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满容;谭潭;林应标;陈尚志;颜复生;陈虹亮;李毅
目的 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性伴(SPUSC)相关行为特征.方法 采用应答推动方法(RDS),在MSM活动场所对MSM人群进行招募和寻问式匿名调查400人.结果 近1次SPUSC年龄20~ 39岁占76.8%,41.7%为高中及中专文化,男性固定性伴(BF)占56.2%、偶然性伴(419)占35.1%、商业性伴(MB)占3.4%、异性固定性伴占5.4%,网络结识为55.7%、家庭聚会等18.6%、酒吧/舞厅等13.0%、公园/公厕等11.7%、浴室/桑拿等1.0%,42.0%仅是性关系,58.0%有情感/经济关系.不同寻找性伴类型的MSM其SPUSC的年龄、文化、性伴类型、结识场所、与性伴关系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聚会型21.1%年龄≤19岁,公园型16.3%年龄≥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为27.9%、419为45.2%,酒吧型、浴室型分别有11.9%、11.1%的商业性伴,22.3%的浴室型有异性固定性伴.60.5%公园型的SPUSC仅是性关系,其余除酒吧型外均超过60%有情感/经济关系.调查对象对SPUSC的艾滋病感染等相关高危行为普遍缺乏了解,不同类型MSM知晓其SPUSC的静脉吸毒、419、MB、群交、安全套携带、安全套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知道其相关高危行为多以公园型高.调查对象与SPUSC性行为安全套每次使用率主动肛交为14.5%、口交为6.9%,阴道交为27.1%.结论 MSM的SPUSC与性伴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及场所类型有关,普遍对自身艾滋病感染风险认识不足,广泛存在以BF情结和419的性满足为基础的艾滋病传播危险,应针对性开展行为干预.
作者:王毅;徐杰;李志军;张光贵;李六林;樊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掌握农六师一0二团从业人员近五年的HBsAg携带情况,为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 - 2010年3 591例从业人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BsAg检测.结果 该团从业人员HBsAg阳性分布以30~39岁段为高,男性HBsAg阳性者(2.0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针对该团从业人员乙肝携带情况,积极做好乙肝的预防和宣教工作,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从业人员的乙肝监测.
作者:邓宏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碘伏消毒液使用的安全性,采用动物试验方法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法 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一次破损皮肤刺激、多次完整皮肤刺激、急性眼刺激、一次阴道粘膜刺激试验、微核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进行观察.结果 本研究中昆明种雌、雄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LD50均大于5 000 mg/k,bw,属实际无毒级;对新西兰家兔的多次完整皮肤刺激、一次破损皮肤刺激、眼刺激均属无刺激性;多次阴道粘膜刺激平均积分为2.0,属于极轻刺激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亚急性毒性试验,一般生理体征未见异常,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无异常,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碘伏消毒液属实际无毒,亚急性毒性评价无异常改变,对家兔阴道粘膜有极轻度刺激性.
作者:李立;李梓民;胡余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澄江县网吧、学校、行政事业单位及家用计算机键盘、鼠标微生物污染情况,为有效减少微生物污染预防疾病传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全县范围内营业网吧、学校、行政事业单位及家庭电脑用户的计算机键盘及鼠标进行消毒前后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 共采集1 092份样品,其中消毒前546份,消毒后546份,不同场所使用的计算机键盘、鼠标微生物污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生物污染程度为由重到轻依次为:网吧、行政事业单位、家庭电脑用户、学校.网吧样本中检出大肠菌群10份,所有样本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经消毒或清洗后污染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方法对消除微生物污染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次使用0.025%含氯消毒剂、75%的酒精消毒、蒸馏水清洗为对照,含氯消毒剂效果好、酒精次之.结论 所调查的澄江县网吧、学校、行政事业单位及家用计算机键盘、鼠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菌等微生物污染,特别是网吧计算机键盘.鼠标的大肠菌群是疾病传播的危险因素,选用高效消毒剂定期对计算机键盘、鼠标进行消毒,是有效减少微生物污染,减少因共用计算机传播疾病的必要措施.
作者:王双凤;王建全;马永福;梁丽红;刘红雁;马坤林;李鸿坤;石邦辉;马重义;李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衡阳市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及其动态变化,为制定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方法收集资料,对2002 - 2009年衡阳市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年来衡阳市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平均发生率为3.13/万,经卡方检验,有上升趋势(P<0.01).男性发生率为3.55/万,女性发生率为2.63/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城镇发生率为6.11/万,农村发生率为1.83/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季节发生率分别为4.86/万、1.57/万、1.68/万、5.00/万,四季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妇<20岁、20~25岁、25~30岁、30~35岁和≥35岁组发生率分别为9.75/万、2.61/万、3.70/万、1.36/万、6.17/万,孕妇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8年来衡阳市围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城镇发生率高于农村;冬春季发生率高于夏秋季;孕妇年龄<20岁和≥35岁是先天性心脏病的高发年龄阶段.
