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黄鹤;李艾;段小兰;许红彬;李育强
目的 保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动植物生命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加强和促进我国媒介生物控制的法制建设.方法 从媒介生物的危害和我国卫生检疫在口岸控制媒介生物的现状,以及我国现行有关媒介生物控制的法律法规和执行情况等方面分析媒介生物控制的法制建设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结果 我国媒介生物控制现行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存在着不足.结论 建议对媒介生物控制单独立法.
作者:林盛才;肖鹏;吴毓南;王立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在苏丹维和区观察比较奋斗呐和大灭杀虫剂浸泡蚊帐对蚊、蝇和其他昆虫的现场杀灭效果.方法 选用奋斗呐(30 mg·ai/m2)和大灭(20 mg·ai/m2)浸泡军用蚊帐,检测对蚊、蝇和其他昆虫的杀灭效果.结果 大灭浸泡蚊帐后第27天,对蚊类还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奋斗呐浸泡蚊帐后第21天的杀灭效果明显下降,帐顶死蚊数仅为浸泡蚊帐第9天的33%.比较大灭组与奋斗呐组第21天帐顶蚊(蚊:Z=2.373,P=0.015)和第24天帐顶蝇及其他昆虫死亡数(蝇:Z=1.783,P=0.047;其他昆虫:Z=2.096,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死亡数明显较后者为多.结论 2种杀虫剂浸泡蚊帐后均能达到防治有害昆虫的目的 ,但大灭的持效时间更长,效果更好些.
作者:周光智;李子建;许锋;程绪浩;薛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TaqMan MGB探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巢式RT-PCR)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V)的敏感性差异,建立一种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的DV鉴定方法.方法 在实验室使雌性白纹伊蚊人工感染Den-2,在50只/组情况下,设不同的感染蚊虫浓度(只/1000μl),利用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RT-PCR检测,根据荧光信号和电泳判断结果.结果 二步法TaqMan MGB Real-time 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低浓度为3只/1000 μl,一步法TaqMan MGB Real-time PCR和巢式RT-PCR可检测到标本中感染蚊虫的低浓度为5只/1000 μl.结论 二步法TaqMan MGB探针检测白纹伊蚊体内的DV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快速、科学,是白纹伊蚊携带DV指数较理想的监测方法.
作者: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卢文成;易建荣;郑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确定蝇类季节消长的高峰日和高峰时段,为制定蝇类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圆形分布法统计分析绍兴市区2003-2004年蝇类密度监测数据.结果 绍兴市区2003-2004年蝇类平均密度高峰日为8月4日,高峰时段为6月8日至9月30日.其中2003年蝇类密度高峰日为8月11日,高峰时段为6月17日至10月5日;2004年蝇类密度高峰日为7月29日,高峰时段为6月1日至9月26日.结论 绍兴市区2年中蝇类消长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作者:毛龙飞;韦悦;裘剑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7年6月6日,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实验室血清学试管凝集试验(SAT)确诊1例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该患者居住在济南市章丘市文祖镇某村.接到报告后,济南市CDC会同章丘市CDC对该起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作者:马祖芳;杨林;耿兴义;单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从国境口岸截获的德国小蠊携带病原菌情况.方法 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分离,用基于16S rRNA的PCR扩增、序列测定和比对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检测出肺炎克雷伯氏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普通变形菌、威隆气单胞菌、粘质沙雷氏菌5种重要条件致病菌,其序列同源性超过98%,这些细菌可引起肺炎、脓胸、腹膜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及败血症等,有的还具有致死性.结论 国境口岸截获的德国小蠊携带多种重要条件致病菌.
作者:马晓光;宋秀平;高博;姚李四;刘起勇;蔡亨中;张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克隆和分析屋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p 1,并实现原核表达.方法 分离屋尘螨总RNA,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Der p 1核酸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扩增Der p 1编码基因,克隆至pMD19-T载体、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将表达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DE3)并用IPTG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印迹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了表达质粒pET-28a(+)-Derf 1,Western blotting显示原核表达获得成功.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Der p 1编码基因与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9%,推测其编码氨基酸222个.屋尘螨和粉尘螨1类变应原氨基酸序列相似率为60%,而粉尘螨与梅氏嗜霉螨1类变应原相似率为85%,分子进化分析亦提示粉尘螨和梅氏嗜霉螨亲缘关系较近.推测所获rDer p 1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33.78%,延伸链占21.62%,随机线圈占44.59%.结论 尘螨变应原Der p 1原核表达获得成功,为进一步生产重组变应原奠定了基础.序列分析表明粉尘螨和梅氏嗜霉螨的亲缘关系可能更近,而与屋尘螨关系稍远,此与现行的形态学分类系统并不符合.
作者:刘良;周鹰;崔玉宝;牛莉娜;彭江龙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海南省鼠类及体外寄生虫(体蚤、蜱、螨)种群、密度及时间动态.方法 采用夹日法及笼诱法捕获鼠类,用乙醚麻醉后梳检体蚤、螨统计种类构成,用中型铁板夹捕鼠计算鼠密度.结果 共捕获鼠类21种,蚤8种,螨5种,蜱3种.定安、临高、三亚监测点总蚤指数2005年分别为1.66、2.44和5.82,2006年分别为1.02、2.66和4.27.定安、临高、三亚监测点野外鼠密度2005年分别为0.69%、16.33%和0.93%,2006年分别为1.53%、1.86%和0.50%;家栖鼠密度2005年分别为7.42%、16.33%和12.16%,2006年分别为9.25%、10.72%和16.67%.结论 通过开展密度监测,了解和掌握了海南省媒介鼠(体蚤、蜱、螨)的种类、生物量及消长规律,为进一步开展鼠传疾病的控制、为全省大面积开展鼠防工作提供了依据.
