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使君子与榧子驱治肠蛔虫的疗效观察

胡建中;蒋茂芳

关键词:使君子, 榧子, 蛔虫, 苦楝皮, 槟榔, 中药, 需水, 疗效, 煎服, 患者, 果实, 报告
摘要:中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和榧子等有驱治肠蛔虫作用[1],但苦楝皮和槟榔皆需水煎服,且味苦,而使君子和榧子皆为果实,味甘香,患者乐于服用.作者观察了使君子和榧子驱治肠蛔虫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吡喹酮治疗脑型血吸虫病16例临床观察

    脑型血吸虫病占血吸虫病的1.74%~4.29%,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杨市办事处血防站1998~2003年用吡喹酮治疗脑型血吸虫病患者16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华祥;王磊;杨必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窦病变的观察

    目的 观察晚期日本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肝窦病变,并探讨其与肝纤维化程度、肝功能的关系. 方法 26例晚血患者肝活检标本和5例正常肝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分析;应用鼠抗人Ⅳ型胶原(C-Ⅳ)单克隆抗体和兔抗人层粘蛋白(LN)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者进行定量检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对其中5例患者和2例正常肝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肝纤维化程度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的患者分别为5、11和10例,晚血患者肝窦壁C-Ⅳ和LN表达增强,并与肝纤维化程度及部分肝功能指标水平相关(P<0.05 或P<0.01),与血清HA水平无关(P>0.05).晚血患者肝窦内皮细胞(SEC)失窗孔及SEC下可见基底膜(BM)的形成,SEC胞浆内出现Weibel、Palade等发现的小体(简称WP小体),肝窦腔内有脱落的肝细胞微绒毛. 结论 晚血患者肝窦存在病变,与肝纤维化程度及肝功能改变有关.

    作者:陶君;蔡卫民;陈家林;张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用捕获-再捕获方法调查龙陵县疟疾漏报情况的调查

    目的 分析疟疾漏报现状,掌握云南省龙陵县疟疾发病实际情况.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不等比例抽样法,抽取镇安、木城、腊勐3个乡9个行政村,逐户调查村民疟史情况.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CMR)估计疟疾实际发病数和漏报率. 结果 镇安、木城和腊勐3乡2002年疟疾疫情报告发病人数74例;随访2 880人,有疟史27例,疫情上报8例.估计全县疟疾发病数为177例,疫情漏报率为95.48%. 结论 龙陵县疟疾疫情漏报严重.

    作者:邓艳;张再兴;孙晓东;张苍林;阎永发;杨富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慈溪市外来人员血吸虫病检测结果分析

    为探讨间接血凝试验、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和大便孵化法3种血吸虫病检测方法的效果,我们于2004~2005年对来自全国各地疫区外来人员进行了抽查监测.

    作者:方桂英;徐菊英;金芳;孙绍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泡球蚴组织的体外培养及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泡球蚴组织的体外培养模型,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泡球蚴疗效进行初步筛选. 方法 泡球蚴组织体外培养9周后,分为7组:阿苯达唑组、汉防己甲素组、己酮可可碱组、苦豆碱组、氧氟沙星组、未用药组和二甲基亚砜组.在加药24 h和18 d后,分别取样固定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实验期间对囊泡计数.实验结束后,将培养物接种BALB/c小鼠进行活力测试. 结果 汉防己甲素和己酮可可碱在体外能抑制泡球蚴的生长(P<0.005),氧氟沙星对泡球蚴没有作用(P>0.005),苦豆碱能促进泡球蚴生长.接种各药物组培养物的BALB/c小鼠饲养80 d后处死并解剖,发现所有小鼠的腹腔中均有泡球蚴生长. 结论 汉防己甲素和己酮可可碱在体外对泡球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氧氟沙星和苦豆碱对寄生虫无治疗作用.活力测试提示所选药物只能抑制寄生虫生长而无杀灭作用.

    作者:李琼毅;陈根;包根书;周海霞;史大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脑囊虫病患者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

    脑囊虫病为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脑组织所致,因其寄生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患者有癫痫发作、颅内高压、精神障碍等[1].因此在较长的病程中,患者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给患者本人和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为了解脑囊虫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对2001年1月~2002年6月来我所住院的236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脑囊虫病患者心理护理提供依据.

