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潇;丁虹
目的:分析并研究难治性产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4月-2010年5月期间所救治难治性产科出血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人员,按数字学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医治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医治组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联合益母草注射液宫颈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益母草注射液宫颈注射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临床医治结果表明,医治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出血时间等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P<0.05;医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和对照组患者(30.0%)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医治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和子宫切除数和对照组患者相比,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临床差异,P<0.05。结论:借助静脉滴注缩宫素联合益母草注射液宫颈注射治疗难治性产科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出血量、出血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用,值得推广。
作者:窦燕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患儿的原发疾病与相应的急救护理对策,为临床急救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本组患儿的原发疾病、相应急救情况及复发率,总结相关经验。结果:16例(53.33%)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原发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3-7d 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复发6例(20%),均经对症治疗与护理后痊愈。结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原发疾病,通过密切的病情变化与急救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复发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圆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作用机制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96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6例患者中不良反应涉及药品包括: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以及莫西沙星等。静脉给药所占比例较其他给药方式高(P<0.05);不良反应累及到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会引起多个系统的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更易引起不良反应,临床应对其给予关注。
作者:卢南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调查分析引起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法:以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统计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结果: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家族遗传病、年龄也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两种及以上致病因素;且因高血压、吸烟、饮酒致病的男女患者人数上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致病因素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方面,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占总人数的比重大,青年人所占比重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生活习惯、家族遗传因素均是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其中前4个因素为高危因素。从多角度防控致病因素,通过调整饮食、药物保健等方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改善心功能,并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者:缪道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对结肠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系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 SDS(抑郁自评量表)和 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 SDS、SAS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 SDS、SAS 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 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生活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对结肠炎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负担,减轻患者的心理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宝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探讨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对牙体牙髓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而为患者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牙体牙髓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超量填充组、适当填充组以及欠量填充组,每组患者分别为7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采取根管治疗后疼痛均已获得改善,但适当填充组患者疼痛发生率低。适当填充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超量填充组患者和欠量填充组患者。三组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而超量填充组患者和欠量填充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数据具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牙体牙髓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医师应对患者进行仔细的检查,准确计算患者所需根管的长度和结构,进行适当的填充,避免出现欠量和超量的现象发生,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彭贵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中轻度烧伤后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自2009年8月值2011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86例烧伤患者,按照严重性和烧伤面积进行分型吗,中、轻度烧伤的病例16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护理组100例,对照组有67例,对照组按照医院处理中、轻度烧伤的方法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组还包括了全身清洁和整顿,剔除毛发、更换衣服,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对烧伤部位和环境之间的感染进行阻断,进行心理辅导、减少因烧伤后的抑郁症的发生。结果:护理组完全康复率为96.5%,平均康复时间80天,抑郁症发生率10.5%,对照组完全康复率为89.6%,平均康复时间108天,抑郁症发生率33.8%。结论:处理中、轻度烧伤病例时,除按照常规治疗步骤外,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加快创伤康复时间,减少创伤后抑郁症的发生[1]。
作者:钟友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高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所得到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4年期间曾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8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所有患者为两组,分别当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以芬太尼对其进行麻醉,观察组中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选择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在结束之后,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观察组基本未发生变化,对照组患者变化较显著;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评分,观察组中患者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所发生并发症,观察组中患者共有3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中患者有8例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差异较明显。