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明;舒端;郑同刚;郭慧;李文芳
目的 调查佛山地区7~17岁青少年儿童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及分布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海区2个街道6个镇共17 124户中7~17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采用人户面对面访谈的方法,并进行相关人体测量.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青少年超重肥胖标准计算超重肥胖检出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查找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佛山地区青少年儿童体重指数均值为(18.26±3.14),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7.9%、4.5%.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1%、5.1%和5.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7~10岁儿童相比,13岁以上各年龄组超重肥胖的风险均明显下降,OR值分别为0.370、0.264,P均<0.01.其他包括性别0.544(0.443~0.668)、挑食0.692(0.560~0.857)、每天刷牙0.560(0.315~0.994)、每天玩电脑看电视时间1.398(1.007~1.942)及睡眠状况0.494(0.352~0.695)是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论 佛山地区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以7~13岁儿童作为重点人群,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行为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等防治措施控制和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作者:周泉;王培席;周志衡;李芳健;王家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社康中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现状,评价综合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 采取培训与教育、监督与管理和完善洗手设施等干预措施,比较医务人员手卫生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 结果 被调查的420人平均手卫生依从率由35.1%提高到61.2%,手卫生正确执行率由34.5%提高到72.22%,手部样品合格率由87.9%提高到97.3%,三项指标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社康中心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但干预措施需要坚持长期执行并不断完善.
作者:周志峰;石向辉;钟剑明;赖植发;黄慧萍;侯红斌;曹丽;蔡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多重PCR技术检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DNA病毒的方法,以便及时监测并快速诊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方法 参照NCBI数据库病毒核酸序列设计多重PCR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并对392份儿童呼吸道标本进行检测,验证多重PCR反应的敏感度及特异性. 结果 采用多重PCR引物对人博卡病毒(hBOV)、KI多瘤病毒(KI)、腺病毒(AdV)、WU多瘤病毒(WUPyV)、人细小病毒B19(HPVB19)5种DNA病毒进行扩增,分别获得404、324、248、77、128 bp片段,均无非特异性扩增条带,与设计相符;392份儿童呼吸道标本多重PCR扩增出190阳性标本,阳性率为48.46% (190/392),6个月~3岁以内婴幼儿阳性率70.00% (112/160)为高. 结论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应用多重PCR技术快速检测儿童呼吸道标本中DNA病毒敏感性、特异性好的方法,6个月~3岁以内婴幼儿检出率高.
作者:曾跃红;田海清;王新华;周勇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在线标准加入-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食盐中痕量镉的方法. 方法 样品加入1%硝酸,以1%磷酸二氢铵+1%抗坏血酸做基体改进剂,应用标准加入法,测量值在相同基质情况下获得. 结果 镉含量在0~2.5 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0.9996,检出限为0.06 μg/L,质量检出浓度为0.003 mg/kg,在0.025、0.050、0.10 mg/kg添加不同水平回收率为92.0%~10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0%. 结论 本法灵敏、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达到分析方法的要求,适用于食盐中镉的测定.
作者:宋新兵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抽样检测分析,了解潍坊市售饮料、雪糕和果冻中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的使用情况. 方法 从潍坊市5个县市区(寿光、潍城、昌邑、寒亭和昌乐)的13个采样点采集饮料、雪糕和果冻各20份,共计60份.参照《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含量,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GB 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饮料、冷冻饮品和果冻类卫生标准判断是否合格. 结果 60份样品(饮料、雪糕和果冻各20份)中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的检出率分别为96.7%、78.3%和81.7%,合成色素和防腐剂的单项定量合格率为100%,3种甜味剂糖精钠、安赛蜜和甜蜜素的超标率为6.7%、5.0%和3.3%.参照国标规定的: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判断,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的超标率分别为8.3%、5.0%和26.7%. 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饮料、雪糕和果冻中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的定性检出率较高,3类添加剂均存在叠加使用情况,且叠加后超标率显著升高,必须加强对其生产、消费环节的监督管理.
