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胜莲;吴保平;刘海娟;邢凤梅
目的 检测P-AKT(Ser473)蛋白、HER-2、P53在人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AKT、HER-2、P53在乳腺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探讨P-AKT蛋白、HER-2、P53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AKT蛋白、HER-2、P53在10例乳腺增生症、19例乳腺非典型增生疾病、1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及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结果用SPSS12.0软件分析. 结果 P-AKT蛋白、HER-2、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57.6%、65.3%、57.6%)和原位癌的表达(46.2%、61.6%、53.8%)显著高于在乳腺非典型增生性疾病(26.3%、5.3%、0.0%)及乳腺良性增生症的表达(0.0%,P<0.05).P-AKT蛋白、HER-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与其在乳腺原位癌中的表达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乳腺增生症与非典型增生之间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之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P-AKT蛋白的表达与HER-2、P53的表达均有相关性(P<0.01). 结论 P-AKT(Ser473)蛋白、HER-2、P53的高表达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并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作者:唐蜜;邹斌;李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护理本科生学习投入与复原力的情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学习投入量表和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对中国医科大学136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的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护理本科生学习投入量表的评分为(57.93±14.93)分;复原力量表评分为(110.04±14.79)分.护理本科生的学习投入与自我效能、自我接纳、问题解决、家人支持以及复原力总量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237~~0.495,P<0.01). 结论 护理本科生的复原力和学习投入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但复原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护理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护理本科生的特点,帮助其提高复原力水平,进而有利于学习投入程度的提高.
作者:臧爽;李小寒;李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影响产后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精神障碍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择49例产后精神障碍(postpartum psychiatric disorder,PPD)患者(精神障碍组)和54例同期分娩的正常产妇(正常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分析影响产后精神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将49例产后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观察组(n=25),2组均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4周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PPD患者在夫妻感情、婆媳关系、人际关系、居住环境、生男生女、角色冲突及产褥期感染等方面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干预4周后观察组BPRS量表中的焦虑抑郁、思维障碍和缺乏活力评分及NOSIE中的社会兴趣、社会能力、抑郁、迟缓和个人整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影响产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心理、社会因素较复杂,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促进产后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
作者:胡丽珍;陈彩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流动孕妇孕期保健行为与保健知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方法对来慈溪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孕妇保健门诊的159名流动孕妇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流动孕妇中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在不同文化程度及职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收入水平的流动孕妇在叶酸的服用率、孕3月内第一次产检、按时产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要求产后访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流动孕妇的文化程度及职业是孕期保健知识与保健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重点根据流动孕妇的文化程度及不同职业多渠道加强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孕期保健的认识与依从性,确实保障流动孕妇的母婴健康安全.
作者:卢筱华;于丽青;陈利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温岭地区影响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该地区孕妇早期防治该病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温岭地区1 658名孕妇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GDM筛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影响GDM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温岭地区1 658名孕妇中有85例发生GDM,发病率为5.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35岁)、产次(≥1次)、孕前BMI≥25 kg/m2、既往有不良孕产史、有糖尿病家族史、孕早期H-b>130 eL、C反应蛋白增高者的GDM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产次(0次)、孕前BMI<25 kg/m2、既往无不良孕产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孕早期Hb< 130g/L、C反应蛋白正常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25 kg/m2、既往不良孕产史、糖尿病家族史、C反应蛋白增高及孕早期Hb> 130 g/L是影响G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及时进行血糖筛查,早发现、早诊断GDM,给予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高危孕妇中GDM的发生风险,确保母婴健康.
作者:杨幼林;赵荷兰;安利红;蒋莉;张霞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的妇科炎症、分娩流产手术等引起的病原体感染以及内分泌紊乱为其常见的病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在妇女中的总发病率约为25%[1],可影响生殖功能,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随着宫腔镜的不断普及,使得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更加便捷,本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之间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65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郭湘平;王玲玲;王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对比宫腔纱条填塞和子宫捆绑式缝合应用于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7月间入院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Ⅰ组(56例)和Ⅱ组(42例),Ⅰ组采用子宫捆绑式缝合止血,Ⅱ组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止血.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止血时间、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的两组患者恶露持续时间、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产后月经周期. 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Ⅰ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Ⅰ组在止血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出血量、子宫切除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Ⅱ组(P<0.05).随访半年期间,两组患者恶露持续时间、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产后月经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子宫捆绑式缝合术是一种操作简便、操作时间短、止血迅速有效、保留子宫且无并发症发生的止血方法.
作者:周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疫情的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8-2011年隆回县疟疾病例累计报告64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病例主要从高疟区获得感染,以间日疟为主;全年皆有发病,呈5月和9-10月两个发病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六都寨镇、七江乡、荷田乡3个乡镇,以男性青壮年采金农民工为主. 结论 隆回县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当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输入性疟疾的感染率,防止输入继发病例的发生.
