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丹丽
沙门氏菌是属于肠杆菌科的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已发现的上千种菌株(其血清型超过2000个),其中与人体有关的主要为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鼠伤寒杆菌、副伤寒丙杆菌、猪霍乱杆菌、伤寒杆菌和肠炎杆菌等,其中如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和副伤寒乙杆菌能直接引起人类疾病,其余则可通过污染食物而引起人体食物中毒,因此沙门氏菌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
作者:冉瑞芳;吴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提高支气管炎患儿治疗效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炎患儿70例,使用随机的方法将7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支气管炎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经护理后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和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支管炎患儿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更快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马钇求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益气通腑汤对妇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行妇科腹部手术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0例,实验组20例。对于对照组,按腹部手术进行术后常规护理,对于实验组,在腹部手术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口服益气通腑汤。对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次数、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次数、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口服益气通腑汤,能够有效缩短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排气、排便时间,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阮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的镇静效果,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1月80例实施腰-硬联合麻醉的老年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观察。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右美托咪定作为镇静药物,对照组选用常规镇静药物进行麻醉辅助处理,观察对比2组患者镇静效果和对生命体征指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潮气量、镇静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麻醉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22.5%),2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麻醉前后自主呼吸频率、MAP、HR 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定作为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辅助镇静药物,效果良好,且对患者生命体征无显著影响。
作者:黎安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现今,接种疫苗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计划免疫工作在城市医院的进展较为成功,但在乡镇卫生院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对此,本文从各个角度探讨了目前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预防接种设备问题、接种人员资格问题、疫苗管理问题、计划免疫宣传工作问题等,并积极探索,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作者:安仕勇;王来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与喜炎平联合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HFMD)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我科收治的HFMD 患儿1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1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喜炎平治疗,治疗组予以干扰素联合喜炎平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42%、95.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66%、80.28%(P<0.05);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疱疹结痂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与恢复饮食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结论:干扰素与喜炎平联合应用于治疗小儿H F MD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临床症状的消退,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余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软组织缺损坏死的修复是临床上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治疗方法需频繁换药,不仅工作量大,疗程长,且易出现创面感染、骨髓炎、MODS 等并发症。近年来我院引进德国 Ulm 大学创伤外科 Fleischman 博士首创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 drainage VSD)[1]治疗软组织缺损坏死,取得满意效果。它是一项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新技术,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它能够彻底去除腔隙、创面的分泌物或坏死组织,对创伤后的问题创面,经久不愈的慢性感染创面,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是外科治疗技术的革新。
作者:吴晓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术后膝关节僵硬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作为此次研究的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选择本院收治的下肢骨折8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采取入院编号单双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组(n=40)和优质组(n=40),传统组采取传统护理,优质组采取优质护理,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优质组患者护理后康复训练知识认知度、膝关节屈曲度与传统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预防术后膝关节僵硬,可推广运用。
作者:汪慕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过程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伴随着各种高端科技在检验医学中的不断运用,有力地确保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有效性,为患者疾病的迅速诊断,快速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以及患者保健意识的提高,对医学检验也提出了更高,更优,更精,更准的要求。本文从临床开具申请单到标本的采集再到标本的处理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及常见影响因素逐一进行了阐述,完善检验程序,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检验结果。
作者:罗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探讨肿痛安胶囊治疗牙龈炎、智齿冠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口腔科所收治的100例牙龈炎及智齿冠周炎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局部冲洗,对照组患者将碘甘油注入到盲袋,而研究组患者则是将盐水冲释肿痛安胶囊后注入到盲袋,每天换药一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以及患者牙龈炎指数的变化情况,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和统计。结果:治疗5d以后,研究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比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牙龈炎状况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研究组患者的牙龈状况改善情况较为显著,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比对照组的88.0%明显偏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痛安胶囊对于治疗牙龈炎、智齿冠周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龈炎指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丽楠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伤科急诊的常见骨折之一,随着社会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该骨折发生呈现上升趋势,老年人的桡骨远端骨折多以粉碎型多见。笔者对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深入研究,使得多数患者避免开刀手术治疗。近年来采用手法复位前臂开窗式石膏夹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指导患者患肢功能锻炼,疗法简易安全实用,患者骨折皆能满意疗效。为此,笔者对2012年09月-2015年09月期间,门诊就诊的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66例用手法复位前臂开窗式石膏夹固定进行治疗,患者全部随访,现总结报告且报道如下。
