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6年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监测分析

雷金宝;祝阿根;陈忠兵;姜理平;王黎洪;兰锋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 聚合酶链反应, 分离培养, 检测
摘要: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分析其存在问题.方法 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鸭血清抗体.捕鼠、蛙,采集鼠肾、猪肾、牛中段尿、蛙肾、水鸭肾分离培养病原体,PCR检测鼠肾、蛙肾标本.结果 2006年龙游县共检测鸭血清20份,检出黄疸出血群1份.共解剖分离培养鼠肾113对、蛙肾132对、猪肾17对、鸭肾20对、牛中段尿20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00%,鼠肾分离培养阳性率为2.65%,蛙肾为1.52%;PCR检测鼠肾阳性率为8.00%,蛙肾为4.00%.结论 钩体病防治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在洪涝灾害后,应列为防制重点.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地理景观特征与啮齿动物的分布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河北省北部,东经144°45′,北纬42°04′,处于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地区[1].境内具有地势高、起伏缓和、低山丘陵交错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类型[2].属于阴山山脉东沿的一部分[3].在不同的地理景观类型中分布着不同啮齿动物,探讨各生境中啮齿动物的分布及数量,为鼠疫疫情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雪冬;李振海;史献明;张彩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002-2006年昌平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昌平区鼠密度变化情况,为科学灭鼠提供依据,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我们于2002-2006年连续对辖区内的居民住宅及周围环境的鼠密度进行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贺洪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长沙市蜚蠊危害与分布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长沙市蜚蠊种类、生态习性及分布状况.方法 在蜚蠊栖息场所喷洒蜚蠊密度测定专用剂,用观察法和查迹法进行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发现蜚蠊3种共3354只,其中德国小蠊1782只,占53.1%;黑胸大蠊1046只,占31.2%;美洲大蠊526只,占15.7%.结论 从数量上看,德国小蠊多,为优势种;从阳性房间数量来看,黑胸大蠊阳性间数多,分布广.居民住户和一般单位观察到的蜚蠊数量均以黑胸大蠊为主,重点单位以德国小蠊侵害为主.蜚蠊栖息生境以案板、灶台、厨柜和各种床头柜、食品柜等为主.

    作者:李平非;成菲菲;彭莱;田冰;龙建勋;陈菁;叶立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海南省鼠类密度及体外寄生虫的调查

    目的 探讨海南省鼠类及体外寄生虫(体蚤、蜱、螨)种群、密度及时间动态.方法 采用夹日法及笼诱法捕获鼠类,用乙醚麻醉后梳检体蚤、螨统计种类构成,用中型铁板夹捕鼠计算鼠密度.结果 共捕获鼠类21种,蚤8种,螨5种,蜱3种.定安、临高、三亚监测点总蚤指数2005年分别为1.66、2.44和5.82,2006年分别为1.02、2.66和4.27.定安、临高、三亚监测点野外鼠密度2005年分别为0.69%、16.33%和0.93%,2006年分别为1.53%、1.86%和0.50%;家栖鼠密度2005年分别为7.42%、16.33%和12.16%,2006年分别为9.25%、10.72%和16.67%.结论 通过开展密度监测,了解和掌握了海南省媒介鼠(体蚤、蜱、螨)的种类、生物量及消长规律,为进一步开展鼠传疾病的控制、为全省大面积开展鼠防工作提供了依据.

    作者:赵伟;劳世军;王志光;贾鹏本;曾林海;李善干;杨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甘肃省蚊类监测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了解蚊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与疾病的相关性,为甘肃省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人工小时法(电动吸蚊器).结果 2006年共捕蚊10 260 min,捕获1652只,平均密度9.66只/人工小时.蚊密度7月达到高峰,为34.06只/人工小时,淡色库蚊为优势种.2006年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162例,发病率0.60/10万,乙脑发病高峰在8月.结论 甘肃省蚊类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与乙脑发病高峰时间相吻合,应在蚊类密度高峰到来之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做好灭蚊防病工作.

    作者:李国太;贾玉新;阎峻;蔡金有;刘旭红;胡文涛;魏莉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群及其调查方法的研究

    目的 了解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群构成和密度情况,探索新型蚊虫采集手段.方法 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诱捕法,同时以帐诱法进行比较.结果 二氧化碳诱蚊灯共捕获成蚊676只,分为2属2种,其中淡色库蚊占95.71%,白纹伊蚊占4.29%;淡色库蚊主要于前半夜捕自工作区和小树林,白纹伊蚊主要于凌晨捕自生活区和小树林.帐诱法共捕获蚊虫178只(仅2 h),淡色库蚊占83.70%,白纹伊蚊占16.30%.结论 初步摸清了驻京郊某部营区蚊虫种类构成及密度情况,同时表明二氧化碳诱蚊灯可以作为蚊虫预警的可靠手段.

