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娅荣
目的:研究并分析螺旋CE对肝癌介入医治后疗效评估价值和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至 2014年肝癌实行介入医治的患者43例 ,复查CT平扫和增加图像 ,并且和血管造影实行对比和分析 ,对栓塞后瘤体组织和供血变化进行了解.结果:螺旋CT和 DSA 在显示的病灶数目、大小、形态以及瘤体组织的血供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P> 0.05);而对于门静脉癌栓形成的情况显示上 ,螺旋CT要比 DSA 要精准一些(P<0.05);但是在动、静脉漏方面 ,DSA 要比螺旋CT精准(P<0.05).结论:对于肝癌介入医治过后复查选取主要的影像学方法就是螺旋CT,其优点为简单、方便、无创 ,并且增强表现和平扫可以对栓塞后的瘤体组织学以及供血变化进行反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周君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儿童小脑萎缩与小脑发育畸形的CT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96例小脑萎缩与小脑发育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CT检测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弥漫性脑萎缩1例 ,局部性脑萎缩2例 ,中心性脑萎缩1例 ,小脑萎缩92例 ,准确率为95.83% ;儿童小脑萎缩的主要原因为:先天性发育不良、宫内感染、全身性疾病小脑改变、中枢神经感染后及原因不明性性退行性萎缩改变.结论:采用CT对儿童小脑萎缩与小脑发育畸形进行诊断能够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 ,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卢方;张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良性卵巢肿瘤患者127例 ,比较分析6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观察组)和67例行开腹手术患者(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 P> 0.05 ) ,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好等优点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丰丽;李翠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手术治疗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医院在2013年11月-2015年7月接收的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45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参照患者本身的症状进行分期手术组20例和1期手术治疗组25例.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患者在实施手术后均痊愈出院.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及费用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实行1期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不仅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还节省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时间.
作者:段澎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艾滋病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实施安全教育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安全教育 ,并对2组患者住院期间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和安全隐患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加强对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安全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及其技术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率.
作者:王翠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究调查分析健康知识宣讲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意义.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我院的就诊的患者120例 ,根据是否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分为观察组(6 0例)与对照组(6 0例) ,观察组进行健康知识宣讲 ,对照组未进行健康知识宣讲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传染病知识得分以及知晓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传染病知识得分情况(85.66 ± 22.96)分、目前乙肝是否可以治愈、预防流行性感冒方法、卡介苗预防肺结核、艾滋病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以及流感疫苗重点保护人群的知晓率(91.67% )、(86.67% )、(78.33% )、(100.00% )、(8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传染病知识得分情况(59.12 ± 15.55 )分、目前乙肝是否可以治愈、预防流行性感冒方法、卡介苗预防肺结核、艾滋病破坏人体免疫系统 ,以及流感疫苗重点保护人群的知晓率(31.67% )、(36.67% )、(20.00% )、(70.00% )、(50.00% )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进行健康知识宣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传染病知识水平 ,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雷万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01 日至2015年7月01日期间148例高危妊娠孕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严格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孕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组孕妇74例.对照组孕妇使用常规护理服务 ,观察组孕妇则使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比观察两组孕妇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对照组孕妇的护理满意度为59.46% ,观察组孕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5.95% ,对照组孕妇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孕妇 ,两者差异显著 ,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05 );对照组孕妇相关知识知晓率为40.54% ,而观察组孕妇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4.59% ,观察组孕妇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 ,两者差异显著 ,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是一种可以有效的减轻治疗孕妇的痛苦 ,降低孕妇的焦虑程度 ,使孕妇积极的配合治疗 ,有效的提高痊愈的信心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的护理方法 ,具有非常显著的使用效果.
作者:陈淑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32例手外伤经腹部皮瓣修复的患者例、并对其围手术期护理和相关康复的健康训练.结果:本组32例患者经精心护理 ,耐心的后期功能训练无皮瓣坏死.结论:对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 ,可减少术后皮瓣的坏死 ,降低感染的机率 ,增加手术疗效 ,预防并发症 ,促进功能锻炼 ,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吴秋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成功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肾部分切除术173例的临床资料、预防手术室相关感染的管理措施.除执行正确备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保暖、皮肤消毒、外科洗手、环境控制等常规的手术室院感管理制度外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器械管理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负责 ,完善器械的清洗、灭菌 ,避免手术相关感染的发生.本组173例手术患者均无手术室感染发生.
