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何钦成
目的 分析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构成和分布,为探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是否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6-7月,在香格里拉县6个乡镇,海拔2500~4900m区间4种景观带开展现场调查;分别采用夹线法、笼日法、圈套、吊杆扣和挖洞等方法捕获小兽,梳捡体蚤,分类计数.结果 从4目7科(亚科)14属21种425只小兽体表捡获寄生蚤334匹(3科7亚科15属26种);其中以迪庆额蚤和方叶栉眼蚤数量居多,分别占33.53%和13.17%;首次从云南省喜马拉雅旱獭体表和獭洞捡获青藏高原旱獭鼠疫疫源地主要媒介蚤种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且为主要寄生蚤,分别占11.38%和6.59%.结论 迪庆额蚤为此次调查检获的优势种,从空间分布来看,不同海拔垂直梯度和4种景观都有分布,特新蚤指名亚种分布无论从景观还是海拔高度都未呈现集中优势,这与玉龙和剑川两块鼠疫疫源地有明显区别,而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蚤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的客观存在,为推测当地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作者:洪梅;刘正祥;钟佑宏;宋志忠;徐友谊;刘云海;吴爱国;王国良;吴国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中国茸芒蝇属(Acritochaeta Grimshaw,1901)的研究现状.方法 采集、鉴定相关标本,查阅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包括记述的青川茸芒蝇,新种(Acritochaeta qingchuanica Qian,Xie et Feng,sp.nov.)在内,我国已记录在册的有7种,其中模式产地在中国的蝇类有3种(均为中国特有种);简述了该属鉴别特征和生态习性,编制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和名录.结论 我国茸芒蝇属种类相对较少,但我国幅员辽阔,生物资源丰富,该项工作仍需继续进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博物馆.
作者:谢广安;钱薇萍;冯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监测广州市城市、农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携带登革热病毒及抗敌敌畏情况,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伊蚊诱捕器法监测广州市城市(白云区)、农村(从化市某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用RT-PCR法检测自然种群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情况.结果 城市、农村4个季节之间的阳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纹伊蚊的密度高峰均为夏季[城市、农村,诱蚊诱卵指数(MOI) =40.54、38.14;诱蚊指数(MI)=35.14、37.63;诱卵指数(OI) =36.49、29.90],冬季低,但城市、农村冬季MOI、MI均>0;从捕获的白纹伊蚊体内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城市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指数,春秋季呈低抗性(指数>2),夏季呈敏感性(<2);农村春秋季高于夏季,但均呈敏感性(<2).结论 广州市城乡白纹伊蚊全年均可监测到,高峰为夏季,未检测到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敌敌畏对蚊幼虫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应合理选择杀灭时间.
作者:李美青;刘永权;黄燕惠;陈惠芳;姚月娴;刘彬;陈清;俞守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的种数、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方法 采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结果 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有11科131属408种,蝇科和花蝇科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在种级水平,均占有较大优势,分别占该地区已知属数和种数的51.79%、40.20%和62.80%、22.30%;其中特有种14种,占该地区分布种数的3.43%;古北界种176种,古北+东洋界种98种,分别占该地区分布种数的43.14%和24.02%;多样性指数在属级水平和种级水平分别为2.03和1.65.结论 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具有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多样性的特点,其区系成分以古北界为主,古北+东洋两界成分相互渗透及其他区系成分共存的特征.
