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辉;张秋玲;邹德刚;吕涛
目的 了解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因素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地理分布及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怀远县褚集镇、固镇县新马桥镇、墉桥区大店镇、蒙城县立仓镇和涡阳县龙山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情况,蚊虫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因素. 结果 调查15个行政村,5 987户,24 433人,有纱门、纱窗690户,蚊帐6 727顶,蚊帐拥有率27.53%;使用蚊帐10 260人,蚊帐使用率为41.99%;经常使用蚊香及杀虫剂灭蚊户分别占68.33%和27.98%.血检疟原虫阳性1 308人(均为间日疟),平均阳性率为9.17%.2005年监测点共发生疟疾1 277例,比2004年同期上升48.48%.通宵帐内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42只/顶·次,平均叮人率为0.22只/人·夜;半通宵帐内人饵诱蚊密度为3.78只/h,叮人率为5.66只/人.疟疾病人发病后及时接受抗疟治疗者仅占3.97%,隔日治疗者占11.53%. 结论 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的疟疾疫情回升受多种因素影响,疟疾病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是主要原因.
作者:沈毓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河北省农村人群肠道蠕虫的感染现状,为今后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6个县15个1990年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签点,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于2002年进行人体肠道蠕虫感染状况的调查. 结果 15个调查点粪检7 316人,共检出5种肠道蠕虫虫卵,其中蛔虫感染117例,感染率1.60%;鞭虫感染7例,感染率0.10%;钩虫感染4例,感染率0.05%;东方毛圆线虫感染3例,感染率0.04%;粪便检出蛲虫卵4例.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683名12岁以下儿童,检出蛲虫感染134例,感染率19.62 %. 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与第一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相比,蛔虫感染率下降幅度大,下降了94.97%,鞭虫和钩虫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率仍为19.62%,仅下降了26.43%,说明目前河北省12岁以下儿童蛲虫感染仍然比较严重,今后应加强儿童的蛲虫病防治工作.
作者:马洪生;刘洪斌;李月平;甄素娟;姜霞;孙克勤;陈素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疟疾漏报现状,掌握云南省龙陵县疟疾发病实际情况.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不等比例抽样法,抽取镇安、木城、腊勐3个乡9个行政村,逐户调查村民疟史情况.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CMR)估计疟疾实际发病数和漏报率. 结果 镇安、木城和腊勐3乡2002年疟疾疫情报告发病人数74例;随访2 880人,有疟史27例,疫情上报8例.估计全县疟疾发病数为177例,疫情漏报率为95.48%. 结论 龙陵县疟疾疫情漏报严重.
作者:邓艳;张再兴;孙晓东;张苍林;阎永发;杨富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重庆市防治淋巴丝虫病的效果,总结消除丝虫病经验. 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重庆市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防治、监测和慢性丝虫病调查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结果 重庆市13 个区(自治县、市) 427 个乡镇有丝虫病流行,均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主要为致倦库蚊.1955~1985年,全市累计血检14 491 032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者553 703人次.1970~1981年对象治疗932 013人次,疫点人群预防服药284 380人次,全民服药361 101人次,海群生药盐防治5 133 065人次.1957~1979年人群微丝蚴率为5.34%,1985年降至0.07% .1987年查出后 1 例微丝蚴血症者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7 年全市达到消除丝虫病部颁标准.上世纪90年代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56 008例, 2003年调查为23 426例,减少58.17%. 结论 经过综合防治,重庆市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监测结果表明,全市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作者:蒋诗国;吴成果;李继艮;晏维;赖杰;黄文利;肖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临床医学及检验相关资料中均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描述,但未见不同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与形态差异性的报道.本文收集了骨髓片有核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4%的受检者,探讨寄生虫感染与几种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在数量及形态上的差异.
作者:程荣先;肖启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晚期日本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肝窦病变,并探讨其与肝纤维化程度、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 26例晚血患者肝活检标本和5例正常肝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分析;应用鼠抗人Ⅳ型胶原(C-Ⅳ)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层粘蛋白(LN)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者进行定量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对其中5例患者和2例正常肝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肝纤维化程度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患者分别为5、11和10例,晚血患者肝窦壁C-Ⅳ和LN表达增强,并与肝纤维化程度及部分肝功能指标水平相关(P<0.05 或P<0.01),与血清HA水平无关(P>0.05).晚血患者肝窦内皮细胞(SEC)失窗孔及SEC下可见基底膜(BM)的形成,SEC胞浆内出现Weibel、Palade等发现的小体(简称WP小体),肝窦腔内有脱落的肝细胞微绒毛. 结论 晚血患者肝窦存在病变,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改变有关.
作者:陶君;蔡卫民;陈家林;张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对我国广东省野外采集的15种蚊虫雌蚊尾器进行形态和分类学观察并探讨其分类学意义. 方法 自雌蚊腹部剪下腹节后两节,经KOH浸泡过夜后,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加拿大树胶封片后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上述15种蚊虫形态分类学特征不同. 结论 利用雌蚊尾器区分蚊虫种类是一种有效的分类学手段,在蚊虫调查研究中有分类学实用价值.
