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32例住院蛔虫病病例资料分析

高佳方;陈灿中;高志祥;吴留美;薛永健

关键词:住院, 蛔虫病, 病例资料, 武进区, 土源性线虫病, 人群感染率, 群体化疗, 调查分析, 常州市, 农村, 防治, 病人
摘要:常州市武进区从1996年起开展农村群体化疗防治土源性线虫病,人群感染率从1989年的1.2%下降到2001年的1.3%,住院蛔虫病病人明显减少.现对武进区1991~2001年132例住院蛔虫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上犹县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

    为了掌握上犹县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2002年6~8月在中签的两个调查点开展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起洪;曹丽琴;刘荣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济南市消除淋巴丝虫病的对策与效果

    目的总结丝虫病防治对策和技术措施,评价防治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济南市丝虫病防治资料,对防治丝虫病对策及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结果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海群生治疗丝虫病,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的试点研究,确立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对策,采取了分阶段实施不同查治方法结合重点人群预防服药的措施.1980年通过了基本消除丝虫病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由防治前的3.10%降为0.12%(75/62216).1981~2002年开展丝虫病纵、横向监测,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0人,微丝蚴率0.03%.末次病原学阳性后血检37 944人,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2003年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 结论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试点的基础上,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对策和预防服药以及基本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纵、横向监测的方法,是消除丝虫病的关键措施.

    作者:谢忠元;张昌庆;孙启燕;张明玉;韩笃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3株弓形虫GRA7基因的保守性鉴定

    目的比较弓形虫不同地理株(RH株、ZS2株、GT株)GRA7基因的异同. 方法从弓形虫不同地理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GRA7基因,对目的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Esp3I、CfrI、MboI)酶切并比较.将目的基因克隆至pGEX-4T-1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进行测序并比较. 结果 PCR扩增出3株弓形虫的目的基因片段,大小均在500~750 bp之间;经3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其大小均与理论值相符;3株弓形虫GRA7基因序列相同. 结论弓形虫不同地理株GRA7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

    作者:郑斌;何蔼;李卓雅;申川军;余南;郑焕钦;张瑞琳;李道宁;詹希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模拟墙面滞留喷洒顺式氯氰菊酯(奋斗呐)灭蚊虫效果观察

    顺式氯氰菊酯(奋斗呐)是一种高效、持久、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杀虫剂.以往对氯氰菊酯的使用,大多推荐浸泡蚊帐方法,很少采用滞留喷洒灭蚊.而云南省的广大疟区,多为贫困地区,居民蚊帐覆盖率和使用率都很低,因此,用药液浸泡蚊帐控制疟疾媒介很难奏效,故滞留喷洒成为首选的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当地居民反映该杀虫剂效果不佳.为有效控制传疟媒介,作者对目前使用的顺式氯氰菊酯进行了模拟滞留喷洒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杜尊伟;姜进勇;王丕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四川省消除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患者监测情况分析

    四川省于1996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尚存淋巴液肿患者903例,无新发慢性丝虫病患者检出[1].为了解患者转归和有无新发病例,作者等于2000~2002年对全省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了复查核实,并对部分县10岁以上居民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

