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68例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姚春华

关键词:高血压, 健康教育, 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意义,以及对于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作用.方法 将社区治疗的16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84例采取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8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血压健康教育.两周后统计并对比两组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一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状况.结果 对照组对高血压相关知识仅39人知晓,知晓率为46.3% (39/84),观察组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为92.6% (78/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82,P<0.01);1年后观察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生活健康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对于疾病知识与日常护理常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健康度,有助于良好的控制血压水平.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降钙素原监测在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监测在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08年11月-2011年9月诊治的脓毒血症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非脓毒血症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将脓毒血症患者按照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40例和死亡组32例,测定患者的PCT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PCT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水平变化明显,且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可以作为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观察指标.

    作者:刘林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液等生物样品中氟乙酸钠类离子色谱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价

    目的 建立离子色谱法测定血液等生物样品中氟乙酸钠类(氟乙酰胺)测量不确定度评价标准.方法 采用《血液等生物样品中氟乙酸钠类(含氟乙酰胺)离子色谱测定法》,应用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分析该方法测量的不确定度.结果 检验方法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0.13 mg/ml.结论 该检测方法的研究中进行不确定度的分析,能较为直观了解测试条件,建立分析方法能达到现行的相关标准及其灵敏度的要求,用测量不确定度对该方法进行有效可行性评估.

    作者:胡培勤;赖少阳;熊敏;冯奋栋;张文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祁阳县法定传染病漏报原因及解决方法探讨

    目的 分析祁阳县法定传染病漏报原因,探讨其解决方法,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法定传染病漏报问题提供改进依据,确保法定传染病发病信息准确.方法 按照《湖南省2011年医疗机构法定报告传染病和死亡病例漏报调查方案》方法和内容,对辖区内4家县级医院和20家镇级医院开展法定传染病漏报率调查.根据自行设计“法定传染病漏报问卷调查表”对该24家医院的疫情报告员、门诊医师、住院部医师及医技科医技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祁阳县法定传染病漏报率为21.74%,县级为6.50%,镇级为34.89%;诊治医生未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是漏报的主要原因占92.31%,其中诊治医生怕麻烦不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占47.50%,医院不重视相关科室无报告卡占29.17%,科室之间相互推诿未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占20.83%.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报病责任感,增强医务人员报病自觉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降低法定传染病漏报率有效的办法.

    作者:方虹英;唐悃;许伦红;唐亚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胰岛分离纯化过程中细胞凋亡发生的分子基础与解析

    目的 观察移植前胰岛提取过程中胰岛细胞凋亡情况,以及细胞因子与氧化-抗氧化因素变化,以阐明胰岛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胰岛保护策略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选取15例人胰腺,进行胶原酶灌注、消化以及梯度离心分离胰岛,在此过程中取材,采用TUNEL法进行胰岛细胞凋亡检测,胰腺或胰岛组织中TNF -α、IL-8、IL-1等细胞因子采用ELISA法检测,而组织中SOD与MDA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同时进行HE染色、双硫腙染色观察胰岛及胰岛细胞形态改变.结果 在人胰腺灌注与消化过程,形态学观察发现胰岛周围组织疏松以及部分胰岛结构的损害,有TUNEL染色阳性凋亡细胞出现,伴随较高水平的TNF-α、IL-8、IL-1以及MDA出现,在灌注前、灌注后与消化中均显著高于胰岛分离后的水平.结论 移植前胰岛提取过程中胶原酶灌注以及消化可引起胰岛细胞凋亡,可能与细胞因子与氧自由基水平升高有关,提示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与抗氧化可以作为胰岛保护策略切入点.

    作者:文宁;孙煦勇;秦科;农江;赖彦华;董建辉;聂峰;蔡文娥;黄莹;曹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子特征研究

