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1例疗效观察

黄赛芝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疗法, 浮针疗法
摘要:目的:观察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1例取浮针治疗,对照组50例采取普通针灸配合理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8%,对照组为74.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疗效.
湖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垫枕复位联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腹胀36例总结

    目的:观察垫枕复位联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腹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垫枕复位并配合四磨汤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4%,对照组为6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2、3、4天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垫枕复位联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腹胀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复方芩柏颗粒剂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复方芩柏颗粒剂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及醋酸扭体法,以小鼠痛阈值和扭体次数为评价指标,研究复方芩柏颗粒相关镇痛作用的机制;采用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法考察复方芩柏颗粒剂的抗炎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复方芩柏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的小鼠扭体次数减少、痛阈值增高、耳廓肿胀程度及肿胀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芩柏颗粒剂具有明显的抗炎及镇痛作用.

    作者:王晓燕;王真权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概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它不仅影响患者本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同时也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治疗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对SCI基础研究的广泛开展,人们对SCI的损伤机制和病理改变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其致伤原因多样化、复杂化[1-2],临床上治疗SCI的药物层出不穷,种类繁多,治疗作用也是各有优缺.本文就近年来SCI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王乐乐;郗海涛;辛景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刘丽芳治疗乳腺癌术后验案3则

    刘丽芳教授是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30余年,经验丰富,对于乳腺疾病的治疗颇有心得,现将刘教授论治乳腺癌术后病案略陈一二.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学称之为“乳岩”.目前,该病发病问题日趋严重,其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对我国妇女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

    作者:吴世婷;刘丽芳;丁玲;肖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朝夕分补法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探析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形疾病,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类型包括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等,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1].加之病情危重,治疗棘手,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PMD在中医学隶属“痿证”范畴,而关于痿证的认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素问·痿论》:“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重点阐述了因外邪浸淫或七情失常等原因造成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痿软失用而致痿的发病机制[2].笔者通过多方探究中医对痿证的论治,提出采用朝夕分补法治疗PMD的思路,现阐述如下.

    作者:余思;陈卫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麻仁汤加减治疗肛肠病术后大便难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麻仁汤加减治疗肛肠病术后大便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肛肠病术后大便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麻仁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大黄通便胶囊治疗,1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6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仁汤加减治疗肛肠病术后大便难疗效显著.

    作者:范维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变通三拗汤治疗喉源性咳嗽4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变通三拗汤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喉源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变通三拗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罗红霉素、咳特灵胶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治疗组为11.11%,对照组为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通三拗汤加减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有效方剂.

    作者:彭友红;罗尧岳;何其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药治疗眩晕验案1则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症状之一,而引起该症状的疾病涉及多个临床科室,并且各种疾病引起眩晕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西医多对症治疗,控制其特发症状,而中医重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望、闻、问、切”确定导致该症状的病因,分析其症状,从而确立正确的理法方药.王季良老师从医30余年,临床治愈许多疑难杂症,现将其治疗眩晕1例介绍如下.

    作者:牛淑娴;王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药浴足治疗变异性湿疹验案1则

    变异性湿疹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以皮肤皮疹特点命名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1],其病情缠绵难愈,瘙痒剧烈,常反复发作,临证难治度较高[2],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西医多采用抗组胺药、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等外用及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运用中药汤剂煎水浴足治疗者尚在少数,雷鸣教授外用中药浴足治疗变异性湿疹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其验案1则报告如下.

    作者:谭丽蓉;张岩岩;雷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拔河针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2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拔河针法”与普通针剌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河针法”治疗该病的优越性.方法:将60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组与对照组2组各20例,治疗组予“拔河针法”治疗,对照1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对照2组予常规针刺配以电针治疗,观察对比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1组为70%,对照2组为75%,治疗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拔河针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海峰;顾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医护理学学生实习中的德育实训研究

    目的:探索加强德育实训研究对于中医护理学实习生教学改革的具体作用.方法:抽取湖南省中医院新进护理学实习生100名,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名,观察组按照基础理论、技能实训、德育加强3大板块依次对观察组的学生进行培训,对照组实习生采取传统讲授方式进行培训.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两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对比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结果:满意率观察组为7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医护理学实习考核中,加入德育实训研究,能够明显增强学生的个人认知度,显著提高医患关系处理能力.

