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迈瑞BC-5380血细胞分析仪两项研究性参数临床应用的探讨

李小斌;朱海兵;郭威;贺菊晖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 研究性参数, 复检, 过筛
摘要:目的 探讨迈瑞BC - 5380两项研究性参数异常淋巴细胞和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异常时在过筛复检中的指导意义及两项参数的报警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收集本院441例两项研究性参数异常的标本,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分类.以显微镜法的结果为标准把441例异常结果分成七种类型,分别进行探讨.结果 第一种类型: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增高,149例用BC - 5380检测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增高的患者,与涂片显微镜法比较,BC- 5380检测数值x=9.8%,SD=7.3,显微镜法检测数值x=6.5%,SD=6.5,两种方法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P<0.05),BC5380检出巨大未成熟粒细胞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9.8%;第二种类型:异常淋巴细胞增高或异常淋巴细胞和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同时增高.79例用BC- 5380检测异常淋巴细胞增高的患者与涂片显微镜法比较,BC - 5380检测数值-x=6.6%,SD=4.0,显微镜法检测数值-x=15.3%,SD=10.4,两种方法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P<0.05).BC- 5380检测异常淋巴细胞的灵敏度为68.0%,特异度为92.5%;第三种类型:24例患者因淋巴细胞比值减低:-x=8%,异常淋巴细胞显示***;第四种类型:27例患者因中性粒细胞比值减低:-x=7%,巨大未成熟粒细胞显示***,以上两种类型都是由于淋巴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太低,不需复检;第五种类型:30例患者因白细胞数值太低:-x=1.0×109,两项研究性参数都显示***,这30例患者为低增生性白血病和白血病化疗后,镜检偶见原始和幼红细胞,需显微镜复检;第六种类型:60例血液病患者白细胞分类***,两项研究性参数都显示***,涂片显微镜分类原始幼稚细胞平均值大于36%;第七种类型:72例患者因为干扰导致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两项研究性参数都显示***,涂片显微镜法分类正常,72例患者中18例全血模式改成稀释模式进样可以分类.结论 两项研究性参数异常淋巴细胞灵敏度差、特异度好;巨大未成熟粒细胞灵敏度好、特异度差.联合观察这两项指标是异常标本过筛、复检的关键性参数.本研究为针对BC- 5380的复检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对乙肝病毒复制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原指标转阴的影响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对乙肝病毒复制和慢性乙肝患者治疗HBsAg、HBeAg以及前S1抗原转阴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定量、乙肝五项检查以及前S1抗原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34例患者治疗前的HBsAg、HBeAg以及前S1抗原均为阳性(阴性率均为0%),HBV DNA含量平均(8.36±1.75) copies/ml;治疗后半年和一年时HBsAg转阴率分别为(55.88%、70.59%)、HBeAg转阴率分别为.(50.0%、61.76%)以及前S1抗原转阴率分别为(61.76%、73.5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各指标转阴率逐渐增加.治疗后半年和一年时HBV - DNA含量分别为(5.39±1.59)、(3.23±1.48)copies/ml,逐渐降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派罗欣)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效,可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并且可以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满意的HBsAg、HBeAg以及前S1抗原转阴率.

    作者:王元海;周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11年临沂市河东区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状况

    目的 了解临沂市河东区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病区病情和改水降氟工程现状.方法 2011年,在河东区地氟病村进行饮用水氟含量、儿童氟斑牙和成人氟骨症患病及降氟改水工程状况调查.结果 检测36个供水工程(覆盖113村)的36份水样,氟含量超标率为19.44%; 10个改水工程均正常运转,其中水氟含量合格工程6个,合格率60%;固定监测3个病村8~12岁儿童203人,氟斑牙检出率71.92%,缺损型氟斑牙检出率18.72%,氟斑牙指数1.66;调查25岁以上成人150人,氟骨症病例10人,检出率为6.67%,其中轻度病例9例,中度病例1例.结论 河东区改水降氟工程运行情况较好,但改水后部分工程水氟浓度超标严重,河东区的地方性氟中毒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各部门应加强协作,重视供水工程的预评价及除氟处理,加快未改水地区的工程建设进度.

