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宁地区蜚蠊分布调查

郭鹏;马忠文;朱永林;徐有庆;张军

关键词:西宁地区, 蜚蠊, 虫媒传染病, 种类构成, 分布情况, 侵害率, 预防, 基础, 调查, 城区, 宾馆, 报告
摘要:1994年,西宁地区首次在某宾馆发现蜚蠊,至今各个城区都有蜚蠊分布.为了解西宁地区蜚蠊的种类构成、侵害率和分布情况,为预防虫媒传染病奠定基础,我们于2006年8-10月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2006年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监测分析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分析其存在问题.方法 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鸭血清抗体.捕鼠、蛙,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蛙肾、水鸭肾分离培养病原体,PCR检测鼠肾、蛙肾标本.结果 2006年龙游县共检测鸭血清20份,检出黄疸出血群1份.共解剖分离培养鼠肾113对、蛙肾132对、猪肾17对、鸭肾20对、牛中段尿20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00%,鼠肾分离培养阳性率为2.65%,蛙肾为1.52%;PCR检测鼠肾阳性率为8.00%,蛙肾为4.00%.结论 钩体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

    作者:雷金宝;祝阿根;陈忠兵;姜理平;王黎洪;兰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鼠密度调查方法的比较

    鼠密度是反映鼠类种群数量的指标.调查鼠密度的方法较多,可分为间接数量调查法、直接数量调查法、绝对数量调查法及粘捕法,但各具优缺点.

    作者:朱小平;余其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古田县首次捕获板齿鼠

    2006年5-9月,古田县松吉乡在开展鼠疫监测工作中,捕获野栖鼠40只,其中板齿鼠17只(误定为青毛鼠).我们于9月25日深入现场,对部分鼠类进行了鉴定,并及时给予了更正.

    作者:袁高林;林建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两种杀虫剂浸泡蚊帐现场杀灭效果观察

    目的 在苏丹维和区观察比较奋斗呐和大灭杀虫剂浸泡蚊帐对蚊、蝇和其他昆虫的现场杀灭效果.方法 选用奋斗呐(30 mg·ai/m2)和大灭(20 mg·ai/m2)浸泡军用蚊帐,检测对蚊、蝇和其他昆虫的杀灭效果.结果 大灭浸泡蚊帐后第27天,对蚊类还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奋斗呐浸泡蚊帐后第21天的杀灭效果明显下降,帐顶死蚊数仅为浸泡蚊帐第9天的33%.比较大灭组与奋斗呐组第21天帐顶蚊(蚊:Z=2.373,P=0.015)和第24天帐顶蝇及其他昆虫死亡数(蝇:Z=1.783,P=0.047;其他昆虫:Z=2.096,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死亡数明显较后者为多.结论 2种杀虫剂浸泡蚊帐后均能达到防治有害昆虫的目的 ,但大灭的持效时间更长,效果更好些.

    作者:周光智;李子建;许锋;程绪浩;薛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甘肃省蚊类监测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了解蚊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与疾病的相关性,为甘肃省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人工小时法(电动吸蚊器).结果 2006年共捕蚊10 260 min,捕获1652只,平均密度9.66只/人工小时.蚊密度7月达到高峰,为34.06只/人工小时,淡色库蚊为优势种.2006年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162例,发病率0.60/10万,乙脑发病高峰在8月.结论 甘肃省蚊类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与乙脑发病高峰时间相吻合,应在蚊类密度高峰到来之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做好灭蚊防病工作.

