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鉴定大肠杆菌O157:H7特异基因的PCR方法

温群文;段永翔;刘楚云;曾小思

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H7, PCR, rfbO157、fliCH7基因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灵敏鉴定大肠杆菌O157:H7的PCR检测方法.方法 针对大肠杆菌O157:H7表面抗原O和鞭毛抗原H的特异性基因rfbO157、fliCH7设计引物,分别扩增出目的产物.结果 利用建立的方法对4株大肠杆菌O157:H7菌及12株非大肠杆菌O157进行检测,rfbO157、fliCH7基因的特异性均为100%;rfbO157基因的灵敏度约为6×104 cfu/ml;fliCH7基因的灵敏度可达6 cfu/ml.结论 本方法特异性好,为实验室鉴定大肠杆菌O157:H7提供了一种简单、容易操作的手段.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TOPSIS法综合评价医院医疗工作质量

    目的 对某院医疗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应用TOPSIS法对该院3个医疗区和中心医疗区18个科室2006年9项主要医疗工作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院3个医疗区医疗工作质量以中心医疗区为佳,中心医疗区各科室医疗工作质量以外科系统为好.结论 评价结果与该院实际医疗工作情况相符.TOPSIS法在科学全面评价医院医疗工作质量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作者:张伟;杨土保;吴志坚;彭华保;杨致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蜕膜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

    目的 改良人蜕膜细胞(decidual cell)的培养方法,并对其进行特征鉴定,探讨蜕膜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人工流产6~8周妊娠蜕膜组织,机械法分离,复合酶消化,传代自然增殖法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大体形态及体外转化,组织学鉴定、HE染色观察其胞核情况,人催乳素(HPL)免疫组化法鉴定.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周期.结果 分离培养的蜕膜细胞呈长梭形和不规则星形,95%细胞胞浆阳性表达.细胞周期显示约有59.8%的细胞处于G0/G1期.结论 成功分离培养了人蜕膜细胞,方法经济、简单、获得细胞形态一致、成活率高、生长稳定,为进一步研究蜕膜细胞妊娠病理、生理改变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对象.

    作者:刘小丽;秦明春;于爱敏;王若光;李春梅;秦梨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九原区餐饮单位凉菜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为了解包头市九原区餐饮单位供应凉菜食品卫生状况,为卫生部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2003-2006年对九原区沙河镇所属餐饮单位累计264家进行卫生学调查,并对加工供应的凉菜进行随机采样,按照GB/T4789-2003规定方法进行检验.结果 共抽检6类凉菜食品483份,合格271份,总合格率为56.11%.不同年度凉菜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81,P<0.05);6类凉菜间合格率存在差异;不同季节凉菜合格率不同,3-5月份较高,6-8月份低;不同类型餐饮业凉菜合格率不同,大型餐饮业合格率较高,小型餐饮业合格率较低.结论 餐饮单位凉菜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不同餐饮单位的凉菜污染程度有所不同,重点加强对此类产品的日常监督检测工作.建议国家制定凉拌菜卫生标准.

    作者:王月玲;张莉;杨志明;王建文;陈慧;武秀兰;王俊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006年珠海市城区幼托机构监测消毒质量分析

    目的 为了解珠海市城区幼托机构消毒管理工作现状,2006年对城区55所幼托机构的消毒情况进行了卫生学监测.方法 按照《广东省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技术方案(试行)》要求进行监测.结果 珠海市城区幼托机构消毒卫生消毒状况总体较好,总合格率为90.9%,其中房间空气合格率为94.4%,物表合格率为100.0%,玩具表面合格率为88.1%,老师手面合格率为60.2%,保育员手面合格率为75.6%,学生手面合格率为45.8%,餐具合格率为100.0%;玩具表面、幼师和幼儿的手面等监测指标不理想;公立托幼机构的消毒质量监测较私立托幼机构好.结论 今后要加强玩具和房间的消毒管理,促进幼师和幼儿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作者:余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近、远期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的近、远期效果.方法 将1 836名大学生随机分成同伴教育组和专业讲座组,分别采用同伴教育和专业讲座方法对两组进行为期8周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在活动结束1个月、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活动结束1个月后,同伴教育组持积极态度的人数和传播途径知识得分上高于专业讲座组(P<0.01和P<0.05);6个月后,同伴教育除传播途径得分与专业讲座组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持积极态度的人数、传播途径得分和预防措施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伴教育组低于专业讲座组.结论 在大学生艾滋病健康中两种方法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其近、远期效果不同,在改变态度方面,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显著,但专业讲座的远期效果整体优于同伴教育组.

