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邢向晖运用运脾方治疗小儿地图舌验案2则

于明弘;邢向晖

关键词:小儿地图舌, 运脾方, 名医经验, 邢向晖
摘要:地图舌又称为“良性游走性舌炎”,有研究表明地图舌小儿呼吸道感染、厌食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儿[1].中医学认为舌为脾之外候,苔为胃气所生,故舌苔跟脾胃关系密切,又因小儿生长发育不完全,脾胃虚弱,但又饮食无节,易致食积,故地图舌多见于小儿.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参芩白术散联合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3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联合针刺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脾虚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参苓白术散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4%,对照组为69.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针刺治疗脾虚型功能性腹泻疗效显著.

    作者:徐波;熊健;杨星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徐瑞荣用膏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慢性再障)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甚或衰竭的疾病,属于中医学“虚劳”、“髓劳”范畴,究其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薄弱,或为后天调养不当、劳欲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等,伤及五脏,以脾肾损伤为主,导致气、血、阴、阳亏虚,气血来源不充、生化乏源,精亏血少,久之发为虚劳[1].

    作者:宋楠欣;徐瑞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概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无任何症状,多在体检或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存在脂肪肝.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脂肪肝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已经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被认为是引起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病因.本文重点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西医治疗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赖安宁;韦雄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阵发性、由头位变动引起的,伴有特征性眼震的短暂的发作性眩晕,是常见的前庭疾病.一般无耳聋、耳鸣和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程为数小时到数月,甚至数年,呈周期性发作性或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有时可1年或数年不发病,甚至可长达10 ~ 20年者[1].本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详细记载早见于《黄帝内经》.

    作者:车雄宇;黄剑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手法结合纯中药催乳精油治疗产后肝郁气滞型缺乳53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纯中药精油结合推拿手法治疗产后肝郁气滞型缺乳的疗效.方法:将肝郁气滞型缺乳产妇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予以滑石粉为推拿介质行产后常规手法治疗,治疗组予以纯中药精油作为推拿介质行常规产后手法治疗.观察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及肝郁气滞症状体征.结果:治疗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产后3次治疗,每次治疗后泌乳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产后肝郁气滞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5).结论:纯中药催乳精油结合推拿手法是治疗产后缺乳的一种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疗效极佳的方法.

    作者:张超;李江山;叶兰;谭程;翟轩逸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马王堆医书的方剂学整理研究

    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14种医书中,计有方剂学的著作有4种,分别为《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以《五十二病方》为主的马王堆医书,记载了当时方剂按疾病分类、方剂组成、制剂、煎服法、用法、禁忌以及方剂所反映的治法治则、复方配伍、辨证论治等内容,已初步具备了方剂学“理、法、方、药”的构成要素,可以代表西汉以前我国方剂学的成就和水平[1-3].《五十二病方》有关剂型、剂量、方剂配伍、服药方法等记载,为探讨方剂学起源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中有些方法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有整理研究的价值[4],因此有必要进行挖掘整理.自1973年出土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其方剂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综述如下.

    作者:夏洽思;李美红;邱林;胡方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缩宫清瘀方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缩宫清瘀方治疗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药物流产后宫腔残留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缩宫清瘀方治疗,对照组口服益母草软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出血天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阴道流血量少于对照组,流血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宫清瘀方能明显减少药流后阴道流血量,缩短流血时间,提高药流成功率,减少清宫率.

    作者:唐莎;刘静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风失语症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根据1995年试行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将中医中风和西医CGD(TCD)编码一致,即中医中风等同于西医中风.中风失语症作为中风后遗症主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感觉性失语和运动性失语.虽然有研究发现中风失语症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但老年人仍然是主要受累人群.自古至今,对中风失语的康复治疗研究不计其数,中西医疗效各有千秋,而计算机的应用和多学科如康复学、语言学、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为中风失语症的治疗和护理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就中风失语症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谭玉婷;黄颖;秦莉花;刘红华;严璐;易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张士卿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验案举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方中柴胡、黄芩舒肝解郁,清热泻火;人参、茯苓、大枣益气健脾,养心安神;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去痰镇惊;半夏、茯苓化痰宣窍安神;大黄、桂枝破瘀血,通脑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疏肝利胆、调气和血、化痰解郁、镇惊安神之效.