作者:戴燕琴;陈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在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在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中采用全面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张丽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知识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 ,干预组中暂住期在3个月以上的< 2岁流动儿童监护人共316人 ;对照组抽取常住人口中<2岁儿童监护人共283人.对干预组实施健康教育干预 ,6个月后对两组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综合知识得分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 ,干预组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及综合知识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 ,干预组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以及综合知识得分较干预前明显的提高 ,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流动儿童监护人进行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可以明显的提高其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 ,对于促进形成主动接种的观念和行为十分有利.
作者:颜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影响.方法:按照相等对匹配原则 ,选取8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40例为观察组 ,40例为对照组 ,两组化疗患者在化疗的前一天均测评SCL -90及MCMQ ,化疗期间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治疗及护理 ,15天后两组患者再次测评SCL -90及MCMQ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将收集到的资料统计处理后进行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两组化疗患者化疗前两个量表共13个因子均分比较 t检验结果(P>0.05) ,差异无显著性.两周后两组患者化疗评分比较结果显示 ,13个因子均分比较 t 检验结果(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心理干预 ,改变了化疗患者有害的负面心理行为 ,均能从不同程度上克服一定的心理问题 ,并且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作者:罗艳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部玻璃体切除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 ,随机分为2组 ,所有患儿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 ,对照组患儿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进行手术 ,观察组患儿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以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P<0.05 ).结论:给予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置入 ,同时采用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以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 ,能够有效减少患儿视轴区的浑浊发生率 ,对矫正患儿的视力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作者:孟玲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同步放化疗法以及单纯的放疗法治疗Ⅲ期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得到的临床效果以及存在的毒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方法:将2010年3月-2015年3月患Ⅲ期 NSCLC的患者42例 ,随机的平均划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三维适形的常规性分割放疗治疗 ,观察组的患者则在放疗的基础上使用顺铂结合多西他赛进行一个周期的化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以及3年的生存率、治疗有效率以及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和对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74.8% 和35.2% ,患者在1年以及3年总的生存率分别是50.8% 、40.2% 以及40.3% 、12.6% ,数据结果间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同时 ,两组患者 Ⅲ 度以上的急性的毒副反应出现率分别是 30.8% 和29.7% ,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于Ⅲ期 NSCLC患者进行同步的放化疗方案以及单纯性放疗方案进行比较得知 ,前者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生存率 ,并且毒副反应具有耐受.
作者:程宇明;李永强;曾繁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应用于肛肠术后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肛肠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对照组68例 ,采用 Nipro持续注入器镇痛泵进行药物镇痛治疗 ,观察组68例 ,采用复方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治疗.对比两组在手术7d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7d后的疼痛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复方亚甲长效止痛剂在肛肠术后镇痛治疗上疗效显著 ,同时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李承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全面腹部超声检查在临床急腹症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106例急腹症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53例 ,分别给予传统腹部超声检查与全面腹部超声检查 ,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及随访确诊.其中 ,甲组诊断符合率为84.91% ,乙组诊断符合率为96.23%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P<0.05) ,且乙组超声诊断时间虽长于甲组 ,但临床诊断时间明显短于甲组 ,两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腹症患者诊断中应用全面腹部超声检查技术 ,效果更好 ,值得推广.
作者:张瑞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目标管理理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5年间工作的80名护理人员 ,对其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40名/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 ,观察组则采用目标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对比分析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目标管理应用效果.结果:经过本院分组研究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目标管理法进行分组护理 ,可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临床工作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
作者:薛红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全方位健康指导护理对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80例.试验组:施行一般常规的护理加全方位健康指导护理.对照组:施行一般常规的护理.结果:有效的融入全方位健康指导护理干预措施以后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高 ,患者的血压控制相对较好 ,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均有所下降.结论:针对高血压患者 ,行一般常规的护理加全方位健康指导护理后 ,与一般的常规护理相比 ,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同时患者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作者:王艳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头孢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接收的98例头孢霉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人群是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人群 ,发生率高的药物是头孢曲松钠 ,其次是头孢替安和头孢替唑钠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其次是口服、静脉推注和肌肉注射.结论:头孢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好发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发生率高 ,临床给药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和药物类型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孙放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在了解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 ,参考关于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资料 ,并做综述.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较低 ,约为十万分之一 ,针对不同的药物而言 ,其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存在着差异 ,其中主要的致病药物有血液系统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抗菌药物等.致病机制主要包括血小板破坏逐渐增加 ,同时生成减少并增加消耗 ,多见于免疫介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结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常见的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 ,要求临床医务人员高度重视.
作者:黄学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