作者:白凤君;王明福;武玉晓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抚远县黑瞎子岛鼠形动物种类分布、种群组成、季节消长和染体外寄生虫情况.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收集体外寄生蚤和革螨.结果 在黑瞎子岛共捕获鼠形动物899只,计3目5科7属8种,总捕鼠率为24.1%,优势种为红背(鼠平)(36.7%)、黑线姬鼠(33.8%)和东方田鼠(21.4%);不同生境和月份鼠形动物种群组成有所不同;2种生境中鼠形动物在4--10月均有活动,高峰期均在9月;东方田鼠在6和9月出现2次高峰,红背(鼠平)和黑线姬鼠均在9月出现1次高峰;褐家鼠的染蚤率(42.9%)及指数(2.1)高;褐家鼠的染革螨率(57.1%)及指数(4.3)也高.结论 摸清了黑瞎子岛鼠形动物种群组成,为开展鼠类的生态学、鼠类与疾病及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杨丽炜;呼满霞;李明;杨军;裴立君;孙建健;李贵昌;栗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制备毒死蜱·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剂,研究成囊条件对微胶囊指标的影响,并考察该产品对德国小蠊的防制效果.方法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剂,并通过强制接触、模拟室内及室内现场等实验评价该产品效果.结果 明胶是较为理想的成囊助剂,用量(质量分数)为0.5%时农药有效成分的成囊包封率可达97%以上,囊形均匀、圆滑,囊径和囊壁厚度适中;毒死蜱·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剂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在用量为20 mg· ai/m2时,对德国小蠊的KT50为9.8 min,24 h死亡率为100%;产品具有突出的持效性,用药后90 d再接触试虫,14d杀灭率仍可达100%,明显高于对照乳油产品(80.5%);现场实验效果表明,用量为20 mg· ai/m2时,对德国小蠊30 d杀灭率超过99%,有效时间可达1年.结论 毒死蜱和氟虫腈经微胶囊化后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击倒性和突出的持效性,可有效减少施药量和施药次数.
作者:陈列忠;李艳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2011年7月4日,宾川县平川镇得底么村委会子腊地村一农户家养犬出现乱咬乱窜现象,并咬伤自家1匹大骡子,7月18日,被犬咬伤的大骡子也出现狂躁乱咬现象,且咬伤同圈中另1匹小骡子,7月20日,该犬和大骡子病死,7月21日小骡子也病死.得底么村委会的新亩村居民共43户160人,养犬30只;得底么村居民53户210人,养犬63只;子腊地村居民37户142人,养犬36只.7月13日起该村部分犬只出现相互撕咬、狂燥不安极具攻击性等症状[1],随后发生犬只病死、家猫也出现极具攻击性症状.至7月21日,有22只犬死亡,其中当地居民自发打死18只,病死4只,其它犬只和家畜无异常现象.得底么、子腊地和新亩3个自然村各发生1例下肢Ⅲ级暴露犬伤1人事件.经调查与得底么村仅一江(鱼泡江)之隔的楚雄州大姚县铁锁乡普咋地村于2010年12月7日至2011年7月14日间发生动物间狂犬病并涉及人间,且日常两地之间人员、犬只等可通过江面自由往来.
作者:罗剑龙;张克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格栅法、目测法、粘捕法和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的差异,为有效应用格栅法监测蝇密度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GB/T23796-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方法在农贸市场内及外环境监测蝇密度.结果 室内监测,格栅法蝇密度低于粘捕法和目测法,但格栅法与目测法及粘捕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格栅法与目测法蝇密度相关性极高(r=0.933 489,P=0.000),格栅法与粘捕法蝇密度的相关性较高(r=0.791 836,P=0.004);室外监测,格栅法蝇密度低于目测法,略高于笼诱法,格栅法与目测法及笼诱法监测蝇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格栅法与目测法蝇密度无相关性(r=0.408 318,P=0.212),格栅法与笼诱法蝇密度的相关性较高(r=0.848 092,P=0.001).结论 格栅法监测可用于蝇密度监测,室内可与目测法、粘捕法互相替换,室外可与笼诱法互相替换.
作者:冷培恩;刘洪霞;徐劲秋;徐仁权;乔恩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进行综合评判分类,并对全国未来发病趋势进行预测,为降低乙脑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各省1992-2011年乙脑发病率数据;采用Q型聚类分析对我国各省乙脑发病率进行综合评判分类,应用GM(1,1)模型对全国未来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全国乙脑高发省份为贵州、重庆、云南、河南、四川、安徽、陕西等省(直辖市),其余省聚为一类,发病率较低;我国乙脑发病近年呈下降趋势,GM(1,1)模型预测得到乙脑发病的趋势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进一步预测2012-2014年乙脑的发病率分别为0.24/10万、0.22/10万、0.20/10万.结论 我国乙脑的未来发病仍呈下降趋势,乙脑发病存在明显的高发区,应对该地区进一步加强防控.
