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乐攀;谭潭;周安文;张扬南;陈韶华;贺安;易斌
目的 探讨腰围身高比在慢性病风险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利用在思明区开元街道开展的中央补助地方慢病综合防治项目暨卫生部“维持健康体重和血压管理关键技术”应用项目腰围与身高的体检结果与血压、血糖、血脂的相关性分析,探讨腰围身高比在高血压、高空腹血糖、高血脂风险预测中的意义.结果 以腰围身高比0.5为切点,中心肥胖组与非中心肥胖组在血压、血糖、血总胆固醇的平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肥胖组中收缩压、舒张压、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异常率分别比非中心肥胖组高出16.31%、10.22%、9.22%、12.68%、6.2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围身高比是预测高血压、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的有效指标.
作者:陈晓鹭;戴龙;王清和;赵太凤;罗晓燕;吕轶彬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影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经验.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0月收住的53例胎龄<32周、Bell分期Ⅱ期以上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资料,根据其预后不同分为治愈组(36例)和预后不良组(17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重度窒息、发病前3d内输血、动脉导管未闭、感染性肺炎、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6个因素与NEC预后不良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度窒息、发病前3d内输血及血小板计数下降是NE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重度窒息、发病前3d内输血及血小板计数下降是导致NEC早产儿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高度重视这些因素,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马兴娜;孔祥永;王瑞娟;黄捷婷;黄俊谨;封志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应用ELISA法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模拟肽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噬菌体筛选得到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模拟肽序列进行人工合成,间接ELISA法检测合成短肽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人工合成的2条12肽(T1和T2),经间接ELISA初步鉴定,显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9%、50.0%和100.0%、96.4%.结论 合成短肽T1对结核病有着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文霞;袁仕善;谭云洪;张小萍;余艳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PBL结合模拟患者教学在妇产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1年2月于本院进行妇产科临床实习的100名临床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PBL结合模拟患者教学组)50例和B组(PBL教学法组)50例,后将两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A组学生通过PBL结合模拟患者教学后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结合模拟患者教学在妇产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效果好,值得在妇产科实习带教中推广实践应用.
作者:李卫平;王玉锋;胡子喻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三邻甲苯基磷酸酯(TOCP)对人成神经瘤SH-SY5Y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和转位的影响.方法 以TOCP(0、0.25、0.5、1.0 mmol/L)对人成神经瘤细胞系SH-SY5Y细胞进行染毒,染毒时间为12、24和48 h,用PKC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PKC的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术检测PKC在细胞内的定位,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结果 1.0 mmol/L TOCP作用SH-SY5Y细胞24 h,PKC的活性强,并能导致PKC由胞质向胞膜转位.结论 TOCP作用SH-SY5Y细胞后,能激活PKC,增加膜转位.
作者:江岚;李小玲;魏传杰;肖双;谭琰;刘瑶;龙鼎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2004-2011年青浦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4-2011年青浦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年龄、性别、复发等进行分析,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1年青浦区循环系统疾病在城乡居民死因顺位中占第二位.心脑血管疾病年平均死亡率为70.00/10万,其中男性为34.00/10万,女性为36.00/10万.随着年龄的上升,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上升.2004-2011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2004年低,2011年高,死亡率随着年数的增高逐年升高,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脑出血、卒中(不分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类型心血管事件发生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率高,以2次复发为主;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形势严峻,今后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应加强多种慢性病综合管制.
作者:何丽芸;顾相虹;郁晞;徐瑞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儿童喂养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2011年1-6月在本社区建档的400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宣教方法,实验组采用经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方法.在调查对象6、8、12月龄时比较两组儿童喂养知识知晓率、纯母乳喂养率、体格发育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喂养知识的知晓率、纯母乳喂养率、生长发育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方法有利于家长对儿童喂养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在儿童喂养知识宣教工作中应用经临床路径宣教的教育方法效果优于传统宣教方法.
作者:马卫平;彭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当前艾滋病老年群体临床特征,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艾滋病老年群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湖南省衡阳市艾滋病定点医院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4-2012年6月间诊治的216例老年HIV感染/AID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6例病例占本院接诊HIV感染/AIDS人群的12.8%,经血液传播途径感染82例,经性接触传播感染124例,且性接触传播感染人群所占比例逐年递升;其中出现一种以上临床症状者占90.16%,具有两种以上症状者占82.35%;合并卡氏肺孢子菌、白色念珠菌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分别占38.42%、54.63%和42.59%,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占46.1%.结论 老年艾滋病感染途径发生转变,当前主要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其临床表现多样,合并机会性感染发生率高,ART治疗覆盖率低;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人文关怀能有效预防老年艾滋病的发生,且有利于老年艾滋病的临床诊治.