    作者:李国太;贾玉新;阎峻;蔡金有;刘旭红;胡文涛;魏莉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一起布鲁氏菌病疫情的调查处理

    2007年6月6日,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实验室血清学试管凝集试验(SAT)确诊1例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该患者居住在济南市章丘市文祖镇某村.接到报告后,济南市CDC会同章丘市CDC对该起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作者:马祖芳;杨林;耿兴义;单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群及其调查方法的研究

    目的 了解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群构成和密度情况,探索新型蚊虫采集手段.方法 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诱捕法,同时以帐诱法进行比较.结果 二氧化碳诱蚊灯共捕获成蚊676只,分为2属2种,其中淡色库蚊占95.71%,白纹伊蚊占4.29%;淡色库蚊主要于前半夜捕自工作区和小树林,白纹伊蚊主要于凌晨捕自生活区和小树林.帐诱法共捕获蚊虫178只(仅2 h),淡色库蚊占83.70%,白纹伊蚊占16.30%.结论 初步摸清了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类构成及密度情况,同时表明二氧化碳诱蚊灯可以作为蚊虫预警的可靠手段.

    作者:邓兵;赵彤言;刘文华;董言德;李宏;张晓龙;黄清臻;李春晓;张映梅;刘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圆形分布法在蝇类季节消长规律中的应用

    目的 确定蝇类季节消长的高峰日和高峰时段,为制定蝇类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圆形分布法统计分析绍兴市区2003-2004年蝇类密度监测数据.结果 绍兴市区2003-2004年蝇类平均密度高峰日为8月4日,高峰时段为6月8日至9月30日.其中2003年蝇类密度高峰日为8月11日,高峰时段为6月17日至10月5日;2004年蝇类密度高峰日为7月29日,高峰时段为6月1日至9月26日.结论 绍兴市区2年中蝇类消长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作者:毛龙飞;韦悦;裘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河北省西部、北部白纹伊蚊分布调查

    目的 了解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河北省西部、北部的分布,为制定控制登革热等蚊媒疾病方案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蚊幼虫调查采用容器法,成蚊调查采用诱蚊诱卵器法、灯诱法、人工捕捉法.结果 涉县发现白纹伊蚊,其容器指数为34.41,房屋指数为25.27,布雷图指数为4.96.结论 河北省北部及西部承德市区、张家口市区未发现白纹伊蚊分布,西南部涉县有该蚊分布.

    作者:黄钢;李红艳;赵勇;王喜明;常梅;王志强;杜明涛;曹德顺;陈长华;郭玉红;刘起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两种PCR方法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2型病毒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Taq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巢式RT-PCR)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V)的敏感性差异,建立一种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的DV鉴定方法.方法 在实验室使雌性白纹伊蚊人工感染Den-2,在50只/组情况下,设不同的感染蚊虫浓度(只/1000μl),利用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RT-PCR检测,根据荧光信号和电泳判断结果.结果 二步法TaqMan MGB Real-time 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低浓度为3只/1000 μl,一步法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RT-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低浓度为5只/1000 μl.结论 二步法TaqMan MGB探针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的DV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快速、科学,是白纹伊蚊携带DV指数较理想的监测方法.

    作者: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卢文成;易建荣;郑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不同毒饵盒内放置不同毒饵杀灭家栖鼠类效果比较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种类的毒饵盒内放置不同毒饵对家栖鼠类的杀灭效果.方法 在临沂市兰山区选择环境条件相似的3个村庄,以木料、纤维板、水泥等为材料制作4种毒饵盒,内放0.05%敌鼠钠盐玉米、小麦及混合毒饵实施灭鼠,效果考核用S-100格法.结果 用混合毒饵第10、45天时的灭效,单口梯形毒饵盒分别为66.90%和97.08%,单口长方形毒饵盒分别为73.11%和95.68%,木制三角形毒饵盒分别为83.00%和99.84%;单用玉米毒饵第10、20、30、60天时的灭效,水泥长方形毒饵盒分别为77.74%、88.82%、95.93%和98.97%,木制三角形毒饵盒分别为57.87%、89.67%、89.57%和95.35%;单用小麦毒饵第10、20、30、60天时的灭效,水泥长方形毒饵盒分别为75.02%、85.55%、94.43%和96.69%,木制三角形毒饵盒分别为43.26%、80.32%、88.07%和95.02%.结论 预防性灭鼠应大力推广毒饵盒灭鼠法.