    作者:宋红广;李学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真空采血针在新生儿股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一种简单易行的股静脉采血方法,减少标本的溶血.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的520例病理性黄疸的患儿,分别采用真空采血针和注射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股静脉采血,比较两种采血方法的成功率及标本合格率.结果 两种采血方法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真空采血针采血的标本合格率(97.43%)优于对照组(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7,P<0.05).结论 采用真空采血针采血,可以减少标本溶血.

    作者:黄美华;罗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宝鸡市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污染状况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宝鸡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发现本市受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高危食品,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菌株分离,鉴定用APIListeria生化鉴定条和VITEK 2 COMPACT高智能全自动微生物仪.对2005 - 2011年采集的971份食品进行检测.结果 本市单增李斯特菌的阳性检出率为12.05%.2005年阳性检出率高,为24%;2011年检出率低,为6.29%.检测的13类样品中,8类食品受到单增李斯特菌不同程度的污染.生禽肉检出率高,为32.94%;冰淇淋、果汁、面皮、糕点及饼干、沙拉都均未检出单增李斯特菌.结论 宝鸡市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比较普遍,污染率较高,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作者:张丽萍;高涛;张克俭;席桂绒;薛彩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上海市金山区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金山区2008 - 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上报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 - 2010年金山区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 370例,年发病率在130.13/10万~209.37/10万之间,呈“V”分布;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集中于0~5岁组,占发病总数的95.04%;病例集中分布于5-6月份;各镇(街道)均有病例发生;幼托机构是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场所,占疫情总数的94.57%,病原学监测以肠道病毒CoxA16为主,占39.16%,引起重症病例的病原体主要是肠道病毒EV71,占重症总数的90.00%.结论 金山区手足口病发生有明显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季节差异,应做好社区5岁及以下儿童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是当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李俊;宋灿磊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迈瑞BC-5380血细胞分析仪两项研究性参数临床应用的探讨

    目的 探讨迈瑞BC - 5380两项研究性参数异常淋巴细胞和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异常时在过筛复检中的指导意义及两项参数的报警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收集本院441例两项研究性参数异常的标本,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分类.以显微镜法的结果为标准把441例异常结果分成七种类型,分别进行探讨.结果 第一种类型: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增高,149例用BC - 5380检测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增高的患者,与涂片显微镜法比较,BC- 5380检测数值x=9.8%,SD=7.3,显微镜法检测数值x=6.5%,SD=6.5,两种方法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P<0.05),BC5380检出巨大未成熟粒细胞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9.8%;第二种类型:异常淋巴细胞增高或异常淋巴细胞和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同时增高.79例用BC- 5380检测异常淋巴细胞增高的患者与涂片显微镜法比较,BC - 5380检测数值-x=6.6%,SD=4.0,显微镜法检测数值-x=15.3%,SD=10.4,两种方法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P<0.05).BC- 5380检测异常淋巴细胞的灵敏度为68.0%,特异度为92.5%;第三种类型:24例患者因淋巴细胞比值减低:-x=8%,异常淋巴细胞显示***;第四种类型:27例患者因中性粒细胞比值减低:-x=7%,巨大未成熟粒细胞显示***,以上两种类型都是由于淋巴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太低,不需复检;第五种类型:30例患者因白细胞数值太低:-x=1.0×109,两项研究性参数都显示***,这30例患者为低增生性白血病和白血病化疗后,镜检偶见原始和幼红细胞,需显微镜复检;第六种类型:60例血液病患者白细胞分类***,两项研究性参数都显示***,涂片显微镜分类原始幼稚细胞平均值大于36%;第七种类型:72例患者因为干扰导致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两项研究性参数都显示***,涂片显微镜法分类正常,72例患者中18例全血模式改成稀释模式进样可以分类.结论 两项研究性参数异常淋巴细胞灵敏度差、特异度好;巨大未成熟粒细胞灵敏度好、特异度差.联合观察这两项指标是异常标本过筛、复检的关键性参数.本研究为针对BC- 5380的复检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作者:李小斌;朱海兵;郭威;贺菊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湖南省疟疾发生的时空演化过程分析

    目的 研究湖南省1983 - 1992年疟疾发展演化模型.方法 利用基于重心模型的时空演化模型定量化表达方法,并以发病空间分布数据为权重,通过计算每年度疟疾重心坐标,生成疟疾重心转移曲线,从而定量地表达湖南省疟疾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 分析得出了全省10年间疟疾演化转移过程曲线,大致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疟疾演化过程模型与统计分析的空间尺度无关.

