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电导药物透入对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疗效评价

刘锐;张焕;李卫红

关键词:超声电导, 药物透入, 初次复治, 菌阳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电导经皮药物透入对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评价.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75例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超声药透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2HRZE/6HRE常规抗结核治疗,超声药透治疗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给予超声电导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痰菌阴转率、肺部病变情况、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症状改善70.0%,痰菌阴转为65.0%,病灶吸收为67.5%,总有效率为72.5%;治疗组症状改善94.3%,痰菌阴转为85.7%,病灶吸收为88.6%,总有效率为9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药透组痰菌转阴率、空洞闭合或缩小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电导经皮药物透入联合化疗联合能提高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痰菌阴转,疗效显著提高,促进病灶吸收,疗效显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眼压、视力、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满意度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满意度评分明显好于干预前,观察组好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患者的各项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提高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小慧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结合CTA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及CTA检查技术对急性脑梗死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以急性脑梗死症状就诊的患者行双源CT平扫、全脑灌注成像及CTA检查,对所得图像进行全面评估.结果:36例脑梗死患者中,7例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29例平扫未见明显异常,36例患者行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均发现脑灌注异常,CTA检查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28例.结论:DE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A检查能够准确地诊断急性期脑梗死,发现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并判断缺血性脑病的病因,为患者的进一步临床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王勇;王秀平;田为中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究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有46例患者.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瑞替普酶溶栓进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以方便后面的对比. 结果:观察组中冠脉再通、血管再通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满足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十分显著,不仅能够提升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还能够降低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可以进行广泛的应用.

    作者:张建滨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结合呋塞米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结合呋塞米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接收的82例心力衰竭患者为治疗对象,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41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多巴胺结合呋塞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治疗组采用的小剂量多巴胺结合呋塞米治疗有效率为95.12%,与对照组相比较高,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采用的小剂量多巴胺结合呋塞米治疗心功能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好,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结合呋塞米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刘安全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清热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短期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清热活血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住院的8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每天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加清热活血方,每日1剂 早晚分服,疗程均为两周,两周观察结束后对比两组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心肌酶(AK、CK、CK-MB、肌红、肌钙蛋白)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在CK、CK-MB、WBC、C-反应蛋白水平NEU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心肌酶(AK、肌红、肌钙蛋白)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热活血方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短期内对改善部分心肌功能及体内炎症因子下降等方面均有较满意的效果 值得我们应用和推广.

    作者:魏秀敏;刘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凶险性前置胎盘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病高危因素及对孕产妇的危害,提高对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救治能力.方法:选择2014年1月一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18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非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4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18例,胎盘粘连、植入14例(77.77%);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11例(61.11%);全子宫切除术3例(16.67%),无一例死亡.对照组47例,胎盘粘连、植入23例(48.93%);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7例(14.89%);全子宫切除术1例(2.12%);无一例死亡.观察组既往剖宫产次数、胎盘粘连植入的发生率、子宫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严重危害孕产妇,减少人工流产次数及剖宫产次数可降低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率.提高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危害的认识,选择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是保证孕产妇生命安全的关键.

    作者:杜文渊;邹余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健康教育在结核、艾滋病及乙肝传染病中预防控制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究健康教育在结核、艾滋病及乙肝传染病中预防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疾控中心的60例结核、艾滋病及乙肝传染病患者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抽签分类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实验样本为30例,参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评估两组患者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卫生习惯的改善情况.结果:相对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卫生习惯的改善情况更好,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对预防控制结核、艾滋病及乙肝传染病具有较大的意义,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善患者的卫生习惯,值得临床深究.

    作者:雷启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垂体后叶素联合缩宫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联合缩宫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6月到2017年4月期间诊治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患者中抽取56例作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抽签原则分组,治疗组(n=28)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缩宫素治疗,对照组(n=28)单纯使用缩宫素治疗,就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子宫复旧良好率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77.15±19.26)ml、(81.42±16.63)min、(4.03±1.44)d,子宫复旧良好率是92.86%;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是(146.46±22.81)ml、(116.55±24.26)min、(6.26±1.06)d,子宫复旧良好率是71.43%;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缩宫素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并缩短其手术时间,促使患者早期康复出院,改善其子宫复旧效果,值得借鉴.

