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先增
蓝氏贾第鞭毛虫是一种致病性肠道原虫,在我国分布广泛.新疆为游牧民族聚集区,受其生活和饮食习惯影响,人群感染率高.作者统计了1994年4月~2004年4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大便常规检查资料,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长春;龚天美;牟小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流行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学生中防治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安徽省各地市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粪便标本共4 048份,采用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 结果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3%(54/4048).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5%(28/889)、0.82%(9/1098)、0.82%(9/1092)和0.83%(8/969),幼儿与其他学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男生与女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9%(28/1880)和1.20%(26/2168),差异无显著性(P>0.05).城、乡学生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75%(13/1740)和1.78%(41/2308),差异有显著性(P<0.01).隐孢子虫感染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轻度腹痛、轻度腹泻、稀便. 结论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以幼儿多见,农村较城市多见;隐孢子虫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易误诊和漏诊.
作者:许礼发;李朝品;张荣波;王晓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蚊类地理区划,确定湖北蚊类区系属性. 方法分析已知蚊类的区系成分,并与邻近江西、湖南、河南地区蚊类区系比较. 结果已发现蚊类11属75种,其中属于东洋界为主的52种,占69.3%;属于古北界为主的10种,占13.4%;广布两界13种,占17.3%. 结论湖北地区蚊类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作者:陈晓;刘亦仁;杨振琼;文学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土壤肠道线虫卵污染及与人群感染关系的调查已有报告[1].为了解集体驱虫后人群感染率变化及家居环境土壤虫卵污染状况,作者等于2001年9月~2004年9月在贵州省普定县龙场乡肠道线虫防治点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兆义;李安梅;林广初;王秀珍;刘烜;杜坤;伍红霞;王洪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PCR及六胺银(GMS)染色法对肺孢子虫肺炎(PCP)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用PCR及GMS染色法检测临床拟诊PCP患者及非PCP患者的痰液标本,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在40例临床拟诊PCP患者的痰标本中,用PCR 方法检测肺孢子虫DNA,结果均为阳性,其中有12例患者用SMZ治疗后复检,PCR全部转阴;而用GMS染色镜检,阳性率仅为35.0%(14/40).20例非PCP呼吸道感染者的痰液PCR和GMS染色镜检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用GMS染色法诊断PCP,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PCR的敏感性高于GMS染色法,适于临床筛查和疗效考核.
作者:安亦军;黄敏君;郭增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三氯苯达唑是苯并咪唑类衍生物,已证明对吸虫属有杀灭作用[1],但对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的疗效国内尚无报道.作者等用三氯苯达唑治疗5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刘明达;刘约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对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的影响. 方法采用金标免疫诊断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4 310例育龄妇女血清弓形虫抗体IgG、IgM和循环抗原. 结果 4 310例育龄妇女中血清弓形虫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606例,阳性率14.06%,阳性组中流产、死胎、畸形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0.01),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宫外孕、盆腔炎、不孕症的患病率也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 结论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与异常妊娠结局及某些妇科疾病密切相关,加强对育龄妇女弓形虫血清学监测和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昌源;杨连第;鲁敏;骆若愚;孔小玲;陈双郧;王冀鄂;龚飞;卢建明;吴有材;丰琳;乐周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流行情况,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及经验,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 方法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反复查治,重点人群服药治疗,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丝虫病的流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继续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清除残存传染源,阻断其传播. 结果经过反复查治,阳山县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4.35%降至0.12%,1980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6年经广东省卫生厅组织评审, 确认全县范围已阻断丝虫病传播, 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的病原及蚊媒监测,均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及蚊媒幼丝虫感染. 结论阳山县防治丝虫病各项技术措施可行,防治效果和消除丝虫病的远期效果巩固.
作者:黄新华;钟文钊;刘狄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我国周期型马来丝虫DNA多态性. 方法收集长爪沙鼠保种的湖北谷城(H)株、四川乐山(S)株和浙江安吉(Z)株马来丝虫成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RAPD技术分析DNA多态性. 结果得到17个DNA扩增片段,大小为50~1 000 bp.其中a、c为H、S、Z株共有条带, d、e、f、g为H、S株共有条带,b、h、i为H株特有条带.结论 RAPD分析3个地区株马来丝虫在基因结构上既有同源性,又存在差异,表明我国马来丝虫似有种内分化的趋向.
作者:边春香;李杰;金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肠道蠕虫病感染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聊城市于1992~2000年开展了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泽玉;孙玉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制作结构清晰,颜色鲜明,能长期保存的家蝇卵巢标本的染色方法. 方法采用孔雀绿染色法.并与1%醋酸卡红染色法进行对比. 结果固定的卵巢经4%孔雀绿水溶液室温(25 ℃)染色12 h效果佳.不同发育阶段卵巢的不同部位对孔雀绿的吸附力不同.卵巢发育早期,细胞核染为亮绿色, 细胞质染为浅绿色;卵巢发育晚期,卵壳染为亮绿色,并具有清晰的纹络;各个发育阶段的卵巢管管壁及卵巢周围组织不着色.标本染色反差明显,具有立体感,易观察. 结论用孔雀绿染色法制作的家蝇卵巢标本在教学及家蝇防制科研工作中有实用价值.
