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湘西自治州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陈敏

关键词:传染病, 预警系统, 效果
摘要:目的 了解湘西自治州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为系统的改进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湘西自治州2008年7月1日-2010年6月30日期间预警系统(时间模型)运行情况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预警系统共发送预警信号1 612条,其中固定阈值法预警信号10条,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信号1 602条;信号的响应率为100%,阳性率为0.620%.1 602条预警信号的初步核实方式主要是监测数据分析(60.61%),核实结果反馈时间间隔中位数为0.36 h(P25~P75:0.05~1.04),初步核实有11条(0.69%)判断为疑似事件信号,经过现场调查核实终确定10起暴发事件.10起暴发事件的疾病分布为痢疾2起、流行性感冒8起,预警信号的阳性率分别为0.34%、8.42%;地区分布保靖县6起、龙山县3起、吉首市1起,预警信号的阳性率分别为4.72%、1.05% 、0.25%.结论 预警系统可以早期发现可能的传染病暴发,但不同地区、不同病种的预警效果存在差别.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尔基体蛋白73预警肝癌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作为肝癌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共收集147例血清,其中肝癌患者73例,良性肝病患者41例,健康人33例.应用ELISA定量检测血清GP73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结果 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达到82.2%和90.5%,与本文患者AFP的敏感性、特异性(63.0%、77.3%)相比,前者均有显著增高.结论 血清GP73可能是诊断肝癌又一个新的血清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谢延;陈晓燕;蒋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805例男男性行为者HIV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内蒙古部分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类滚雪球抽样,在MSM聚集的酒吧、浴池、公园、公厕等地点,在知情同意下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进行的匿名问卷调查,并抽取静脉血检测HIV、梅毒,对影响HIV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了805名MSM,艾滋病知晓率93.17%,不同调查地点的MSM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76%的调查对象近6个月报告有过肛交性行为;近6个月与同性肛交安全套坚持使用率55.53%,HIV感染率3.73%,梅毒感染率17.14%.结论 MSM人群中无保护性性行为的比例高,梅毒感染率高,可能促进艾滋病在MSM人群中的快速蔓延,应加强对该人群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的同时强化行为干预,有效控制HIV的进一步传播.

    作者:曲琳;高永明;刘静;姚静;杨玉容;涛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冠心病患者Tp-ec间期与室早指数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的Tp-ec间期与室早指数在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关系.方法 203例经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组:组1、组2、组3,分析Q-T间期、Q- TC间期、Tpe - max,Tp-ec间期与室早指数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比较,以及两者与患者基础心率的关系.结果 组1的Tp-ec间期显著大于组2、组3,组1的室早指数显著小于组2、组3;Tp-ec间期与室早指数在预测冠心病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呈反比关系;组2、组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pec间期与室早指数作为无创性心电学指标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预测价值,并且Tp-ec间期较室早指数独立于心率的改变,可作为评价跨壁复极离散度的特征性指标.

    作者:罗红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固相放射免疫法和胶体金法测定乙肝五项标志物的比较

    目的 比较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和胶体金法检测乙肝五项血清学指标,了解胶体金法测定HBV-M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观察SPRIA法测定HBV-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SPRIA法定量和胶体金法定性测定312例随机血清中的乙肝五项指标.结果 SPRIA法和胶体金法检测HBsAb和-HeAb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三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体金法快速、简单、敏感性和特异性高,适合HBV急诊筛查.SPRIA法对HBV感染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以及指导乙肝疫苗的接种更有临床的意义.

    作者:邓春艳;邓海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模式研究

    目的 研究个体化营养指导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干预的效果.方法 120名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配对方式分别进行一般性指导(对照组)和个体化营养干预(干预组),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体重、腰围、BMI、血糖值及血脂值.结果 干预组患者对糖尿病营养治疗认知情况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干预组BMI、腰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营养干预模式较一般性指导效果显著.

    作者:何红;袁芹;招琳;宋平;赵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同服药时间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晨或夜间服用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122例2级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晨服药组(A组)和晚间服药组(B组)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 (1)两组患者的诊室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之间诊室血压下降差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早晨服药和晚间服药均能降低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 nSBP)和夜间舒张压(n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晚间服药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和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明显低于早晨服药组患者(P<0.05).结论 早晨或晚间服用长效钙拮抗剂均能有效降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晚间服药组患者能更有效的降低夜间血压.

