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国出生缺陷干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罗家有

关键词:出生缺陷, 干预, 现状, 未来趋势
摘要:本文阐述了出生缺陷干预的重要性,并从病因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出生缺陷干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现阶段出生缺陷主要采用出生缺陷监测、单因素干预、多因素干预和诊断学干预,而未来的发展趋向于以人为本、社会化、国际化,以及建立出生缺陷预警系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几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变化

    目的进一步探讨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rray特种蛋白测定系统测定RA患者及正常组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a1-酸性糖蛋白(AAG)、结合珠蛋白(HPT)、铜蓝蛋白(ER)的含量. 结果RA患者血清RF、CRP、AAG、HPT、CE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RA稳定组相比RA活动组CRP、AAG、HPT、CER明显升高(P<0.001).AAG含量与CRP、HPT、CER含量均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APP不仅能反映RA患者的临床状态和炎症程度,还是一种临床用药参考指标.

    作者:秦立新;张林;陈远林;杨一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重症药疹41例临床分析

    本文对41例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现本组资料中致敏药物易引起重症药疹的次序依次为:抗痛风药、抗生素、抗癫痫药、解热镇痛药等.提示近年来本地区引起重症药疹高发的药物种类有了新的特点,需引起临床医师的特别关注.

    作者:肖嵘;丁艳;苏玉文;李勇坚;周怡新;梁云生;张静;李亚萍;文海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苏州某高校教职工心电图异常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某高校教职工心脏基本状况.方法采取平卧位,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并分析.结果体检1 602人中,心电图异常217人,占受检人数的13.55%,以ST-T改变居首,其次是传导阻滞、异位搏动,均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多.传导阻滞对男女性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对知识人群大力开展冠心病的预防刻不容缓.

    作者:方向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锰(Ⅱ)-高碘酸钾-孔雀绿测定水中痕量锰

    目的建立间接测定锰的动力学光度法. 方法pH为3.8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Mn(Ⅱ)对高碘酸钾氧化孔雀绿具有催化作用,其褪色反应速率与Mn(Ⅱ)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其检出限和测定范围分别为3.8×10-11 g/ml和0.5~2 ng/ml.结论用此法测水中痕量锰,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杜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鞍钢男职工高血脂认知行为调查

    该文报告了对鞍钢1 035名男性职工高血脂认知行为的调查情况,结果显示,对40岁以上的人应每年常规测量一次血脂的观点,赞同率为78.2%;认为高血脂能导致脑血栓为75.7%,高血压能导致冠心病为56.0%,高血脂能导致糖尿病为26.6%,高血脂导致以上三种疾病仅为18.2%,不知道高血脂会如何发展为14.5%;对如何预防血脂的措施,认为应少吃高脂肪食物为72.6%、应增加体力活动为54.1%、应控制体重为36.1%、应少吃盐为33.9%、应服降脂药为34.9%;职工对高血脂的认识,20岁组和50岁组高于30岁组和40岁组,文化程度高的好于文化程度低的人群;职工中血脂的检测,40岁以上的人两年内为15.3%,五年内为17.5%,职工自报高血脂患病率为5.2%,自报高血脂发生率37.5%,自报高血脂发生率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上升.提示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为职工提供方便的社区服务.

    作者:车亚芬;刘黎明;曲弘;董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某钢铁公司轧钢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某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探讨评价时现场测试方法与职业接触限值标准的应用.方法通过职业卫生学调查和现场系统测试,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经整改后噪声、粉尘、化学毒物合格率为100%.结论该建设项目自动化程度较高,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基本齐全,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合格.并提出以高容许浓度(MAC)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评价工作场所的过量污染和防护设施的效果,以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评价作业人员的过量接触.