作者:刘俊燕;纪伟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国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普遍.据报道,我国线虫虫种的流行分布及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人群中有差异 [1,2],主要与我国居民居住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卫生状况以及卫生知识水平等有关.苏水莲等[3,4]报道了学生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感染率差异较大.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肠道寄生线虫的感染状况,对本院2003级新生肠道寄生线虫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
作者:胡英辉;邓仕标;郑金娥;夏慧萍;黄尾全;王敏;刘晓群;何云岩;徐南欢;钟小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1,男,6岁,甘肃省平凉人.2002年10月因头部出现一肿块,伴疼痛、瘙痒,低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肿瘤,后经脑CT排除. 于2002年11月7日来本室就诊.体检:患儿枕部有一直径约2.5 cm肿块,其上有一小孔,轻轻挤压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和1条乳白色虫体流出,虫体长约1.2 cm,宽0.3 cm,圆柱形,一端稍尖.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分节,头端有1对黑色口钩,口钩尖端分两叶其后方无弯曲的尖齿,无前气门,第7腹节无刺,气门后面向中心凹入呈漏斗状,无气门裂.经本室鉴定为牛皮蝇一龄幼虫,诊断为皮肤蝇蛆病.
作者:包根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制备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及分泌的McAb进行鉴定. 方法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特异性、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进行纯化.ELISA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分别测定McAb滴度、相对亲和力和相加效应,琼脂双扩散试验鉴定免疫球蛋白类型,检测McAb与其他寄生虫抗原的交叉反应.电镜观察杂交瘤细胞超微结构,计数染色体数目及观察杂交瘤细胞分泌McAb的稳定性. 结果筛选出2株(B2C12和E11F11)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电镜显示,杂交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和浆细胞的特征,胞浆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平均为98.6条,均能稳定分泌McAb(属IgM).B2C12株培养上清液和腹水McAb滴度分别为1∶1 280和1∶2.048×104,E11F11株为1∶640和1∶1.024×104,其中前者的相对亲和力较后者稍高.2株McAb识别ES抗原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且不与其他寄生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获得2株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杂交瘤细胞株,均能稳定分泌高滴度、特异性的IgM类McAb,并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为研制旋毛虫病诊断试剂盒和制备基因工程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妍;安桂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根据<全国第二次人体重要寄生虫调查方案>,于2002年7~10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囊虫病流行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调查4个城市,10个县,22个点,总调查人数21 155人,血清学调查4 605人.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自存;卢世堂;陈晓梅;张婷婷;段明贤;李淑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克隆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北京分离株srRNA片段,为我国E. tenella类群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E. tenella北京分离株卵囊并孢子化,用RT-PCR扩增孢子化卵囊大小为588 bp的片段,纯化后PCR产物克隆入pMD18-T,测序.将测得的序列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结果克隆了预计大小为588 bp的E. tenella北京分离株srRNA片段,序列分析显示其与国外株E. tenella相应序列同源性高为99%. 结论成功测定了我国E. tenella 北京分离株大小588 bp的srRNA片段,其与E. tenella国外分离株相应序列高度同源.
作者:李建华;张西臣;尹继刚;杨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河南省信阳市东部的固始、淮滨、商城、潢川县曾是恶性疟流行区[1],主要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2].20世纪80年代以前,恶性疟病例散在发生或呈地方性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病例明显上升,1983年4县的39个乡发现病例1 928例,1984年扩大到50个乡,发生恶性疟2 922例,局部暴发点发病率高达35.5%.从1985年开始将消灭传染源的单一措施改变为DDT室内滞留喷洒和溴氰菊酯浸帐控制媒介与传染源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控制了恶性疟流行,1988年后未再发现恶性疟病例,1989年经考核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恶性疟标准.现对恶性疟防治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陈旭东;沈大勇;刘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疟疾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每年有300~500万人感染疟疾并导致100多万人死亡.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由于按蚊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扩散,目前尚无有效的防制措施.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疟疾防治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于20世纪 90 年代初提出一项基因操纵控制蚊媒新策略,即通过转基因手段,把蚊虫抵抗疟原虫感染的相关基因转入蚊基因组, 使其稳定遗传并在自然种群中扩散, 以期减少甚至阻断疟疾的传播.研究疟原虫感染引起蚊媒体内的生物学改变,特别是对按蚊中抑制疟原虫感染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 是实现这一策略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三类基因:按蚊的模式识别受体、抗疟原虫感染的基因和效应调节基因.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继德;何瑛;张锡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GRA1,并观察其免疫小鼠的保护性. 方法经PCR从cDNA克隆中扩增出GRA1编码基因,定向克隆入pcDNA3的EcoRⅠ/XhoⅠ位点,从而获得pcGRA1.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及序列测定对该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将100 μg质粒于小鼠左后腿DNA肌注,于注射后2周和4周各加强1次;分别观察小鼠体内的特异性抗体滴度、GRA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分布、GRA1在肌细胞的表达以及免疫小鼠对弓形虫强毒株RH速殖子攻击后的保护性. 结果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将573 bp的GRA1编码阅读框定向克隆到pcDNA3 EcoRⅠ/XhoⅠ位点,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cGRA1;免疫小鼠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IgG;不同组织DNA为模板特异地扩增出GRA1编码基因;IFA检测pcGRA1免疫鼠肌细胞呈阳性反应;弓形虫RH株速殖子攻击感染pcGRA1免疫鼠,其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 结论重组质粒pcGRA1免疫小鼠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对弓形虫强毒株的攻击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性.
作者:蔡力汀;舒衡平;王丹静;蒋立平;吴翔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BBC1(SjBBC1)基因,为寻找新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候选抗原分子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用PRIMER5.0引物设计软件自行设计引物,PCR扩增SjBBC1基因,将PCR产物纯化后与pUCm-T载体连接,经蓝白筛选﹑双酶切分析和PCR鉴定后,亚克隆入pQE30原核表达载体中.对原核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 结果 PCR扩增产物约为650 bp,与预期大小相符.将该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表达蛋白分子质量单位约为23.6 ku,并能被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识别. 结论构建了pQE30/SjBBC1原核表达重组体载体,表达了具有抗原性的BBC1抗原.
作者:万志刚;肖建华;曾桥;张愉快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