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辉;邓仕标;郑金娥;夏慧萍;黄尾全;王敏;刘晓群;何云岩;徐南欢;钟小菊
目的研究嗜人按蚊不同发育期溴氰菊酯敏感性动态变化.方法选用室内选育的嗜人按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以浸渍法测试幼虫溴氰菊酯敏感性,以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测试成蚊溴氰菊酯敏感性. 结果幼虫期,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由低至高依次均为Ⅳ、Ⅲ、Ⅱ龄幼虫;成蚊期,两种品系的敏感性均以早期成蚊低,中期成蚊次之,晚期成蚊高. 结论嗜人按蚊两品系不同生长期溴氰菊酯敏感性消长相似,敏感性水平随幼虫的发育而上升,随成蚊蚊龄增长而下降.
作者:李菊林;高琪;周华云;金小林;朱国鼎;曹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吡喹酮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的一种新型广谱抗寄生虫药物.我国于1977年试制成功,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吸虫病、囊虫病、包虫病等.本文就国内外吡喹酮治疗常见吸虫病的临床研究作简要综述.
作者:马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蝇类是一种变温的节肢动物,蝇的生长发育受温度、湿度、食物、种群密度等多种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其中温度对蝇幼虫、蛹的生长及成蝇的羽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而且成蝇对温度也十分敏感,温度影响成蝇的寿命、活动能力、繁殖能力及季节分布等,本研究观察了21 ℃、28 ℃恒温条件下雌、雄丝光绿蝇成蝇的寿命.
作者:赵文爱;胡圣爱;冯晓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实验区感染病例家庭分布情况以及感染者亲属的感染情况的分析,探讨日本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以及家庭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塘美行政村作为实验点,2002年对全村的1 064人进行了病原学检查,并对其中的1 01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家庭人员调查.2003年对其中的两个高感染村418人进行追踪随访,12月份进行回顾性疫水接触调查.调查资料用ACCESS2002建立数据库,用SPSS做统计分析. 结果江西塘美村血吸虫感染病例呈现家庭聚集性现象,感染者的亲属更易感染血吸虫病,血缘关系越近,发病机会越大.结论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病存在家庭聚集性,日本血吸虫感染不能排除受遗传因素影响.
作者:朱蓉;林丹丹;曹淳力;祝红庆;胡飞;张慧娟;郭家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寄生于人体的有 2 种, 即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螨,寄生在毛囊和皮脂腺内,可构成相应部位的病变,如酒渣鼻、痤疮、毛囊虫性皮炎等,有关蠕形螨寄生在外耳道的情况,以及与外耳、中耳疾病的关系目前报道不多.为了解外耳道蠕形螨感染及分布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对在校大学生外耳道蠕形螨感染情况作了初步调查.
作者:孙彦青;于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蚊类地理区划,确定湖北蚊类区系属性. 方法分析已知蚊类的区系成分,并与邻近江西、湖南、河南地区蚊类区系比较. 结果已发现蚊类11属75种,其中属于东洋界为主的52种,占69.3%;属于古北界为主的10种,占13.4%;广布两界13种,占17.3%. 结论湖北地区蚊类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作者:陈晓;刘亦仁;杨振琼;文学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制备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及分泌的McAb进行鉴定. 方法用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特异性、高滴度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进行纯化.ELISA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分别测定McAb滴度、相对亲和力和相加效应,琼脂双扩散试验鉴定免疫球蛋白类型,检测McAb与其他寄生虫抗原的交叉反应.电镜观察杂交瘤细胞超微结构,计数染色体数目及观察杂交瘤细胞分泌McAb的稳定性. 结果筛选出2株(B2C12和E11F11)分泌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电镜显示,杂交瘤细胞具有肿瘤细胞和浆细胞的特征,胞浆内可见大量分泌颗粒;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平均为98.6条,均能稳定分泌McAb(属IgM).B2C12株培养上清液和腹水McAb滴度分别为1∶1 280和1∶2.048×104,E11F11株为1∶640和1∶1.024×104,其中前者的相对亲和力较后者稍高.2株McAb识别ES抗原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且不与其他寄生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获得2株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杂交瘤细胞株,均能稳定分泌高滴度、特异性的IgM类McAb,并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为研制旋毛虫病诊断试剂盒和制备基因工程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妍;安桂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肠道蠕虫病感染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聊城市于1992~2000年开展了中小学生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泽玉;孙玉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我国多见于广东、福建等地,江西有过数例报道,现将新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尹东;张燕;衣方誉;陈红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GRA1,并观察其免疫小鼠的保护性. 