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88例HIV/AIDS患者临床特点与机会性感染发病谱

王敏;范学工;徐丹;周国强;李晓萍

关键词:HIV/AIDS, 临床特点, 机会性感染发病谱
摘要:目的 了解本地HIV/AIDS患者的一般情况、传播途径,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出本地艾滋病患者的机会性感染发病谱从而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长沙市传染病医院2003年4月-2009年8月底收治的388例HIV/AI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8例HIV/AIDS患者以农民、小城镇外出打工人员为主;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40.98%的患者胸片检查异常,绝大多数的患者CD4+ T淋巴细胞<200个/μl;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体重减轻、咳嗽、慢性腹泻、皮肤病变及淋巴结肿大;机会性感染发生率为91.75%,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口腔真菌感染(占54.12%),肺部感染(占45.10%)(其中包括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及肺结核),合并感染结核者占36.08%(包括肺结核及肺外结核).结论 本地HIV/AIDS的人群以农民、打工人员为主,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机会性感染以鹅口疮为常见,其次为肺部感染,且表现为多系统、多种致病微生物并存,细菌、真菌、病毒均为常见病原,呼吸、消化系统以及皮肤软组织为常见感染部位.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厦门市餐饮具集中式消毒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厦门市餐饮具集中式消毒机构消毒效果,探讨推广餐饮具集中式消毒模式.方法 随机抽取厦门市餐饮具集中式消毒机构1015件餐饮具进行大肠菌群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餐饮具集中式消毒机构餐饮具消毒合格率为89.5%;不同类别餐饮具消毒效果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餐饮具集中式消毒机构消毒效果良好,推广餐饮具集中式消毒可望有效改善中小餐饮单位餐具消毒卫生状况;同时,尚需要加强对餐饮具集中式消毒机构的监管和指导.

    作者:白宏;洪华荣;王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氯化三丁基锡对小鼠肢芽细胞遗传毒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环境污染物氯化三丁基锡(TBTCl)对小鼠胚胎肢芽细胞的遗传毒性.方法 将孕12d昆明种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分离胚胎,切取肢牙,剪碎,0.125%胰酶消化,用无血清的Ham's F12基础培养基将其制成单细胞悬液.加入不同浓度的TBTCl,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0.1、0.2、0.4、0.8mg/L.37.5℃恒温孵育2 h,取细胞悬液做彗星实验.结果 TBTCl染毒组随染毒剂量的浓度的增高,肢芽细胞彗星拖尾率和尾长分别从对照组的4.0%和(9.7±4.3)μm升到0.8 mg/L TBTCl组的61.7%和(26.9±12.5)μm,呈明显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结论 TBTCl能损伤昆明种小鼠胚胎肢芽细胞DNA,具有遗传毒性.

    作者:曾怀才;贺庆芝;陈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者进行阿托品试验.选择75例阿托品试验阳性者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同期健康体检者56例做对照.结果 75例阿托品试验阳性者动态心电图检测符合24 h总心搏<80 000次且24 h慢心率<40次/min、快心率<90次/min者52例.而对照组无1例24 h总心搏<80 000次.部分并有窦性停搏(静止)、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慢快综合征、心室停搏、交界性逸搏及逸搏心律、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结论 动态心电图可全面了解患者的心律和心率的变化,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是早期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可靠的方法.

    作者:舒辉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深圳市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管理模式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重性精神疾病康复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方法 对深圳市社区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并对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前后的肇事肇祸等级进行评估,从而对重性精神病人进行医院社区一体化式管理.结果 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由管理前的65.4%上升到75.0%.重性精神病人的肇事肇祸率由管理前17.92%下降到5.83%.结论 重性精神疾病康复管理模式是可行和可持续的,能有效控制精神疾病病情,降低肇事肇祸率.

    作者:王凯;李丽红;宋平;赵蓉;谢延;廖万威;宋飞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隆回县2001-2008年孕产妇死亡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隆回县2001-2008年孕产妇死亡情况,探讨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变化趋势,寻求降低孕产妇死亡的有效途径.方法 对8年间辖区内的36例死亡孕产妇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前4年和后4年的孕产妇死亡率和死因进行比较.结果 辖区内8年总活产数99 019人次,孕产妇死亡36例,死亡率为36.36/10万;前4年孕产妇死亡率为42.70/10万,后4年孕产妇死亡率为30.67/10万,孕产妇死亡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主要死因构成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产褥感染;孕产妇死亡原因以产科直接原因为主,占91.67%;产科出血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死因,占52.78%;死亡孕产妇中围产期未接受系统保健占66.67%,计划外妊娠占61.11%;分娩和死亡地点主要发生在县、乡两级医院;孕产妇死亡多集中在产后24 h内.结论 计划外妊娠妇女围产期不进行系统保健已对围产期保健质量构成威胁,孕产妇系统管理如何有效覆盖边远山区、计划外妊娠的农村妇女已成为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强围产期保健服务,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机构建设,提高产科质量;加强临床工作者和妇幼工作者的横向联系,提高住院分娩率,对降低孕产妇死亡至关重要.