    作者:殷俊华;曾绍琴;李光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子特征研究

    目的 了解菌血症患者血液,医护工作者、非感染性疾病入院患者以及社区健康人群前鼻腔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基因分子特征.方法 用PCR和multiplex- PCR方法对277株菌的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1,TSST-1)和肠毒素(staphylooocal enterotoxin,SE)编码基因进行了扩增.结果 277株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有142株(51%)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从医院内各人群组(包括医院菌血症患者组、医护人员组和非感染性疾病入院患者组)分离菌株的阳性率在50% ~59%,要比社区健康人群组阳性率(36%)高(x2=10.86,P<0.05).医院内各人群组分离株的SE基因主要以A型为主,而社区健康人群组的分离菌株则以D型为优势型别.另外,菌血症患者血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基因tsst-1的阳性率要高于其他人群组(x2=21.91,P<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人群分离得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分子特点具有特异性,对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崔晶花;柳必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998-2010年芜湖市HIV/AIDS疫情报告特征及随访管理状况分析

    目的 描述芜湖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疫情报告及随访管理状况.方法 使用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截至2010年12月底芜湖市病例报告卡数据库和截至2011年3月底的随访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8-2010年芜湖市累计共报告HIV/AIDS142例,死亡19例.男性89例,占62.7%;20~39岁年龄组占77.5%;传播途径以异性传播及同性传播为主,分别占31.7%和26.1%;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病例占47.8%;2010年累计报告存活的HIV/AIDS病例的随访率为98.8%,CD4检测率为87.2%.结论 芜湖市艾滋病总体仍处于低流行,HIV以性途径传播为主,近年疫情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监测力度,加强HIV/AIDS管理,控制HIV的进一步传播和流行,并减少HIV/AIDS病例死亡.

    作者:琚腊红;程周祥;吕金伟;方艳娇;豆正东;成国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同对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从丽确定标本采集后的佳测定时间.方法 采集200名健康志愿者血液各24 ml,分别置于6根试管中,每管4 ml.分别于0min、20 min、1h、2h、4h、8h后在25℃(室温)下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血黏度0 min与2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4h、8h与2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0 min与1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在不同放置时间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在放置2h、4h和8h后降低,与20 min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红细胞刚性指数与红细胞变形指数相反,刚性指数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放置1h、2h、4h、8h与20 min相比均有显著性变化(P<0.05).血浆粘度电泳指数,红细胞压积两者不同放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室温25℃情况下,全血黏度好在采血后1h内进行结果检测;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好在采血后20 min内进行结果检测;红细胞聚集指数在不同放置时间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粘度电泳指数,红细胞压积两者则不受放置时间影响.

    作者:李亦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渗透压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渗透压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入选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早期组(A组)35例、糖尿病肾病组(B组)15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均行尿渗透压、血清渗透压、尿素、肌酐、尿酸检测.结果 A组、B组、健康对照组三组的尿渗透压、尿/血渗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尿素、肌酐、尿酸的检测分析中,B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渗透压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作者:陈建设;罗浩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控盐限油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目的 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实施控盐限油及健康教育,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 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南山街道选择依从性较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44人(其中干预组211人,对照组233人)进行控盐限油健康教育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以及血压、血脂、体重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干预组盐、油摄入量知晓率分别从22.75%提高到59.24%、从6.16%上升到57.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盐勺和控油壶的使用率分别从1.90%提高到95.26%、从2.37%提高到93.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盐饮食率和清淡少油饮食比率提高到36.51%和43.13%.干预组血压控制率由6.84%提高到31.62%、血脂达标率由22.26%提高到76.15%、体重指数正常率由22.48%提高到60.30%,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各指标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控盐限油措施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盐、油的摄入,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有效促使血压血脂等达标,对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练玉银;江志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68例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意义,以及对于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作用.方法 将社区治疗的16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84例采取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8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血压健康教育.两周后统计并对比两组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一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状况.结果 对照组对高血压相关知识仅39人知晓,知晓率为46.3% (39/84),观察组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为92.6% (78/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82,P<0.01);1年后观察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生活健康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对于疾病知识与日常护理常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健康度,有助于良好的控制血压水平.

