睾吸虫病在该地区的流行.
作者:李戈明;寿余;蒙成坤;李振武;李秀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是一种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国于1987年在南京首次发现该病例,此后许多地区陆续有病例报道.隐孢子虫引起的腹泻是艾滋病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胃肠道,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易感者经粪口途径感染隐孢子虫后发病.检查粪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是诊断隐孢子虫病的主要依据,从粪便标本中分离纯化卵囊,是对隐孢子虫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本研究选择3种原虫分离纯化方法,用于隐孢子虫卵囊的分离纯化,并进行了初步比较.
作者:刘俊燕;杨秀珍;刘霞;纪伟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收集40篇急性血吸虫病的误诊报道,分析了急性血吸虫病误诊的时间、误诊率、误诊病种和误诊的主要原因,并对急性血吸虫病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作者:吴伟;黄一心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拔3 194 m,面积4 583 km2,是我国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湖区气候属冷温性半干旱草原类型,年均气温0 ℃以上,年降水量350 mm左右,年日照3 000 h以上.湖畔地势平坦,牧草茂盛,农牧业生产规模较大,是青海省重要的牧农渔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区.近年来更是随着环湖自行车赛事的逐步升级而驰名中外,观光、旅游和探险者人数急剧增加.为了解与掌握环青海湖地区人体包虫病流行分布状况,于2005年4~5月在其西畔区开展了人体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献洪;王虎;邱加闽;刘巴睿;马霄;刘培运;刘海青;张静宵;蔡辉霞;刘玉芳;赵延梅;马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对我国广东省野外采集的15种蚊虫雌蚊尾器进行形态和分类学观察并探讨其分类学意义. 方法 自雌蚊腹部剪下腹节后两节,经KOH浸泡过夜后,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加拿大树胶封片后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上述15种蚊虫形态分类学特征不同. 结论 利用雌蚊尾器区分蚊虫种类是一种有效的分类学手段,在蚊虫调查研究中有分类学实用价值.
作者:杨彩红;黎灿强;麦凯欣;黄建文;程少萍;郑文;金立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5年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镇被定为国家级疟疾监测点,为掌握基线资料和制定新的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监测点的居民进行了疟防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
作者:杨正辉;张秋玲;邹德刚;吕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几年来,我国血吸虫病死灰复燃,重疫区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时有出现,部分已控制的地区疫情回升,出现急性感染病人.由于流动人员的增加,在城市也相继发现了血吸虫病病人.在已消灭血吸虫病的地区,输入性病例呈上升趋势[1].现将襄樊市2001~2004年流动人员血吸虫感染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敏;米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青南高原与柴达木盆地两地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形态学特征,为虫株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青南高原的黄南州同仁县、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市为采样点,采集当地自然感染,发育良好的绵羊棘球蚴囊,分别人工感染实验犬,45 d后粪检绦虫卵阳性时剖杀,取其肠道成虫,AAF固定液固定,成虫虫体用洋红或苏木素染液染色,切取的顶突钩用4%孔雀绿染液染色.低倍镜下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用测微尺测量,记录结果. 结果 德令哈株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多数为4节,黄南株多数为5节;德令哈株成虫链体较细长,黄南株较宽短,两株虫体总长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黄南株成虫成熟节片睾丸数与德令哈株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黄南株睾丸在生殖孔前后的分布相当,而德令哈株睾丸多分布于生殖孔前.两成虫生殖孔位置都位于链体节片偏后,但德令哈株有6.84%的生殖孔偏前.黄南株成虫雄茎囊明显小于德令哈株;虫体头钩总数多于德令哈株,大钩、小钩总宽均>德令哈株,头钩总长两成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青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两地细粒棘球绦虫虫体在某些形态特征上显著不同,提示我国可能存在不同的地理株.
