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黎明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导致机体代谢活动下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在中医属“瘿病”“心悸”、“虚劳”等范畴.治疗甲减历来以温补为主,笔者在临床过程中发现对于本病从”淤”伦治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现谈谈对此的肤浅体会甲减的病因病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可见颈前肿大、心悸、气短、胸闷、怕冷、汗少、疲乏、浮肿、表情淡漠,女性月经不调,男性阳萎等.
作者:邓仲麒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60例采用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较好,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张康;李永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1典型病例患者男,70岁,因“上腹痛7小时”入院消化内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年,平时服用“硝酸异山梨酯”、“倍他乐克”、“阿司匹林”等药物,血压控制在150/90mmHg左右,有“心房纤颤”病史1年.入院查体:T36.5℃、P88次/分、R22次/分、BP180/120mmHg,神志清楚,精神萎靡,表情痛苦,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率102次/分,律不齐,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双期杂音,脉率88次,绝对不规整.腹平软,上腹压痛,右上腹为主,无反跳痛,肝脾助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奠非氏征阴性,肝区叩击痛阳性,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作者:王爱玉;张丽莉;宋军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通过总结本组2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护理体会,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特点,强化急救护理过程中的细节,以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李建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本文主要对人性化护理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首先介绍了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意义,接着对人性化护理的内涵进行诠释,后根据外科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提出了相应的人性化护理策略.
作者:咸峰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咳嗽是小儿就诊时常见的主诉症状,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患儿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甚至“肺炎”,因此大量使用各种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化痰止咳药物诊断的混乱、治疗的盲目显而易见.以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而且持续难愈的慢性咳嗽往往成为医务人员认识上及治疗上的难点问题.
作者:马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指根据不同年龄段,呼吸道感染年次数在8次左右者,现代医学旧.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及补充营养物质的方法.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逐步完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机为正气虚弱、邪毒留伏,治疗上也应注意扶正祛邪兼顾口.
作者:唐又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通过难治性鼻出血两种止血方法效果的比较,探求优的止血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12月就诊的62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32例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第二组30例行传统鼻腔填塞治疗,治疗后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第一组总有效率为100%,无无效例数;第二组总有效率为76.6%,无效7例,第一组与第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伊纪亮;周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本文针对手术室内发生的体位性神经损伤,从种类及损伤机制,从处理到预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后做出总结.
作者:罗奕;刘志强;阎春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通过对古代及近现代文献的整理,阐述了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及辨证论治.
作者:赵萌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索官兵心率变异性(HRV)评分与高原驻训变量的相关关系,摸清高原驻训官兵的身心平衡规律,为高原驻训军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某部队89名官兵为调查对象,使用《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SPCS) i进行HRV的“事前-事后”测评.结果:进驻高原前,官兵总体HRV得分为51.708±15.707;进驻高原后为54.505±14.264.总体改变值(后-前)为2.797±21.358,符合正态分布.排除了年龄和军衔的作用(P>0.05).单位变量对HRV改变值存在影响(线性回归P=0.001<0.05).结论:入高原官兵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关照单位变量,更应该重视个体差异.在身心平衡的维度上,可以排除年龄和军衔变量的参考价值.飞行员对高原环境的身心适应性较强,与年龄、军衔无关,与工作、训练内容有关.
作者:金国辉;陈翼;郑挺;陈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建设和谐的护患关系与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影响护患关系的要素,探讨其中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对护患关系的影响,认识现今护患关系的现状,提出建设和谐护患关系的方法及对策.结论:护士是护患关系的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其自身素质的好坏对护患关系的建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从多个方面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促进护患关系的改善.
作者:柴成洪;向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对妇产科护理过程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4例妇产科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也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在妇产科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非常理想.
作者:姜华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2007-01~2009-01住院的112例急性脑梗死(发病在48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50ml中静滴,2次/d,连续14d,舒血宁20ml加人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d,连续14d.结果:治疗前后各组NDS评分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14d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可靠的,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应早期应用.
作者:赵君;徐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下呼吸道感染属于临床常见疾病,通常包括COPD、肺炎、支气管扩张等.为了解本院该病病原菌情况以有效指导临床用药,笔者对我院2009年3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64例下呼吸感染患者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建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了解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患者退出治疗的原因.方法:对2007年6月-2010年12月间在江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药物维持治疗门诊退出治疗290例进行随访,并统计分析.结果:在入组治疗362例患者中,脱失290例,占45.54%,退出治疗的原因可归纳为8种因素:(1)因偷吸毒品而被强制隔离戒毒,30例,占10.34%;(2)固与毒品无关的违法犯罪被抓,136例,占46.9%;(3)主动退出46例,占15.86%;(4)自认为戒断,不再需要服用美沙酮,10例,占3.45%;(5)疾病/怀孕52例,占17.93%;(6)外出打工/出差/做生意/移居/出国,4例,占1.38%;(7)死亡,4例,占1.38%;(8)其他原因,8例,占2.76%.结论:维持治疗中患者退出治疗的原因客观存在,但采取相应对策,可降低脱失率,提高维持率.
作者:蒋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需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中很常见,手术难度及风险也不很大.自2004年9月至2010年10月,我科共收治该类患者124例,手术均采用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个体化塑形钛网修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男96例,女28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2.1岁.外伤因素者106例,脑出血术后颅骨缺损的16例,以上为伤后3个月~ 1.5年不等,颅骨骨瘤及大脑凸面脑膜瘤致颅骨病变的4例,均有手术指证.
作者:王晓亮;田德洲;高晓;高瑞;刘军;潘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对本组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同时找出不足之处.方法:整理、归纳病例,对诊治、抢救过程进行剖析.结果:抢救治疗方案可行,抢救成功率高,不足之处得以完善.结论: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龙兴华;吴小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及研究B超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异位妊娠患者110例.结果:110例异位妊娠,经手术证实输卵管妊娠92例,宫颈妊娠4例,卵巢妊娠2例,腹腔妊娠2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2例,均与B超诊断相符.3例B超诊断为腹腔妊娠,手术证实为卵巢妊娠,5例B超诊断为残角子宫妊娠,手术证实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B超诊断符合率92.7%.结论:B超在诊断并位妊娠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是无痛检查中的首选方法.
作者:周玉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如何防止或减少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性损伤发生的对策,切实提高职业卫生水平,保障身心健康.方法:综合分析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护措施.结果:预防为主,加强法制及职业安全教育,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及心理调节,同时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能够有效防止或减少职业危险因素的损伤.结论:合理的自我防护,完善的医院规章制度及科学的职业规范对于有效保护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程俊荣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