    作者:杨乐华;张贻瑞;陈伯良;张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三门峡市2 000名社区居民肥胖及其与相关疾病关系的调查

    目的探讨社区居民肥胖的流行现况及体质指数(BMI)与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对社区15~69岁户口在当地的常住居民2 037人进行询问调查和医学体检;对肥胖的流行现况及BMI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收入、饮食不合理、缺乏锻炼等是肥胖的危险因素,BMI与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病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肥胖是预防肥胖相关疾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作者:程巧云;李景风;卫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噪声接触与神经行为功能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综合分析噪声对神经行为功能改变的效应关系,取得敏感性行为指标.方法采用meta分析对国内1994~2003年发表的有关噪声与神经行为关系的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各项行为指标得分接触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行为效应大小均大于0.2.结论噪声接触可引起认知能力、情感及心理运动能力的改变.目标追踪、简单反应时、紧张、数字跨度和疲劳是较敏感的指标.

    作者:王亚东;杨海燕;陈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小学女学生月经初潮及营养关系的调查分析

    目的为了解和评价中小学女学生青春期发育,月经初潮与营养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统一自制调查卡片,由被调查学校的领导、班主任、校医发给有代表性的两所中学和两所小学的女学生,按表卡的各项内容和要求进行填写,并对月经初潮262名的中学生家长分组进行月平均生活费的调查.结果调查中小学女学生1 807人,月经初潮672人,初潮率为37.19%.家庭人平均月生活费100元以下和200元以上调查分别为103人和159人,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分别为14.04和13.71岁,有显著性差异T值=11.11,P<0.01.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女学生月经初潮年龄比较分别为13.26和14.3岁,T值=37.27,P<0.01.结论中小学女学生月经初潮发生率的年龄分布与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也存在一定差距,营养状况与青春期发育有着密切的影响.

    作者:李美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某部特种作业部队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特种作业人员的患病情况.方法选择某部特种作业人员和非特种作业人员进行调查,利用X2分析的方法进行半年患病情况比较,并按照ICD-9分类方法统计特种作业人员所患疾病情况.结果特种作业人员半年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所患疾病和自觉症状中有些可能与工作环境和防护不当有关. 结论应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和健康保护工作.

    作者:郝永建;高淑萍;刘全斌;王卓;郭宝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精液与念珠菌阴道炎相关性的调查

    目的调查精液与念珠菌阴道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自制问卷调查表,分别在城市和乡村25~50岁已婚妇女中,对一贯运用避孕套避孕法及一贯采取药物或节育器避孕方法的两组人群,她们的念珠菌阴道炎感染率进行调查和比较. 结果已婚妇女中,运用避孕套避孕的妇女念珠菌阴道炎的感染率明显高于药物和节育器避孕的妇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发现,乡村妇女念珠菌阴道炎的感染率高于城市妇女(P<0.02).结论已婚妇女念珠菌阴道炎的发生与她们接触精液的程度可能存在相关性,精液对念珠菌阴道炎的发生可能有预防作用.

    作者:彭艾莉;张志军;黄民江;黄雪梅;邓开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邵东县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了解邵东县学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综合症的患病情况.方法应用Conners问卷对邵东县6~13岁学龄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总患病率为9.45%,其中男孩13.40%,女孩5.3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城乡之间与各年龄组之间的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邵东县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有必要加强家长对该病的认识以及早治疗.

    作者:赵平凡;谢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联合检测血清AFP、CEA,CA199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AFP、CEA、CA199联合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42例,良性患者52例,健康对照者80例,进行AFP、CEA、CA199三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联合检测三种肿瘤标志物在恶性消化道肿瘤组出现一项及一项以上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良性患者组相对健康对照组亦有升高.结论联合检测三种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具有实用诊断价值.