    作者:肖彤;熊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推拿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是在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及软骨(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之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或者麻木、发凉常波及至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此病好发年龄为20 ~ 40岁青壮年[1],症状常反复发作,呈慢性过程,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

    作者:彭正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独活寄生汤妇科临床运用验案2则

    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方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症.其组成由四物汤化裁而来,包括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15味药.夏阳教授运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由寒湿凝滞所致之慢性盆腔炎及月经过少中,疗效显著,现介绍验案2则如下.

    作者:安士菊;夏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咸味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

    通过计算机分析,得知48味咸味药中,寒性居多(占50.0%),温性次之(占25.0%),平性药居第3位(占20.8%),热、凉性药各1味,同位于第4位(各占2.1%).咸味入肝经多(占34.0%),入肾经居第2位(占20.6%),入胃经居第3位(占13.4%),入肺经居第4位(占12.4%),入心经居第5位(占11.3%),入大肠经居第6位(占5.2%),入膀胱经居第7位(占3.1%);不入小肠经、胆经及三焦经.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咸味中药中有补阳药8味(占16.7%),清热化痰药6味(占12.5%),熄风止痉药4味(占8.3%),平抑肝阳药3味(占6.3%),清热凉血药3味(占6.3%),清热泻火药2味(占4.2%),重镇安神药2味(占4.2%),祛风湿药2味(占4.2%),固精缩尿止带药2味(占4.2%),补阴药2味(占4.2%),温化寒痰药2味(占4.2%),清虚热药1味(占2.1%),化拔毒生肌药1味(占2.1%),利水消肿药1味(占2.1%),理气药1味(占2.1%),杀虫止痒药1味(占2.1%),攻下药1味(占2.1%),清热解毒药1味(占2.1%).咸味中药具有沉降性质者有23味(占47.9%),具有升浮性质者有18味(占37.5%),升降不明显者5味(占10.4%),说明咸味药以沉降为主.具有毒性的咸味中药有4味,在临床运用时要加以注意.

    作者:廖斌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脂、血清Hcy水平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血清Hcy与脑梗死中医证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中经络组(65例)及中脏腑组(35例)两个证型组.对以上两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脑梗死组的TC、TG、LDL-C、Hcy水平均升高,HDL-C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中经络组比较,中脏腑组的Hcy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C、TG和LDL-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代谢紊乱及血清Hcy表达水平升高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且与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陈茁;王俊雄;鲁旭阳;罗大蓓;金醒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狼疮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累及多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肾脏是常受累的重要器官,在我国肾活检病例中占继发性肾脏病的首位[1],狼疮性肾炎(LN)也是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L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不能达到缓解,或缓解后复发[3].有学者对1999年至2011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所收录的核心期刊,具有西药对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LN论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LN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4].

    作者:张兴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单用中药或联合西药与单用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随机与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707例患者,单用中药治疗组351例,对照组431例,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组363例,对照组359例.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病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结论 目前国内研究显示单用中药或联合西药治疗胃食管病在治愈率、总有效率上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郭桂伶;彭卓嵛;苏攀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高血压病4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2%,对照组为7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时间和接受临床药物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因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亦明显少于对照组(PP<0.05).结论: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高血压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彭友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中医治疗近况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间盘的退变,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或创伤性关节炎、钩椎关节骨刺形成,以及相邻的3个关节(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及后方小关节)的松动与移位等造成对脊神经根的刺激与压迫,从而引起颈肩背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1].笔者查阅近年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中医治疗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王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内经》厥证发微

    从含义与范畴、病因病机、分类、临床表现及脉象与转归5个方面对《内经》厥证进行探讨.《内经》厥证包括以下4类病症,一是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但不久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症,二是以四肢厥冷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三是特指六经不和的一类病症,四是特指癃闭、关格之重症;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劳伤,虚损,饮酒,饱入房,风邪,寒邪,血凝,大怒,烦劳,清浊相干致阴阳、气血逆乱,阳气不能温达,筋脉失养,以及六经经气不利;并从寒热(阴阳)、七情、六淫、缓急与六经对厥证进行分类;指出厥证因病因、轻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和转归各异.

    作者:许国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湖南中医杂志

湖南中医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