    作者:付婷霞;霍海英;董玉华;史世俊;尹立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免疫特性分析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中国大陆株)线粒体苹果酸脱氢酶(Eg mMDH )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并初步鉴定重组蛋白的免疫学特性. 方法 对已构建的基因工程菌株mMDH/pGEM-T/JM109进行酶切,获取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重组到pET28a表达载体上,筛选阳性表达菌株并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鉴定重组mMDH蛋白质为包涵体后,超声破碎细胞,尿素溶解包涵体,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取重组蛋白.以纯化的mMDH作抗原免疫小鼠,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鼠血清抗体水平. 结果 成功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mMDH/pET28a/BL21,并纯化出浓度较高的重组蛋白.ELISA结果显示,重组抗原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一定水平的血清抗体;Western blot显示,原头蚴、囊液等天然抗原能被重组抗原免疫的小鼠血清识别. 结论 纯化后的重组蛋白mMDH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有望作为包虫病候选疫苗,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张静;王洁;王淑静;张焱;高岭;赵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流行病学.

    作者:夏生林;宋宏;蔡乾春;罗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罗格列酮抗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 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法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观察罗格列酮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 结果 罗格列酮治疗组小鼠肝脏纤维组织的增生明显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吡喹酮治疗组. 结论 PPARγ配体罗格列酮有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能明显减少肝脏Ⅰ、Ⅲ型胶原的含量.

    作者:谌辉;刘文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我国15种蚊虫雌蚊尾器的形态特征观察

    目的 对我国广东省野外采集的15种蚊虫雌蚊尾器进行形态和分类学观察并探讨其分类学意义. 方法 自雌蚊腹部剪下腹节后两节,经KOH浸泡过夜后,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加拿大树胶封片后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 上述15种蚊虫形态分类学特征不同. 结论 利用雌蚊尾器区分蚊虫种类是一种有效的分类学手段,在蚊虫调查研究中有分类学实用价值.

    作者:杨彩红;黎灿强;麦凯欣;黄建文;程少萍;郑文;金立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钩虫致上消化道出血误诊1例报告

    患者,男, 50岁,已婚,农民,住院号161234.患者因鼻咽癌Ⅱ期于2005年3月12日~5月26日在本院放疗,放疗后复查CT提示:鼻咽部肿瘤消失,无头颈部转移;胸部CT及腹部彩超检查均无异常,出院.自2005年 7月初起患者进行性贫血、消瘦、黑便,左上腹阵发性疼痛、乏力,劳动后心悸、头昏,进食后时尔左上腹疼痛加重,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于2005年8月14日复入本院治疗,既往有血吸虫病史10年余.

    作者:肖小炜;张永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青海省青南高原与柴达木盆地细粒棘球蚴实验感染犬体内成虫形态学比较观察

    目的 比较青南高原与柴达木盆地两地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形态学特征,为虫株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青南高原的黄南州同仁县、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市为采样点,采集当地自然感染,发育良好的绵羊棘球蚴囊,分别人工感染实验犬,45 d后粪检绦虫卵阳性时剖杀,取其肠道成虫,AAF固定液固定,成虫虫体用洋红或苏木素染液染色,切取的顶突钩用4%孔雀绿染液染色.低倍镜下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用测微尺测量,记录结果. 结果 德令哈株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多数为4节,黄南株多数为5节;德令哈株成虫链体较细长,黄南株较宽短,两株虫体总长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黄南株成虫成熟节片睾丸数与德令哈株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黄南株睾丸在生殖孔前后的分布相当,而德令哈株睾丸多分布于生殖孔前.两成虫生殖孔位置都位于链体节片偏后,但德令哈株有6.84%的生殖孔偏前.黄南株成虫雄茎囊明显小于德令哈株;虫体头钩总数多于德令哈株,大钩、小钩总宽均>德令哈株,头钩总长两成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青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两地细粒棘球绦虫虫体在某些形态特征上显著不同,提示我国可能存在不同的地理株.