    作者:曲宝泉;张奎卫;李凤霞;孙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双抗原夹心法ELISA在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的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血清总抗体的双抗原夹心法ELISA.方法 应用重组汉坦病毒(HV)NP抗原e1.3S作为包被抗原和e6-119-HRP作为酶标抗原建立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总抗体,并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相比较.结果 共检测188份人血清和378份鼠血清标本,2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为97.70%.以IFA为参照标准,双抗原夹心法ELISA的敏感性为97.54%,特异性为97.87%.结论 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HFRS血清总抗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吴守丽;何似;李世清;林代华;李述扬;陈亮;严延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地理景观特征与啮齿动物的分布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河北省北部,东经144°45′,北纬42°04′,处于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地区[1].境内具有地势高、起伏缓和、低山丘陵交错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类型[2].属于阴山山脉东沿的一部分[3].在不同的地理景观类型中分布着不同啮齿动物,探讨各生境中啮齿动物的分布及数量,为鼠疫疫情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雪冬;李振海;史献明;张彩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002-2006年昌平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昌平区鼠密度变化情况,为科学灭鼠提供依据,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我们于2002-2006年连续对辖区内的居民住宅及周围环境的鼠密度进行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贺洪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吉林省洮南地区鼠类及鼠疫血清学调查

    目的 调查吉林省洮南地区鼠的种类组成及鼠密度,对鼠疫血清学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夹日法和钢闸法捕鼠,凝集反应检测鼠疫抗体.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259只,计5科9属10种,黑线仓鼠占39.8%,达乌尔黄鼠占29.0%,小家鼠占13.5%,大仓鼠占11.6%.不同生境和场所鼠种组成有所不同.草原的平均鼠密度为4.9只/10 hm2;耕地和住宅区捕鼠率分别为10.5%和8.0%.39份达乌尔黄鼠鼠疫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为洮南地区鼠类种群研究及鼠害防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王峰;任清明;刘国平;贺顺喜;董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003-2005年吉林市昌邑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掌握昌邑区鼠类种群及其数量变化规律,为做好大面积灭鼠和防止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3-2005年在昌邑区开展了鼠情监测.

    作者:费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江西省城市社区居民蜚蠊知识认知水平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居民住宅蜚蠊侵害现状和居民对蜚蠊知识的认知水平,为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和蜚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452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居民住宅蜚蠊侵害率为96.02%;居民防治蜚蠊的意识很强烈,态度很积极;蜚蠊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比较浅显的程度,有大环境治理概念,但对于清除卵鞘、堵洞抹缝等重要的治本措施了解甚少,蜚蠊防治知识不专业、不全面;37.83%的居民不知道蜚蠊是否传播疾病;居民获得蜚蠊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大众媒体,来自社区健康教育的比较少.结论 政府部门应重视居民住宅蜚蠊防治工作,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普及有关蜚蠊专业知识,做好环境治理.

    作者:徐菲;黄鹤;李艾;段小兰;许红彬;李育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德国小蠊不应忽视的栖息地:计算机显示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已逐步进入每个家庭.笔者于2007年8月28日见某家计算机显示屏(方正计算机)后盖散热孔处有蜚蠊多次出入.用市售益康杀虫气雾剂(保定益康制香有限公司生产)喷洒棉球约10 ml浸润,连同显示屏一起用塑料布包裹,密封熏蒸10 min.

    作者:崔金惠;崔金伟;崔世全;尹春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东莞铁路客运口岸鼠类本底调查

    东莞市地处广东省沿海平原,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区,华南亚区,为鼠疫自然疫源地.东莞铁路客运口岸位于东莞市东部地区,建立于1995年,是联系香港至内地的国家一类铁路客运口岸.为了解东莞铁路客运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类及密度,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对该口岸进行了调查.

    作者:雷莺;曾伟文;钟上欢;刘国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983-2004年济南市历城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

    济南市历城区1983年发生首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至今已有22年的流行史.为进一步探讨HFRS在我区的流行规律,做好流行趋势的预测,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现将1983-2004年HFRS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1材料与方法疫情数据来源于历城区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人口数据来源于历城区统计局.

    作者:赵云;李全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