作者:杨彩红;黎灿强;麦凯欣;黄建文;程少萍;郑文;金立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5年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镇被定为国家级疟疾监测点,为掌握基线资料和制定新的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监测点的居民进行了疟防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
作者:杨正辉;张秋玲;邹德刚;吕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包虫病在青海省广泛流行,对人群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阻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确切了解此病造成的社会危害,对全省各级医院1991~2001年间的包虫病住院病例进行了回顾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静宵;何多龙;吴献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新建大型水库后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三峡建坝后的重庆市万州较典型的地区,调查当地居民生活行为方式并进行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查. 结果 当地居民饮用水来源主要为河水(占68.7%),手压井水占7.7%,自来水占23.6%;使用无害化厕所的比例为13.5%,86.5%的住户使用室内简易厕所;居民寄生虫感染率为45.4%,男、女感染率分别为42.9%和48.0%.检查出5种肠道寄生虫, 其中蛔虫、姜片虫、钩虫、鞭虫、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0.9%、26.2%、16.9%、3.3%和0.3%.感染1种、2种、3种虫者分别占感染人数的71.7%,23.5%和4.8%.蛔虫感染率10~14岁年龄组高,姜片虫感染率30~39岁年龄组高,钩虫感染率30~59岁年龄组高. 结论 三峡水库建成后,居民的卫生状况未能得到彻底改善,肠道寄生虫病仍然是主要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因此应加强对这类地区的寄生虫病监测,并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改变居民的生活环境及不良的健康行为.
作者:张慧娟;朱蓉;吴成果;张利娟;郭家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探讨间接血凝试验、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和大便孵化法3种血吸虫病检测方法的效果,我们于2004~2005年对来自全国各地疫区外来人员进行了抽查监测.
作者:方桂英;徐菊英;金芳;孙绍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5年,济宁医学院接收了首批外籍医学留学生.为了提高外籍留学生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学校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调研,探讨医学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可行性和方式、方法,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参考.
作者:李炎;吴涛;孔繁之;康永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该课程包括了寄生虫学基础理论及其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1].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寄生虫学的兴趣,是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教学目标.我校对2000~2002级检验专业(本科)的寄生虫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敏;毛樱逾;王光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C.p.)是一种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重要病原体,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国于1987年在南京首次发现该病例,此后许多地区陆续有病例报道.隐孢子虫引起的腹泻是艾滋病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胃肠道,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易感者经粪口途径感染隐孢子虫后发病.检查粪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是诊断隐孢子虫病的主要依据,从粪便标本中分离纯化卵囊,是对隐孢子虫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本研究选择3种原虫分离纯化方法,用于隐孢子虫卵囊的分离纯化,并进行了初步比较.
作者:刘俊燕;杨秀珍;刘霞;纪伟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金标免疫渗滤法快速检测曼氏裂头蚴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诊断价值. 方法 从自然感染的青蛙中分离出曼氏裂头蚴,经口感染小鼠;于感染后第7周剖杀小鼠,收集鼠血清和虫体并计数.以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PSA)为探针建立PSA-DIGFA, 分别检测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健康小鼠、健康人群及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ELISA法进行平行检测和比较. 结果 DIGFA法检测感染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敏感性为100%(49/49)、特异性为100%(30/30),与ELISA法检测结果相同;不同虫荷数感染鼠间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感染鼠与正常鼠之间抗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PSA-DIGFA检测健康人群血清100人份均为阴性,检测囊虫、包虫、旋毛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病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42.5%(17/40)、10.0%(2/20)、20.0%(5/25),80.0%(8/10)、8.0%(2/25). 结论 用曼氏裂头蚴粗抗原检测感染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与其他蠕虫感染存在较高的交叉反应.不同虫荷数感染鼠均产生较高水平抗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DIGFA法与ELISA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同,但前者更为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可单份检测,适合寄生虫病的临床检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若能进一步纯化检测用抗原,减少与其他蠕虫间的交叉反应,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越;叶丽萍;孙亚维;鲁锋;干小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 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法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观察罗格列酮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 结果 罗格列酮治疗组小鼠肝脏纤维组织的增生明显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吡喹酮治疗组. 结论 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有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能明显减少肝脏Ⅰ、Ⅲ型胶原的含量.
作者:谌辉;刘文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南宁铁路辖区职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计数虫卵;以问卷方式收集受检者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常年居住地、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吃鱼方式及菜刀、砧板使用习惯等相关因素;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各种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836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47.01%,其中男性为50.78%,女性为4.41%;南宁以北、南宁城区、南宁以南片区感染率分别为67.61%、43.94%、35.29%(P<0.01);有生食鱼虾史者感染率高达67.3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华支睾吸虫感染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吃鱼习惯、居住片区、性别. 结论 南宁铁路辖区职工华支睾吸虫感染形势严峻,吃鱼习惯是影响感染率的首要因素,应通过加强卫生宣教提高职工的防病意识,同时开展普查普治,才能大限度控制华支睾吸虫病在该地区的流行.
作者:李戈明;寿余;蒙成坤;李振武;李秀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综述了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流行病学.
作者:夏生林;宋宏;蔡乾春;罗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 50岁,已婚,农民,住院号161234.患者因鼻咽癌Ⅱ期于2005年3月12日~5月26日在本院放疗,放疗后复查CT提示:鼻咽部肿瘤消失,无头颈部转移;胸部CT及腹部彩超检查均无异常,出院.自2005年 7月初起患者进行性贫血、消瘦、黑便,左上腹阵发性疼痛、乏力,劳动后心悸、头昏,进食后时尔左上腹疼痛加重,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于2005年8月14日复入本院治疗,既往有血吸虫病史10年余.
作者:肖小炜;张永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脑型血吸虫病占血吸虫病的1.74%~4.29%,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杨市办事处血防站1998~2003年用吡喹酮治疗脑型血吸虫病患者16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华祥;王磊;杨必农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