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凤;李海波;刘晓坤;常海英;范会君
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控制释放系统、提高药物作用的靶向性、建立新的给药途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纳米粒子经肺给药可以避免首关消除生物利用度高,提高靶向性,减少治疗剂量和副反应,终改善病人的依从性,优化药物治疗效果.纳米载体可跨越生物屏障,靶向结核分枝杆菌,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结核病的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纳米载药系统在结核病化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朱胜平;吴甜;王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建立SARS冠状病毒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针对SARS冠状病毒RNA聚合酶编码基因保守区设计LAMP引物及环引物,反应体系加入钙黄绿素作为LAMP扩增反应指示剂,结合LAMP浊度仪优化扩增条件,根据钙黄绿素的颜色变化进行结果判定,评价所建立LAMP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 本方法低检出限约为10拷贝/反应管,高于普通PCR;检测特异性高,仅SARS冠状病毒反应管钙黄绿素颜色由褐色变为黄绿色,而甲型H1N1病毒、高致病性H5亚型禽流感病毒、普通流感病毒均不发生变色反应;体系的扩增效率高于普通PCR,35 min内出结果.结论 所建立的基于颜色判定的SARS病毒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灵敏、设备要求简单等特点,适用于SARS冠状病毒现场快速检测.
作者:吕恒;张锦海;陈凤娟;顾海涛;王平;王玉邦;王长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可增加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方法 同时检测562例体检者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和食物不耐受,根据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HpUA)结果分阴性组和阳性组探讨食物不耐受项目阳性率是否有差异.结果 HpUA阴性组与阳性组食物不耐受项目阳性率分别为7.87%、11.39%,HpUA阳性组的食物不耐受项目阳性率高于HpU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诱发食物不耐受的因素之一.
作者:朱乐攀;谭潭;周安文;张扬南;陈韶华;贺安;易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三邻甲苯基磷酸酯(TOCP)对人成神经瘤SH-SY5Y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和转位的影响.方法 以TOCP(0、0.25、0.5、1.0 mmol/L)对人成神经瘤细胞系SH-SY5Y细胞进行染毒,染毒时间为12、24和48 h,用PKC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PKC的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术检测PKC在细胞内的定位,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结果 1.0 mmol/L TOCP作用SH-SY5Y细胞24 h,PKC的活性强,并能导致PKC由胞质向胞膜转位.结论 TOCP作用SH-SY5Y细胞后,能激活PKC,增加膜转位.
作者:江岚;李小玲;魏传杰;肖双;谭琰;刘瑶;龙鼎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5株不同年份分离的猪链球菌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以评估其对公共卫生的危害.方法 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PFGE).结果 所有菌株的相关毒力因子cps2A、map、sly和ef均为阳性.酶切图谱显示2006、2007年菌株图谱完全一致,2010年分离菌与2006、2007年分离株存在差异.结论 分4离菌株有相当强的致病性,从人和猪分离到菌株酶切图谱完全一致,显示为统一来源或者同一克隆群;不同地域分离的菌株酶切图谱相似度较低.
作者:湛志飞;夏昕;高立冬;景怀琦;覃迪;王鑫;张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长沙市岳麓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及性行为情况,进一步探讨在当今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岳麓区804名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1.17%,不同性别的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00,P<0.001);有42人(5.22%)报告曾有过性行为,不同性别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和女生第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37.93%和76.92%;近一年接受过艾滋病预防服务的比例为43.53%(350/804),近一年接受过艾滋病病毒检测比例为2.11%(17/804).结论 大学生已掌握一些艾滋病相关知识,但缺乏自我保健和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和技能.在加强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干预,提高其知识水平和防范意识,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危险.
作者:胡艳红;范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血脂正常人群sLDL-C的分布,探讨sLDL-C和常规血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234例血脂正常人群按性别与年龄分组;254例血脂增高者分成高甘油三酯TG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组,高TG及LDL-C组.检测所有试验对象的TG、TC、LDL-C、HDL-C、载脂蛋白ApoA,载脂蛋白ApoB及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LDL-C.结果 血脂正常人群sLDL-C呈正态分布,sLDL-C水平在性别与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 ~30岁、41~50岁、51 ~60岁男性sLDL-C高于同段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 ~40岁、61 ~70岁以及≥71岁的男性sLDL-C与同段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增高受试者的sLDL-C均值(1.26±0.34mmol/L)和sLDL-C/LDL-C比值(0.398±0.13),明显高于血脂正常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G及LDL-C组的sLDL-C含量高.sLDL-C与TC、TG、LDL-C、ApoB呈正相关,TG与sLDL-C的相关性大.结论 sLDL-C水平主要由TG与LDL-C决定,其中TG是主要因素.sLDL-C是评估机体脂质代谢情况的良好指标.
