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蓉;柳永和
目的 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出生缺陷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孕期经常摄入鱼虾肉蛋类食品或牛奶豆类食物、家庭年人均收入高、婚前参加体检等因素为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家族遗传史、双胎或多胎、居住地存在环境污染、孕妇患慢性病、孕前或孕期接触职业危险因素、有异常生育史、孕期感冒和丈夫喜欢饮浓茶等因素为导致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减少和控制孕期危险因素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环节.
作者:王政;方俊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耳鼻咽喉及颈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征,以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耳鼻咽喉及颈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所有病例临床所见的全身症状均较轻,局部症状多不典型,以致误诊率较高.喉结核发病率高,喉结核症状以声嘶为主,咽结核和咽喉结核以咽痛或吞咽疼痛为主.原发性中耳结核易误诊.颈部肿块应常规行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活检,必要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活检. 结论 深入掌握其临床症状的变化特点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尽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耳鼻咽喉及颈淋巴结结核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玉;孙虹;贺广湘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宁县某中学一次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暴发流行的流行因素及特征,为甲肝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现况调查方法,对甲肝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全校教职员工、家属、学生及密切接触者进行ALT及抗-HAVIgM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中学2008年6月24日-7月17日共发生急性甲肝病例60例,其中学生58例,教职员工1例,家属1例,甲肝罹患率为9.15%.全校12个班都有病例分布,以143班发病人数多,罹患率为19.44%,发病人数少的是139班,罹患率为2.00%.发病年龄小的6岁,大58岁.男性33例,占55.00%,女性27例,占45.00%,学生58例,占96.7%,教职员工及家属2例,占3.3%.住校生180人,甲肝罹患率为29.44%;走读生400人,甲肝罹患率为1.25%,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09.64,P<0.01).病例中出现乏力、茶尿、食欲减退、厌油、腹泻等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高,分别占51.72%、48.28%、44.83%、51.72%、51.72%;未出现危重病例.病人ALT检测,异常者24人,高滴度达1 245 u.抗-HAVIgM检测974人,阳性94人,阳性率为9.65%.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学校自备井水细菌总数1 290 cfu/ml,大肠菌群>1 600 mpn/100 ml. 结论 该校自备井水受到污染是此次甲肝暴发流行的直接原因;病例发现晚、疫情报告迟,师生卫生意识差造成了暴发流行时间长,罹患率高.应加强健康教育及人群甲肝疫苗的免疫力度.
作者:刘孙杰;徐友林;罗平;李凯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2008年开封市鼓楼区各级医疗机构所报告的497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对报告的497例手足口病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发病人群主要为1~5岁的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5月份为发病高峰.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和疱疹,集中在手、足、口、臀部.发热337例,散居儿童的发热率高于托幼儿童,托幼儿童的发热率高于学生;有口腔溃疡的儿童发热率高于无口腔溃疡的儿童;三周内与手足口病人有接触史的患儿高于无接触史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做好疫情的监测和管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手足口病的防治重点.
作者:赵云清;徐琳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本文提出了利用压电频移法测定微量铬(Ⅵ)的方法.方法 以碘离子与铬(Ⅵ)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依据,通过测定由反应生成的碘所引起的压电晶体频率的变化.在被萃取水相中铬(Ⅵ)浓度为0.013~3.8 mg/L范围内,频移值与浓度成正比:△f=2.6+4.3×103C(mg/L),r=0.995.方法 简便,可用于天然水样中微量铬(Ⅵ)盐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肖静水;刘慧君;黄生力;梁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种气相色谱测定空气中氰化物的方法.方法 采用衍生化顶空进样技术,用气相色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本方法的低检出限为0.028 μg,若取样3 L,则低检出浓度为0.009 mg/m3,线性范围0.1~6μg.相关系数r=0.9997,回归方程y=71.5x+9.68. 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抗干扰能力强,线性范围宽,检测限低,适用空气中氰化物的测定,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法.