    作者:李宗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病因素相关性研究及护理观察

    目的: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观察其护理疗效,研究护理对策.方法:从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所有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中进行筛选,从符合要求的患者中随机挑选300例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其发病诱因、病况发展等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性研究以及护理干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自2011年至2016年,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增加了21%.该病的发生明显具有季节性,共有198例集中在春秋季发病.在300例研究对象中,170例患者有明确的诱因.123例患者具有过敏史,占72.35%.95例上呼吸道感染,占57.65%.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有10例.占5.88%.此外还有因食物引发的有69例,占40.59%.讨论:研究表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发病原因复杂多变,主要与体质、季节、环境、药物等有关.加强病人的护理管理工作,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手段,对降低疾病的复发和促进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吴玉玫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1例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拔出困难的护理体会

    本文通过报道1例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拔出困难的护理体会.得出小儿静脉留置针是儿科常运用的治疗方法,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血管损伤,利于治疗和抢救工作,同时也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留置针在护理工作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但是,怎样安全有效的使用静脉留置针,特别是小儿留置针的安全使用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作者:曾沁;黄明桂;袁明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血清降钙素原监测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治疗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监测应用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9例,根据不同细菌感染的抗生素推荐剂量用药;研究组49例,在患者临床感染症状缓解的前提下,当PCT连续3d降至入院时35%以下,停止使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天数及ICU住院天数,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停药后炎性反应水平情况.结果:研究组采用PCT监测,其抗生素使用天数为(6.57±1.34)d、ICU停留天数为(7.82±1.77)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8.870、12.562,P<0.01.研究组IL-6为(32.15±9.57)ng/L、CRP为(5.17±2.34)μg/L、白细胞计数为(16.14±3.58)×103/μ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1.397、9.740、18.189,P<0.01.结论:PCT监测应用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抗生素使用指导中,可有效减少不必要抗生素使用,提升临床疗效,减轻患者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应用分析

    目的 探究和分析把优质护理模式应用到产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起到2017年4月期间所有在本院分娩的产妇中选取其中的215例作为本次的实验研究对象,对这215例产妇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产妇在使用优质护理模式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产褥期保健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后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产褥期保健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优质护理模式干预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产妇的产褥期保健水平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董明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应用不同药物(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室性心律失常应用利多卡因与胺碘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7月~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对照组,36例)与胺碘酮治疗(观察组,36例)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36例患者在接受了胺碘酮治疗后,显效22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患者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2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结果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仅为5.56%,远低于对照组的25.00%,组间结果比较同样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急性室性心率失常时可采用胺碘酮治疗,相较于利多卡因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作者:李继高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急诊治疗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急诊治疗的临床护理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进行急诊治疗的82例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将其分成不同护理方式的两组进行分析,分别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1例)和采用综合护理的观察组(4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心力衰竭纠正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治愈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急诊治疗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姚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预后研究

    目的:观察与探究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预后.方法:选取2010年03月~2016年03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2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1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加亚低温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收缩血流速率、平均血流速率、搏动指数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应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

    作者:邓吉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体验式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在护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来我院实习的72名学生,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n=36)与实验(n=36)组,参照组学生实施传统教学,实验组学生实施体验式教学,对比两组学生对于不同教学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临床操作成绩(95.64±2.33)分、理论知识成绩(89.65±3.23)分、满意度为97.22%显著高于参照组学生临床操作成绩(88.65±3.11)分、理论知识成绩(83.54±2.65)分、满意度75%,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护理教学中效果比较显著,对于提升护理考核成绩以及教学质量具备重要意义.

    作者:李彩虹;牛静;杨春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沙丁胺醇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临床使用沙丁胺醇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之间在我院儿科诊室确诊的100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均等两组,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使用沙丁胺醇治疗结合临床护理对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结果:使用沙丁胺醇进行治疗并配合相应护理的观测组患者治疗结果明显高于使用其他药物配合临床护理的患者,总体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沙丁胺醇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配合相应的护理更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赵翠翠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2014-2016年某企业接触粉尘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某企业接触粉尘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方法:选择2014-2016年某钢铁企业接触粉尘职工,共2000例,分别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在此基础上科学的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次检查中,共有1243人次的检查项目出现异常,异常总检出率为62.15%;胸片异常检出率会随着工龄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参与本次体检的2000人当中,其中炉前工种的胸片异常检出率是高的,其次是热处理,后是辅助.结论:职业健康监护,对于尽早发现职业病和相关的职业禁忌证非常重要;促进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意识的不断提高.

    作者:谭惠忠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超声电导药物透入对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超声电导经皮药物透入对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评价.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75例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超声药透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2HRZE/6HRE常规抗结核治疗,超声药透治疗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给予超声电导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痰菌阴转率、肺部病变情况、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症状改善70.0%,痰菌阴转为65.0%,病灶吸收为67.5%,总有效率为72.5%;治疗组症状改善94.3%,痰菌阴转为85.7%,病灶吸收为88.6%,总有效率为9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药透组痰菌转阴率、空洞闭合或缩小率均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电导经皮药物透入联合化疗联合能提高初次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痰菌阴转,疗效显著提高,促进病灶吸收,疗效显著.

    作者:刘锐;张焕;李卫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骨科截瘫后便秘应用开塞露结合穴位按摩的护理干预

    目的:研究骨科截瘫后便秘应用开塞露结合穴位按摩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截瘫后便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各有32例患者的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开塞露进行润肠帮助通便,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辅以穴位按摩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开塞露结合穴位按摩的方式对骨科截瘫后便秘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可靠,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金菊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下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