    目的 了解菌血症患者血液,医护工作者、非感染性疾病入院患者以及社区健康人群前鼻腔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基因分子特征.方法 用PCR和multiplex- PCR方法对277株菌的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 -1,TSST-1)和肠毒素(staphylooocal enterotoxin,SE)编码基因进行了扩增.结果 277株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有142株(51%)肠毒素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从医院内各人群组(包括医院菌血症患者组、医护人员组和非感染性疾病入院患者组)分离菌株的阳性率在50% ~59%,要比社区健康人群组阳性率(36%)高(x2=10.86,P<0.05).医院内各人群组分离株的SE基因主要以A型为主,而社区健康人群组的分离菌株则以D型为优势型别.另外,菌血症患者血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基因tsst-1的阳性率要高于其他人群组(x2=21.91,P<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人群分离得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分子特点具有特异性,对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崔晶花;柳必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对乙肝病毒复制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原指标转阴的影响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对乙肝病毒复制和慢性乙肝患者治疗HBsAg、HBeAg以及前S1抗原转阴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定量、乙肝五项检查以及前S1抗原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34例患者治疗前的HBsAg、HBeAg以及前S1抗原均为阳性(阴性率均为0%),HBV DNA含量平均(8.36±1.75) copies/ml;治疗后半年和一年时HBsAg转阴率分别为(55.88%、70.59%)、HBeAg转阴率分别为.(50.0%、61.76%)以及前S1抗原转阴率分别为(61.76%、73.5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各指标转阴率逐渐增加.治疗后半年和一年时HBV - DNA含量分别为(5.39±1.59)、(3.23±1.48)copies/ml,逐渐降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派罗欣)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效,可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并且可以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满意的HBsAg、HBeAg以及前S1抗原转阴率.

    作者:王元海;周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湖南省疟疾发生的时空演化过程分析

    目的 研究湖南省1983 - 1992年疟疾发展演化模型.方法 利用基于重心模型的时空演化模型定量化表达方法,并以发病空间分布数据为权重,通过计算每年度疟疾重心坐标,生成疟疾重心转移曲线,从而定量地表达湖南省疟疾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 分析得出了全省10年间疟疾演化转移过程曲线,大致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疟疾演化过程模型与统计分析的空间尺度无关.

    作者:殷俊华;曾绍琴;李光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在急诊儿科护理服务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与对患者进行分层在优化急诊儿科护理服务的有效性.方法 运用流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调查分析急诊儿科护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流程改进,结合在急诊儿科已建立门急诊静脉药物输液中心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出更加规范、科学的工作流程,同时引导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进行分层次管理并不断改进;统计新的管理方式执行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满意度、护士工作效率、护士满意度.结果 新的管理方式执行后:(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2)病人满意度明显增加、投诉发生率明显降低;(3)护士工作效率明显提高;(4)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流程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分层可以优化急诊儿科护理服务.

    作者:石小毛;胡余明;阳秀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护理干预对老年结核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结核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6月- 2011年8月60例住院老年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2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以及生活自理能力(ADL)总分和生活满意指数(LSIA)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 出院时2组患者的PSQI、ADL总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LSIA评分较入院时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出院时睡眠质量和生活满意指数提升较对照组显著(P均<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老年结核患者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

    作者:李慧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一起家庭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分析一起家庭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原因和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流感暴发家庭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甲型H1N1流感家庭暴发疫情特征,讨论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规律和流行因素.结果 本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为一起家庭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4名家庭成员3人发病,其中1例死亡.结论 本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主要是因家庭近距离密切接触传播引起,甲流H1N1病毒对某些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个体有较强的致病性,易感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传染来源为社区感染后引入家庭,首发患者没有及时隔离治疗是造成家庭内暴发的主要原因.尽早发现与报告传染源,严格执行甲型H1N1流感患者居家隔离治疗措施,对于控制甲型H1N1流感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主动地预防控制疫情暴发流行,都是非常关键有效的防控措施.

    作者:樊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APK通路对急性冷暴露大鼠下丘脑细胞增殖活性的调控作用

    目的 观察-15℃急性冷暴露4h及室温复温24h对大鼠下丘脑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及MAPK通路在此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9只,体重(230±10)g,随机平均分为室温对照组(n=3)、冷暴露组(n=3)和冷暴露并复温组(n=3).观察每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细胞增殖水平及MAPK通路活性的变化.结果 冷暴露4h导致大鼠中心体温显著降低(P<0.05),复温24 h后,中心体温恢复至冷暴露前水平;大鼠下丘脑Ki67表达水平和JNK磷酸化水平在急性冷暴露4h后显著升高(P<0.05),室温复温24h后下降至基线水平.ERK2磷酸化水平在急性冷暴露4h后显著升高(P<0.05),室温复温24 h后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 急性冷暴露引起的中心体温下降导致大鼠下丘脑增殖活性增加,MAPK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的调控.

