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蕴玉;许良
分别从平肝为要、兼重豁痰、方药解析、病案列举等方面介绍许良治疗不寐及失眠兼情志病的学术观点.
作者:凌蕴玉;许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采用学生自主授课方式,将其运用于方剂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中,并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学生自主授课方式在方剂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中的运用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自主授课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其综合素质能力.为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方剂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熊洪艳;马凤丽;张胜;吴施国;夏林;秦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以老年冠心病患者为例,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在医学高等院校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级高级护理专业2个普通班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两班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名.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教学中,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实验组学生采用中西医结合养老模式,比较两组学生的课堂表现,授课后综合测评,并采用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高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以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授课时的课堂表现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授课后实验组测评中理论分析题、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和综合测评等方面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在医学高等院校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明显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莫秀献;唐艳妮;阮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对2012-201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本院博士毕业盲审学位论文查新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本院各附属研究机构开展学位论文查新的情况,以期提高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水平及论文质量.
作者:李霞;杨坤杰;童元元;赵英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通过检索2005-2014年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文献,对针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文献归纳显示针灸可以对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细胞介质和生长因子的生成等方面产生影响,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发挥优势.
作者:于思明;苑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加味犀角地黄汤含药血清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VECs)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CCK-8检测hMVECs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改变.结果:加味犀角地黄汤含药血清能够抑制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明显,加味犀角地黄汤含药血清能使人微血管内皮细胞阻滞在S期,含药血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能够促进其细胞的凋亡.结论:加味犀角地黄汤含药血清可以抑制人血管微内皮细胞的增殖,且能够引起细胞周期的改变,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王佳;高峰;杨学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为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及我国中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趋势,进行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对目前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寻找一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模式,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高级卫生人才.
作者:陈永华;张帆;徐寒松;谢敏;刘正奇;李霞;吴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中药佩兰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今后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佩兰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结果:共分离出52个化学成分,其中23个化学成分匹配度在90%以上.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结论:佩兰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复杂,为佩兰挥发油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王消冰;蔡宝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温阳益气化痰法联合石杉碱甲治疗肾虚痰瘀型老年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肾虚痰瘀型老年痴呆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口服石杉碱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中药组方.经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痴呆严重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为71.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积分治疗后均有所升高(P<0.05),在治疗后随访中,治疗组MMSE积分降低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出现显著降低(P<0.05);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中,治疗组治疗后和随访中的MMSE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呈现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益气化痰法联合石杉碱甲治疗老年痴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提高患者日常行为能力和认知功能.
作者:王健;张于刚;宋艳丽;苏燕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功能锻炼辅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予倍利胶囊口服,治疗组65例予小针刀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肩关节活动度及疼痛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两组治疗后肩部疼痛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肩关节Melle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Melle评分差值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外展、前屈、后伸、外旋、内旋等活动ROM评分差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减少患者疼痛.
作者:罗维军;刘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解毒方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期患者临床表现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CKD3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手段,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活血解毒方,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4.0%,高于对照组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尿素氮及血肌酐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益肾活血解毒方能有效延缓CKD3期患者肾功能衰退的进展.
作者:王旭方;朱玮玮;佘阿敏;江燕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归纳总结针灸超前镇痛的临床应用概况以及作用机制.针刺超前镇痛,包括电针体穴、耳针、穴位埋线、头皮针以及经皮电刺激等方法,能够减少镇痛药物的应用及减少因药物引起的副作用.针剌应用于超前镇痛的临床治疗近前几年来开始被关注有良好的前景,但具体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更优方式及规范化的研究还需要更深入的实验证实.
作者:李蔚;赵华;吴君怡;徐世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浙贝母加工是否可以保留芯芽.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浙贝母药用沿革和加工历史,并采用HPLC测定比较了浙贝母鳞叶与芯芽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结果:临床上浙贝母鳞叶和芯芽都有入药历史,现代化的加工干燥技术可对不去芯芽的浙贝母实现优质生产;浙贝母芯芽中生物碱的含量高于鳞叶.结论:从临床用药,药效物质生物碱含量,炮制加工新方法和资源节约综合考虑,浙贝母加工应保留芯芽.