作者:马淑青;王丹;王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孕产妇进行围产期保健及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1月于本院参加“孕妇学校”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共61例,选择同期于本院分娩但未参加“孕妇学校”的61例孕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保健及产检情况、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量、母儿体重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平均总得分、孕产妇平均产检次数、顺产率及母乳喂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妇首次产检平均孕周、产前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产后2h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产妇认知行为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孕妇学校”、孕产妇年龄及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丈夫文化程度高低均可明显影响产前检查的进行(P<0.05). 结论 孕产妇围产期保健和健康教育可提高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孕产妇及围产儿安全.
作者:徐群芳;丁晓芬;沈建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综合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146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接受“家庭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易惊消退时间以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易惊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生存质量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 (P<0.05),且观察组疗效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家庭干预”可明显促进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好转,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改善患儿的综合状态,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宾娟;黄丽文;胡燕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对实验动物垫料进行微生物指标监测,为管理机构制定垫料的卫生标准提供依据,为垫料生产企业在加工、灭菌、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及动物使用单位对动物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来自不同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的垫料,参照GB4789-2010、2012检测方法进行菌落总数、霉菌及大肠杆菌计数、沙门菌的检测. 结果 49份未灭菌的垫料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菌、霉菌及大肠杆菌污染,未检出沙门菌;不同材质的垫料在不同条件下灭菌,在121℃30 min的条件下具有佳灭菌效果,各项微生物指标均合格;已灭菌的21份垫料有19份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菌及霉菌污染,未检出沙门菌及大肠杆菌;松软的混合型刨花垫料在灭菌后7d检测到细菌;采用敞开编织袋储存5d即检测到细菌污染;垫料使用1d后的菌量可达104 CFU/g,细菌及霉菌含菌量按天数逐步递增,但未检出沙门菌.结论 垫料使用前必须消毒灭菌,采用合理的方式储存,及时更换可改善饲养环境,可减少微生物污染,保障实验动物的质量及实验结果的可靠.
作者:刘建琪;张红;张林青;胡旃;贾华云;王岚;湛志飞;刘建高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湖南省麻风发病流行特点,找出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终达到消除麻风病危害的目的.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993-2012年期间,湖南麻风流行强度、分布、疾病分型、发现方式、畸残、延迟期等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湖南省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分布极不均衡;1993-2002年与2003-2012年相比较,复发病例占全部病例的比例有所上升;年均发病下降;延迟期有所延长;畸残率增高. 结论 要重点抓好麻风相对高发地区(湘西州、怀化市、张家界市)的麻风防治工作;要加强基层麻风防治人员防治能力的培训,加强发现病人的力度,降低延迟期,降低畸残率.
作者:黄铭华;旷燕飞;魏中和;陈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尘肺团块状阴影患者经皮肺穿活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 对48例尘肺合并团块影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共有25例出现并发症(52.1%),其中气胸15例(31.3%),出血6例(12.5%),液气胸4例(8.3%),经治疗后上述并发症好转,无咳血、皮下气肿、空气栓塞等其他并发症出现. 结论 尘肺团块状病灶皮肺穿活检的主要并发症仍为气胸和出血,与病灶深度、大小、年龄、工龄、穿刺次数、肺部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作者:戴伟荣;胡建安;肖雄斌;李颖;张晓华;唐美岸;严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描述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过程,了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 方法 采用对核心数据库文献研究与对比方法,描述我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过程,了解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建议. 结果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效,制定了一系列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的文件、办法和实施意见.建立和修改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全国31个省市已经覆盖了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应用基本药物和零差率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医疗负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药物目录遴选制度不统一,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不能充分保障,基本药物可及性不高,补偿不到位,财政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 结论 我国已基本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用药和降低了用药成本.但在药品的生产、目录遴选、配送和销售等方面存在问题和困难.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当科学地遴选基本药物目录、合理地布局基药的生产与供应渠道、科学测算,完善补偿机制和进一步加大基本药物制度宣传教育力度,以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运行效果.
