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龙玉
目的:探究缩宫素联合欣母沛共同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以及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按患者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缩宫素治疗,研究组行缩宫素联合欣母沛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产后出血量。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产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应用缩宫素联合欣母沛防止孕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量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罗曾珠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宫角妊娠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诊断的方式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宫角妊娠患者临床诊疗资料,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与宫角妊娠术后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准确率100%,未出现误诊患者。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宫角妊娠诊断具有准确率高、稳定性好的优势,对宫角妊娠诊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陈丽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孕产妇产前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600例孕产妇作为观察目标,对所有孕产妇产前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0例孕产妇中,产前接受检查者540例,产前检查率为90.0%,540例孕产妇中孕早期开始进行产前检查所占比例仅为14.8%(80/540),且孕早、中、晚期均进行产前检查的孕产妇仅占11.7%(70/600);社会人工学因素(产次、户籍所在地、年龄、职业以及医疗付费方式)和孕产史是影响孕产妇首次产前检查时间和产前检查次数的主要因素。结论:产前保健服务工作尚不完善,医疗保健部门应根据不同人群的实际特点,选择针对性解决对策,进行健康宣教,切实提高产前保健工作质量,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钟碧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妇女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采取利凡诺羊膜腔穿刺引产,作为对照组;另外56例采取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妇女的引产时间、引产成功率,根据胎盘胎膜完全娩出率、清宫率、产时产后出血量、子宫破裂及副作用发生率,综合评价引产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引产时间短于对照组,引产成功率、胎盘胎膜完全娩出率大于对照组,清宫率小于对照组,经 T 检验或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妇女的产时产后出血量及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观察组妇女的子宫破裂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可缩短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时间,引产成功率高,产时产后出血量少,且应用简便、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周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以该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02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1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0.20%和70.59%,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61%和56.86%,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王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在血液透析病人的诱导期循证护理对并发症的影响情况。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血液透析病人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处于诱导期,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两组分别59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治疗期间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比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比率13.6%明显低于对照组42.4%,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 <0.05)。结论:在处于诱导期的血液透析病人治疗期间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胡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躁狂症患者临床中接受优质护理的效果和满意度情况。方法:根据该院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50例躁狂症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为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优质护理,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 GAS、BRMS、CGI 评分比对照组优秀,观察组满意度是96%,对照组是76%,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 <0.05)。结论:躁狂症患者临床中接受优质护理的效果突出,临床中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明显,临床中应该推广使用。
作者:孟令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采用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永久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应用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7%,P <0.05);治疗后两组的 NT - proBNP 及 hs - CRP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永久性房颤采用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能够改善心肌功能、控制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靳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延续护理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4~2015年该院收治的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护理,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8%,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吴开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导致阑尾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情况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369例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发生感染情况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发生感染情况的34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分析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结果:本组369例阑尾炎患者中,有25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感染率为(6.77%),导致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情况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 >0.05);与患者、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病理类型相关(P <0.05)。结论: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情况的相关因素较多,需要从多方面加以防治,以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率。
作者:李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超声医学是临床医生辅助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技术,在肿瘤医院超声教学实践中,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熟知超声检查的优缺点和规范书写超声报告内容,积极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影像思维能力。
作者:李红学;刘军杰;李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化疗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该院妇科收治的1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结合患者病情及征求并遵照患者意愿,其中有13例采用了化疗治疗,6例进行对症治疗未进行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结果:化疗组13例患者复发2例,治疗有效率79.8%。未化疗组6例患者复发3例,治疗有效率52.3%。结论: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对症治疗结合化疗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而且还能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效果效果较为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盆腔炎病人的护理要点与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该院门诊收治的7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分析其护理要点,对照组慢性盆腔炎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加强护理进行干预。护理后,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4.29%,高于对照组(77.14%,P <0.05)。结论:采用加强护理方式干预慢性盆腔炎病人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陈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铁调素对缺铁性贫血及慢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同时检测8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及80例慢性贫血患者的血清铁调素水平。结果:缺铁性贫血组血清铁调素水平低于慢性贫血组(P <0.05)。结论:铁调素为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慢性贫血的简便经济的方法,适合用于临床。
作者:丁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单纯硬脊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效果分柝。方法:该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对80例前列腺增生 II 度以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腰-硬联合麻醉以下简称 A 组)和使用普通麻醉方法(单纯硬脊膜外麻醉组以下简称 B 组)两组,每组均为40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及各种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B 两组在麻醉后5 min MAP、HR、术毕 MAP 及麻醉效果比较后发现存明显差异(P <0.05)。结论:结果显示与 B 相比,A 组明显优于 B 组,A 组具有麻醉效果起效快、併发症少、麻醉效果好等优点,麻醉期间中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是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进行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的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观察组19例(干预护理)和对照组19例(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视力情况、并发症、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护理人员一定要重视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和出院后的护理工作,这样才能提高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王萍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应用于指导围术期输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6年8月在该院接受手术且需术中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依次编号01至100,以双号患者为对照组,单号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输血,观察组50例患者在血栓弹力图的指导下进行输血,比较所有患者在不同方法指导下输血后术中所需输血量以及患者术后凝血机制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指导方法指导后,观察组患者输注滤白红细胞悬液(22.70±5.78)U、滤白单采血小板(3.68±1.99)U、红细胞比容(412.77±66.09) ml 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输注量;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15.23±1.46)s 以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28.66±4.93)s 显着短于对照组患者的;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101.07±8.25)g/ L 以及红细胞比容30.55±4.09)%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围术期输血患者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进行输血,可快速增加血容量,减少失血量以及输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患者生命安全做出保障。
作者:邱玉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究根管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4例(75颗患牙)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入院时间均在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其中34例(37颗患牙)患者采用根管治疗术来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另外34例(38颗患牙)患者采用塑化术来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分别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有33例,占97.1%,对照组中,治疗有效的患者有23例,占67.6%,两组的差异相比显著(χ2=7.7035;P <0.05)。同时,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9.4%)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9%)明显更低,两组间差异显著(χ2=6.4762;P <0.05)。结论:根管术来应用在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病痛困扰,并且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少,治疗的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南凯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静脉穿刺疼痛的缓解方式,对静脉穿刺方式进行改良,提升静脉输液的护理质量。方法:根据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该院的100例病人来分析,共进行400次静脉穿刺,随机使用改良静脉穿刺和传统静脉穿刺来输液,比较分析两种方式的疼痛情况。结果:每组都使用了200次穿刺,对患者的疼痛比较,两种穿刺的疼痛情况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 <0.005)。结论:改良静脉穿刺可以让患者的静脉穿刺时疼痛得到缓解,缩短静脉穿刺的时间,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牛春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 X 线诊断应用。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9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症状和应用 X 线诊断结果。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关节突关节间隙有变窄、硬化,生理曲度变直及韧带退变。经 X 线确诊发生关节突关节间隙变窄硬化52例患者占56.5%,发生生理曲度变直有30例患者占32.6%,发生韧带退变的有10例患者占10.9%。结论:颈椎病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就是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与 X 线诊断,所以,临床诊断时要综合多种因素分析,为患者选择佳诊断方法,以此降低漏诊和误诊发生。
作者:谢光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