作者:刘洁;何钦成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德国小蠊已成为全球分布广泛、难治理的城市卫生害虫.现从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种群特性以及如何科学进行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种群抗性水平的表述和有效利用抗性监测数据进行综述,探讨德国小蠊的季节适应与控制适时和集合种群理论在城市德国小蠊种群密度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霍新北;刘起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两种方法在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MLVA和MLSA两种方法对31株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1株伯氏疏螺旋体用MLVA方法分成4簇,24个基因型,其中21个独立基因型,成簇率达24/31,MLVA的分辨率达到0.969;MLSA可将31株伯氏疏螺旋体分成4簇,每株都可独立分析,但有3个节点步长值(Bootstrap value) <50%.结论 MLVA和MLSA两种方法均适合于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研究,对于部分分型有异议的菌株,将MLVA与MLSA联合可有效进行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鉴定.
作者:周鑫;侯学霞;耿震;张琳;郝琴;赵素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为云南省实施消除疟疾行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0年疟疾疫情报告数据,用Excel 2003软件及ArcView GIS 3.3软件进行常规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云南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93 745例,死亡226例;间日疟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2.76%,恶性疟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4.07%;云南省本省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96.02%(90 011/93 745),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89.82%(203/226),90%以上病例分布于边境州(市);外省外籍病例病死率是本省的2.7倍;2006-2010年平均年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比2001-2005年分别下降59.20%、73.66%和35.45%;各县、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5-8月和10-11月;10年发病数和年平均发病率顺位前10名的县(市、区)除隆阳区和梁河县(二线边境县)外,其余全为一线边境县;发病率1/万以上的县(市、区)前5年有47个,占全省总人口的29.42%,发病数占全省的95.07%,后5年减少至32个,占全省总人口的19.42%,发病数占全省的90.55%;各年报告的恶性疟病例比例在18.29%~25.75%之间,报告恶性疟的县(市、区)数和病例数前5年呈上升趋势,后5年呈下降趋势.结论 自2006年以来,云南省的疟疾流行已由上升趋势成功扭转为稳步下降趋势;但占病例数90%以上的年发病率> 1/万的边境和内地高发县(市、区)仍然是云南省未来有效遏制和消除疟疾的重点防控地带;切实抓好各项监测工作应是其他地区的首选措施之一.
作者:李华宪;陈国伟;杨沅川;姜华;张再兴;杨恒林;周红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确定长爪沙鼠对敌鼠钠盐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高、中、低3个浓度毒饵以急性无选择攻毒的方式对实验室内饲养的长爪沙鼠进行敌鼠钠盐敏感性测试.结果 各浓度的敌鼠钠盐毒饵对长爪沙鼠的致死率均为100%;在测试条件下,高浓度药物试鼠的死亡时间稍短;但低浓度处理雌雄试鼠摄毒总量(0.457、0.394 mg)显著低于中(0.704、0.834 mg)、高浓度(1.614、1.358 mg)处理组.结论 采用低浓度可以降低鼠防成本,并有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时间,从而延长敌鼠钠盐使用寿命.
作者:沈伟;郭永旺;海淑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鼠类中汉坦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分型.方法 于2010年对新疆3个区域(阿拉山口、石河子、乌鲁木齐)捕获鼠类(沙鼠、田鼠、褐家鼠)采集肺脏提取总RNA,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汉坦病毒M基因片段;将扩增片段克隆和测序分析,确定病毒基因型.结果 在312份沙鼠和31份田鼠样本中均未检测到目标基因,在72份褐家鼠样本中,检出阳性样本11份,占15.28%,其基因型均为汉城型.结论 首次发现新疆乌鲁木齐市褐家鼠携带汉城型汉坦病毒,应加强该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监测和防治工作.