作者:杨皓斌;王乐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地氟病区人群氟性骨损伤致病风险评价指标,通过风险评价,预测病情分布,分析致病因素,为氟危害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饮水氟、日摄氟量、累计总摄氟量和尿氟与氟性骨损伤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得出特定接触剂量下引起地氟病区人群氟性骨损伤的各危险因素的基准剂量(BMD)、95%的可信限下限值(BMDL)及其参考剂量(RfD). 结果 氟性骨损伤的发生率随饮水氟、日摄氟量、累计总摄氟量、尿氟的增加而升高,线性趋势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水氟、日摄氟量和尿氟的BMD分别为1.43 mg/L、4.47 mg/(人·d)、1.90 mg/L; BMDL为1.19 mg/L、2.94 mg/(人·d)、1.77 mg/L;RfD为0.60 mg/L、2.94mg/(人·d)、1.77 mg/L. 结论 改水后地氟病区氟接触人群氟性骨损伤致病风险仍与水氟含量、日摄氟总量、累计总摄氟量以及尿氟含量密切相关,建议进一步加强改水降氟措施,并结合机体排氟、改变生活方式、改善营养结构等方法进行预防,降低氟性骨损伤致病风险.
作者:肖健秋;杨建洪;黄建军;闵发胜;刘克俭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成人呼吸道感染病例临床感染特点及耐药性. 方法 收集新邵县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32例流感嗜血杆菌成人呼吸道临床感染病例.从痰标中分离菌株,采用V因子、X因子、V+X因子卫星试验及嗜血杆菌生化鉴定卡进行菌株鉴定;头孢硝基酚纸片法进行β-内酰胺酶试验;用嗜血杆菌药敏试验卡和K-B法同时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32例流感嗜血杆菌成人呼吸道感染病例以呼吸内科(11株,34.4%)患者所占比例高、内分泌科患者次之(8例,25.0%);60岁以上感染者26例(81.2%);男27例(84.4%),女5例(15.6%).96.9%的患有1种或1种以上基础疾病.基础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慢性肾炎和糖尿病等较多.32株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17株(53.1%),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2.5%、65.6%、40.6%);对氨曲南、亚胺培南尚未发现耐药株. 结论 32例流感嗜血杆菌成人呼吸道感染以6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为主、男性高于女性,被感染者多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基础疾病,且在冬春季节感染所占病例多;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现出严重耐药性,且提示一种低产酶的流感嗜血杆菌在抗生素的压力之下被选择出来;亚胺培南氨曲南可做为产酶菌株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隆丰厚;艾文卫;唐孝志;龚小省;李武莲;陈烨;袁璐;刘友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淮安市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病毒性肝炎监测数据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2013年12月份采用问卷对淮安市30家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和预防保健医生进行调查. 结果 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数多于一级医疗机构;戊肝实验室检测条件在两个层次的医疗机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1);未分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在一级医疗机构回答的正确率为38.89%,二级和三级为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5);预防保健医生回答未分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的正确率为7.14%,临床医生为51.92%(x2 =34.21,P=0.01);二级和三级与一级医疗机构的培训材料是否依据卫生行业标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5). 结论 各医疗机构应加强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的培训,规范报告程序,提高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质量.
作者:苏琦;高强;李卓;范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措施及成效. 方法 回顾性抽取整治前、整治初期和整治中期的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共807份,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统计分析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结果 专项整治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7.8%下降至12.9% (x2=128.99,P=0.00),术前30 min~2 h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6%上升至90.9%(x2 =55.86,P=0.00),抗菌药物二联使用率下降至0,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控制在24 h内比例由整治前的3.4%上升至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1,P=0.002).但抗菌药物使用费用未达到理想的整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45,P>0.05). 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整治效果显著,但需继续加强监管,巩固整治成效.