    作者:王柏清;王秀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辨证论治全胃切除术后多涎症1例

    多涎症,是指唾液分泌过多,分泌与进食不相一致,频繁吞咽或吐出,甚至自行流出口外之症,亦称“喜唾”.因胃全切胃失受纳而引起的多涎症,患者常有口中涎液过多,吐之不尽感,可伴有脏腑功能亏虚和痰饮瘀血内停的表现,与中医的五脏关系密切,尤以脾肾为主.本文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全胃切除术后半年多涎症验案1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杨英;施丽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肩关节盂窝囊肿清理并关节盂唇损伤锚钉缝合固定1例报告

    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的(SLAP)损伤有多种类型,目前广泛应用的仍是Snyder1990年的分类方法[1]:Ⅰ型:肩胛上盂唇磨损、变性,但尚未撕脱,有完整的盂唇缘和肱二头肌腱锚;Ⅱ:上盂唇及肱二头肌长头腱自肩胛盂撕脱,此型常见,约占SLAP病变的50%左右,Morgan等把Ⅱ型SLAP损伤分为3个亚型,即Ⅱa前上型(单次暴力损伤的非运动员多见),Ⅱb后上型(投掷运动员多见),Ⅱc前后位联合型,其中Ⅱb与Ⅱc常见于投掷运动员;Ⅲ型:上盂唇桶柄样撕脱,但部分上盂唇及肱二头肌长头腱仍紧密附着于肩胛盂上;Ⅳ型:上盂唇桶柄样撕脱,病变延伸至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分上盂唇仍附着于肩胛盂上.撕脱部分可移行至盂肱关节,有时肱二头肌长头腱可完全撕脱.

    作者:徐德龙;齐尚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耳穴贴压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失眠3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音乐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普唑伦治疗,观察组予耳穴贴压并配合音乐疗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7%,对照组为8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音乐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的症状.

    作者:孙萍;张婕;祝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3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捏脊治疗不同证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捏脊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捏脊治疗不同证型小儿厌食症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小儿生活质量,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何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针刺十三鬼穴为主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促醒作用的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十三鬼穴为主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随机将60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西医综合及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及高压氧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C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西医综合治疗更有助于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恢复.

    作者:张俊杰;曾科学;苏美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补阳还五汤加味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3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气虚血瘀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气虚血瘀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在三伏天采用选定腧穴敷贴的方法,于初伏、中伏、末伏各敷贴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疗程为1个月,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对照组为8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象转变率治疗组为74.2%,对照组为4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结合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许霞;刘云川;杨以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泄泻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泄泻主要症状是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一般是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引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湿盛则濡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泻”,认为风寒湿热都可以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医学心悟·泄泻》载:“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寒湿,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1]《景岳全书·泄泻》载:“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2],提出了运用分利之法来治疗泄泻的原则.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3],在临床中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邓艳玲;徐琦;邓天好;尹抗抗;舒兰;谭周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8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7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8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自拟清热消癥方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两组均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45%,对照组为72.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

    作者:刘庆敏;卢欣;吴颜昆;李艳;韩延冰;张少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卢秉久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验案2则

    卢秉久教授系辽宁省名中医,肝胆病专家,精研中医理论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对肝病的临床诊治见解独到,笔者有幸随诊,现将卢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 丙型病毒性肝炎案刘某,男,20岁.初诊:2014年9月19日.发现丙型肝炎2个月,HCV-RNA:2.53E+ 07,隔天1次应用短效抗生素合并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20余天.因不耐受干扰素不良反应前来就诊.症见:右胁隐痛,口干口苦,纳差,偶有恶心,乏力,肌肉关节酸痛、视物模糊、心烦不寐,便溏,每天1~2次.查肝功示:ALT 90U/L,AST 40U/L,GGT 112U/L,TBIL 35.7 μmol/L,DBIL 23.8 μmol/L,IBIL 11.9μmol/L.

    作者:刘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五草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五草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五草汤治疗,连续治疗1年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同时段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G)及HBV-DNA定量等指标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6个月时HBV-DNA载量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第9、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HBV-DNA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草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乙肝病毒载量转阴率.

    作者:许娟;吴凡伟;陈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排卵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30例总结

    目的:观察排卵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促排方加减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卵泡成熟当日血清激素水平及CA125水平、排卵率、妊娠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激素水平及CA125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排卵率、妊娠率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排卵方能有效地改善患者激素水平,增加排卵及妊娠概率,疗效显著.

    作者:肖盈盈;匡继林;张翼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