方法经PCR从cDNA克隆中扩增出GRA1编码基因,定向克隆入pcDNA3的EcoRⅠ/XhoⅠ位点,从而获得pcGRA1.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及序列测定对该重组质粒进行鉴定.将100 μg质粒于小鼠左后腿DNA肌注,于注射后2周和4周各加强1次;分别观察小鼠体内的特异性抗体滴度、GRA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分布、GRA1在肌细胞的表达以及免疫小鼠对弓形虫强毒株RH速殖子攻击后的保护性. 结果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将573 bp的GRA1编码阅读框定向克隆到pcDNA3 EcoRⅠ/XhoⅠ位点,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cGRA1;免疫小鼠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IgG;不同组织DNA为模板特异地扩增出GRA1编码基因;IFA检测pcGRA1免疫鼠肌细胞呈阳性反应;弓形虫RH株速殖子攻击感染pcGRA1免疫鼠,其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 结论重组质粒pcGRA1免疫小鼠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对弓形虫强毒株的攻击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性.
作者:蔡力汀;舒衡平;王丹静;蒋立平;吴翔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克隆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北京分离株srRNA片段,为我国E. tenella类群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E. tenella北京分离株卵囊并孢子化,用RT-PCR扩增孢子化卵囊大小为588 bp的片段,纯化后PCR产物克隆入pMD18-T,测序.将测得的序列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 结果克隆了预计大小为588 bp的E. tenella北京分离株srRNA片段,序列分析显示其与国外株E. tenella相应序列同源性高为99%. 结论成功测定了我国E. tenella 北京分离株大小588 bp的srRNA片段,其与E. tenella国外分离株相应序列高度同源.
作者:李建华;张西臣;尹继刚;杨举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消除丝虫病残存传染源. 方法 1995~2002年应用厚血膜法和蚊媒解剖法,对全省69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市实施纵、横向病原学和蚊媒监测.2003年依照卫生部消除丝虫病审评办法,对全省各丝虫病流行县进行了消除丝虫病达标审评. 结果全省69个县市实施消除丝虫病监测,总监测乡镇数覆盖原丝虫病流行乡镇38.58%(以县为单位30%~100%),总监测人口覆盖流行区人口3.92%(以县为单位在3%~21.76%之间).全省390个蚊媒监测点共捕获、剖检媒介蚊虫245 878只,其中淡色库蚊 213 746只、中华按蚊32 132只;各流行县市均达到了部颁消除丝虫病蚊媒监测标准.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幼丝虫阳性蚊. 结论通过对全省69各流行县市的丝虫病达标监测和审评,证实河南省已经消除丝虫病传染源,达到了卫生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
作者:蔺西萌;许汴利;赵旭东;李辉;邓艳;黄倩;王昊;郑学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蓝氏贾第鞭毛虫是一种致病性肠道原虫,在我国分布广泛.新疆为游牧民族聚集区,受其生活和饮食习惯影响,人群感染率高.作者统计了1994年4月~2004年4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大便常规检查资料,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长春;龚天美;牟小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流行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学生中防治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安徽省各地市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粪便标本共4 048份,采用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 结果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3%(54/4048).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5%(28/889)、0.82%(9/1098)、0.82%(9/1092)和0.83%(8/969),幼儿与其他学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男生与女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9%(28/1880)和1.20%(26/2168),差异无显著性(P>0.05).城、乡学生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75%(13/1740)和1.78%(41/2308),差异有显著性(P<0.01).隐孢子虫感染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轻度腹痛、轻度腹泻、稀便. 结论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以幼儿多见,农村较城市多见;隐孢子虫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易误诊和漏诊.