作者:卢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2004-2011年青浦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4-2011年青浦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年龄、性别、复发等进行分析,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年青浦区循环系统疾病在城乡居民死因顺位中占第二位.心脑血管疾病年平均死亡率为70.00/10万,其中男性为34.00/10万,女性为36.00/10万.随着年龄的上升,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2004-2011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2004年低,2011年高,死亡率随着年数的增高逐年升高,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脑出血、卒中(不分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类型心血管事件发生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高,以2次复发为主;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形势严峻,今后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应加强多种慢性病综合管制.
作者:何丽芸;顾相虹;郁晞;徐瑞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长沙市10家医院开展控烟干预工作,评价控烟效果,为创建无烟医院提供依据.方法 开展以政策制定、健康教育、氛围营造为主的控烟干预活动,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医务人员吸烟和被动吸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目标人群现在吸烟率由16.8%下降至13.7%,对于吸烟以及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也有所提高.医务人员更认为自身应在控烟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帮助患者戒烟.同时,在实际诊疗工作中主动询问病人吸烟习惯的医务人员比例也得到提高.结论 无烟医院创建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烟草及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降低医务人员自身吸烟率以及促进其主动对患者进行控烟干预.无烟医院创建经验值得在其他行业进行推广.
作者:胡劲松;周婧瑜;朱江;李娟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影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经验.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0月收住的53例胎龄<32周、Bell分期Ⅱ期以上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不同分为治愈组(36例)和预后不良组(17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重度窒息、发病前3d内输血、动脉导管未闭、感染性肺炎、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6个因素与NEC预后不良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度窒息、发病前3d内输血及血小板计数下降是NE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重度窒息、发病前3d内输血及血小板计数下降是导致NEC早产儿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高度重视这些因素,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马兴娜;孔祥永;王瑞娟;黄捷婷;黄俊谨;封志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孕中期妇女(14~20周)外周血甲胎蛋白(AFP)和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 β-hcG)在胎儿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DS)产前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的方法检测孕妇(14~20周)血清标志物的浓度,结合孕妇年龄、体重、孕周等因素,用软件计算风险率.高危孕妇全部转诊做产前诊断,对高危孕妇进行追访.结果 5 186例孕妇中,唐氏综合征高危251例,阳性率为4.84%,其中108人做了产前诊断,产前诊断率为43.03%,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4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6.7%(4/6),染色体异常符合率为1.59%.结论 孕妇血清标志物检测能减少需要进行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孕妇比例,对降低出生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亚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不同疗程的更昔洛韦治疗方案对婴儿CMV症状型感染的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符合CMV症状性感染诊断患儿128例,随机分组并接受3种不同更昔洛韦治疗方案.方案A组42人,使用更昔洛韦5 mg/kg·次,Q1 2h×2W诱导治疗,维持阶段采用更昔洛韦5 mg/kg·次,QD×2W;方案B组42人,采用更昔洛韦5 mg/kg·次,Q12 h×1W,并采用5 mg/kg·次,QD×2W维持;方案C组44人,采用更昔洛韦5 mg/kg·次,Q12 h,CMV-pp65阴转采用5mg/kg·次,QD×2W维持,长诱导3周进入维持.盲法收集各种临床治疗,随访近期疗效.结果 方案A组40人,B组39人,方案C组42人完成试验并参加疗效评价.结果表明,三种方案治疗前后病毒量明显下降,均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三组之间CMV-pp65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时三组的CMV-pp65阴转率分别为75.00%、66.67%和88.09%.与方案A比较,方案B CMV-pp65阴转率较低(非劣效性检验,P=0.357),方案C CMV-pp65阴转率可高于方案A(非劣效性检验P=0.006,优侧检验P=0.068).三种方案的不良反应产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各组治疗均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为获得更高的PP65阴转率,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本研究支持更昔洛韦5 mg/kg·次,Q12 h,CMV-pp65长3周诱导至阴转,然后采用5 mg/kg·次,QD×2W维持治疗的方案.