作者:刘倩;袁秀琴;袁玉梅;徐丽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比较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过程中存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高危因素患者行单胚胎移植与双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结局,为推广单胚胎移植降低医源性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4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具有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高危因素的患者122例,单胚胎移植41例(A组)和双胚胎移植81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Em)厚度和血清雌二醇(E2)值、获卵数、临床妊娠率、双胎发生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结果 单胚胎移植组HCG注射日的Em厚度及E2值、获卵数、临床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胚胎移植组的双胎发生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过程中具有OHSS高危因素的不孕患者选择优质单胚胎移植不影响其妊娠率,但可显著降低双胎妊娠率及中重度OHSS发生率.
作者:孟琳;高士友;郭玉佳;邓朝辉;阳翎;罗曼;唐慧珍;柳朝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当前护理科的困扰及压力,设法对其工作方式和方法做一些调整,以便大限度地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13名传染病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制量表.结果 90.2%护士工作压力感较强,51.6%源于工作任务繁重,24.4%源于对被感染的恐惧,21.6%源于知识不够用和技能不熟练,19.2%源于家人朋友等的不理解.增加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及心理辅导后,护士心理健康状态显著好转.结论 应适当进行传染病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及专业护理知识辅导,适当增加护士编制,合理调整科室人员配备,为护士继续教育提供条件,缓解护士压力.
作者:周润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暴露于手机辐射下的孕鼠子代的细胞因子含量,探讨电磁辐射对胚胎期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孕妇科学、合理使用移动通信工具提供参考.方法 30只孕鼠随机分为工、Ⅱ、Ⅲ、Ⅳ、V组,每组6只,对应为空白对照组、待机组、10 min低强度组、30 min中强度组和60 min高强度组.ELISA检测脾细胞上清中IFN -7和IL-4的含量;MTT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实验Ⅱ、Ⅲ和Ⅳ各组新生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 -γ和IL-4含量以及淋巴细胞SI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组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V组与Ⅲ组比较IFN -γ和IL-4含量以及淋巴细胞SI,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强度的手机辐射能影响胚胎期小鼠的免疫功能.
作者:李乐;唐双阳;熊玲;余敏君;卿慕清;李锐锋;肖遥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 2010年6月本科诊治的105例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根据患者是否接受系统干预措施分为干预组(59例)和对照组(46例),同时以门诊随机选取100例年龄匹配的未发育的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出与生活习惯相关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危险因素,针对该危险因素作早期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干预组及对照组患者血雌激素水平变化及乳房消退的情况.结果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乳房早发育组与正常组相比,在经常食用含雌激素食物、服用过保健品或补品、经常开灯睡觉习惯和长期服用类激素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经常看成人电视、广告和母孕期是否有保胎用药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年时间的早期干预和随访,1年后干预组乳房消退时间快于对照组(P<0.05),乳房消退率高于对照组(P<0.05),1年后转化成完全性中枢性性早熟转化率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血E2下降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乳房早发育患者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血雌激素水平,提高乳房早发育消退率,有利于降低中枢性性早熟转化率.
作者:陈宇;钟燕;赵莎;康如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对长沙地区居民进行高脂血症的现状调查和危险因素研究.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长沙市1 042名人群空腹血脂水平,血脂指标包括TC、TG、HDL.结果 总胆固醇(TC)有随年龄呈增高趋势,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随年龄的变化并不明显.男女在相同年龄段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有所不同.绝经前与绝经后妇女、孕妇与非孕妇血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沙地区居民饮食习惯、缺乏锻炼、妇女激素水平、孕妇饮食与生理状态等均为高脂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文胜;罗述斌;徐青松;周光雄;张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吸烟、饮酒、心理问题、膳食习惯不合理等不健康行为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且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中,战士是一个特殊人群,这些不健康行为在战士中也存在,若不给予正确的健康指导,及时改变不健康行为,将对战士的身心健康及部队的战斗力带来负面影响.
作者:段家怀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某院支原体感染模式分布情况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该院2008 - 2010年支原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 - 2010年共检出支原体2 990株,其中Uu所占比例大,为61.3%(1 832/2 990),混合感染(Mh+ Uu)占32.3%(965/2 990),Mh占6.4%(193/2 990),3年间混合感染所占比例有增高趋势(x2=7.76,P<0.05).Uu对DOX为敏感(95.1%),其次为MIN(93.2%)、JOS (88.0%)、CLR (83.4%),对ECC、AZM的敏感率在61.7%~77.1%之间,3年间耐药性明显增强(P均<0.05),而对ERY、LVX、CIP等严重耐药.结论 该院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混合感染趋于增高.3年监测显示Uu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变迁,尤其是ECC和AZM,应提醒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廖文安;刘湘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应激对食道肿瘤大鼠模型T淋巴细胞免疫及肿瘤标志物CEA、CA19 -9、CA724、CYFRA21 -1、SCC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12周龄食道肿瘤SD大鼠通过建立食道肿瘤模型,应激组(50只)以国际通用的五种应激模式每组10只分别进行应激,共4周.对照组(10只)正常饲养.在应激实验开始前、每周应激后以及应激结束后1周分别测定每组大鼠的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及食道肿瘤肿瘤标志物CEA、CA19 -9、CA724、CY- FRA21 -1、SCC表达的变化,进行肿瘤变化评价.结果 应激组在实验开始到终共检测六次.与对照组相比较,从应激三周后开始CD3+、CD4+、CD4+/CD8+及CEA、S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应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复合应激对食道肿瘤大鼠T淋巴细胞免疫及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有明显促进作用,与应激类型无关.