    作者:李雪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009年株洲市吸毒人员监测资料分析

    目的 了解株洲吸毒监测人群艾滋病、丙肝和梅毒感染状况和行为特征.方法 根据国家吸毒人群监测方案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测.结果 HIV、丙肝和梅毒感染率分别为0.25%、88.5%和8.5%;丙肝感染与吸毒方式有关;静脉吸毒人群共用过针具率为29.5%;有商业性行为者57.1%的人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结论 加强对吸毒人群的行为干预是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

    作者:庞力娟;龙术国;蒋文君;刘运爱;柴振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005-2009年长沙市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既往4年长沙市流感监测结果,发现长沙市流感活动规律,为流感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10月-2009年9月长沙市流感监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数据,分析流感样病例(ILI)占门诊病例的百分比(ILI%)的变化规律,以及流感病毒各亚型的活动规律.结果 2006年起,长沙市流感ILI%水平逐年升高,且每年存在2个高峰,即每年1-3月和7-9月;2005年10月-2009年3月,长沙市的流感优势毒株为季节性流感H1N1亚型和H3N2亚型,且两者交替出现;2009年4-9月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出率逐渐增高,逐步成为优势毒株.结论 长沙市流感活动的规律较为明显,存在季节性和周期性;ILI%的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地流感病毒的活动情况,流感病毒活动的两个高峰时期当地的ILI%水平也处于高峰时期;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活动影响较大,今后一段时间内防控的重点应放在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中.

    作者:张锡兴;陈田木;刘如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配伍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用于人流术的观察

    目的 观察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两种不同配伍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与苏醒质量.方法 将56例自愿行无痛人流术的病人随机分为P组和R组,每组28例.P组:缓慢静脉注射1.5 mg/kg丙泊酚和0.5μg/kg雷米芬太尼,必要时追加丙泊酚.R组:缓慢静脉注射0.5 mg/kg丙泊酚和0.8μg/kg雷米芬太尼,必要时追加雷米芬太尼.监测BP、HR、SPO2、RR,记录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以及不良反应,评估术中镇痛效果及镇静程度.结果 术中镇静程度、苏醒时间、离室时间、恢复早期宫缩痛及头晕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组术中镇痛效果都满意,但R组不良反应更少,苏醒更快且质量更高.

    作者:李彦文;欧阳文;段开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19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母儿的影响.方法 将2005年2月-2009年8月我院住院的196例ICP患者(观察组)与同期其他产妇(对照组,3 005名)进行比较.结果 ICP剖宫产率(81.6%)、产后出血(19.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早产儿(22.4%)、新生儿窒息(9.2%)、围产儿死亡(4.1%)明显高于对照组;围产儿并发症(15.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ICP对母儿危害较大,适时终止妊娠有助于改善围产儿结局.

    作者:刘玲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近一年血培养中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的BACTEC9120自动血培养仪对血培养瓶进行连续培养监测,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血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药敏结果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 614份血培养标本分离出病原菌368株,阳性率14.1%,其中革兰阳性菌187株,占50.8%;革兰阴性菌158株,占42.9%;真菌23株,占6.3%.对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进行了药敏结果分析,除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100.0%敏感外,其余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目前我院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菌种多样化,具有较高的耐药率,提示临床医生应多做血培养,以便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邓红丽;陈振华;刘文恩;邹明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检测条件下血清总蛋白测定结果的偏倚分析

    目的 通过不同检测仪器、试剂和校准物测定同一血清样本中血清总蛋白的含量,研究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为临床准确检测血清总蛋白含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选取813家医院,以全部血清总蛋白的测定结果剔除离群值后得出的均值作为血清总蛋白含量的靶值,根据靶值计算出各个检测部门检测结果的偏倚,剔除样本量较小(小于25)的检测部门,然后用SPSS14.0软件对不同检测条件下检测结果的偏倚进行方差分析,确定对血清总蛋白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的检测仪器检测同一血清样本总蛋白含量的结果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11,P=0.300).不同的检测试剂和不同的校准物检测同一血清样本总蛋白含量的结果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11,P<0.01;F=5.592,P<0.01).结论 血清总蛋白测定主要与试剂和校准物有关.

    作者:阎政礼;姜晓东;童金英;尹喜华;王治国;吕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研究综述

    关于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的研究,各学者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不完全一样.为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体质综合评价体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分配方法和各种评价方法在综合评价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文;杨土保;张喆;蔡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珠海某工厂沙门菌感染暴发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 为了寻找暴发危险因素,提出控制及预防措施.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临床诊断病例为2009年3月2日以来,某厂出现腹泻或腹痛伴头痛、恶心、头晕、发热、呕吐症状之一的人员;确诊病例为临床诊断病例且沙门菌培养阳性的病例.病例搜索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在工厂所有员工中开展.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选取全部病例,对照组选择所有没有发病的病例,通过面对面调查询问危险因素,比较危险因素,用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多因素分析.沙门菌用细菌培养检测.结果 搜索到病例48例,其中17例为确诊病例.病例对照发现上夜班是危险因素(DR=39,95%CI13~129),上夜班的人群中3月2日的夜宵是危险因素,烧鸭和蒜苗香干是危险食物,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蒜苗香干是危险食物.结论 这是一起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暴发;可能有两次污染即3月1日夜宵和3月2日夜宵.3月2日夜宵的危险食物是蒜苗炒香干.食物污染来源可能是厨师污染引起.