作者:张爱霞;武和平;刘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标本来源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及耐药情况.结果 379株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源于痰、分泌物、血液、伤口分泌物,分别占75.7396、6.60%、5.54%和1.58%.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哑胺培南、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0.00%、11.87%、23.75%和25.0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均大于30%. 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问题是抗感染治疗的主要威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是避免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重要措施.
作者:林红乐;黄红卫;张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病人的临床特点和总结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75例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病人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治愈65例(86.7%),好转7例(9.3%),死亡3例(4.0%).结论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病情危急,宜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常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汤益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中毒原因.为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中毒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中毒的剩余食物标本及病人呕吐物、可疑大米、饮用水按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进行确认.结果 经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证实为一起毒鼠强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学生8名,出现心因性反应者28名. 结论 加强违禁鼠药打击力度、加强CDC检测能力建设,加强监管力度,正确界定中毒人数,迅速排查心因性反应者,加强心理干预,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及心因性反应的发生.
作者:黄四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慢性前列腺炎与病原体的关系,探讨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病原体的临床意义.方法 常规按摩法获取患者EPS,进行湿涂片常规镜检白细胞(WBC)和卵磷脂小体;普通细菌培养直接接种血琼脂平皿,淋病奈瑟菌用巧克力琼脂培养,衣原体用单克隆抗体胶体会标法,支原体用尿素酶颜色试验培养液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 480例患者前列腺液常规检查WBC>10/HP,卵磷脂颗粒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普通细菌培养共分离出31株细菌,分离率为6.5%.其中球菌17株,占54.8%;杆菌11株,占35.5%;真菌3株,占9.6%.细菌种类以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主;特殊培养中共分离出病原体109株,分离率为22.7%.其中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分别为71株、22株、16株. 结论 EPS中病原体检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玉蓉;柳永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系统护理干预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乳腺癌根治术后护理,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术后2周评定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术后3周评定患肢功能锻炼达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患肢ADL除穿衣一项外,其他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功能锻炼达标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明显提高了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达标率,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牛活质量,增强了乳腺癌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作者:贺丽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短期治疗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80例经内镜证实的反流性食警多炎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口服雷贝拉唑10 mg/d与奥美拉唑20 mg/d,其中H.pylori阳性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加肜克拉霉素250 mg、阿莫西林1.0 g或甲硝唑400 mg,7 d一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8疗程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经内镜观察食管炎愈合程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8周后雷贝拉唑组食管炎愈合率按方案(PP)(中)意阳治疗(ITT)分析分别为92.11%、87.50%.奥美拉唑组食管炎愈合率按PP和ITT分析分辨为72.97%、6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贝拉唑组烧心症状比奥美拉唑组明显改善(P<0.05).H.Pylori阳性和阴性患者的RE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已治愈和H.Pytori仍阳性患者的RE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相比,雷贝拉唑治疗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愈合率高,更能有效改善症状.H.Pylori感染不影响两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愈合率.
作者:郑伟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医院住院患者HBV感染状况及手术史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于本院住院患者389例,其中有手术史患者167例,无手术史患者222例.以ELISA方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将两组出现的11种模式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389例住院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13.88%,HBV感染率为58.09%,HBV免疫学指标阴性率41·91%.其中HBsAg、HBeAb、HBcAb阳性者38例(9.76%),HBcAb阳性者25例(6.43%),HBsAg、HBcAb阳性者13例(3.34%).两组间比较显示,有手术史的患者HBV感染率显著高于无手术史患者(P<0.01).且两组间,HBsAg、HBeAb、HBcAb阳性模式和HBcAb阳性模式的比较显示有手术史的患者HBV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手术史患者(P<0.001).结论 住院患者是HBV高感染危险人群.手术是导致医院内HBV感染的方式,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作者:禹红;吕继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为学生近视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初中、高中共8个班级,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小学生的近视相关因素,共获有效问卷452份.并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452名学生,近视率为54.0%.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为7.1%、13.1%和33.8%.男生近视率50.2%,女生近视率58.5 96;初中生近视率41.6%,高中生近视率65.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亲近视(OR=2.69)、学习时间≥1 h/次(OR=1.46)、躺着看书(OR=1.74)和看电视和用电脑时间≥2 h/d(OR=2.14)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眼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是中学生近视的危险因素;看书保持1尺距离(OR=0.30)、体育锻炼≥1 h/d(OR=0.63)是中学生近视的保护因素. 结论 中学生近视患病率较高,防制任务任重道远.应加强对中学生不良用眼行为的早期干预,从而防制近视的发生.
