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艳萍;陈巧玲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结局与血清胱抑素C的关联性.方法:将20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设为观察组,并将其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病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及子痫组.选择同期的10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孕妇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观察组中各小组中发生不良结局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呈递增水平.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作为及早判断早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肾脏受损的敏感指标,对避免妊娠不良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佩;李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MS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某医院病患人数,选取了96例肺内结节患者进行诊断和观察,并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孤立性结节的CT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在MSCT肺内良性结节诊断图像中,胸膜凹陷征的出现概率为25.1%、分叶征的概率为26.4%、空泡支气管征的概率为11.9%、血管集束征的概率为8.1%、短毛刺征的概率为8.3%;肺内恶性结节MSCT诊断,这五大病症的出现概率为56.1%、74.2%、36.9%、51.9%、63.1%.肺内良性结节在MSCT中的诊断概率明显低于恶性结节,两者有着明显差异(P<0.05).结论:MSCT在孤立性肺内结节恶性诊断中的准确度较高.
作者:何建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本辖区妇女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探析产后抑郁症状学发病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7月间颖西办事处辖区内的分娩后7~30天的510名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以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抑郁评估,筛检BID评分>5分的产妇190例作为抑郁组,以BID评分<5分的320例产妇作为正常对照组,从社会人口学、心理学及围产期一般情况等因素对两组产妇进行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7.3%,其中轻度占79.0%,中度占10.5%,重度占5.3%.与对照比较,产妇的年龄、学历、婴儿性别、产后护理、居住条件、夫妻关系、是否为高危妊娠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产妇的职业、家庭收入、喂养方式的不同对产后抑郁无影响.结论:本辖区妇女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社会心理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作者:刘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以及石膏外固定治疗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共6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选择石膏外固定治疗,而观察组则是予以手术治疗.对比分析所选两组病人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中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远优于对照组,其疗效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若是桡骨远端出现不稳定骨折,且具有手术适应症,则采取手术治疗后,其效果显著优于实施石膏外固定治疗.
作者:刘川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该文阐述了职业健康监护的内涵、目的和主要内容,指出了专科医院承担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困难,并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作者:戴军;滕国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切除术在阑尾炎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阑尾炎患者80例作为此次关于小切口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效果研究的样本,随机将样本个体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阑尾切除术.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经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0.3±1.3)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0.8±1.2)min,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的手术切口大小为(3.4±0.3)cm,术后恢复时间为(4.0±1.5)d,术后感染率为2.5%(1/40).对照组手术切口大小为(6.9±0.4)cm,术后恢复时间为(6.5±1.0)d,术后感染率为7.5%(3/40),两组患者在手术切口大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等方面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治疗阑尾炎具有切口小,恢复快,复发感染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金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结核病的免疫预防、免疫诊断以及免疫治疗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对于治疗结核病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综述看近几年来结核病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秀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吸入用布地奈德联用特布他林雾化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于我院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6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34例观察组和34例参照组,给予两组患儿综合性治疗,观察组患儿在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哮鸣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均比参照组少,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参照组(91.18%),两组差异显著.结论:采用吸入用布地奈德联用特布他林雾化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陈德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叶酸与维生素B12应用的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叶酸与维生素B12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4例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1.18%(31/3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CY、NO及ET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叶酸与维生素B12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玮;王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浅谈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眼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焦虑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缓解,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参考.
作者:金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的应用.方法:通过学习PDCA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和手卫生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正确率.通过三级质控检查,层层落实,不断发现影响手卫生的因素,作为下一个PDCA环,持续促进手卫生培训的不断改进.结果:通过1年来的培训,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明显提高,手卫生质量监控各项指标达标.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由实施前66.6%上升为99%,达到了手卫生管理的目的.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是实施急诊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文丽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人工泪液卡波姆在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干眼症状的疗效.初步探讨人工泪液的治疗方法与原理.方法:选取40例80眼进行过LASIK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人工泪液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和术后3月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It),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和分析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LASIK术后对照组患者BUT和SIt值的明显减少,而且EGF含量分泌水平下降,出现结膜炎症反应IL-1β的升高.同时治疗组患者经卡波姆治疗后其BUT和SIt值在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患者术后加剧的球结膜鳞状上皮化生程度得到缓解,并有效增加了术后EGF的分泌水平和杯状细胞的数量.结论:人工泪液卡波姆治疗可有效缓解LASIK术后的干眼症状.
作者:陈男雄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无痛技术对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数字法抽选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随机抽选并编号分组,观察组50人,对照组50人.对照组常规静脉输液410例次;观察组采用无痛穿刺安全输液405例次.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401例次(98%),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359例次(89%),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穿刺应尽量做到无痛、微痛,一次穿刺成功,减轻了老年患者的痛苦,有效保护了静脉,使输液技术更快捷、准确、安全.
作者:许红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131碘治疗甲亢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200例甲亢患者按顺序随机分为2组,100例为观察组,100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均采用131碘一次口服进行治疗,对照组只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及护理,而观察组除了按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外,则于服131碘前后进行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相对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提高131碘治疗甲亢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凡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我院眼科护理工作申护理安全方面存在危险因素,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存在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结果:通过对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使眼科在护理安全方面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护理差错得到有效的防范.结论:护理安全问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时刻伴随着,一旦发生将对病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危及生命.保证护理安全,杜绝不良事件,是对病人所负的一种责任,也是避免医疗纠纷的有效手段.
作者:黄宜珍;王粤峰;朱金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社区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37例有抑郁心理产妇,利用产后访视的机会,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产妇的抑郁评分和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产妇爱丁堡抑郁评分均大于9分,干预后仅有5例,有效率为86.48%;SCL-90心理测试的评分干预后明显较干预前降低,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有效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产妇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调整产妇产后忧郁的心理状态.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采用规范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8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70% (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2.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果显著,而且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申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正弦波振动对肌萎缩临床病例的对抗作用.方法:选用一侧肢体制动卧床病例,采用高频正弦波振动作为对抗治疗措施,检查内容为胫神经传导速度、M波和H反射.结果:卧床后制动组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较振动组减慢,卧床后制动组M波潜伏期明显较振动组延长,振动组卧床前后的H反射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频正弦波振动对于制动肢体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作者:石磊;杨侃;李宝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对比分析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常用数据库如万方、知网、维普等(2006年1月~2013年13月)有关于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疗效比较的对照试验(RCT)进行检索,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Meat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总计有15个RCT纳入,共有休克患者5782例,经Meat分析可知,采用多巴胺治疗感染性休克相较于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能明显增加住院期间患者死亡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巴胺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明显比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要高近3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巴胺治疗后患者心脏指数相较于去甲肾上腺素有显著增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在心率与平均脉压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相较于多巴胺治疗更有效与安全,能降低患者住院时死亡率、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值得借鉴.
作者:肖成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研究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从2011年到2013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然后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23例,观察组23例,对照组实施的护理流程为专科护理流程,而实验组进行的护理流程为急诊护理流程.后对比两者的急救效果.结果:接受急诊护理路径的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高于接受专科护理路径的患者,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急诊护理流程的患者的急救时间要短于专科护理流程的患者,因此,急诊护理流程能减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时间,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张桂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