作者:赵伟;劳世军;王志光;贾鹏本;曾林海;李善干;杨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6年基孔肯雅病在非洲、亚洲及印度洋的众多岛屿和国家暴发流行.基孔肯雅病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伊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基孔肯雅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双峰热、皮疹和废用性关节痛.据推测,此次的大规模流行,可能的原因有病毒变异、游客增多和人群免疫力缺乏.现就此次暴发流行的流行特点、病原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等做简要概述.我国大多数地区拥有传播媒介伊蚊,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应尽快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基孔肯雅病的传入及流行.
作者:吴凡;刘起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了掌握昌邑区鼠类种群及其数量变化规律,为做好大面积灭鼠和防止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暴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3-2005年在昌邑区开展了鼠情监测.
作者:费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建立系统全面的狂犬病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狂犬病暴露者流行态势,了解其流行规律及动物伤人情况,为制定狂犬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现将昆山市2006年6550例狂犬病暴露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王文明;薛黎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西方马脑炎(WEE)是由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引起,经蚊虫传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常情况下,该病毒只在野鸟与蚊虫之间传播;环跗库蚊是WEE在北美地区的主要媒介;野鸟是其主要宿主.对蚊虫感染和传播WEEV具影响的因素是温度.此外,风向等因素都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着病毒的传播.
作者:汪中明;赵彤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东莞市地处广东省沿海平原,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区,华南亚区,为鼠疫自然疫源地.东莞铁路客运口岸位于东莞市东部地区,建立于1995年,是联系香港至内地的国家一类铁路客运口岸.为了解东莞铁路客运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类及密度,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对该口岸进行了调查.
作者:雷莺;曾伟文;钟上欢;刘国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1994年,西宁地区首次在某宾馆发现蜚蠊,至今各个城区都有蜚蠊分布.为了解西宁地区蜚蠊的种类构成、侵害率和分布情况,为预防虫媒传染病奠定基础,我们于2006年8-10月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鹏;马忠文;朱永林;徐有庆;张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蚊类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与疾病的相关性,为甘肃省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人工小时法(电动吸蚊器).结果 2006年共捕蚊10 260 min,捕获1652只,平均密度9.66只/人工小时.蚊密度7月达到高峰,为34.06只/人工小时,淡色库蚊为优势种.2006年报告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162例,发病率0.60/10万,乙脑发病高峰在8月.结论 甘肃省蚊类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与乙脑发病高峰时间相吻合,应在蚊类密度高峰到来之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做好灭蚊防病工作.
作者:李国太;贾玉新;阎峻;蔡金有;刘旭红;胡文涛;魏莉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蠓类的情况.方法 在锚地入境国际航行船舶的生活区内采集蠓类,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结果 2007年1月24日在自澳大利亚经印度至秦皇岛的一艘入境船舶上采获35只输入性蠓类,经鉴定隶属于5个属,其中发现阿蠓属一新种,斑腹阿蠓(Alluaudomyia maculiabdomini sp.nov.).结论 再次证明入境国际航行船舶可携带多种输入性蠓类的事实.
作者:聂维忠;李俊成;李德昕;刘恩东;王海军;虞以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济南市历城区1983年发生首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至今已有22年的流行史.为进一步探讨HFRS在我区的流行规律,做好流行趋势的预测,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现将1983-2004年HFRS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1材料与方法疫情数据来源于历城区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人口数据来源于历城区统计局.
作者:赵云;李全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鼠密度是反映鼠类种群数量的指标.调查鼠密度的方法较多,可分为间接数量调查法、直接数量调查法、绝对数量调查法及粘捕法,但各具优缺点.
作者:朱小平;余其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已逐步进入每个家庭.笔者于2007年8月28日见某家计算机显示屏(方正计算机)后盖散热孔处有蜚蠊多次出入.用市售益康杀虫气雾剂(保定益康制香有限公司生产)喷洒棉球约10 ml浸润,连同显示屏一起用塑料布包裹,密封熏蒸10 min.
作者:崔金惠;崔金伟;崔世全;尹春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居民住宅蜚蠊侵害现状和居民对蜚蠊知识的认知水平,为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和蜚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452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居民住宅蜚蠊侵害率为96.02%;居民防治蜚蠊的意识很强烈,态度很积极;蜚蠊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比较浅显的程度,有大环境治理概念,但对于清除卵鞘、堵洞抹缝等重要的治本措施了解甚少,蜚蠊防治知识不专业、不全面;37.83%的居民不知道蜚蠊是否传播疾病;居民获得蜚蠊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大众媒体,来自社区健康教育的比较少.结论 政府部门应重视居民住宅蜚蠊防治工作,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普及有关蜚蠊专业知识,做好环境治理.
作者:徐菲;黄鹤;李艾;段小兰;许红彬;李育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