作者:陈征;周新蓓;张志国;陈文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路径在进展期胃癌放化疗治疗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行放化疗治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西医护理,研究组借助中西医结合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对比其护理后6个月、12个月内生存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脱发、发热及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87.80%好于对照组的48.78% (P<0.05);研究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12个月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放化疗治疗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路径效果显著,患者生存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新;陈才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从理论依据、病因病机、预防治疗3个方面探讨从心脾论治冠心病的机理,认为“脾病”运化功能失司,心阴阳气血不足为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和理论依据,临证时应遵从“益气健脾、化瘀祛痰”的原则,从“心脾论治”的思路进行防治和调护.
作者:何信用;王俊岩;贾连群;张林;杨关林;侯爱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通过探讨中药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干扰机制,总结常见中药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干扰的机理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检验信息.
作者:韩静;段学光;寿好长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参与“推拿功法易筋经防治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技术”的社区居民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参加者的动机和影响持久性的因素,促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方法:发放90份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为锻炼动机和锻炼持续时间,动机测量(MPAM-R)量表采取李克特5分量表方式评分,锻炼的持续时间分为5个时间段:1~3个月、4~6个月、7~12个月、13~18个月、18个月以上.结果:在5种动机中,只有健身性动机与活动持久性有微弱的相关(r=0.11,P<0.10);将5种动机分别与持久性比较,各种动机的强度均没有随着操练时限的改变而存在显著性变化.兴趣性(F=1.41,P=0.23)、竞争性(F=0.52,P=0.72)、体形性(F=1.75,P=0.14)、健身性(F=0.64,P=0.63)和社会性(F=117,P=0.32);来自不同渠道的参与者,操练的持久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细分易筋经操练12个月以上者中,坚持操练>18月者来自社区临床招募者占绝对多数.(P<0.05)结论:在今后推广工作中应进一步挖掘易筋经功法的医疗效用,尤其在具体疾病防治中的量化运用,建立易筋经运动处方.从社区临床着手,从医患两方面构建社区医疗服务与功法操练连接渠道,使锻炼坚持性变成一种具有自觉性的行为模式,发挥传统功法促进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开展.
作者:胡伟民 刊期: 2016年第16期
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白疕”.临床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分为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及关节型4种类型[1].银屑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中医学多认为由于素体热盛,复感外邪,或七情内伤,或饮食失节,内不疏泄,外不透达,化热生火,热壅血络,拂郁肌肤而致病[2].治疗则多从血论治,即血热、血燥、血瘀、血虚[3].血热论以赵炳南[4]、朱仁康[5]为代表,他们均认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银屑病的治疗一直较为棘手,西医疗法副作用大、远期疗效差,单纯中药内服起效较慢、疗程较长.
作者:李银玲;陈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清热固胎汤联合黄体酮治疗血热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血热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黄体酮,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自拟清热固胎汤,以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并检测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性激素、相关免疫抗体和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愈显率为62.8%,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分别为35.3%、72.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2、P以及β-HCG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2、P以及β-HC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IL-4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IL-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sAb、AoAb、EmAb及AcAb抗体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固胎汤联合黄体酮治疗血热型复发性流产,能够调节患者内分泌功能,抑制和改善病理性免疫反应.
作者:陈蓉;刘杨春;王雪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通脉养心汤预防心肾阳虚型心力衰竭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通脉养心汤口服,观察两组在治疗30d、60d及停用中药4月时心衰复发率、血浆CRP、pro-BNP、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以及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30 d、60d及停药4月后心功能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60d及停药4月后治疗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30 d、60d及停药4月血浆hs-CRP、pro-BN、证候积分、LV及EF水平较治疗前均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脉养心汤联合西医预防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复发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心功能、预防复发、改善证候、延缓心室重构等.
作者:彭筱平;邓丽敏;吴思亮;赵彬;刘志红;丁建广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