作者:凌雪梅;邓晓军;欧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脆性组氨酸三连体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sd,FHIT)及存活素(survivin)在宫颈尖锐湿疣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尖锐湿疣、宫颈鳞癌及正常宫颈组织的FHIT及survivin的表达水平各40例.结果 FHIT在尖锐湿疣中部分表达,显著高于宫颈鳞癌组,但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三组间阳性率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urvivin在尖锐湿疣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但显著低于宫颈鳞癌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HIT失表达发生在宫颈鳞癌、宫颈尖锐湿疣,survivin在宫颈鳞癌中高表达,因此,FHIT及survivin联合检测可作为宫颈尖锐湿疣继发宫颈鳞癌的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作者:陈国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孕中期妇女(14~20周)外周血甲胎蛋白(AFP)和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 β-hcG)在胎儿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DS)产前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的方法检测孕妇(14~20周)血清标志物的浓度,结合孕妇年龄、体重、孕周等因素,用软件计算风险率.高危孕妇全部转诊做产前诊断,对高危孕妇进行追访.结果 5 186例孕妇中,唐氏综合征高危251例,阳性率为4.84%,其中108人做了产前诊断,产前诊断率为43.03%,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4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6.7%(4/6),染色体异常符合率为1.59%.结论 孕妇血清标志物检测能减少需要进行创伤性产前诊断的孕妇比例,对降低出生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亚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可增加食物不耐受的发生.方法 同时检测562例体检者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和食物不耐受,根据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HpUA)结果分阴性组和阳性组探讨食物不耐受项目阳性率是否有差异.结果 HpUA阴性组与阳性组食物不耐受项目阳性率分别为7.87%、11.39%,HpUA阳性组的食物不耐受项目阳性率高于HpU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诱发食物不耐受的因素之一.
作者:朱乐攀;谭潭;周安文;张扬南;陈韶华;贺安;易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不同疗程的更昔洛韦治疗方案对婴儿CMV症状型感染的疗效、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符合CMV症状性感染诊断患儿128例,随机分组并接受3种不同更昔洛韦治疗方案.方案A组42人,使用更昔洛韦5 mg/kg·次,Q1 2h×2W诱导治疗,维持阶段采用更昔洛韦5 mg/kg·次,QD×2W;方案B组42人,采用更昔洛韦5 mg/kg·次,Q12 h×1W,并采用5 mg/kg·次,QD×2W维持;方案C组44人,采用更昔洛韦5 mg/kg·次,Q12 h,CMV-pp65阴转采用5mg/kg·次,QD×2W维持,长诱导3周进入维持.盲法收集各种临床治疗,随访近期疗效.结果 方案A组40人,B组39人,方案C组42人完成试验并参加疗效评价.结果表明,三种方案治疗前后病毒量明显下降,均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三组之间CMV-pp65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时三组的CMV-pp65阴转率分别为75.00%、66.67%和88.09%.与方案A比较,方案B CMV-pp65阴转率较低(非劣效性检验,P=0.357),方案C CMV-pp65阴转率可高于方案A(非劣效性检验P=0.006,优侧检验P=0.068).三种方案的不良反应产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各组治疗均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为获得更高的PP65阴转率,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本研究支持更昔洛韦5 mg/kg·次,Q12 h,CMV-pp65长3周诱导至阴转,然后采用5 mg/kg·次,QD×2W维持治疗的方案.
作者:于四景;李双杰;肖耿吉;姚婷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用硝酸高氯酸消解样品,使用AFS-230型光度计测定尿中锑的含量.方法 采用加硫脲抗坏血酸掩蔽共存元素干扰,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测定尿中锑.结果 本法测得锑在0~ 5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244 μg/L.相关系数r>0.999,加标回收率在97.4 %~103.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11)在0.5%~1.9%之间.结论 该法快速简便、准确灵敏,应用于尿中锑的测定,结果满意.
作者:朱晓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一过性HBV感染献血者的追踪观察和共同特征的分析,寻求可靠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对2010年12月2日-2012年2月29日共计72 830份血液标本进行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4项ELISA法双试剂检测、谷丙转氨酶测定,同时进行HBV、HCV、HIV的三联检核酸定性检测,核酸定性检测阳性者做核酸鉴别试验.对筛选出的ALT正常、HBsAg(-)、HBV DNA阳性者进行补充实验和追踪检测.补充实验为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乙肝两对半(HBsAg、抗-HBs、抗-HBc、HBeAg和抗-HBe)和核酸定量检测,追踪检测包括核酸定性、定量和乙肝两对半.结果 共检出ALT正常、HBsAg(-)且HBV DNA(+)的献血者44例,追踪到32例(72.7%).其中,一过性HBV感染8例(25%),平均年龄25.6岁,男性6人,女性2人.平均追踪时间为283.3 d.全部献血者出现核酸检测阴转,平均阴转测定时间为197.5 d.整个追踪过程中HBsAg检测始终为阴性,anti-HBs和/或anti-HBc发生阳转,ALT高为48 IU/ml,均无明显症状体征.结论 核酸检测、HBsAg、anti-HBs和anti-HBc 4项指标的追踪检测有利于一过性HBV感染的鉴别.