作者:王继云;张建伟;王建军;刘本刚;李万刚;张後权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不孕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佳治疗方法,提高不孕治愈率.方法 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不孕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80例,A组(研究组)38例采用全身抗生素联合阴道局部上药免疫治疗,B组(对照组)42例单用全身抗生素治疗.停药3周后复查转阴率,随访6个月比较不孕治愈率.结果 A组转阴率89.5%(34/38),不孕治愈率50.0% (19/38),B组转阴率61.9%(26/34),不孕治愈率23.8% (10/4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全身抗生素联合阴道局部上药免疫治疗不孕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提高不孕治愈率.
作者:田红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铅中毒婴幼儿不同静脉部位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减轻患儿的痛苦.方法 按照随机原则将160例患儿分为三组,分别在颈外静脉、头皮静脉和股静脉进行采血,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结果 头皮静脉和股静脉采血合计90例,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7%(78/90),颈外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1% (6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0.05).结论 颈外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既减轻患儿的痛苦,又提高了临床救治效率,值得推广.
作者:黄燕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湖南省湘西自治州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湘西自治州2005 - 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 696例,年均发病率11.41/10万;麻疹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末夏初流行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3-7月,4-5月为发病高峰期;病例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为1.58:1;发病以7岁以下儿童为主,<8月龄的麻疹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7.72%.结论 提高麻疹疫苗免疫的及时率和接种率,减少易感人群,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措施.
作者:莫英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育龄妇女在孕前、孕中及产后微量元素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育龄妇女营养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2009年1月- 2011年5月在本院孕前、孕中检查及产后体检的225例育龄妇女血样,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检测Ca、Mg、Fe、Zn、Cu的含量.结果 不同时期妇女全血中Ca、Mg、Fe、Zn、Cu含量呈偏态分布,孕期及产后铁缺乏常见(P<0.05).另外,孕期和产后妇女锌、钙也总体偏低(P<0.05).结论 孕期及产后妇女微量元素营养状况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提示应注意合理营养摄人,根据饮食习惯科学补充必需的微量元素,适当加强锻炼,对体内胎儿发育及自身恢复都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王建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初步探讨PPAR - γ2基因Pro12Ala位点多态性与江西地区汉族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随机筛选出无亲缘关系的研究对象共185例,其中,实验组为根据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住院和门诊患者66例(男3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7.94±11.56岁);健康对照组119例(男57例,女62例,平均年龄58.54±12.56岁).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特征,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TG、HDL-C、LDL-C、FPG、2hPG等临床指标,放免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高效液相法测定HbA1c.运用实时荧光PCR方法鉴定研究对象PPAR -γ2基因Pro12Ala基因型;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相关性.结果 1.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均为PP纯合子,Pro12Ala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实验组SBP、FPG、2hPG、HbA1c、FINS、HOMA- I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HDL-C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bA1c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PPAR- γ2基因Pro12Ala位点多态性与部分江西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无明显相关性.2.HbA1c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龚甜;熊英;朱凌燕;施勇;周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追踪调查多次献血者再次献血后血液传染病检测不合格情况,积极应对血液库存中该献血者原有血液制品,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 针对娄底市2008年3月-2010年6月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后实验室ELISA检测(HBA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34例不合格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并对不同项目分别进行相关确认.结果 34例多次献血者再次献血后ELISA检测不合格的血液经送检后确认为不合格的有7例.结论 多次献血者再次献血后ELISA检测不合格时,应对血液库存中该献血者原有血液制品进行追加报废,以确保对上次检测可能存在的窗口期漏检情况进行补救,从而大限度地保证血液质量的安全.
作者:贺凌云;禹晓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C23过表达对CDP诱导人骨肉瘤细胞株SaOS-2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先构建pRSET-C23重组质粒并将其导入SaOS -2细胞;再将细胞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单纯用CDP组、转染空载体后再用CDP组与转染C23重组质粒后再用CDP组;用MTT法检测各组SaOS-2细胞增殖率,用Western Blot和RT - PCR方法检测各组C23、Bcl -2与Bax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用DAPI染色方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核百分率、细胞凋亡率.结果 pRSET- C23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转染C23重组质粒后再用CDP组的增殖率与单纯用CDP组比较,升高了约16% (P<0.01),C23与Bcl-2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增高,但Bax表达则降低(P<0.01);转染C23重组质粒后再用CDP组与单纯用CDP组比较,细胞凋亡核百分率、细胞凋亡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23过表达能抑制CDP诱导的SaOS-2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
作者:黎志宏;吴蓓;王万春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