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海南某中专学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刘海雁;杨柳庄;陈华民

关键词:学生, 乙肝, 体检
摘要:为了解中专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以供制定预防对策,对海南某中专学校98级和2003级新生分别进行HBsAg检测,通过各项统计结果显示中专新生入校体检有必要增加HBsAg检测,对易感学生进行预防接种,加强健康教育,防止乙肝在学校中传播.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互联网在预防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互联网资源与教育教学的相互结合.本文从教学准备与实践的具体情况出发,结合<预防医学>课程教育的实际,介绍一些具体的观点与做法.

    作者:赖延东;吕嘉春;雷毅雄;陈家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新田县中、小学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新田县中、小学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并加以分析,为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措施.方法采用乙肝表面抗原快速检测试纸条对全县的中、小学学生进行粗筛,阳性者用酶联免疫法(ELISA)复查.结果乙肝表面抗原快速检测试纸条平均阳性率达13.07%.HBsAg感染男性高于女性,小学生低于中学生,年龄以12~16岁组大、小三阳率构成比达11%以上,城区小学生低于农村小学生,一家兄妹两人或两人以上感染在普查发现有41户83例.乙肝表面抗原试纸条检测阳性(含弱阳性)经HBV两对半复查符合率仅75.0%.结论新田县中、小学学生普查情况来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水平较高,从大、小三阳感染率逐年下降的情况,符合新田县自1992年以来逐步普及乙肝疫苗对新生儿接种工作;1996年来预防接种推广普及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对降低乙肝的感染起了一定的作用.乙肝病毒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提示应大力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从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的围产期就要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新生儿要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和24 h内及时接种率,将对新田县控制乙肝的发病率,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乐灵;陈启明;陈代顶;郑知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应面向基层,以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为重点,注重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

    作者:刘万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安徽省某农村地区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农村地区儿童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安徽省某乡镇的24个行政村所有常住家庭中4~17岁儿童进行入户调查,确诊75名无明确病因精神发育迟滞儿童作为病例组,按年龄、性别进行1:2的配比,在同一村选择智力正常且无其它缺陷的150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上述儿童进行智力测验、社会适应性能力评价及自制问卷调查.结果单因素分析儿童MR的危险因素有:家庭贫困、母亲文化程度低、父母亲智力低下或癫痫家族史、母亲妊娠前月经周期异常、母孕期发热、母孕期出血、母孕期患有慢性病、早产、出生后第一声啼哭是否需辅助、新生儿发热、惊厥、窒息.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危险因素的结果显示,父母亲智力低下或癫痫家族史、母孕期是否患慢性病、是否早产、出生后第一声啼哭是否需辅助5个因素进入终方程.结论社会文化因素、遗传因素及围生期因素与儿童MR的发生相关,应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减少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发生.

    作者:朱鹏;陶芳标;王莉娜;苏普玉;许娟;罗莹莹;黄锟;孙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痹肿消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BZXD)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影响,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该方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RA活动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BZXD治疗组和西药(MTX和普威)治疗对照组;2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TGF-β1含量.结果治疗前RA患者血清TGF-β1含量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治疗3个月后,两治疗组血清TGF-β1含量升高,均接近于正常,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RA患者体内存在较低浓度的TGF-β1,可能是导致RA发病的机制之一;痹肿消汤能升高血清TGF-β1含量,有助于机体恢复免疫稳定状态,具有类似MTX与非甾体药之联合用药的免疫调节效应.

    作者:罗徐;梁清华;汤天凤;李霞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学生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对接种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对大学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佳剂量.方法我校02、03级新生2 048人,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用5μg×3和10μg×3的剂量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结果B组抗-HBs阳转率84.42%(889/1053)高于A组阳转率61.61%(613/99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生抗-HBs阳转率76.05%(940/1236)高于男生69.21%(562/812),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大学生中进行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十分必要,接种剂量以10μg×3为宜.

    作者:马晓健;柳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湖南省1999~2003年1282例人间狂犬病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湖南省1999~2003年1282例狂犬病病例情况.方法收集1999~2003年湖南省疫情资料及部分狂犬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3年狂犬病发病1282例,流行人群10~15岁年龄组,男性和农民为多,流行季节以7~10月多,1~5月较少.结论养犬数增加、犬的免疫接种率低、疫苗质量及管理把关不严、伤后处理不及时,不规范、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等是狂犬病发病的原因.

    作者:刘富强;郭绶衡;胡世雄;李原浩;李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温州市老年人COPD患病率及与吸烟的关系调查

    目的了解温州市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及与吸烟的关系.方法抽样调查温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群,测定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结果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于女性;老年男性吸烟率为46.61%,其中15.60%患有COPD,高于非吸烟组(P<0.005);吸烟指数>300的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于吸烟指数≤300组(P<0.05).结论温州市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吸烟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高,且患病率随吸烟量增多而增加,老年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作者:翁海霞;林洁;杨鹏麟;张素勤;徐定修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9例急性腰椎间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4例和综合康复治疗组55例.治疗时间为3疗程.1疗程为10 d,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综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优良率分别为85 5%和75.9%.综合康复治疗组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治疗后3 d疼痛有明显减轻,活动能力改善.结论综合治疗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邓丽明;孙绍丹;奉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邵阳市2004年狂犬病调查分析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100%.该病近几年来发病率邵阳市为全省之首,2004年发病率又有所上升,对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威胁极大.为了解邵阳市人们被犬咬伤后的发病因素,指导今后防治工作,降低发病率,保护人们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对调查资料详细的88例狂犬病死亡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戚科胜;李睿佼;李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部被检者丙肝感染的分析研究

    目的对丙肝病毒(HCV)的感染率,性别和年龄特征以及与乙肝重叠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对抗HCV IgM和乙肝两对半指标的测定,采用ELISA法,统计医院全年丙肝感染(按性别、年龄、合并乙肝抗体和抗原的数据),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丙肝的发病有高龄化特征、性别呈男性占多的特征,与乙肝有重叠感染,丙肝患者检出乙肝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比率少于普通人群.结论分析医院门诊和住院部丙肝的发病年龄特征、性别特征、与乙肝重叠感染对防治乙肝和丙肝有参考价值.