作者:肖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某高校直饮机的水质在不同条件下细菌的污染现状,为改善水质提供科学依椐. 方法 随机抽取56台的终端水质作为研究对象,按照GB/T 5750-2006规定的标准方法对样本进行细菌学指标检测,检测结果按GB547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CJ94-2005《饮用净水水质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加热前后直饮水大肠菌群合格率为100%.加热前水质菌落总数合格率为64.28%,加热后合格率为82.14%.加热前后菌落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3,P<0.05);直饮水机每日使用频率≥10次的水质菌落总数的合格率为87.09%,而每日使用频率<10次的水质合格率仅为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82,P<0.05);水质在管道内停留0、1、3、5d,菌落总数合格率分别为71.43%、64.3%、51.8%、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直饮水的水质受到了细菌的污染.加热、减少直饮水在管道内停留的时间、增加饮水机的使用频率能提高水质细菌学指标的合格率.
作者:唐美秀;刘娟;刘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对石门县艾滋病防治效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 方法 用卫生经济学方法,结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对2003-2012年石门县艾滋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石门县艾滋病项目投入资金462.9万元,国家与县级财政投入之比为2.86:1,近5年的投入低于工作需求,投入产出的间接效益(CBA间接)为1:4.60,投入产出的直接效益(CBA直接)为1:11.24,项目成本效用(CUA)为847.1元/1人年,即挽救1个DALY为847.1元,项目避免264人感染HIV,避免了母婴感染,挽救病人的平均生存年为3.4年. 结论 以项目管理方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疾病控制模式,它将艾滋病工作分开目标化,整合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益.石门县2003-2012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表明,艾滋病防治投入产生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作者:李先平;占代红;李育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2008年广州市20~59岁男性饮酒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对广州市31个街道/乡镇,114个居委/村委2 625名20~~59岁男性进行调查. 结果 2008年广州市20~~59岁男性的总饮酒率是33.8%,其中重度饮酒率是8.3%.40岁以下男性重度饮酒发生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上的男性;农村高于城市;中学文化程度的重度饮酒率高.由于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而导致(非)重度饮酒率的危险性是从未饮酒1.46~ 1.77倍.分层分析显示,具有中学文化程度、已婚、城市男性青壮年由于感到工作或生活压力而发生重度饮酒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没有这种压力的人群(P均<0.05). 结论 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是导致广州市20~59岁的男性发生重度饮酒的主要原因.而中学文化程度、已婚和城镇的男性青壮年易采取过度饮酒的方式缓解压力,此类人群应为干预重点.
作者:吴雪霁;潘冰莹;周琴;董航;李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改善医生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 方法 于2011年10-11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抽取辽宁省有代表性的三个大、中、小城市的6所医院工作6个月以上1 004名医生为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为78.2%.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评价职业紧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果 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率为56.6%.按OR值的顺序,辽宁省医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是医患关系严重紧张(OR =2.351)、高付出回报比(OR=1.723)、已婚同居组的医生(OR=1.683)、职务是科室主任(OR=1.330). 结论 辽宁省医生的睡眠障碍与人口学特征、工作状况及职业紧张密切相关.
作者:高菲;赵雪;李皙睿;王索艳;吴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在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来临之前,分析2013年1-3月全国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变化特点,了解循环毒株的变化趋势和重点关注地区,为指导下一步手足口病的防控和应对工作提供支持. 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3年1-3月手足口病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严重程度和病原学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 2013年1-3月,全国手足口病病例数比2012年同期下降4.9%,严重程度(重症数、重症比例、死亡数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2012年同期水平(分别下降47%、45%、16%和11%).大部分省市疫情低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是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和安徽的重症数和(或)死亡数增加明显,疫情相对较重,需要重点关注.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其他肠道病毒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在2013年1-3月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在40% ~50%左右波动,甚至超过EV71成为优势毒株,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的比例也较往年同期有所上升. 结论 其他肠道病毒构成比的上升需要重点关注.需进一步加强病原学监测,重点地区应加强其他肠道病毒毒株的分离鉴定工作并积累相应的临床特征,为加深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下一步的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孙军玲;常昭瑞;王丽萍;余宏杰;马会来;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8-2012年疟疾监测结果与疫情流行特点,为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整理深圳市2008-2012年“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及疟疾疫情报告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8-2012年全市血检监测“三热”病人93 048人次,平均年血检率为1.7‰.5年累计报告疟疾17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31/10万.其中间日疟128例,输入性恶性疟42例.本地病例数逐年下降,至2011年后未再有本地病例报告;输入性疟疾119例,占病例总数的70%.按地区分,报告病例数前三位依次是龙岗区(86例)、罗湖区(35例)和宝安区(28例),其次为南山区(14例)和福田区(7例).发病时间动态分布显示每年的6-10月为发病的高峰期.青壮年发病为主,20~39岁年龄段发病114例,占病例总数的67.1%.病例男女性别比为5.3∶ 1.往来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农民工群体和商务人员为高危人群. 结论 近年来深圳市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输入性恶性疟增加,应加强监测与防控.实施以输入性疟疾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晓恒;高世同;谢旭;黄达娜;耿艺介;张仁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原料乳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方法 冷藏温度(4℃)和室温(20℃)条件下在原料乳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乳酸链球菌素(Nisin),计数原料乳中的细菌总数,分析Nisin添加浓度以及储存温度、时间对原料乳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添加Nisin的原料乳菌落总数显著减少,且随着Nisin浓度的升高,Nisin的抑菌效果增强;细菌在4℃条件下的繁殖速度比在20℃时慢;超过一定的储存时间内,即便添加Nisin并4℃冷藏,原料乳中的细菌总数仍会快速增长. 结论 在4℃的条件下,国家允许添加的范围内添加500 mg/L浓度的Nisin在一定的储存时间内可有效控制原料乳菌落总数的增长.