作者:庞燕;张严卓;孙立军;曹加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电向量图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及旁路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的患者200例,经食道心房调搏术诱发、终止室上速,并记录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在射频消融术中检验心电向量图对隐匿性旁路定位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室上速的患者有174例,经心电向量图检查诊断为室上速的有196例,二者比较,P<0.05;心电向量图关于左旁路位于左房室间的诊断与射频消融术中的诊断的符合率为100%.右旁路位于右房室间的诊断的符合率为86.71%. 结论 心电向量图能对室上速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并能对隐匿性旁路作出较精确的定位诊断.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程硕韬;郭跃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抗菌药物尤其是头孢他啶使用量的变化,探讨其对鲍曼不动杆菌(Ab)耐药情况的影响.方法 统计本地区2007-2008年用药人/次排序列前9位的抗菌药物使用量与Ab耐药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头孢他啶使用量与下季度Ab对头孢他啶和其它7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呈线性关系(P<0.05),其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头孢他啶的使用量与Ab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有关.
作者:袁正泉;刘湘林;方谷芬;彭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要求日益增长,医学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的不断开发,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不断增强,电子文件将在现代医疗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引起的对电子文件和档案的管理,是医疗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电子文件被广泛地认识和应用,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
作者:龙玲;蔡检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绵阳城区172家个体诊所消毒现状与质量.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采样监测方法,连续6年对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监测,对个体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物体表面样6年平均合格率为92.49%;医护人员手表面平均合格率为77.55%;使用中消毒液平均合格率为96.24%;无菌器械保存液平均合格率为68.19%;无菌物品包平均合格率为75.00%;压力蒸汽灭菌平均合格率为78.17%.注射室紫外线灯安装未达到≥1.5μw/m3的诊所和未安装的有88家,符合率为48.4%;知道需要定期更换消毒液仅有57.65%,在更换消毒液时,知道对盛装消毒剂的容器要进行消毒灭菌的仅有33.67%,能正确配制酒精等消毒液仅有54.59%. 结论 绵阳城区个体诊所卫生消毒灭菌合格率较低,紫外线灯安装数量不足,医护人员消毒灭菌意识淡薄,存在医院感染隐患,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作者:刘昌弟;刘琼珍;李秀蓉;史映红;李仕一;刘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观察血液透析(FID)和血液灌流(HP)联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7例MHD尿毒症患者随机被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H1)和HP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HD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生存率、死亡原因、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腺激素(PTH),并观测患者皮肤瘙痒改善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1年和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年生存率为82.4%,高于对照组(75.8%)(P<0.05);病死率17.6%,低于对照组(24.2%)(P<0.05).②观察组PTH、β2-MG指标降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PTH、β2-MG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皮肤瘙痒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为94.1%,高于对照组(24.2%)(P<0.05). 结论 HD+HP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MHD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弥补单纯HD的不足,减轻瘙痒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蔡红丽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女性梅毒患者HSV-Ⅱ感染的情况.方法 对80例确诊为梅毒的女性患者进行HSV-ⅡIgG抗体检测.结果 HSV-Ⅱ IgG抗体阳性者31例,占38.75%. 结论 梅毒患者常合并HSV-Ⅱ的感染.
作者:旷燕飞;李淑华;张亚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