    作者:邓光权;林晟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剖宫产子宫切口早期妊娠绒毛植入的诊治

    目的探讨剖宫产子宫切口部位早期妊娠绒毛植入的诊疗方法,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子宫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2月~2002年1月3例剖宫手术后早期妊娠胎盘绒毛植入患者的治疗过程.结果 3例首诊均误诊,导致3例均在人流(清宫)术后出现阴道出血,均为外院急诊转入本院.2例行子宫切口早期妊娠病灶清除术,1例行子宫全切除术.结论对有剖宫产史的经产妇,人流前应常规做B超检查,做出早期诊断,避免盲目行吸宫术.

    作者:孟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医学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的体会

    本文首先介绍了教学多媒体制作软件的选择,然后从素材准备、版面设计、音频及动画素材的使用及课件的交互性设计方面对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医学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一些技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作者:邬国军;夏忠弟;刘水平;姚孟晖;马琼山;陈利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防治探讨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联合应用甲氨喋呤(MTX)与米非司酮对防治持续性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对149例确诊为输卵管妊娠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行腹腔镜或剖腹保守手术,术中常规在病灶部位输卵管近子宫端注射MTX 20 mg,术后口服米非司酮50 mg Bid×3 d;并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血β-hCG水平,术后β-hCG下降率及β- hCG降至正常的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腹腔镜组术前及术后血β-hCG水平、β-hCG下降率及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与剖腹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腹腔镜组持续性异位妊娠(PEP)发生率4.24%(5/118),剖腹组发生率3.23%(1/3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MTX及米非司酮能有效预防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后PEP的发生,密切监测血β-hCG变化是预测PEP发生的主要手段.

    作者:邓新粮;肖松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乌司他丁对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28例肝癌行肝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和对照组(C组).乌司他丁组按1万U·kg-1,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加入500ml林格液中静脉滴注.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阻断肝门10 min(T2),恢复肝血流后20 min(T3),恢复肝血流后1 h(T4),术后1d(T5),术后3 d(T6)抽取静脉血,行血浆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测定.结果乌司他丁组的ALT、AST在T3、T4、T5均明显低于C组(P<0.05),TBIL在术后第1 d显著低于C组(P<0.05),TNF-α、IL-6在T3、T4、T5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肝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的释放,对肝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利文;黄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四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即糖类抗原(CA125)、铁蛋白(SF)、人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48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及31例正常卵巢组织进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其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A125、SF、SIL-2R的水平检测.结果端粒酶活性与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依次为端粒酶>CA125>SF>SIL-2R;特异性依次为端粒酶>SIL-2R>SF>CA125;四种肿瘤标志物进行平行试验的敏感性大幅提高(100%),进行系列试验的特异性显著提高(97.9%);其四种肿瘤标志物阳性检出率与病理分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与三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高危人群的肿瘤筛查、病理分期及临床确诊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卫华;吴白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长沙市2474名小学生龋病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长沙市区小学生龋病流行特征.方法随机抽样调查7~13岁小学生乳牙、恒牙、混合牙列患龋情况.结果 7~13岁小学生乳牙龋患率为50.04%,恒牙龋患率为9.38%,混合牙列龋患率为58.21%;女生龋患率71.22%高于男生48.29%;下颌牙龋患百分比69.01%高于上颌30.09%;左右侧牙龋患百分比分别为48.24%、51.76%.结论应重视并及早预防小学生龋病.

    作者:邓维长;李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样中氯离子含量不确定度评定

    目的了解水样中氯离子含量的不确定度来源,从而对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方法按照测定程序,建立数学模型,根据不确定度传播规律,计算出相对和绝对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水样中氯离子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3.0%(k=2).

    作者:丘汾;戴京晶;刘奋;梁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113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方法用VITEK-60鉴定细菌,药敏用K-B法,用双纸片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 59株大肠埃希菌和54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酶率分别为40.68%和35.18%.结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耐药率高,但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

    作者:向开富;崔颖鹏;陈冬梅;曾燕;建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清HBV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前S1抗原(HBVpreS1-Ag)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及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方法对276例携带乙型肝炎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 preS1-Ag,HBV-M测定并与HBVDNA做对比分析,同时测定患者的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析前S1抗原与AST、ALT之间的关系.结果 HBV大三阳组与前S1抗原和HBV DNA符合率分别为70.8%,77.1%,P>0.05,患者血清HBV preS1-Ag、HBeAg和HBV DNA检出率高度符合.HBV小三阳组与前S1抗原和HBVDNA符合率分别为29.5%和26.2%,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276例患者中preS1Ag阳性组与preS1-Ag阴性组比较,ALT、AST升高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前S1抗原能够敏感的反映乙型肝炎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

    作者:秦立新;陈新瑞;陈远林;张仁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实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湖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