    作者:姚春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一起家庭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家庭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原因和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流感暴发家庭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甲型H1N1流感家庭暴发疫情特征,讨论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规律和流行因素.结果 本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为一起家庭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4名家庭成员3人发病,其中1例死亡.结论 本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主要是因家庭近距离密切接触传播引起,甲流H1N1病毒对某些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个体有较强的致病性,易感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传染来源为社区感染后引入家庭,首发患者没有及时隔离治疗是造成家庭内暴发的主要原因.尽早发现与报告传染源,严格执行甲型H1N1流感患者居家隔离治疗措施,对于控制甲型H1N1流感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主动地预防控制疫情暴发流行,都是非常关键有效的防控措施.

    作者:樊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结核分枝杆菌PPE60的GST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鉴定

    目的 构建结核分枝杆菌PPE60的GST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方法 以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GEX - 4T -1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进行质粒的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对重组的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菌体蛋白,凝胶密度扫描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鉴定融合蛋白.结果 正确构建了pGEX-PPE60融合表达载体,载体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分子量约为70kDa的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50%.该融合蛋白能与GST抗体产生阳性反应.结论 成功构建了GST - PPE60融合蛋白的表达载体,并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为PPE60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熊志红;朱琰;李仁德;庄玉辉;程小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液净化治疗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后预防和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后患者预防和自我护理能力的调节.方法 选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130例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n=65)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n=65)给予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包括指导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心理护理、管道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等,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和生活质量评分表(FAC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ESCA及FAC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净化治疗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后进行系统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蒋志芳;唐玉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成年女性饮茶习惯与骨质疏松患病率的研究

    目的 探讨健康成年女性饮茶习惯对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整理1996年11月- 2001年3月期间长沙马王堆等社区2 185名28~91岁健康汉族成年妇女骨密度资料,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饮茶习惯组骨密度均数进行比较,运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差异.结果 饮茶组女性多部位骨密度较总体人群及不饮茶组均降低(P<0.05),且大量饮茶组较中量组骨密度降低;饮茶组成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与总体人群及不饮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饮茶组骨质疏松发病率较总体人群、不饮茶组均升高[(OR值分别为1.43(95%CI:0.62~2.24)、2.36(95%CI:1.64~3.09)];且随饮茶量增高骨质疏松均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女性饮茶者骨密度较不饮茶者显著降低,且随饮茶量的增加骨密度下降有一定线性趋势;且通过饮茶习惯对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分析看,女性饮茶者较不饮茶者显著升高,且随饮茶量的增加患病率升高.

    作者:王小红;曾莎;谢辉;罗湘杭;廖二元;伍贤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珠海市流感病原学分析

    目的 对珠海市2009年6月- 2011年5月流感样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珠海市流感病毒病原学特征.方法 收集珠海市流感监测哨点送检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法检测流感病原,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珠海市流感的病原学特征.结果 共检测样本3 598份,阳性991例,阳性率27.54%(991/3598).其中2009年6-12月阳性率为38.25%(490/1281),2010年为22.90%(419/1830),2011年1-5月为16.84%(82/487).所有标本中,A型季节性流感269例,阳性率7.48% (269/3598);B型季节性流感191例,阳性率5.31%(191/3598);甲型H1N1流感531例,阳性率14.76%(531/3598).流感病例数与流感样病例数两者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其复相关系数为0.64(P<0.05).结论 珠海市流感流行强度高于全省水平,发病人群以青少年为主.

    作者:徐郁;周勇;周伴群;焦亮;谭爱军;李德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老年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72例老年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注射液2ml关节内注射,每周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用生姜擦拭皮肤后贴敷镇骨驱风贴,每贴贴3d,十贴为1个疗程.同时嘱患者加强主动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yshol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患者恢复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建劳;刘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邯郸市第一医院2009年的700份病例资料,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针对性加强基础护理工作,于2010年随机抽取800份病例资料,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与2009年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结果 2009年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9%,针对感染原因加强基础性护理工作后,2010年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6%,与2009年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础护理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明显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证安全、和谐的就医环境.

    作者:马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