    作者:张富南;饶忠秀;范黎;姚可;刘志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阿苯达唑新剂型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为选择高效杀棘球蚴药物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新剂型提供参考. 方法选用24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大分子物(Macrosol)-ABZ(Mac-ABZ)组、脂质体(Liposome)-ABZ(L-ABZ)组、前体脂质体(Pre-liposome)-ABZ(Pre-L-ABZ)组及片剂ABZ组.按ABZ 50 mg/kg经口灌药,分别于灌药后1、2、3、4、5、6、7、8、12、24、36、48 h采尾静脉血,用HPLC法测定血中ABZ及其代谢产物砜(ABZSN)和亚砜(ABZSX)浓度.血药浓度数据用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软件包分别进行模型嵌合.以Akaie's 信息判断AIC值、回归系数、拟合优度等.用PEMS Ver 2.1统计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确定药物在体内的配置状态,观察其药代动力学特征. 结果 1)Pre-L-ABZ:相对于片剂ABZ,Pre-L-ABZ剂型中ABZ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6.54%(P>0.05),ABZSX为267.76%(P<0.01),ABZSN为155.29%(P<0.01);Pre-L-ABZ的消除速度常数(β)为(0.05±0.02) l/h,半衰期(t1/2β)为(17.16±6.48) h,清除率(CL)为(0.06±0.01) ng/ml.片剂ABZ的β为(0.10±0.04) l/h,t1/2β为(6.60±2.03) h,CL为(0.11±0.04) ng/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Pre-L-ABZ和片剂ABZ由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转运速效常数(K12)分别为(0.15±0.07 ) l/h和(0.03±0.02) l/h,差异有显著性(P<0.01).给药后48 h小鼠肝脏ABZSX浓度:L-ABZ组为 95.87 ng/ml,Pre-L-ABZ组为101.3 ng/ml,片剂ABZ组为23.596 ng/ml,差异有显著性(P<0.05);Pre-L-ABZ组小鼠各时间点血药浓度(ABZ、ABZSX、ABZSN)均显著高于片剂ABZ组(P<0.05).2)Mac-ABZ: Mac-ABZ和片剂ABZ的吸收速度常数(Ka)分别为(0.81±0.24 ) l/h和(0.38±0.18 ) l/h(P<0.05);相对于片剂ABZ,Mac-ABZ剂型中ABZ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76.53%,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ABZSN和ABZSX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分别为283.45%(P<0.01)和192.27%(P<0.01),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也显著高于片剂ABZ(P<0.01). 结论 1)Liposome、Pre-liposone作为载体可显著提高血中ABZSX和ABZSN浓度及其生物利用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加快体内分布速度,并具有明显的肝脏靶向性;与Liposome比较,Pre-liposone具有稳定性好,储存时间长,不易氧化分解等特点;2)Macrosol作为载体可显著提高ABZ的吸收率、ABZSX和ABZSN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可尝试以Liposome、Pre-liposone、Macrosol为载体制备ABZ新剂型,提高ABZ的抗棘球蚴效果.

    作者:张金辉;温浩;王建华;冯晓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恶性疟原虫现场样品HRP-Ⅱ基因部分序列分析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地理株恶性疟原虫现场样品及我国恶性疟原虫现场样品与实验室培养虫株在HRP-Ⅱ基因上的多态性. 方法分别以在中国感染的恶性疟病人和在非洲感染的恶性疟病人全血为材料,PCR扩增HRP-Ⅱ基因片段,扩增的产物分别克隆于pUCm-T载体并进行测序,用GENEDOC软件比较分析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 结果从中国海南省和云南省恶性疟病人血样中扩增出序列和长度完全相同的片段,大小为447 bp;从在非洲感染的恶性疟病人血样中扩增出813 bp的片段;中国恶性疟原虫实验室培养株相应核苷酸序列长度为870 bp.从中国恶性疟病人血样扩增出的HRP-Ⅱ基因片段序列与从非洲恶性疟病人血样扩增出的HRP-Ⅱ基因片段序列及我国恶性疟原虫培养株相应的核苷酸序列相比, 不但有多个长短不等序列的缺失和插入,还有多个碱基发生了突变; 比较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除了有多个长短不等氨基酸序列的缺失和插入外, 其他氨基酸残基没有发生改变. 结论恶性疟原虫HRP-Ⅱ基因在不同地理株间存在差异, 在同一地理株的实验室培养株与现场样品间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长度差异和少量碱基变异.

    作者:汪俊云;洪远东;杨玥涛;包意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八氯二丙醚和杀虫丁复方杀螺作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杀虫丁与八氯二丙醚复方灭螺效果.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杀虫丁与不同浓度的八氯二丙醚复配,进行浸杀灭螺试验,求得佳复方后进行喷洒灭螺试验. 结果 0.4 mg/L杀虫丁与4.0 mg/L八氯二丙醚复方浸杀钉螺,24 h增效71%,48 h增效73%;与0.6 mg/L八氯二丙醚复方浸杀钉螺,24 h增效57%,48 h增效60%.0.2 mg/L杀虫丁与2.0 mg/L八氯二丙醚复方浸杀钉螺,24 h增效259%,48 h增效233%;与 3.0 mg/L八氯二丙醚复方浸杀钉螺,24 h增效279%,48 h增效250%. 0.1 mg/L杀虫丁与1.0 mg/L八氯二丙醚复方浸杀螺,24 h增效367%,48 h增效219%.0.4 g/m2杀虫丁与4.0 g/m2八氯二丙醚复方喷洒杀螺,24 h增效33%,48 h增效24%. 结论八氯二丙醚对杀虫丁杀灭钉螺有增效作用,其中以10倍以上剂量复方杀螺作用为明显.