    作者:张颖;韩素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碘伏消毒液毒理学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碘伏消毒液使用的安全性,采用动物试验方法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法 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一次破损皮肤刺激、多次完整皮肤刺激、急性眼刺激、一次阴道粘膜刺激试验、微核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进行观察.结果 本研究中昆明种雌、雄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LD50均大于5 000 mg/k,bw,属实际无毒级;对新西兰家兔的多次完整皮肤刺激、一次破损皮肤刺激、眼刺激均属无刺激性;多次阴道粘膜刺激平均积分为2.0,属于极轻刺激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亚急性毒性试验,一般生理体征未见异常,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无异常,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碘伏消毒液属实际无毒,亚急性毒性评价无异常改变,对家兔阴道粘膜有极轻度刺激性.

    作者:李立;李梓民;胡余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快速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仪比对试验及其质量管理研究

    目的 了解便携式血糖仪检测的质量,规范便携式血糖仪管理.方法 对56台血糖仪进行重复性试验测试,并与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比对试验,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与质量管理探讨.结果 56台血糖仪中,有9台对部分样本的重复性测试不合格,1台强生血糖仪检测4号样本(6.40 mmol/L)大相差为12.03%,3台伯乐血糖仪检测6号样本(14.59 mmol/L)大相差大于10%,5台伯乐血糖仪检测7号样本(9.06 mmol/L)大相差大于10%;但56台血糖仪准确度检测都合格.结论 56台便携式血糖仪检测质量总体上是可靠的,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证血糖仪检验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郭满容;谭潭;林应标;陈尚志;颜复生;陈虹亮;李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OHSS高危单胚胎移植与双胚胎移植不孕患者结局分析

    目的 分析比较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过程中存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高危因素患者行单胚胎移植与双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结局,为推广单胚胎移植降低医源性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4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具有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高危因素的患者122例,单胚胎移植41例(A组)和双胚胎移植81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Em)厚度和血清雌二醇(E2)值、获卵数、临床妊娠率、双胎发生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结果 单胚胎移植组HCG注射日的Em厚度及E2值、获卵数、临床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胚胎移植组的双胎发生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过程中具有OHSS高危因素的不孕患者选择优质单胚胎移植不影响其妊娠率,但可显著降低双胎妊娠率及中重度OHSS发生率.

    作者:孟琳;高士友;郭玉佳;邓朝辉;阳翎;罗曼;唐慧珍;柳朝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辅酶Q1o联合果糖二磷酸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辅酶Q1o联合果糖二磷酸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2-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儿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对照组均为27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辅酶Q1o、果糖二磷酸,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辅酶Q1o、果糖二磷酸可显著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

    作者:王勋;陈智;王野峰;杨舟;向金星;曾闵;邓荣;王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减少孕妇二手烟暴露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长沙市孕妇二手烟暴露状况,评价减少孕妇被动吸烟措施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对长沙市四所医院孕龄小于20周的孕妇进行被动吸烟K-A-P调查,同时对她们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后孕妇二手烟暴露率由62.2%下降至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妇对于被动吸烟可能导致的疾病认知度以及对在饭店、咖啡吧等公共场所禁烟的支持度较干预前有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成功要求除父母、公婆等亲属以及同事不在自己面前吸烟的信心均有所提高(P<0.01).结论 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孕妇对被动吸烟危害的认识,提高其主动劝说他人不在身边吸烟的信心,进而减少自身被动吸烟.

    作者:胡劲松;周婧瑜;朱江;王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傣族社区外出或准备外出打工青、壮年人群性病/艾滋病认知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傣族外出或准备外出打工青、壮年人群对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在该人群中开展宣传教育干预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81名年龄在16岁及以上、曾经外出打工过或者有外出打工打算的傣族村民进行调查.结果 该人群对传播途径和日常接触的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达到并超过80%,明显高于国家的要求.但是,对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却低至56.17%.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对傣族外出或准备外出打工青、壮年人群对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和提高.

    作者:高莉;杨云娟;彭霞;郑克勤;李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004-2009年福建省0~14岁儿童死亡特征及其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福建省0~14岁儿童的死亡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儿童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福建省2004 - 2009年死因监测资料,对0~ 14岁儿童总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死因别死亡率和死亡率的时间趋势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4 - 2009年福建省0~14岁儿童年均死亡率为57.21/10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速度为6.8%.男童死亡率高于女童,农村的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高于城市.婴儿死亡占0~14岁儿童死亡的60.4%,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65.5%.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为014岁儿童的前3位死因.婴儿的粗死亡率为770.77/10万,主要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和先天异常,1~14岁儿童的主要死因为损伤和中毒,其中淹死是首位原因.结论 福建省0~14岁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现阶段仍应积极做好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和损伤中毒的干预工作.