作者:贝伟红;鲍烨;伍平;戚小兵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其早期识别和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Stata10软件,对我国2000-2013年国内公开报道的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到本研究的文献共12篇,累计调查2 330人,其中病例组785人,对照组1 545人.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小于3岁、精神差、颈抵抗、神经反射异常、有手足抖动抽搐症状、感染病毒为EV71、发热大于39℃、外周血WBC> 12×109/L和有呕吐症状,合并后的OR值和95% CI分别为3.07(2.23~4.23)、65.88(30.46~142.48)、55.02(19.70~153.67)、34.78(11.91~101.51)、20.33(12.23~33.80)、8.75(6.19~12.36)、4.40(3.26~5.93)、3.21(1.27~8.11)和3.19(1.39~7.34).颈抵抗、有手足抖动抽搐症状、有呕吐症状和外周血WBC>12×109/L等4个危险因素存在发表偏倚,其余5个危险因素无发表偏倚.经敏感性分析,有手足抖动抽搐症状、有呕吐症状和外周血WBC> 12×109/L等3个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结果不稳定,其余各危险因素合并OR值结果基本稳定. 结论 患儿精神差、神经反射异常、感染病毒为EV71、发热大于39℃和年龄小于3岁等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可靠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加强对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综合识别,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重症病例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秦伟;袁慧;杨涛;潘晓芳;孙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汉川市农村学童监护人营养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了汉川市两所农村小学的3~6年级共889名小学生的监护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农村学童监护人营养认知水平不理想,营养认知得分成绩达到满分的80%的仅占24.07%,营养知识知晓平均正确率偏低(66.64%),尤其对营养素食物来源和常见营养缺乏症的认知较低,饮食行为及营养态度的表现则相对较好.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影响其营养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监护人获取营养知识的实际途径和期望途径均主要为电视网络、医务人员及报刊杂志等. 结论 农村学童监护人存在较明显的营养知识漏洞,应以文化程度较低的监护人为重点对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全面的营养宣教,以促进农村学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王树明;舒端;郑同刚;郭慧;李文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分娩后产妇抑郁症影响因素,并探讨和总结产后抑郁的护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2年6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产后抑郁的情况. 结果 问卷调查352例,发生产后抑郁的有28例,发生率为7.96%.家庭人均收入低于5 000元、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产后有并发症的产妇其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明显高于家庭人均收入大于5 000元、无精神疾病家族史、产后无并发症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产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籍所在地无明显相关性,与产妇家庭人均收入、精神疾病家族史、产后有无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尤其是产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作者:武科;王红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写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用间接法ELISA对病例地区1 525名蓬莱市民的血清进行SFTSV-IgG抗体检测,采集病例地区动物宿主血清标本通过双抗原夹心法ELISA进行SFTSV的总抗体检测,通过Realtime RT-PCR进行SFTSV的核酸检测. 结果 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年均发病率为4.55/10万,死亡率0.89/10万,病死率为19.51%,病例覆盖全市9.57%村社区,病例以农民为主,6-9月为高发季节,年龄以40~79岁为主.蓬莱市健康人群SFTSV-IgG阳性率为9.05%,动物宿主牛、羊、跑山鸡、狗、猪和圈养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86%、44.76%、42.31%、31.46%、6.96%和6.00%. 结论 蓬莱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流行地区,存在着新型布尼亚病毒隐性感染情况,牛羊狗可能是病毒主要的动物宿主.
作者:周淑琴;李俊荣;孟淑欣;纪经海;刘姗姗;丁淑军;王显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掌握沈阳口岸出境人员痰结核杆菌的检出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口岸肺结核防控策略提供基线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沈阳口岸2009-2013年出境人员体检中肺结核监测数据,分析检出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和在不同职业类别出境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 沈阳口岸2009-2013年间共有58 734人次准备出境人员在沈阳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体格检查,其中痰结核杆菌检测结果确证阳性者共69人,其中65.2%为20~40岁的青年,肺结核患者主要以出国劳务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为主. 结论 口岸传染性肺结核的监测是控制肺结核国际间传播的重要环节,密切关注口岸出境人员中各职业人群的肺结核检出情况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张明;侯彤岩;裴程程;黄德生;关鹏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