结论:在高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所得到临床效果较理想,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比较小,并且具有较好的镇静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彭亚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胃出血患者使用凝血酶加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4年6月治疗的98例胃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凝血酶加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7.8%,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在胃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在用药后迅速止血,减轻患者的胃黏膜损伤,为患者创面的愈合创造有利条件,无副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何秀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肝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因素,探讨其预防。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肝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不同量的肝切除术,并在围手术期采取干预措施;同时作引流液细菌培养,分析其结果与腹腔感染的关系。结果:随肝段切除量增加,腹腔感染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在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腹腔感染发生率方面,切除肝段≥3的患者均显著高于肝段≤2者,差异 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切除术采取适宜的围手术期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应及早采取预防感染和抗感染措施。
作者:姚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口腔种植修复失败的原因。方法:2011年3月-2013年10月我院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手术的患者共计458例,植入1508颗种植体,对失败案例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本组共有27例患者口腔种植修复失败,涉及97颗种植体,发生率为5.9%。结论:口腔种植修复属于一项可涉及多个学科的高新技术,其失败的原因复杂多样。要加强对种植体的合理设计,运用质量优良的种植体;种植手术医师实施正确、规范的操作步骤并正确把握患者的适应范围;患者须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这是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的关键所在,可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失败案例的发生。
作者:鲁兴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以急性脑梗塞、颅内出血、恶性肿瘤、感染、脑水肿或脑积水为显著结果,对 Rothrock 提出的急诊头颅 CT 的选用准则在346名非创伤性急诊患者群的表现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Rothrock 准则的敏感度97.1%,潜在扫描降低率是22.8%。本研究结果证明:对于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头痛伴呕吐或精神状态改变的小于60岁的患者可以控制使用 CT。
作者:周响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同一时期收治的1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均为85例,一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术,另一组给予钻孔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小骨窗开颅术死亡率较低,并发症较少,明显优于钻孔引流术治疗,具有可比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患者明显优于钻孔引流术治疗,其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彭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5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9例,1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2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组患者治疗痊愈的为8例,占比例的27.6%;治疗有效的患者为13例,占比例的44.8%;治疗无效的为8例,占比例的27.6%。2组治疗痊愈的为21例,占比例的72.4%;治疗有效的为7例,占比例的24.2%;治疗无效的为1例,占比例的3.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葛永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投诉率和护理并发症发生率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其显著比对照组好,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并发症和护理投诉率均为0。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作者:雷明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急性胰腺炎腹胀患者采用胃管注入泛影葡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74例,随机分成两组,给予常规治疗的34例患者,设为比对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胃管注入泛影葡胺治疗的3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住院天数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住院天数依次为(3.09±1.28)天、(6.41±1.46)天、(3.57±1.34)天和(19.55±11.33)天;比对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住院天数依次为(5.96±1.38)天、(11.38±2.21)天、(7.74±1.65)天和(27.36±13.44)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且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胰腺炎腹胀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胃管注入泛影葡胺,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腹胀症状,加快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赵丹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慢性伤口患者出院之后的延续护理应用。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40例慢性伤口未愈合患者,对其进行延续护理,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法,对延续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所选取的40例患者,伤口逐渐恢复36例,伤口缩小变浅之后失访3例,未愈合1例。结论:对于出院之后的患者开展延续护理,对于患者的伤口愈合效果明显,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究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乳腺纤维瘤病患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全体病患均为女性。将两组病患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的对照组。对照组利用传统手术方式对冰花进行治疗,治疗组利用环乳晕切口的手术方式对病患进行治疗。术后一段时间后,调查两组病患的切口美容效果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在术后美容效果和并发症发生上,均优于对照组,且统计数据有差异性存在,(P<0.05)。结论: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该方式有着出血少,伤口小,疗效好的特点,该方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汤和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在骨科手术中较常用的操作方法有髓腔扩大、骨膜剥离及内固定。方法:为了探讨以上几种手术操作对长骨血供的影响,本文利用核素标记化合物进行骨显像的方法对16只大耳白兔进行了研究。结果:术后当天,手术一侧放射性的计数都减少,其中,内固定组减少的多(P<0.01),髓腔扩大组减少的次之(P<0.01),而骨膜剥离组减少少(P<0.01)。手术后第4天开始,手术侧计数逐渐增加,其中骨膜剥离组增加幅度较大(P<0.01),并明显高于健侧;内固定组手术侧计数已逐渐接近健侧(P>0.05),并于第9天时高于健侧(P<0.01),髓腔扩大组在手术后12天之内计数始终低于健侧,在第12天计数是0.89(P<0.05)。结论:三种手术之后,在当天长骨血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以后的时间里以不同速度进行恢复,恢复快是骨膜剥离组,其次是内固定组,慢的是髓腔扩大组。
作者:李正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伤伴失血性休克的精确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25例胸腹联合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除了予以基本手术止血及观察生命体征之外,予以对照组即刻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予以延迟液体复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凝血酶时间、红细胞比容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治愈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治愈率4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胸腹联合伤伴失血性休克病症属严重创伤,该病症死亡率高且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必须及时、精准判断,同时予以合理处理方法,才能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预后。
作者:杨福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