    作者:邓兵;赵彤言;刘文华;董言德;李宏;张晓龙;黄清臻;李春晓;张映梅;刘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古田县首次捕获板齿鼠

    2006年5-9月,古田县松吉乡在开展鼠疫监测工作中,捕获野栖鼠40只,其中板齿鼠17只(误定为青毛鼠).我们于9月25日深入现场,对部分鼠类进行了鉴定,并及时给予了更正.

    作者:袁高林;林建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004-2006年黑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2004年黑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高达72.91/10万,是重点防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2004-2006年我们根据黑河市HFRS发病及鼠间疫情监测情况,对该病的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材料与方法人间疫情资料来自各市(县、区)网络直报年度报告统计;人口资料来自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鼠密度来自各市(县、区)每年的监测数据.

    作者:刘敏;李龙;范玉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983-2004年济南市历城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

    济南市历城区1983年发生首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至今已有22年的流行史.为进一步探讨HFRS在我区的流行规律,做好流行趋势的预测,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现将1983-2004年HFRS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1材料与方法疫情数据来源于历城区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人口数据来源于历城区统计局.

    作者:赵云;李全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吉林省洮南地区鼠类及鼠疫血清学调查

    目的 调查吉林省洮南地区鼠的种类组成及鼠密度,对鼠疫血清学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夹日法和钢闸法捕鼠,凝集反应检测鼠疫抗体.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259只,计5科9属10种,黑线仓鼠占39.8%,达乌尔黄鼠占29.0%,小家鼠占13.5%,大仓鼠占11.6%.不同生境和场所鼠种组成有所不同.草原的平均鼠密度为4.9只/10 hm2;耕地和住宅区捕鼠率分别为10.5%和8.0%.39份达乌尔黄鼠鼠疫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为洮南地区鼠类种群研究及鼠害防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王峰;任清明;刘国平;贺顺喜;董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在入境船舶上采获蠓科一新种斑腹阿蠓(双翅目:蠓科)

    目的 了解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的情况.方法 在锚地入境国际航行船舶的生活区内采集蠓类,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结果 2007年1月24日在自澳大利亚经印度至秦皇岛的一艘入境船舶上采获35只输入性蠓类,经鉴定隶属于5个属,其中发现阿蠓属一新种,斑腹阿蠓(Alluaudomyia maculiabdomini sp.nov.).结论 再次证明入境国际航行船舶可携带多种输入性蠓类的事实.

    作者:聂维忠;李俊成;李德昕;刘恩东;王海军;虞以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亚非暴发基孔肯雅病的流行特点

    2006年基孔肯雅病在非洲、亚洲及印度洋的众多岛屿和国家暴发流行.基孔肯雅病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伊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基孔肯雅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双峰热、皮疹和废用性关节痛.据推测,此次的大规模流行,可能的原因有病毒变异、游客增多和人群免疫力缺乏.现就此次暴发流行的流行特点、病原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等做简要概述.我国大多数地区拥有传播媒介伊蚊,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应尽快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基孔肯雅病的传入及流行.

    作者:吴凡;刘起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辽东山区水生毛细线虫危害林蛙卵的观察及防制对策

    中国林蛙是珍贵的野生动物,俗称哈什蚂.近年来由于森林资源大量砍伐,林蛙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其生存条件恶化.另外,个别地域发生病虫害,从而导致野生林蛙资源日趋减少.为此,我们根据毛细线虫危害蛙卵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和时间,提出综合防制对策.

    作者:王殿辉;李树彬;任德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两种杀虫剂浸泡蚊帐现场杀灭效果观察

    目的 在苏丹维和区观察比较奋斗呐和大灭杀虫剂浸泡蚊帐对蚊、蝇和其他昆虫的现场杀灭效果.方法 选用奋斗呐(30 mg·ai/m2)和大灭(20 mg·ai/m2)浸泡军用蚊帐,检测对蚊、蝇和其他昆虫的杀灭效果.结果 大灭浸泡蚊帐后第27天,对蚊类还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奋斗呐浸泡蚊帐后第21天的杀灭效果明显下降,帐顶死蚊数仅为浸泡蚊帐第9天的33%.比较大灭组与奋斗呐组第21天帐顶蚊(蚊:Z=2.373,P=0.015)和第24天帐顶蝇及其他昆虫死亡数(蝇:Z=1.783,P=0.047;其他昆虫:Z=2.096,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死亡数明显较后者为多.结论 2种杀虫剂浸泡蚊帐后均能达到防治有害昆虫的目的 ,但大灭的持效时间更长,效果更好些.