    作者:高广胜;李龙锦;金周宏;陈军奎;尹秀玲;杨正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临床常用分娩镇痛法比较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目前临床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和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以合理选择符合分娩环境的镇痛方法减轻产妇分娩的痛苦.方法 选取250例产妇随机分为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组(PCEA组)、笑气吸入镇痛组(笑气组)、药物镇痛组(药物组)、穴位注射无菌用水组(水针组)和未给予任何镇痛措施的对照组,并分别观察五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预后等情况.结果 PCEA组镇痛效果确切,有效率98%,笑气组次之,有效率66%,药物组和水针组也有一定的镇痛效果,有效率分别为48%和3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73.256,P=0.000);五组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产妇自控硬膜外麻醉,对分娩镇痛有确切的镇痛效果,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作为分娩镇痛的首选方法,笑气吸入、药物和水针镇痛效果虽不及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但方法简便易行,对母儿亦无明显的副作用,可在县、乡等基层单位推广使用.

    作者:陆宝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中医治法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元损伤及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缺损症状和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及不同中医治法的干预作用.方法 用Ⅶ型胶原酶于脑内定位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神经缺损积分评定神经功能;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线粒体悬液的荧光强度反映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1.大鼠脑出血后迅速出现神经缺损症状,模型组和各中药干预组大鼠神经缺损积分于造模后4 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第7 d仍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P<0.01),采用不同中医治法治疗后于第1、3、7 d其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于3、7 d平肝熄风汤组积分又比风、火、痰、瘀分治各组明显降低(P<0.05).2.脑出血大鼠线粒体膜电位于术后4 h显著下降,1 d时膜电位下降达高峰,3、7 d逐步恢复,仍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采取不同中医治法后,平肝熄风汤组在脑出血后,3、7 d两个时间点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高于其它治疗组和模型组(P均<0.05).结论 大鼠脑出血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采用不同中医治法,均能抑制膜电位下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以平肝熄风汤风火痰瘀同治效果佳.

    作者:萧梅芳;梁清华;谭勇;陈疆;熊新贵;张雨星;曾年菊;范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隆回县城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隆回县城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患病情况,为预防近视,保护青少年学生视力提供依据.方法 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对隆回县城区6所中小学校12 790名在校学生进行视力检查.结果 隆回县城区学生视力低下率为51.49%,小学、初中、高中视力低下率分别为25.2%、59.02%、68.42%,各学段间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各学段女生均高于男生.小学低年级以轻度视力低下为主,小学高年级以中度视力低下为主,中学以后以中度以上视力低下为主.结论 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现状令人担忧,随学习阶段的升高而上升和加重,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做好学生视力保护工作.

    作者:王丁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氯消毒片杀灭微生物效果及稳定性研究

    目的 为观察高氯消毒片的杀菌效果和稳定性能.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和化学法进行实验观察.结果 含有效氯25 mg/L的稀释液作用10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杀灭率分别为99.9%、99.93%;以含有效氯1000 mg/L的稀释液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作用20、40 min(ATCC9372)芽胞其杀灭率分别达99.96%、100.00%.含氯量为1 000 mg/L的稀释液在25%的小牛血清条件下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其杀灭结果无影响;在50%的小牛血清条件下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的杀灭效果有轻度影响;经30次物体表面的现场消毒试验以含氯量为1000 mg/L的稀释液作用10 min对物体表面上自然菌的杀灭平均值为92.13%(90.27%~100.00%)且物体表面上残留的菌体总数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 高氯消毒片杀菌效果,稳定性能较好.

    作者:杨和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5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p5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非小细胞肺癌VEGF和p53表达,并用抗FVⅢ因子抗体标记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计算MVD,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p53、VEGF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2%(25/47)和38.3%(18/47).VEGF表达阳性者和VEGF表达阴性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29.4%和73.3%,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表达阳性者和p53表达阴性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38.5%和81.0%,差异有显著性(P<0.05).MVD>33者和MVD<33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38.1%和73.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过程中,VEGF、p53基因表达上调在调控肿瘤血管形成方面起重要促进作用.MVD值增大,非小细胞肺癌易发生转移,3年生存率越低;VEGF、p53阳性表达率上调,MVD值增大,预后亦越差.

    作者:吴开松;刘铭球;徐启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的急诊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43例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急诊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追踪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结果 与既往病例比较,本组43例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急诊手术病人的血肿清除加AVM一期手术切除率有较大提高.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明确诊断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和佳治疗时机.

    作者:李志峰;周仁辉;龚岳明;张飞翔;童仲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清中HCV抗体与HCV-RNA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与RNA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检测934例丙型肝炎可疑患者病毒抗体,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79例丙型肝炎可疑患者病毒RNA.结果 934例患者HCV抗体阳性率为19.16%,379例HCV-RNA阳性率为43.01%.53例为两者均做的病人,RNA和Ab均阳性的占52.8%(28/53),均阴性占15.1%(8/53),两者的一致率达67.9%,Ab的阳性率为81.1%(43/53),RNA的阳性率为56.6%(30/53).结论 HCV抗体联合HCV-RNA检测对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黄大毛;范杰斐;唐发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8例肠结核临床分析

    随着结核病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在肺结核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同时,肺外结核也随着增多,由于其发病与相关器官相似,极易误诊,常常使患者病情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肺外结核包括多系统、多脏器、多部位、多种类型的结核病变.而肠结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肺外结核病.