    作者:曾诚;韩秀敏;蔡慧霞;刘培运;张静宵;赵志军;何多龙;王虎;马霄;刘玉芳;赵延梅;吴献洪;刘海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寄生虫感染与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差异性的探讨

    在临床医学及检验相关资料中均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描述,但未见不同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与形态差异性的报道.本文收集了骨髓片有核细胞分类中嗜酸性粒细胞>4%的受检者,探讨寄生虫感染与几种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在数量及形态上的差异.

    作者:程荣先;肖启琼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医学检验专业寄生虫学教学方法探讨

    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该课程包括了寄生虫学基础理论及其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1].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寄生虫学的兴趣,是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教学目标.我校对2000~2002级检验专业(本科)的寄生虫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敏;毛樱逾;王光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东营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现状调查

    寄生虫病多在农村流行,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是农村卫生工作、也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是我国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大事[1].为了解山东省东营市农村人群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现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于2004年10~12月对全市5县(区)的15个自然村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崔向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使君子与榧子驱治肠蛔虫的疗效观察

    中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和榧子等有驱治肠蛔虫作用[1],但苦楝皮和槟榔皆需水煎服,且味苦,而使君子和榧子皆为果实,味甘香,患者乐于服用.作者观察了使君子和榧子驱治肠蛔虫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建中;蒋茂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青海省1991~2001年包虫病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报告

    包虫病在青海省广泛流行,对人群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阻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确切了解此病造成的社会危害,对全省各级医院1991~2001年间的包虫病住院病例进行了回顾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静宵;何多龙;吴献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环青海湖地区人体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拔3 194 m,面积4 583 km2,是我国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湖区气候属冷温性半干旱草原类型,年均气温0 ℃以上,年降水量350 mm左右,年日照3 000 h以上.湖畔地势平坦,牧草茂盛,农牧业生产规模较大,是青海省重要的牧农渔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区.近年来更是随着环湖自行车赛事的逐步升级而驰名中外,观光、旅游和探险者人数急剧增加.为了解与掌握环青海湖地区人体包虫病流行分布状况,于2005年4~5月在其西畔区开展了人体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献洪;王虎;邱加闽;刘巴睿;马霄;刘培运;刘海青;张静宵;蔡辉霞;刘玉芳;赵延梅;马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DIGFA法快速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潜在诊断价值

    目的 探索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金标免疫渗滤法快速检测曼氏裂头蚴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诊断价值. 方法 从自然感染的青蛙中分离出曼氏裂头蚴,经口感染小鼠;于感染后第7周剖杀小鼠,收集鼠血清和虫体并计数.以曼氏裂头蚴可溶性抗原(PSA)为探针建立PSA-DIGFA, 分别检测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健康小鼠、健康人群及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ELISA法进行平行检测和比较. 结果 DIGFA法检测感染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敏感性为100%(49/49)、特异性为100%(30/30),与ELISA法检测结果相同;不同虫荷数感染鼠间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感染鼠与正常鼠之间抗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PSA-DIGFA检测健康人群血清100人份均为阴性,检测囊虫、包虫、旋毛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病病人血清的阳性率分别为42.5%(17/40)、10.0%(2/20)、20.0%(5/25),80.0%(8/10)、8.0%(2/25). 结论 用曼氏裂头蚴粗抗原检测感染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与其他蠕虫感染存在较高的交叉反应.不同虫荷数感染鼠均产生较高水平抗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DIGFA法与ELISA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同,但前者更为简便、快速,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可单份检测,适合寄生虫病的临床检验和流行病学调查.若能进一步纯化检测用抗原,减少与其他蠕虫间的交叉反应,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越;叶丽萍;孙亚维;鲁锋;干小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细粒棘球蚴重组14-3-3基因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学鉴定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蚴14-3-3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原核表达、纯化该重组蛋白,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方法 从重组质粒pGEM-T/Eg14-3-3中获取14-3-3基因,亚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8a构建基因工程菌株,并表达、纯化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ELISA对该蛋白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 成功构建含目的片段14-3-3 的基因工程菌株;ELISA检测显示,用表达、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特异性抗体,Western blot鉴定该抗体能识别重组抗原及原头蚴、囊液、囊壁抗原. 结论 构建的 pET28a/Eg 14-3-3菌株能高效表达14-3-3蛋白,初步鉴定该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作者:黄瑾;李宗吉;张静;王淑静;王洁;张焱;高岭;赵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