    作者:陈迎雷;王基野;黄冠鹏;戴鹏;付中伟;张文斌;陈耀明;郑刚;柯涛;沈学峰;骆文静;陈景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迈瑞BC-5380血细胞分析仪两项研究性参数临床应用的探讨

    目的 探讨迈瑞BC - 5380两项研究性参数异常淋巴细胞和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异常时在过筛复检中的指导意义及两项参数的报警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收集本院441例两项研究性参数异常的标本,涂片染色显微镜镜检分类.以显微镜法的结果为标准把441例异常结果分成七种类型,分别进行探讨.结果 第一种类型: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增高,149例用BC - 5380检测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增高的患者,与涂片显微镜法比较,BC- 5380检测数值x=9.8%,SD=7.3,显微镜法检测数值x=6.5%,SD=6.5,两种方法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P<0.05),BC5380检出巨大未成熟粒细胞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9.8%;第二种类型:异常淋巴细胞增高或异常淋巴细胞和巨大未成熟粒细胞同时增高.79例用BC- 5380检测异常淋巴细胞增高的患者与涂片显微镜法比较,BC - 5380检测数值-x=6.6%,SD=4.0,显微镜法检测数值-x=15.3%,SD=10.4,两种方法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P<0.05).BC- 5380检测异常淋巴细胞的灵敏度为68.0%,特异度为92.5%;第三种类型:24例患者因淋巴细胞比值减低:-x=8%,异常淋巴细胞显示***;第四种类型:27例患者因中性粒细胞比值减低:-x=7%,巨大未成熟粒细胞显示***,以上两种类型都是由于淋巴和中性粒细胞比值太低,不需复检;第五种类型:30例患者因白细胞数值太低:-x=1.0×109,两项研究性参数都显示***,这30例患者为低增生性白血病和白血病化疗后,镜检偶见原始和幼红细胞,需显微镜复检;第六种类型:60例血液病患者白细胞分类***,两项研究性参数都显示***,涂片显微镜分类原始幼稚细胞平均值大于36%;第七种类型:72例患者因为干扰导致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两项研究性参数都显示***,涂片显微镜法分类正常,72例患者中18例全血模式改成稀释模式进样可以分类.结论 两项研究性参数异常淋巴细胞灵敏度差、特异度好;巨大未成熟粒细胞灵敏度好、特异度差.联合观察这两项指标是异常标本过筛、复检的关键性参数.本研究为针对BC- 5380的复检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作者:李小斌;朱海兵;郭威;贺菊晖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渗透压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渗透压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入选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早期组(A组)35例、糖尿病肾病组(B组)15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均行尿渗透压、血清渗透压、尿素、肌酐、尿酸检测.结果 A组、B组、健康对照组三组的尿渗透压、尿/血渗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尿素、肌酐、尿酸的检测分析中,B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渗透压检测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作者:陈建设;罗浩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11年临沂市河东区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状况

    目的 了解临沂市河东区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病区病情和改水降氟工程现状.方法 2011年,在河东区地氟病村进行饮用水氟含量、儿童氟斑牙和成人氟骨症患病及降氟改水工程状况调查.结果 检测36个供水工程(覆盖113村)的36份水样,氟含量超标率为19.44%; 10个改水工程均正常运转,其中水氟含量合格工程6个,合格率60%;固定监测3个病村8~12岁儿童203人,氟斑牙检出率71.92%,缺损型氟斑牙检出率18.72%,氟斑牙指数1.66;调查25岁以上成人150人,氟骨症病例10人,检出率为6.67%,其中轻度病例9例,中度病例1例.结论 河东区改水降氟工程运行情况较好,但改水后部分工程水氟浓度超标严重,河东区的地方性氟中毒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各部门应加强协作,重视供水工程的预评价及除氟处理,加快未改水地区的工程建设进度.