    作者:陈洁;张胜男;郑军;张明影;蒋惠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情景、认知论等多维教学法在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正在对改变人们的健康观、行为和生活方式,建设健康的社区发挥越来越令人信服的潜力.近年来,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在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函授生等不同层次学生中,以设置必修或选修课形式,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并越来越被重视.

    作者:罗家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复合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评价

    目的 回顾性研究评价复合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2006年间应用外固定和内固定复合固定技术手术治疗的6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应用Tile分类方法对骨折进行分类,应用Tornetta和Matta复位情况评价表评估复位情况,应用Majeed功能恢复评价表评价治疗的功能效果.结果 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个月~3年,平均随访21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优46例,良6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7%;功能恢复优25例,良18例,可4例,差5例,优良率82.7%.结论 应用复合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骨折的复位和功能恢复均满意,并显著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宇林;曾参军;颜晓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烯啶虫胺原药的急性毒性研究

    目的 研究烯啶虫胺原药的急性毒性作用,为该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毒理学依据.方法 参照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雌、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分别为2 610 mg/kg和2 150 mg/kg.雌、雄大鼠急性经皮LD50均>2 150 mg/kg.眼刺激积分指数(I.A.O.I.)高为3.5,眼刺激的平均指数(M.I.O.I.)48 h后为0,对实验兔眼睛无刺激性.皮肤刺激平均分值为0.25(1 h),对实验兔皮肤无刺激性.皮肤致敏试验致敏率为0%,对豚鼠皮肤有弱致敏作用.结论 烯啶虫胺原药急性经口、经皮属于低毒,对皮肤、眼睛无刺激作用,属弱致敏物.

    作者:陈坚峰;陈志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山西省太原市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调查

    目的 掌握太原市5~11岁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为针对性的加强儿童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调查问卷(5~11岁儿童家长)》对山西省太原市1 880名儿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SPSS 11.5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的家长对口腔健康知识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但知道乳牙有问题时要积极治疗的家长所占百分比不高(65.96%),知道含氟牙膏有好处的家长仅占39.89%,有65.96%的家长不知道窝沟封闭可以预防儿童龋齿,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同高中学历及以下的家长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家长对孩子口腔健康的干预行为相关调查中,有61.70%的家长帮助孩子刷牙,虽然检查孩子刷牙效果的家长占总数的60.11%,但能够做到每天检查的家长只有6.38%.结论 有一部分儿童家长的口腔意识淡薄,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和对孩子口腔健康的干预行为还有待提高,应该加强宣传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作者:殷凤;陈显久;龙云婧;胥航;李文军;焦韦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基因型及病毒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结构复杂,易于变异,根据HBVDNA核苷酸序列异质性≥8%为一种基因型的规定,HBV目前分为A~H 8个基因型.有研究显示,HBV变异给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颅后带来了新问题,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变异、临床表现及对抗病毒、肝移植等的治疗反应存在差异.本文对HB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及其变异的研究进展,基因型与变异及临床的相关性研究作了综述.

    作者:江秀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联合检测脑脊液胆红素与血清γ-GT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应用

    目的 检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脑脊液间接胆红素(CSF-IBIL)与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试验组36例胆红素脑病患儿的脑脊液和血清,检测CSF-IBIL与血清γ-GT的水平,并与对照组44例单纯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相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儿CSF-IBIL与血清γ-GT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14.14,P<0.01).结论 联合检测CSF-IBIL与血清γ-GT对早期诊断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邓永超;莫丽亚;唐喜春;黄彩芝;李先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随州市部分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及家长认知水平调查

    目的 通过对随州市部分0~14儿童在过去的1年内意外伤害情况及当前家长认知水平的调查,找出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及加强对儿童伤害预防的切入点.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在市区内抽取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及1个儿童预防接种点,在抽到的单位内随机抽取0~14岁部分儿童,将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对家长采用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动物伤、纯器伤、刀/锐器伤、烧烫伤及交通事故.1年内伤害的人次数占调查人数的比率分别5.77%(70/1 213)、1.32%(16/1 213)、0.99%(12/1 213)、0.82%(10/1 213)、0.82%(10/1 213)、0.74%(9/1 213).儿童家长对意外伤害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结论 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监护责任,对儿童生活环境应加强整治,对动物要加强管理,同时大众传媒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儿童及家长或监护人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

    作者:张志保;石正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