    作者:黄少芬;李晓庆;林熙;钟文玲;林曙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1479例小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的护理及抢救配合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术中护理及抢救配合.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8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行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的1 479例患儿的手术中护理及抢救配合进行总结和回顾.结果 除1例患儿在术中发生气胸外,其他患儿均顺利取出异物,完成手术.结论 对于小儿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的术中配合必须做到沉着、冷静、技术熟练、与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配合默契,各种仪器、设备处于应急状态,性能良好.

    作者:夏元喜;张溪英;胡玲;陈静琦;邓琬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郴州市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分析与参考范围研究

    目的 了解郴州市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现状及该地区血脂参考范围.方法 应用西门子1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郴州市8 502例成人空腹血脂水平.血脂指标包括TG、CHOL、HDL和LDL,并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差别.结果 55岁以下男、女组间比较,CHOL、HDL、TG、L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5岁以上男、女组间比较,CHOL、HDL、L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55岁以上组与55岁以下组比较分析,CHOL、TG、HDL、L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体检者55岁以上组与55岁以下组比较分析,CHOL、TG、HDL、L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脂参考范围分别为:1)男性55岁以下组血脂四项水平为:CHOL 3.44~7.12 mmol/L,TG0.66~5.60 mmol/L,HDL0.86~ 1.95 mmol/L,LDL1.31 ~4.21 mmol/L.2)男性55岁以上组血脂四项水平为:CHOL3.38~7.34 mmol/L,TG0.67~5.08 mmol/L,HDLO.88~2.09 mmol/L,LDL1.29~4.47mmol/L.3)女性55岁以下组血脂四项水平为:CHOL 3.26~6.91 mmol/L,TG0.51~3.72 mmol/L,HDL0.96~2.32mmol/L,LDL1.19~4.06 mmol/L.4)女性55岁以上组血脂四项水平为:CHOL3.69~7.88 mmol/L,TG 0.67~4.26mmol/L,HDL0.93~2.31 mmol/L,LDL1.37~4.74 mmol/L.结论 血脂水平与性别、年龄相关,郴州市成人血脂水平部分指标参考范围与全国合适水平有差异,可为该地区血脂异常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黄常洪;黄苹;李光清;代国知;廖晓梅;陈虹亮;张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农村社区新生儿保健抚触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在社区保健工作中,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益处.方法 选择第一胎足月正常产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进行研究,抚触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并于生后第3d即开始进行抚触,每日3次,每次15 min.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第28 d对新生儿平均体重增长情况、哭闹时间和哭闹次数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抚触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平均体重增长情况、哭闹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抚触组新生儿哭闹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 抚触能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减少新生儿哭闹时间和哭闹次数,是社区做好保健工作的重要举措.

    作者:刘雅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病原体感染与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已有研究表明,炎症、慢性感染与癌变存在相关性,在肿瘤的发生及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合当今该领域的新研究动态,概述了人乳头瘤病毒、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细菌L型等不同病原体感染与卵巢癌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阮洋;张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双链DNA抗体的比较

    目的 比较间接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两种方法学在检测抗双链DNA(ds - DNA)抗体的异同.方法 分别采用IIF和ELIS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89例、非SLE自身免疫患者66例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抗ds - DNA抗体进行检测,并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方法学的性能.同时采用IIFA法和ELISA法检测SLE患者的抗核抗体(ANA).结果 89例SLE患者抗ds- DNA抗体的阳性率IIF和ELISA分别为60.7%和75%,在SLE稳定期较活动期差异尤为显著,存在多例IIF检测抗ds - DNA抗体阴性而ELISA结果阳性的样本(9/4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定量检测抗ds - DNA抗体的浓度范围主要集中于>380 IU/ml,而SLE稳定期的浓度为121~225 IU/ml之间;非SLE疾病组的抗ds - DNA抗体浓度为104~ 2411U/ml.结论 两种方法检测抗ds- DNA抗体定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溯源定量检测抗ds - DNA可辅助监测SLE患者抗体水平,掌握病情变化.

    作者:谢丽华;张浩;彭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新医改形势下整形外科临床教学中人文医患关系教育探讨

    医患关系是当前社会的敏感话题,尤其是在主观性比较强、手术方式相对更灵活多样的整形外科,更容易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而产生医患矛盾或纠纷.而当前临床教学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和挑战,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频频,新形势下如何将整形外科临床专业带教与医患关系教育有机结合,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医学事业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必然要求.

    作者:周建大;李雄;罗成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农六师一0二团2006-2010年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调查

    目的 掌握农六师一0二团从业人员近五年的HBsAg携带情况,为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 - 2010年3 591例从业人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BsAg检测.结果 该团从业人员HBsAg阳性分布以30~39岁段为高,男性HBsAg阳性者(2.0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针对该团从业人员乙肝携带情况,积极做好乙肝的预防和宣教工作,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从业人员的乙肝监测.

    作者:邓宏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