    作者:宋红广;李学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心理疏导配合自制药贴治疗乳腺增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心理疏导配合自制中药贴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把12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按照年龄相近、证型相似的随机原则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自制药贴配合理疗仪治疗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对照组自制药贴配合理疗仪治疗,不配合心理疏导.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85%,对照组愈显率6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5,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91.6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05).结论 心理疏导配合自制中药贴治疗乳腺增生病加强了对病因的干预,增强了治疗效果,是较为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蔡春茹;吴文华;张雅娟;邓鑫;陈尔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湖南省农村集中式供水末梢水微生物指标分析

    目的 了解湖南省农村集中式供水微生物污染状况,探讨有效防治措施,为改善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提供依据.方法 按国家有关水质检验标准对2011年湖南省93个县(区)2006处农村集中式供水点的饮用水水质进行监测,统计分析不同条件对水质微生物指标的影响.结果 4012份农村集中式供水末梢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40.28%,不同水处理工艺、水源类型的集中式供水微生物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枯水期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优于丰水期(P<0.001),菌落总数与浑浊度呈正相关.结论 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与集中式供水水处理工艺、水源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要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应完善水质净化工艺,加强水厂卫生管理,提高水源防护力度,同时在农村进一步普及卫生健康教育.

    作者:陈帅;吴传业;黄涛;胡建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子宫全切术所引发的医学模式探讨

    子宫是女性的重要器官,子宫全切术是妇科手术中常见的术式之一,应用于妇产科临床已有数个世纪的历史.每年全世界约进行60多力例子宫全切术,1/3的妇女在60岁左右有行子宫切除的可能.子宫切除的主要病因为子宫肌瘤,只有10%的子宫切除是因为早期子宫癌症,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等.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子宫切除术后产生的一些问题渐受重视.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亦倍受关注.本文通过介绍子宫全切术对患者的影响.重点探讨医学模式的转变.目的是呼吁医务人员重视和注意生物因素对患者所致的身体疾病,同时应重视和注意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真正做到医学的人文关怀与医学的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作者:李巧燕;方小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1d间歇性冷刺激对大鼠耐寒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观察间歇性冷刺激对大鼠耐寒能力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2只,按体重(110±5)g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n=3)、间歇性冷刺激组(n=3)、急性冷暴露组(n=3)和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n=3).间歇性冷刺激组(3 w)与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3w+cold)接受4℃,4h/d冷刺激,共21 d;对照组(con)和急性冷暴露组(cold)进行室温饲养.3周后,cold和3w+cold组在第2d接受-15℃,4h冷暴露,观察大鼠肛温变化及棕色脂肪组织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结果 - 15℃冷暴露4h导致急性冷暴露组(cold)大鼠肛温明显下降(P<0.05),下降(2.64±0.182)℃,而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3 w+cold)大鼠肛温无明显改变,下降(0.32±0.531)℃;棕色脂肪组织形态观察显示:急性冷暴露组(cold)大鼠肩胛间区棕色脂肪面积较小边界不清,充血明显,色泽呈暗红色,间歇性冷刺激并急性冷暴露组(3w+cold)肩胛间区棕色脂肪面积较大,边界较清晰,充血明显,色泽呈深棕色.Western blot检测发现,间歇性冷剌激可使大鼠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CoxⅣ及解耦连蛋白1(UCP1)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21 d间歇性冷刺激可以显著提高大鼠耐寒能力,棕色脂肪组织形成、线粒体CoxⅣ和UCP1含量增加可能是其耐寒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作者:黄冠鹏;王基野;陈迎雷;陈耀明;戴鹏;付中伟;张文斌;柯涛;郑刚;沈学峰;骆文静;陈景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渝北区1~59岁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目的 了解本地1~59岁不同人群的麻疹血清免疫水平现状,为消除麻疹制定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 799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麻疹抗体IgG.结果 渝北区1~59岁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的总体阳性率为92.94%,1~9岁组的阳性率为95.58%,10~29岁组90.99%,30~59岁组为94%.城区人群的麻疹IgG阳性率为94.03%,农村为91.50%.结论 渝北区10~59岁人群麻疹免疫总体水平没有达到消除麻疹应维持95%以上的要求,农村及10~29岁组更为显著.

    作者:任强;何九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68例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健康教育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意义,以及对于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作用.方法 将社区治疗的16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84例采取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8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高血压健康教育.两周后统计并对比两组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一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状况.结果 对照组对高血压相关知识仅39人知晓,知晓率为46.3% (39/84),观察组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为92.6% (78/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82,P<0.01);1年后观察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生活健康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对于疾病知识与日常护理常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健康度,有助于良好的控制血压水平.

    作者:姚春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