作者:于四景;李双杰;肖耿吉;姚婷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ELISA法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模拟肽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噬菌体筛选得到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模拟肽序列进行人工合成,间接ELISA法检测合成短肽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人工合成的2条12肽(T1和T2),经间接ELISA初步鉴定,显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9%、50.0%和100.0%、96.4%.结论 合成短肽T1对结核病有着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文霞;袁仕善;谭云洪;张小萍;余艳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家访对小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为开展健康教育和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3所小学一年级156名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 对于小学生在口腔卫生知识方面,例如使用含氟牙膏、吃甜食引起蛀牙以及保护六龄齿的重要性等方面,干预后有显著提高(P<0.05).口腔卫生态度和卫生行为方面例如口腔疾病的危害、刷牙的时间及牙刷的选择和放置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小学生家长在口腔卫生知识、态度、行为方面,都在家访干预后比例达到95%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家访对于小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技能水平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武秀萍;李冰;杨光;李晋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中晚期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中晚期肺癌患者10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2例.两组中晚期肺癌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而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并分别对两组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其干预组患者SF-36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 值均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值和抑郁评分值均显著改善,并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辅助治疗价值,适于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于思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进行艾滋病健康干预,评估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县城范围内的32家发廊、卡拉OK厅、桑拿洗浴中心、足浴/足疗中心及宾馆/酒店的199名女性服务人员作为干预组,相邻乡镇的28家娱乐场所的157名女性服务人员作为对照组.根据自愿、知情同意原则,对199名干预组对象开展为期6个月的艾滋病干预(包括手机短信、同伴教育等于预措施)并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在干预工作结束后0.5年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43.13%,P<0.01)、近1次(78.13%,P<0.01)和近1月(81.86%,P<0.01)与非固定对象(配偶)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率、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比例(58.75%,P<0.01)、愿意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73.13%,P<0.01)及性病检出率(13.75%,P<0.05)均有明显改善;但在干预工作结束1.5年后,干预组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31.76%)高于干预前(12.56%,P<0.01)及同期对照(20.83%,P<0.05),而近1次(57.43%)和近1月(56.08%)与非固定对象(配偶)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率、求医行为及性病检出率(17.57%)均与同期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滋病干预近期效果显著但中远期效果欠佳,保持艾滋病干预工作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对艾滋病的防制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刘新亮;黄靖;刘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发病以及恶变关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自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港口医院2010年9月-2012年1月的69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将患者按照病理学检查分为不伴恶变组(41例),伴恶变组(28例),选择同时期的32例鼻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HPV6、HPV16、HPV11以及H PV18四个型别的HPV-DNA进行检测.结果 69例NIP患者的HPV-DNA总阳性率为62.32% (43/69),不伴有恶变的组中HPV-DNA的阳性率为56.10% (23/41),伴有恶变组的HPV-DNA阳性率为71.43% (20/28),恶变组与不伴恶变组HP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6,P>0.05),对照组无一例阳性结果出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73,P<0.01).在检出的43例HPV-DNA阳性患者中,以HPV16、HPV18为主,分别占39.53%和48.84%.结论 人乳头状瘤病毒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病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人乳头状瘤16、18型与鼻内翻乳头状瘤的恶变具有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确认.
作者:宋剑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术前患者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艾滋病、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外科术前患者采血进行艾滋病和梅毒血清学检测,同时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共监测1 257名术前患者,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0.159%,梅毒阳性率1.512%.术前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不均衡,共用注射器、针头及输入HIV感染的血或血液制品是否感染艾滋病知晓率较高,分别为95.2%和92.2%;蚊虫叮咬、接吻是否传播艾滋病知晓率较低,分别为39.4%和49.2%;近1年有非婚性行为有42人(3.3%);承认近1年有商业性行为有23人(1.8%),其中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有55.6%,有时使用33.3%,从未使用11.1%;83.7%认为自己没有可能感染HIV.结论 术前患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加强对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及艾滋病监测,对促进其健康行为模式的建立和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怀宁;刘莹;李小珍;肖祖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肺结核流行特征,为高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桂林市某高校2 135名学生体检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该校确诊活动性肺结核17例,陈旧性肺结核21例.患病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生患病率分别3.13%和1.35%(P<0.05),且08级学生患病所占比例高,占总患病人数的84.2%.结论 高年级男生是高校肺结核的高危人群,定期对在校学生体检,做好健康教育等是控制高校结核病发生的重要工作.
作者:刘昕;岑凤珠;杨子靖;孟繁文;郭昕;杨晓丹;周子力;郭振友;谭盛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肿瘤登记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水平和分布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江西省肿瘤登记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数据,按性别和地区分别计算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发病顺位、累积率和截缩率等指标.结果 2010年江西省肿瘤登记地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粗发病率81.89/10万,中标率49.98/10万,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顺位前四位依次为肝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和食管癌,占全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90%以上.结论 江西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肝癌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肝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和食管癌是江西省居民消化系统肿瘤干预的重点.
作者:姜芸;朱丽萍;刘杰;杨旭丽;李艾;吉路;赵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