作者:于志军;邓雪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血脂正常人群sLDL-C的分布,探讨sLDL-C和常规血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234例血脂正常人群按性别与年龄分组;254例血脂增高者分成高甘油三酯TG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组,高TG及LDL-C组.检测所有试验对象的TG、TC、LDL-C、HDL-C、载脂蛋白ApoA,载脂蛋白ApoB及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LDL-C.结果 血脂正常人群sLDL-C呈正态分布,sLDL-C水平在性别与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 ~30岁、41~50岁、51 ~60岁男性sLDL-C高于同段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 ~40岁、61 ~70岁以及≥71岁的男性sLDL-C与同段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增高受试者的sLDL-C均值(1.26±0.34mmol/L)和sLDL-C/LDL-C比值(0.398±0.13),明显高于血脂正常受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G及LDL-C组的sLDL-C含量高.sLDL-C与TC、TG、LDL-C、ApoB呈正相关,TG与sLDL-C的相关性大.结论 sLDL-C水平主要由TG与LDL-C决定,其中TG是主要因素.sLDL-C是评估机体脂质代谢情况的良好指标.
作者:卢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发病以及恶变关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自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港口医院2010年9月-2012年1月的69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将患者按照病理学检查分为不伴恶变组(41例),伴恶变组(28例),选择同时期的32例鼻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HPV6、HPV16、HPV11以及H PV18四个型别的HPV-DNA进行检测.结果 69例NIP患者的HPV-DNA总阳性率为62.32% (43/69),不伴有恶变的组中HPV-DNA的阳性率为56.10% (23/41),伴有恶变组的HPV-DNA阳性率为71.43% (20/28),恶变组与不伴恶变组HPV-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6,P>0.05),对照组无一例阳性结果出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73,P<0.01).在检出的43例HPV-DNA阳性患者中,以HPV16、HPV18为主,分别占39.53%和48.84%.结论 人乳头状瘤病毒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病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人乳头状瘤16、18型与鼻内翻乳头状瘤的恶变具有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确认.
作者:宋剑武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长沙市岳麓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及性行为情况,进一步探讨在当今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岳麓区804名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1.17%,不同性别的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00,P<0.001);有42人(5.22%)报告曾有过性行为,不同性别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和女生第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37.93%和76.92%;近一年接受过艾滋病预防服务的比例为43.53%(350/804),近一年接受过艾滋病病毒检测比例为2.11%(17/804).结论 大学生已掌握一些艾滋病相关知识,但缺乏自我保健和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和技能.在加强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干预,提高其知识水平和防范意识,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危险.
作者:胡艳红;范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早期干预联合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15例中度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干预组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早期干预组和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视、触、听觉刺激、运动刺激以及前庭功能训练至6个月,联合治疗组除上述治疗,给予GM1.所有病例均于3、6月龄时进行智能发育随访和检测.结果 日龄15、30 d时早期干预组与联合治疗组的NBNA评分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儿的3、6月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高,早期干预组次之,对照组低(P<0.05).结论 早期干预有助于HIE患儿智能发育,改善HIE预后.在早期干预基础上联合GM1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有一定协同作用.
作者:陈林;郑福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吸毒人群HIV感染状况与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了解HIV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特性与传播趋势,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永州市4所美沙酮门诊的431名病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抽取静脉血检测HIV抗体,对阳性标本再进行确证试验.结果 被调查者在参与美沙酮治疗前,87.47%注射吸毒,共针率达到69.25%.HIV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4.66%,HIV阳性率达到8.58%;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影响HIV感染状况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婚姻状况、每天吸毒次数、是否共用注射器吸毒、吸毒朋友多少、是否有卖淫或嫖娼行为、安全套使用.结论 永州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率较高、共针率高,性乱、不安全性行为普遍存在,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危险性增加,应针对吸毒人群的人口学及流行特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作者:易春云;赵承保;凌坤;刘克勤;李小龙;张文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长沙市10家医院开展控烟干预工作,评价控烟效果,为创建无烟医院提供依据.方法 开展以政策制定、健康教育、氛围营造为主的控烟干预活动,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医务人员吸烟和被动吸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目标人群现在吸烟率由16.8%下降至13.7%,对于吸烟以及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也有所提高.医务人员更认为自身应在控烟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帮助患者戒烟.同时,在实际诊疗工作中主动询问病人吸烟习惯的医务人员比例也得到提高.结论 无烟医院创建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烟草及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降低医务人员自身吸烟率以及促进其主动对患者进行控烟干预.无烟医院创建经验值得在其他行业进行推广.
作者:胡劲松;周婧瑜;朱江;李娟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