作者:贾江波;张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对盆腔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本次实验研究所选择的盆腔炎患者,均为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5年8月期间收治治疗,总计80例。按照护理干预方案不同,将80例盆腔炎患者分为采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实验组以及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参照组,组间基本资料对比P>0.05,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观察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盆腔炎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能够更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何晓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意义。方法:于2015年1月到2016年4月期间实施护士分级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科室护士长、组长、高级责任护士以及初级责任护士分级管理的模式,做好各项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对比实施前与实施后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分级管理后护理管理质量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率由93.28%上升至99.25%,数据差异对比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保证各项护理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开展,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
作者:何银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中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20例,分为两组,1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10例试验组强化护理干预,并比较分析两组血糖水平、护理的满意度等。结果:对比发现,试验组经护理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都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运用于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中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与运用。
作者:杨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全程优化护理工作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某院急诊科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采用平均分组的方式把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全程优化的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抢救工作之,对照组患者病情评估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救的总时间、平均的住院时间均大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对于需要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还需要给予全程优化的护理工作,以此为患者的抢救工作争取更多的机会,值得广大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作者:梁素云;谭玉玲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复用医疗器械的重要性。方法:将2015年1月后我院手术室的复用医疗器械送入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对比清洗前后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评分和包装评分。同时将2015年1月后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回顾分析2015年1月前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送入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后,复用医疗器械的包装评分和清洗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清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1%(P<0.05)。结论:将复用医疗器械送入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可有效改善复用医疗器械应用价值,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陈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详细探究患者疼痛科微创介入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预防措施。方法:随机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20例骨质疏松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以及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骨质疏松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间盘靶点射频热凝术+臭氧消融术+硬膜外前间隙松解术进行治疗。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例行骨质疏松并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在术后没有出现不良反应;80例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氧过敏,过敏症状胸闷,气促,心悸,血压升高等并发症,经上氧,地塞米松10 mg缓慢静推后,症状好转。结论:在对患者行疼痛科微创介入术过程中,要求医生能够准确掌握疼痛科各类微创介入术适应证,针对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给予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够降低疼痛科患者经微创介入术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吴宗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细节护理对于手术室护理质量以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随机选择未实施细节护理期间(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和实施细节护理期间(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的两组患者,每组各102例,其中未实施细节护理为对照组,实施细节护理期间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室患者实施细节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秋梅;罗润娥;谢咏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45例冠心病患者心脏猝死的诱因调查与临床病理分析,了解冠心病猝死的一般规律。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及淄博市中心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冠心病猝死的45例患者进行研究,在临床方面对猝死患者的猝死诱因、猝死发生季节、时间等进行调查,在病理方面对猝死患者心脏重量、左心室壁厚度及管腔狭窄程度、冠脉累及支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冠心病猝死主要诱因为情绪激动、劳累等因素,猝死多在白天发生,猝死患者的心脏重量增加,左室壁厚度增加。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主要累及前降支,常有多支受累并存在不同程度狭窄。结论:冠心病猝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情绪激动等精神心理因素是主要诱因。冠状动脉的病变范围和程度与猝死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作者:孙瑶;孙琨;袁文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出血预防效果,并总结出血预测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不作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抗病毒(替比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内、3~4月内、5~6月内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内出血发生率(2.22%)与对照组(4.4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4个月内(4.44%)、5~6月内出血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13.33%),观察组出血总发生率(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28.89%),组间差异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对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出血预防效果较好,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对出血高危因素进行防控及干预,从而提高出血预防水平。
作者:张青蓝;董蕾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