    作者:杨昊;张帆;周萍;王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一起三唑磷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2004年7月27日,湘潭市发生一起食用空心菜引起3人严重中毒事件,经医院抢救后治愈.中毒菜样中检出三唑磷,证实这是一起由三唑磷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

    作者:文罗华;肖学成;李新华;江日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数值的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3~4周时的D-二聚体数值(其中未并发下肢DVT的为B组,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对三组间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组与A组(P<0.05),C组与A组(P<0.01),C组与B组(P<0.05)三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并发下肢DVT的病人D-二聚体明显升高.结论D-二聚体数值的测定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作者:马英文;李辉;殷延龄;樊延霞;彭连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益阳市24例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益阳市艾滋病流行状况和发病情况,探讨预防控制策略.方法分析1999~2004年本地报告病例的个案调查资料和艾滋病人的病历资料. 结果益阳市1999~2004年共报告HIV/AIDS 24例,主要分布在农村(91.67%),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79.17%);传播途径以性传播(58.33%)和静脉吸毒(29.17%)为主;10例AIDS病人中并发症以肺部感染为主(77.78%),血象改变以血红蛋白下降和总淋巴细胞下降为主.结论加强健康教育、HIV-Ab筛查和HIV/AIDS患者管理是当前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作者:杨建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宫腹腔镜联合镜检不孕症患者37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不孕的主要因素及宫腹腔镜联合镜检在诊治不孕症中的价值.方法对诊断为不孕症的377例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镜检及相应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不孕患者190例,主要病因是盆腔黏连93例(48.95%),宫内膜息肉47例(24.74%),输卵管阻塞伴或不伴输卵管积水46例(24.21%);继发性不孕患者187例,主要病因是盆腔黏连154例(82.35%),输卵管阻塞伴或不伴输卵管积水85例(45.45%),多囊卵巢综合征19例(10.16%).宫腹腔镜联合镜检与单纯宫、腹腔镜诊疗不孕症相比,诊断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镜检,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为盆腔黏连、宫内膜息肉和输卵管阻塞伴或不伴输卵管积水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宫腹腔镜联合镜检实现了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互补,漏检率低,诊疗同步.

    作者:宋美玉;周昌菊;马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半巢式PCR技术在幽门螺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半巢式PCR方法检测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了解口腔中Hp与胃粘膜Hp感染的关系.方法利用半巢式PCR方法(Heminested PCR Assay)扩增磷酸葡萄糖胺变位酶基因(phosphogluco-samlne mutase gene、glmM)内部片段,并对82例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牙菌斑、唾液及胃粘膜进行检测.结果56例确诊Hp感染的患者中胃粘膜半巢式PCR检测全部阳性,22例(39.3%)牙菌斑Hp阳性,34例(60.7%)唾液Hp阳性;26例胃粘膜Hp阴性的患者中3例(11.5%)牙菌斑Hp阳性,3例(11.5%)唾液Hp阳性.结论Hp不仅存在于胃粘膜组织中,也存在于口腔牙周组织,提示口腔中的Hp可能与胃粘膜中的Hp存在着一定的病因学关系.

    作者:王缚鲲;张林;冉向阳;冯子坛;陈兴;安黎云;王宪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衡阳地区淋球菌流行株对抗生素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衡阳地区淋球菌流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和高水平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改良碘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101株淋球菌共检出PPNG 32株(31.7%)、TRNG 20株(19.8%),对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及大观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4.1%、91.1%、89.1%和2.0%,未发现耐头孢曲松钠的菌株.淋球菌交叉耐药情况较为严重,79.2%菌株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呈现交叉耐药,84.2%菌株对四环素和环丙沙星呈现交叉耐药.结论头孢曲松钠和大观霉素仍可作为衡阳地区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大观霉素已出现耐药株,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作者:杨胜辉;吴移谋;余敏君;胡四海;谭立志;赵飞骏;黄澍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抗结核治疗中57例类赫氏反应观察和分析

    目的通过对抗结核治疗中57例类赫氏反应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进行探讨,提高对类赫氏反应的认识.方法观察1990~2002年7 207例肺结核患者中57例发生类赫氏反应病例.结果类赫氏反应发生率0.79%,平均年龄32±0.2岁,多于抗结核治疗1~3月内发生,呈病灶暂时性或一过性恶化表现.结论类赫氏反应多发于初治年青患者,发生率低.其转归是良性的,只需坚持原方案治疗并对症处理则很快消失,无须更改治疗方案.

    作者:樊晖;杜雨华;李雁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