    作者:徐明;许永良;戴建荣;梁幼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区分7种硬蜱

    目的分析7种硬蜱基因组 DNA的随机扩增多态性,探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在硬蜱分类中的应用. 方法提取草原革蜱、森林革蜱、青海血蜱、台湾血蜱、刻点血蜱、龟形花蜱、卵形硬蜱DNA.选取3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P5、P6、P7)进行 RAPD-PCR扩增反应.将扩增产物制备成DNA图谱,对这7种硬蜱的DNA多态性进行分析. 结果 7种硬蜱分别扩增出不同数量与不同分子质量的DNA片段.有些硬蜱基因组DNA扩增产物中具有相同的DNA条带,这反映出它们的基因组DNA具有同源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独特的DNA条带,且DNA条带的亮度也有差异. 结论 RAPD技术可以准确地区分这7种蜱.

    作者:杨银书;常德辉;赵红斌;史智勇;马黎萍;张继军;第五进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东方田鼠血清被动转移抗日本血吸虫的保护力研究

    目的探讨被动转移东方田鼠血清抗日本血吸虫感染力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将东方田鼠血清通过尾静脉注射途径被动转移至小鼠,观察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的减虫率、减卵率,并采用ELISA分别检测抗日本血吸虫童虫、成虫和虫卵的8种抗体. 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东方田鼠血清受体小鼠获得的减虫率为36.2%,减卵率为54.0%;血清IgE、IgM、IgG及其亚类抗体均有升高,其中抗童虫抗原的IgG1抗体水平增幅大.各试验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天然抵抗力可通过血清被动转移至小鼠,使之获得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该保护力可能是通过同时诱导受体小鼠Th1和Th2型免疫应答发挥作用的.

    作者:蒋守富;魏梅雄;林矫矫;潘彩娥;李浩;曹琳;何艳燕;傅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辐照旋毛虫肌肉幼虫免疫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辐照旋毛虫肌肉幼虫(TsML)免疫小鼠对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保护效果. 方法用60Co照射的TsML经腹腔免疫小鼠15只,另设TsML匀浆和生理盐水免疫组作为对照.在两次加强免疫后(1次/周),分别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第40 d解剖小鼠,计算虫荷,并对肝组织中的虫卵和雌虫子宫内的虫卵进行计数.同时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成虫形态结构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 1)辐照TsML免疫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小鼠虫荷数、肝组织和雌虫子宫内的虫卵数显著减少;免疫小鼠体内血吸虫虫体及睾丸、卵巢发育受到明显影响;2)TsML匀浆免疫组的减虫效果较差,减卵效果及虫体、睾丸、卵巢发育与辐照TsML免疫组相似. 结论辐照TsML和匀浆TsML免疫均能诱导小鼠产生对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保护作用,且辐照TsML较匀浆TsML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

    作者:陈代雄;周豪杰;沈浩贤;詹希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瑞安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及流行因素调查

    瑞安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全市人口112.7万.为了解瑞安市人体寄生虫感染状况,评价寄生虫病防治效果,并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作者等于2003年9月在瑞安市选点进行了调查.

    作者:廖晓伟;张步通;温怀加;钟金育;张秀新;刘敏芝;黄棉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Rho GTPase DNA疫苗及重组蛋白疫苗免疫保护机制初探

    目的初步探讨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pcDNA3.1-SjRho GTPase 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以及联合疫苗免疫的保护机制. 方法将pcDNA3.1-SjRho GTPase 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分别及联合疫苗免疫昆明鼠后,分不同时间采集血清,以ELISA法测定总抗体及IgG亚类. 结果重组蛋白疫苗及联合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效价较高,DNA疫苗及联合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以IgG2a为主,重组蛋白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以IgG1为主. 结论 Sj-Rho GTPase基因DNA疫苗及联合疫苗主要诱生Th1型细胞免疫应答,重组蛋白疫苗主要诱生Th2型体液免疫应答.

    作者:张冉;易新元;曾宪芳;张顺科;蔡春;Larry McReynolds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3G系统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众所周知,3S 系统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e position system,GPS)和遥感系统(Remote sensing system,RS)是一项全新的科学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农业、环境、气象等方面,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公共卫生方面,已经成功应用3S系统对一些媒介疫源性疾病进行监测和预测[1].