    作者:阮峰;叶中文;黄振宇;黄锡青;张雪宝;萧松建;陈雪琴;陆瑛;莫英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喘憋性肺炎6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丙种球蛋白与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联合对婴幼儿重症喘憋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与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与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联合对婴幼儿重症喘憋性肺炎效果显著,可显著缓解喘憋症状及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日,值得在基层医院儿科推广应用.

    作者:张雪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应用MLVA技术对吉林省294株结核分枝杆菌分型分析

    目的 初步探讨利用VNTR(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技术对吉林省294株结核分枝杆菌分型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MLVA)分型方法初步选取13个分型效果较好的VNTR基因位点,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通过BioNumerics(Version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吉林省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DNA多态性.结果 共对294株结核分枝杆菌的13个VNTR位点进行了检测,根据这些菌株的指纹多态性特征,主要分成13个型,其中占据主要的前三型分别为Ⅰ型,占81.6%(240/294),二型占2.1%(6/294),三型占1.7%(5/294),由此可以看出本次实验菌株除Ⅰ型以外,其他菌株基本呈散在分布.结论 分析表明吉林省结核分枝杆菌以Ⅰ型菌株为主,应加强型菌株流行的监控及研究.

    作者:王艳华;杨修军;王博;郭建华;王春生;刘志广;辛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HIV感染者及家属的社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调查湖南省某艾滋病比较集中的地区的HIV感染者及其家属的社会健康状况,探讨社会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中的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AS)以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HIV感染者、HIV感染者的家属、普通村民(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 1)HIV感染者及其家属的主观大压力来源大都是经济问题.2)在社会健康各维度、应对方式以及支持总分上,感染组、家属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HIV感染者的支持利用度的得分与社会资源和社会接触的得分、社会支持的得分正相关,积极应对的得分与角色活动、社会适应的得分正相关.4)HIV感染者家属的主观支持的得分与角色活动和社会适应的得分、社会资源和社会接触的得分正相关,文化程度与社会支持的得分正相关.结论 1)提高当地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健康状况.2)HIV感染者及其家属的应对方式较为消极,对支持的利用程度较低,社会健康状况较差,有必要对他们实施心理干预.

    作者:张曼华;史从戎;杨郁君;王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怀化市公共娱乐场所服务人员性病艾滋病求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公共娱乐场所服务人员性病艾滋病求医行为影响因素.方法 以公共娱乐场所为基数,随机抽取50%的场所作为调查场所,对3 679名符合条件的女性服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58.03%的人有生殖道感染症状;生殖道感染症状和危害知晓平均得分分别为50.48和40.61;在有性生活者中42.51%有2个以上的性伴,53.11%有商业性性行为,26.52%有非意愿性行为,24.35%在性生活时不能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应就医而未就医率达69.41%,主动求询率只有36.88%,接受健康教育率83.37%,在医疗保障方面自费医疗达77.58%,只有28.16%的人参加各类医保.结论 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低,医疗服务处于高需求状态,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避孕套使用、流产史、性生活及性伴多少、非意愿性性行为对生殖道感染发生有显著影响;知识知晓评分和医疗补偿途径对应就诊而未就诊有显著影响.

    作者:瞿中武;申东球;马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138例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原因调查和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原因,探讨与脱失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7年12月-2009年8月收治的138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治疗脱失的相关性.结果 脱失率为57.97%,脱失原因因外出务工为主,占41.3%;在婚姻状况、吸毒方式、有无职业、家庭支持态度、文化程度等方面,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业、文化程度低、家庭支持程度低、采用注射吸毒、无稳定婚姻可能是导致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保持率,仍然是社会学和医学今后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鲁明龙;李旭光;胡兰英;李芳;骆华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深圳市2002-2008年分离60株伤寒沙门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研究深圳市2002-2008年分离伤寒沙门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K-B法对60株伤寒沙门菌进行1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菌株对美洛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氟喹诺酮、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等敏感率超过90%,对利福平耐药率高,其次为奈啶酸.7株菌耐受3类及以上抗菌素,部分菌株交叉耐药.结论 菌株对氟喹诺酮和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是目前临床治疗伤寒的一线药物,也是多重耐药菌株所致伤寒的首选药物.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医生应结合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正确选用抗菌素治疗伤寒和防止耐药菌株蔓延.

    作者:林一曼;邱亚群;兰全学;石晓路;刘涛;林世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PCT和CRP检测对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目的 通过检测儿童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对鉴别诊断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54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和48例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PCT和CRP水平.结果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整个过程中PCT、CRP水平变化不明显,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急性期PCT、CRP水平显著增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脓性脑膜炎患者治疗前后PCF、CRP水平变化也非常明显,两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中PCT和CRP检测在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阳海红;陈建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