作者:曾诚;韩秀敏;蔡慧霞;刘培运;张静宵;赵志军;何多龙;王虎;马霄;刘玉芳;赵延梅;吴献洪;刘海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脑囊虫病为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脑组织所致,因其寄生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患者有癫痫发作、颅内高压、精神障碍等[1].因此在较长的病程中,患者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给患者本人和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为了解脑囊虫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对2001年1月~2002年6月来我所住院的236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脑囊虫病患者心理护理提供依据.
作者:付婷霞;霍海英;董玉华;史世俊;尹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因素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地理分布及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怀远县褚集镇、固镇县新马桥镇、墉桥区大店镇、蒙城县立仓镇和涡阳县龙山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情况,蚊虫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因素. 结果 调查15个行政村,5 987户,24 433人,有纱门、纱窗690户,蚊帐6 727顶,蚊帐拥有率27.53%;使用蚊帐10 260人,蚊帐使用率为41.99%;经常使用蚊香及杀虫剂灭蚊户分别占68.33%和27.98%.血检疟原虫阳性1 308人(均为间日疟),平均阳性率为9.17%.2005年监测点共发生疟疾1 277例,比2004年同期上升48.48%.通宵帐内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42只/顶·次,平均叮人率为0.22只/人·夜;半通宵帐内人饵诱蚊密度为3.78只/h,叮人率为5.66只/人.疟疾病人发病后及时接受抗疟治疗者仅占3.97%,隔日治疗者占11.53%. 结论 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的疟疾疫情回升受多种因素影响,疟疾病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是主要原因.
作者:沈毓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 50岁,已婚,农民,住院号161234.患者因鼻咽癌Ⅱ期于2005年3月12日~5月26日在本院放疗,放疗后复查CT提示:鼻咽部肿瘤消失,无头颈部转移;胸部CT及腹部彩超检查均无异常,出院.自2005年 7月初起患者进行性贫血、消瘦、黑便,左上腹阵发性疼痛、乏力,劳动后心悸、头昏,进食后时尔左上腹疼痛加重,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于2005年8月14日复入本院治疗,既往有血吸虫病史10年余.
作者:肖小炜;张永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综述了化学药物在治疗肠道寄生虫病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作者:陈旭照;吴中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重庆市防治淋巴丝虫病的效果,总结消除丝虫病经验. 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重庆市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防治、监测和慢性丝虫病调查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结果 重庆市13 个区(自治县、市) 427 个乡镇有丝虫病流行,均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主要为致倦库蚊.1955~1985年,全市累计血检14 491 032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者553 703人次.1970~1981年对象治疗932 013人次,疫点人群预防服药284 380人次,全民服药361 101人次,海群生药盐防治5 133 065人次.1957~1979年人群微丝蚴率为5.34%,1985年降至0.07% .1987年查出后 1 例微丝蚴血症者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7 年全市达到消除丝虫病部颁标准.上世纪90年代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56 008例, 2003年调查为23 426例,减少58.17%. 结论 经过综合防治,重庆市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监测结果表明,全市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作者:蒋诗国;吴成果;李继艮;晏维;赖杰;黄文利;肖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蚴14-3-3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原核表达、纯化该重组蛋白,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方法 从重组质粒pGEM-T/Eg14-3-3中获取14-3-3基因,亚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8a构建基因工程菌株,并表达、纯化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ELISA对该蛋白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 成功构建含目的片段14-3-3 的基因工程菌株;ELISA检测显示,用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特异性抗体,Western blot鉴定该抗体能识别重组抗原及原头蚴、囊液、囊壁抗原. 结论 构建的 pET28a/Eg 14-3-3菌株能高效表达14-3-3蛋白,初步鉴定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黄瑾;李宗吉;张静;王淑静;王洁;张焱;高岭;赵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胆道蛔虫症是人类常见的寄生虫病,尤其是卫生意识差的儿童易患此症.蛔虫有钻孔的习性,当受到刺激时蛔虫沿肠道向上逆行,进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症,引起胆道阻塞,也是形成胆石症、胆囊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将30例经B超确诊的胆道蛔虫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辛淑娟;于朝霞;车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