    作者:余晴;郭家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晚期血吸虫病并发食管及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急诊处理

    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门脉高压主要的并发症,首次出血病死率约为20%~40%,2年内再出血率高达70%.因此,晚血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控制出血和预防反复出血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目前认为,食管和(或)胃曲张静脉内压力升高是静脉破裂出血的重要因素,迅速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并及时作出正确处理,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理;熊衍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蒿甲醚和伯氨喹治疗多国维和部队疟疾病人82例临床分析

    疟疾是一种世界性流行传染病,据统计每年约有100~300万人死于该病,以非洲地区据多[1].作为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支维和医疗分队共43人,于2003年4月~2003年12月参加了联合国在非洲刚果(金)的维和行动,主要为数千人的多国维和部队提供医疗保障.期间采用国产抗疟药蒿甲醚治疗了82例疟疾,其中25例重症疟疾加用磷酸伯氨喹治疗,疗效显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凌磊;王东亮;刘碧坚;胡高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粪检中寄生虫卵漏检的原因分析

    寄生虫感染在我国人群中较为普遍,但是很多医院实验室,普遍存在大便常规检查虫卵漏检的情况.现将其漏检原因总结如下.

    作者:程荣先;郑自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外源性双链RNA在蚊虫细胞中介导的基因沉默

    目的近年来,双链RNA介导的基因沉默(RNA干扰)已在许多动植物中发现,并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强有力的工具.为确定蚊虫细胞中是否有RNA干扰现象,以期为利用RNAi效应消除蚊虫抗药性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设计5′端带T7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及糜蛋白酶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获得5′端带有T7启动子DNA片段,体外转录成单链RNA,退火后形成双链RNA.转染带有GFP基因的昆虫细胞表达载体pAct.GFP和双链RNA进入C6/36 蚊虫细胞,72 h后收集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GFP的表达差异,用半定量RT-PCR检测GFP的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转染糜蛋白酶基因双链RNA和pAct.GFP质粒的细胞及仅转染pAct.GFP的细胞的GFP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转染GFP基因的双链RNA和pAct.GFP质粒的细胞的GFP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达40%~50%,GFP的mRNA的表达水平也相应下降了60%. 结论在蚊虫细胞内,双链RNA能特异性的抑制相应的同源性基因的表达,引起基因沉默,证实蚊虫细胞内RNA干扰现象的存在.

    作者:公茂庆;顾燕;马磊;李秀兰;胡小邦;孙艳;孙立新;孙静;钱瑾;朱昌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齐河县丝虫病的防治与监测

    齐河县位于鲁北平原,濒临黄河,北纬36°4′~37°00′,东经116°28′~117°03′.全县有14个乡镇,1 050个村,601 359人,总面积1 554.49 km2. 齐河县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4℃,年降水量634.8 mm,多集中在7~9月份.齐河县是原丝虫病流行区,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齐河县丝虫病防治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重点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多次大面积普查,普查人数达120多万.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及晚期丝虫病人及时进行治疗,对病家及重点人群预防服药,并实施了有效的防蚊、灭蚊措施,人群微丝蚴率逐年下降,1975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尔后进行了传染源监测及蚊媒监测,于2003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

    作者:王吉仁;张文彬;王建华;朱永泉;郭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圆孢子球虫孢子化过程的光镜观察

    目的观察圆孢子球虫卵囊孢子化过程中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取腹泻患者粪便中的圆孢子球虫置2.5%重铬酸钾液内室温培养,先后在第5、7、14、21、28、35、60和90 d显微镜下观察卵囊发育情况. 结果新鲜粪便中的卵囊呈圆球体形,大小为(9.15±0.70) μm,囊壁透明,内有3~8个折光颗粒呈簇聚排列而成的淡绿色桑葚胚.卵囊置重铬酸钾液中培养至第5 d和第7 d,部分虫体内折光颗粒减少,第14 d出现由3~4个大颗粒构成的桑葚胚的卵囊,第21 d观察到发育为两个孢子囊的卵囊. 结论圆孢子球虫卵囊大小为(9.15±0.70) μm,孢子化后的孢子囊大小为4.68~6.25 μm×3.125~4.68 μm,孢子化时间长,孢子化率较低,仅为28%.

    作者:张炳翔;俞慧;张莉莉;陶洪;李彦忠;李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主管: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