作者:许礼发;李朝品;张荣波;王晓秋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华支睾吸虫特异性抗原的纯化方法. 方法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的淡水鱼中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接种动物,收集成虫,制备匀浆液(粗抗原),借助偶联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抗体的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柱,提取特异性抗原,用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CG-PAGE)和免疫印迹方法鉴定纯化抗原的纯度和特异性. 结果亲和层析法纯化抗原经CG-PAGE显示5条蛋白带,免疫印迹试验鉴定均有抗原性,强阳性带蛋白分子质量单位为31 ku,各区带蛋白与并殖吸虫、血吸虫血清抗体无交叉反应.粗抗原有16条蛋白带. 结论经亲和层析法纯化的华支睾吸虫抗原特异性高.亲合层析是获取华支睾吸虫诊断用抗原的较佳方法.
作者:田春林;胡文庆;刘登宇;卢作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患者1,男,6岁,甘肃省平凉人.2002年10月因头部出现一肿块,伴疼痛、瘙痒,低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肿瘤,后经脑CT排除. 于2002年11月7日来本室就诊.体检:患儿枕部有一直径约2.5 cm肿块,其上有一小孔,轻轻挤压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和1条乳白色虫体流出,虫体长约1.2 cm,宽0.3 cm,圆柱形,一端稍尖.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分节,头端有1对黑色口钩,口钩尖端分两叶其后方无弯曲的尖齿,无前气门,第7腹节无刺,气门后面向中心凹入呈漏斗状,无气门裂.经本室鉴定为牛皮蝇一龄幼虫,诊断为皮肤蝇蛆病.
作者:包根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分布范围及流行趋势,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Kato-Katz法或改良醛醚法粪检华支睾吸虫虫卵.收集既往资料与现场调查数据作统计分析. 结果 2004年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县市为59个,受威胁人口3 852.6万.与1985年相比,流行县(市)增加了36个,受威胁的人口增加了2 628.8万.2002年人群平均感染率为9.8%,为1987~1989年(1.2%)的8.1倍;轻、中、重、超重度感染分别占49.5%、36.2%、9.8%和4.5%.目前某些地区华支睾吸虫成为优势虫种,感染率达33.0%. 结论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范围扩大,受威胁人口增多;有些地方华支睾吸虫已成为优势虫种,使当地人体寄生虫病谱发生了变化.
作者:阮廷清;黎学铭;蓝春庚;谭裕光;张鸿满;林睿;黄福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疥疮是由疥螨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近年来,在校学生疥疮患者呈增多趋势.现将2003年11月~2004年11月本院诊治的125例学生患者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路鸥;高秀云;刘海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制作结构清晰,颜色鲜明,能长期保存的家蝇卵巢标本的染色方法. 方法采用孔雀绿染色法.并与1%醋酸卡红染色法进行对比. 结果固定的卵巢经4%孔雀绿水溶液室温(25 ℃)染色12 h效果佳.不同发育阶段卵巢的不同部位对孔雀绿的吸附力不同.卵巢发育早期,细胞核染为亮绿色, 细胞质染为浅绿色;卵巢发育晚期,卵壳染为亮绿色,并具有清晰的纹络;各个发育阶段的卵巢管管壁及卵巢周围组织不着色.标本染色反差明显,具有立体感,易观察. 结论用孔雀绿染色法制作的家蝇卵巢标本在教学及家蝇防制科研工作中有实用价值.
作者:刘俊燕;纪伟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国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普遍.据报道,我国线虫虫种的流行分布及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人群中有差异 [1,2],主要与我国居民居住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卫生状况以及卫生知识水平等有关.苏水莲等[3,4]报道了学生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感染率差异较大.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肠道寄生线虫的感染状况,对本院2003级新生肠道寄生线虫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
作者:胡英辉;邓仕标;郑金娥;夏慧萍;黄尾全;王敏;刘晓群;何云岩;徐南欢;钟小菊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