    作者:周光智;李子建;许锋;程绪浩;薛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宝鸡市白纹伊蚊分布及其种群密度调查

    目的 了解宝鸡市区白纹伊蚊分布及其密度情况.方法 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白纹伊蚊西北边界调查的合作单位,根据《全国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分布及其带病毒情况调查方案》,幼虫用孳生地调查法,通过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布雷图指数计算密度;成蚊调查使用诱蚊诱卵器法、人诱法、帐诱法、诱蚊灯法.结果 对市区7类不同生态环境进行蚊虫孳生地及蚊幼虫、成虫密度监测.孳生地共检查各类储水容器642个,阳性率为48.75%,容器指数为52.36,房屋指数为58.12,布雷图指数为71.73;成蚊调查连续3个月(7-9月)共布放诱蚊诱卵器625个,阳性率为12.52%,全部为白纹伊蚊;布蚊帐24帐次,密度为11.17只/人工小时,捕获蚊种以白纹伊蚊为主(76.12%);布放诱蚊灯16个,8、9月蚊虫密度分别为1.09和0.89只/(灯·h),捕获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占77.19%,白纹伊蚊占4.35%.结论 白纹伊蚊在宝鸡市普遍存在,帐诱、人诱、诱蚊诱卵器调查均显示白纹伊蚊为我市优势蚊种;时间高峰均以8月份为发生高,密度较高,我们应该重视对该蚊种的控制.

    作者:李旭龙;孙养信;张宝芳;张铮;刘云;王少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东莞铁路客运口岸鼠类本底调查

    东莞市地处广东省沿海平原,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区,华南亚区,为鼠疫自然疫源地.东莞铁路客运口岸位于东莞市东部地区,建立于1995年,是联系香港至内地的国家一类铁路客运口岸.为了解东莞铁路客运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类及密度,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对该口岸进行了调查.

    作者:雷莺;曾伟文;钟上欢;刘国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双抗原夹心法ELISA在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的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血清总抗体的双抗原夹心法ELISA.方法 应用重组汉坦病毒(HV)NP抗原e1.3S作为包被抗原和e6-119-HRP作为酶标抗原建立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血清总抗体,并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相比较.结果 共检测188份人血清和378份鼠血清标本,2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为97.70%.以IFA为参照标准,双抗原夹心法ELISA的敏感性为97.54%,特异性为97.87%.结论 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HFRS血清总抗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吴守丽;何似;李世清;林代华;李述扬;陈亮;严延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德国小蠊不应忽视的栖息地:计算机显示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已逐步进入每个家庭.笔者于2007年8月28日见某家计算机显示屏(方正计算机)后盖散热孔处有蜚蠊多次出入.用市售益康杀虫气雾剂(保定益康制香有限公司生产)喷洒棉球约10 ml浸润,连同显示屏一起用塑料布包裹,密封熏蒸10 min.

    作者:崔金惠;崔金伟;崔世全;尹春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西方马脑炎的媒介、宿主及影响其传播的环境因素

    西方马脑炎(WEE)是由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引起,经蚊虫传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常情况下,该病毒只在野鸟与蚊虫之间传播;环跗库蚊是WEE在北美地区的主要媒介;野鸟是其主要宿主.对蚊虫感染和传播WEEV具影响的因素是温度.此外,风向等因素都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着病毒的传播.

    作者:汪中明;赵彤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圆形分布法在蝇类季节消长规律中的应用

    目的 确定蝇类季节消长的高峰日和高峰时段,为制定蝇类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圆形分布法统计分析绍兴市区2003-2004年蝇类密度监测数据.结果 绍兴市区2003-2004年蝇类平均密度高峰日为8月4日,高峰时段为6月8日至9月30日.其中2003年蝇类密度高峰日为8月11日,高峰时段为6月17日至10月5日;2004年蝇类密度高峰日为7月29日,高峰时段为6月1日至9月26日.结论 绍兴市区2年中蝇类消长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作者:毛龙飞;韦悦;裘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主管:中国鼠类防制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