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献春;郑纯;杨建平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经头颅CT确诊为硬膜外血肿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作者:刘增韬;苏凯燕;苏凯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小建中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67%,而对照组仅为84.00%,两组比较,P <0.05.结论:小建中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明显.
作者:胡娟;谢春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烧伤是一种平时及战时都很常见的急性损伤性疾病,发病急,变化快.尤其是烧伤发生后创面的存在,若处理不当,轻者则发生创面感染,重者危及生命.近几年来,我院自行研制黄冰烧伤油并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小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楂葛降脂袋泡剂由山楂、葛根等中药饮片组方而成,原为汤剂,在临床上应用多年,降脂疗效确切.为方便服用,现临床上特改为袋泡剂.中药复方浓缩颗粒剂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剂型,携带方便.为比较两种剂型的临床降脂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比较其有效性,同时为高脂血症患者选择剂型提供一定依据.现笔者将其实验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黄孟君;余敏;周新蓓;曹永常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导致腰腿痛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20~50岁的人群,多由扭伤、受凉、劳累后引起,男性多于女性,症状多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腰部及双下肢疼痛或麻木.我院于2007年1月~ 2009年1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对症护理、康复训练、功能锻炼以及生活行为指导,使他们得到了很好的康复,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大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舒筋通络液离子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舒筋通络液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离子导入治疗,且两组治疗期间均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专项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9%,而对照组仅为83.5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筋通络液离子导入结合专项护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作者:夏爱民;仇湘中;黄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补阳还五汤作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由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创,具益气消瘀之功,化瘀则瘀除脑通,标本同治.其药物组成为:黄芪、川芎、桃仁、赤芍、地龙、红花、当归等.近年来随着大量深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较全面的阐明了该方的药理作用机制.笔者就近年来对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的一些新认识和治疗的新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谭涛;蔡光先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又称Ⅰ型骨质疏松症,是妇女退行性病变之一,多发生绝经后5~10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活动不利,身高缩短,驼背,易发生骨折(常见脊椎压缩性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等.本病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存质量.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体整体的衰老是PMOP发生的根本原因,但目前仍然只能是从某些环节上来认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理,并且根据我们对这些环节发病机理的认识来指导药物的具体应用.如果能在采用针对一些病变环节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医的整体调整性治疗,就可以将中西医两者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对PMOP与“肾主骨”理论的研究,有利于通过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疗效,也能促进我们对中医“肾”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作者:范琳燕;陈劲云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外伤,以单纯屈曲性压缩骨折为多见,占胸腰椎体骨折的58%~89%[1].其治疗方法有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和中医手法复位垫枕练功保守治疗等.临床上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患者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而中医保守治疗,也有患者下床的时间较长和远期观察出现椎体高度和椎体后凸角度的丢失等问题.笔者于2008年1月~ 2010年5月运用中医手法复位配合微创手术植人人工骨粒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春成;唐本夫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祛浊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纽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采用祛浊降脂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脂必妥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控制率为25.4%,而对照组仅为9 5%,两组比较,P<0.05.结论:祛浊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满意.
作者:覃维萍;张承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症辨证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施护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其临床症状.
作者:刘勇;刘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因其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并合理干预,病情即可很好控制,甚至逆转[1].近年来笔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自拟加味抵当汤治疗DN31例,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与单用西药常规治疗的2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谋军;彭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温阳养血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温阳养血活血通络法治疗本病34例(治疗组),并与用西洛他唑片治疗的34例(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8%,两组比较,P<0.01;同时能提高患者的ABI值和下肢血管彩超的客观参数,改善下肢循环.结论:温阳养血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肯定.
作者:秦棱;伊娜;戴莲仪;简小兵;王文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青光眼是因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而引起的一种中老年常见眼病,能对眼球各部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甚至视野可全部丧失而致失明,为我国五大致盲眼病之一.该病相当于中医所称的五风内障(即绿风、青风、黑风、黄风、乌风内障),临床以绿风内障常见,多由风、火、痰、湿、郁致气血失和,经脉水利,目中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不行,神水瘀积所致[1].本病可一眼先患,也可双眼同病,虽然致盲是不可逆的,但笔者2009~2010年间在护理116例青光眼病人时,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护理干预,早期治疗,大多数病人可以终生保存视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现笔者从如下儿个方面浅析“治未病”理论在青光眼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作者:冯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腓总神经损伤多伴有下肢骨折,尤其是腓骨颈骨折,临床上有时只重视骨折的治疗,而忽视了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此类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于2002年10月~2010年12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外伤性腓总神经损伤患者3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新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其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并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定量研究表明[1~2],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再生现象以及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然中枢神经生理性再生能力非常有限,通常再生成熟神经元只有凋亡损失细胞的0 2%[3],故需借助外源性力量促进脑缺血后中枢神经再生,从而实现现代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损伤后神经功能重建的重要突破.西医学促脑缺血后神经再生的治疗方法有通过注射细胞因子或进行干细胞移植[4]等,均存在使用不方便、不安全(分化不确定、成瘤、排斥)、费用高等缺陷.而大量研究已证明经典补阳还五汤及黄芪具有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理效应[5-9].
作者:杜可;刘柏炎;曾嵘;易健;蔡光先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急性乳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的2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口服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本病行效满意.
作者:王锦;洪志容;宋锋;刘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四逆汤合生脉散加味治疗心动过缓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心动过缓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以四逆汤合生脉散加味治疗,对照组20用西药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主要症状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汤合生脉散加味能显著改善心动过缓型心衰症状,改善心功能.
作者:李兴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病因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同时受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被认为与其发病关系密切.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典型的表现是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作者:蔡光先;胡学军;宁泽璞;陈志鹏;谭英;沈菁;彭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舌咽、舌下及迷走神经麻痹时出现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由于其神经核位于“延髓”,故称延髓麻痹或球麻痹.假性延髓麻痹,病变在延髓以上脑轴的不同平面上,以脑血管病多见,临床上常使用鼻饲治疗.笔者采用常规输液结合针刺治疗本病98例,取得较好疗效,并与单用常规输液治疗的98例作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玲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