作者:郭刚;徐军;黄林;盛金良;阿不都扎伊尔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观察德国小蠊的蜕皮现象确定其发育龄期,以获取不同发育阶段的德国小蠊体征与龄期相关信息,为德国小蠊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工作的龄期判断以及德国小蠊实验与研究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取德国小蠊的单卵荚进行饲养,逐日观察并记录其蜕皮和龄期发育情况,测定各龄期若虫的头宽、体长和体重等身体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各龄期的主要体征值来确定若虫龄期.结果 在饲养条件下,德国小蠊若虫共经历6个龄期,各龄历期分别为(13.00±1.29)、(11.17±1.17)、(12.33±2.07)、(10.20±1.10)、(10.50±1.05)和(9.50±1.05)d,各龄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龄若虫的头宽分别为(0.99±0.16)、(1.03±0.15)、(1.62±0.19)、(1.83±0.22)、(2.02±0.21)和(2.05±0.22)mm;体长分别为(3.69±0.35)、(5.27±0.57)、(7.03±0.70)、(9.48±0.67)、(11.19±0.61)和(11.48±0.44)mm;体重分别为(2.39±0.11)、(8.70±0.69)、(17.64±5.27)、(37.97±5.04)、(50.66±9.23)和(66.20±11.60)mg/只;德国小蠊的龄期与头宽、体长或体重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39、0.9854和0.9879.结论 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德国小蠊不同龄期间的体重变化明显,其次是体长;可根据体重、体长和头宽,对个体的龄期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卢慧明;孟凤霞;高聪芬;刘起勇;任东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作者:何斌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研究有助于阐明病毒的免疫应答特点和致病机制,从而为狂犬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GP的抗原性不仅用于各种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以及新型疫苗的研究,还可辅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暴露后的早期治疗;而病毒的致病性与GP的表达水平及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有紧密联系.因此,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该文就狂犬病病毒GP的抗原性和致病性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何健;张海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泰安市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特殊行业、自然村和居民区3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07-2011年共捕获鼠类617只,平均鼠密度为2.29%,褐家鼠(64.18%)为优势鼠种,不同生境鼠密度自然村>特殊行业>居民区;总体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4、5月出现第一个密度高峰,9、10月再次出现高峰.结论 基本掌握了泰安市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制对策的研究.
作者:明明;赵爱华;马德珍;徐爱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台州市致倦库蚊、家蝇、德国小蠊对7种化学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科学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指导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浸渍法,测定4龄期蚊幼虫半数致死浓度;点滴法,测定家蝇半数致死剂量;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半数击倒时间.结果 致倦库蚊自然种群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仲丁威抗性倍数依次为9.0、6.8、5.6、4.8、2.7倍;家蝇自然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胺菊酯的抗性倍数依次为31.9、24.8、15.6、9.5、9.2、4.4倍;德国小蠊自然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残杀威的抗性倍数依次为5.1、3.5、3.2、2.8倍.结论 致倦库蚊、家蝇、德国小蠊自然种群对7种化学杀虫剂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作者:任樟尧;王小兵;任炜韬;霍天雄;包海婷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天津市居民蜱类防治技能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采取干预措施,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天津市18个区(县)抽样调查360名≥15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为61.7%(221/358);其中蜱类的防治方法掌握率高为81.8%,蜱类的特点和习性掌握率低为59.2%;个人防护措施和叮咬后处理方法掌握率分别为72.1%、76.3%;个人防护措施中穿浅色衣服(35.8%)、涂抹驱避剂(57.8%)掌握率较低;≤50岁和>50岁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分别为64.9%(183/282)和50.0%(38/7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及以下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分别为73.6% (156/212)、50.0% (36/72)和39.2% (2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收入<2000、2000~4000、>4000元的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掌握率分别为38.5%(42/109)、71.4%(147/206)和74.4% (32/4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O.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业和月均收入对居民蜱类防治技能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津市居民蜱类防治技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职业和月均收入,应对高危行业员工和低收入居民加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防治技能水平.
作者:王伟;吴彤宇;王淑惠;孟庆贺;秦娜;张静;李培羽;李今越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