作者:李莎;谭震;李晰晖;蒋立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影响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的因素. 方法 收集1997-2010年全国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指标,2010年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城市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保健费等指标.运用灰色模型对中国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进行拟合,并使用此模型进行外推预测;运用空间聚类来分析地区间差异;利用岭回归探索2010年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和城市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和保健费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灰色模型预测精度大于96%,模型基本适合.各地区7岁以下儿童的保健管理率差别较大,保健管理率和社会经济指标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49左右. 结论 灰色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儿童保健管理率变动趋势并进行预测,儿童保健管理率和社会经济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生态学相关关系.
作者:张健;熊丽;刘合岭;黄德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2011年35~~59岁妇女免费乳腺癌普查模式及结果分析,从中发现本模式乳腺癌普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完善本地乳腺癌筛查管理及政府乳腺癌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由调查员对普查妇女进行相关资料的询问填写,采用临床触诊加高频B超相结合筛查方法,同时现场进行信息录入,阳性妇女及时追踪. 结果 47 768例普查妇女中1BI-RADS分级中未见异常共29 755例,占62.29%.发现异常18 013例,占37.71%.复诊率25.3%;活检154例,活检率0.32%,其中良性病变112例,占72.73%;癌前病变11例,占7.14%;乳腺癌31例,占20.13%,乳腺癌检出率64.89/10万,早期癌19例,占61.29%.本次普查高频超声敏感性达到80.65%,阴性预测值达到93.88%. 结论 临床触诊与高频超声相结合模式筛查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经济方便,适宜于中小城市及农村推广;中山市乳腺癌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复诊率偏低,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随访阳性妇女,同时加强健康宣教,建立乳腺癌普查的长效机制,提高早诊早治率.
作者:匡晓梅;王莹;肖琳;罗小婉;彭学鸣;张静;何一雄;陈昂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人员构成和血液安全性差异. 方法 统计2012年长沙地区互助献血群体和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年龄、性别、学历构成及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进行对比. 结果 互助献血人群年龄和学历构成比较均匀,而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以18~35岁的年轻人为主,学历越高,献血意愿越强;互助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高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 结论 互助献血存在的血液安全隐患更大,应当适度控制.
作者:孙妮;张钢;郭洪波;张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2006-2011年青岛市城阳区伤害流行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伤害监测系统,收集2006-2011年城阳区伤害监测资料,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累计报告伤害51 995例,伤害发生率为17.81‰,男性(24.95‰)高于女性(11.04‰).25~44岁年龄组病例构成比高,占38.76%.9-10点是伤害发生高峰时间段.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是跌倒/坠落(30.40%)、道路交通事故(27.50%)和钝器伤(21.6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公路/街道(32.39%)、工业和建筑场(21.81%)和家中(19.92%),伤害主要发生在进行休闲活动(37.25%)、有偿工作时(25.34%)和驾乘交通工具(21.89%).本地人口伤害发生以在公路/街道常见,占35.47%,外地人口则为工业和建筑场,占37.55%,本地人口伤害主要发生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占40.67%,外地人口为在有偿工作时,占40.86%.外地人口、男性、较大年龄、较低文化程度、道路交通事故、晚上是伤害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伤害发生前3位原因是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事故和钝器伤,以男性、青壮年、低文化程度者为主.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流行特点,科学开展伤害干预工作.
作者:刘娟;贾存显;栾素英;徐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影响尘肺病人死亡年龄的因素. 方法 利用Cox回归分析方法,以生前曾经合并过结核、潜伏期时间、接尘工龄作为协变量,以死亡年龄为失效事件,进行Cox回归分析. 结果 影响尘肺病人死亡的因素为是否曾经合并肺结核及潜伏期两个因素.尘肺病人如果曾经合并肺结核,其相对危险度为未合并肺结核尘肺病人的1.453倍;而发病的潜伏期每减少1年,尘肺病人死亡风险增加0.034. 结论 尘肺病人的死亡年龄与工人接尘到发病的潜伏期长短及是否合并肺结核有关.
作者:石义琼;漆骏;李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