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发展与展望

李宇罡;杨栋;辛世杰

关键词:腔内治疗, 可降解支架, 镁合金, 再狭窄
摘要:自腔内治疗问世以来,支架植入始终是治疗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材料学的不断发展,血管支架也不断升级换代,从传统金属裸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虽然治疗效果逐渐提升,但是永久性金属残留所导致的二次干预困难与异物反应严重等问题始终严重影响着临床预后.可降解镁合金作为替代耐腐蚀金属的新型材料应运而生,已显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可在植入早期提供有效的径向支撑力,而随着降解的开始镁合金逐渐被机体吸收,血管恢复原有收缩功能,在减少长期异物反应的基础上实现了同一部位多次干预的可能,解决了现阶段支架治疗中存在的沉疴,呈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基于此,本文就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前景予以综述.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封堵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远端撕裂口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利用封堵器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TBAD)远端撕裂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使用封堵器治疗TBAD患者远端撕裂口的4例病例进行经验总结,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夹层假腔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1例少许内漏.4例患者均无封堵器移位及脱落.所有病例术后1周及3月CT血管造影复查假腔均基本血栓形成.3例随访4~5年未见夹层假腔扩大等并发症,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 采用封堵器治疗TBAD患者远端撕裂口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李梓伦;汪睿;王冕;武日东;姚陈;常光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强化逆向撕裂的A型主动脉夹层近端锚定区预防放大率相关不良事件的研究

    目的 探讨强化逆向撕裂的A型主动脉夹层(RTAD)近端锚定区的两阶段策略腔内治疗RT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使用强化RTAD近端锚定区的两阶段策略腔内治疗RTAD患者的临床资料.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逆向撕裂的位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的假腔,从而创造血栓化的微环境作为第一阶段治疗;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联合烟囱技术作为第二阶段治疗. 结果 共治疗9例RTAD患者,其中8例男性(88.9%),平均年龄(52.0±9.4)岁.通过进行第一阶段治疗后,9例患者的逆向撕裂的假腔在第二阶段治疗前均完全血栓化,第二阶段手术中6例使用单烟囱重建左锁骨下动脉,3例使用双烟囱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动脉,第二阶段手术的成功率为100%.在平均12(6~18)个月的随访中,无再发夹层等并发症出现,无患者死亡. 结论 强化RTAD近端锚定区的两阶段策略腔内治疗RTAD的短期疗效令人满意,栓塞逆向撕裂的位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的假腔以强化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近端锚定区,是对于RTAD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荣杰;侯钦茂;赵玉玺;鲍贤豪;冯家烜;刘军军;李振江;景在平;冯睿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主动脉弓部病变单分支支架植入术后早中期并发症及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单分支支架治疗复杂主动脉弓病变的病例早中期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原因,为临床更好使用该产品和产品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使用Caster单分支支架治疗复杂的主动脉弓病变13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早中期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原因.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及术后每年进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随访,在整个随访期间若患者再次出现原发病类似症状、体征随时进行CTA随访,术后3、9个月时进行电话访视,了解患者情况及有无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患者均完成2年随访.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后8个月时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术后15个月时因左颈总动脉烟囱支架闭塞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分支支架出现局限于分支支架处内漏,主体支架未见内漏,夹层近端破口隔绝良好,术后12个月随访时内漏无明显变化.2例患者12个月随访时出现无症状性分支支架闭塞.1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发现支架后移,该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因为主体支架释放时前移左锁骨下动脉根部分支支架扭曲狭窄约40%,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主体支架发生后移分支支架狭窄消失.结论 单分支支架在处理缺乏锚定区的病变中是安全有效的,结合其它弓上分支重建技术可灵活应用于弓上复杂病变的治疗.其操作仍然有一定难度,对精确释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曲线,对适应证选择也需要更多病例来思考.

    作者:焦元勇;邹君杰;蒋军;杨宏宇;马昊;章希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生物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发展与展望

    自腔内治疗问世以来,支架植入始终是治疗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材料学的不断发展,血管支架也不断升级换代,从传统金属裸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虽然治疗效果逐渐提升,但是永久性金属残留所导致的二次干预困难与异物反应严重等问题始终严重影响着临床预后.可降解镁合金作为替代耐腐蚀金属的新型材料应运而生,已显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可降解镁合金支架可在植入早期提供有效的径向支撑力,而随着降解的开始镁合金逐渐被机体吸收,血管恢复原有收缩功能,在减少长期异物反应的基础上实现了同一部位多次干预的可能,解决了现阶段支架治疗中存在的沉疴,呈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基于此,本文就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前景予以综述.

    作者:李宇罡;杨栋;辛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如何做好主动脉弓烟囱修复术

    胸主动脉病变常常累及主动脉弓分支血管,使主动脉弓成了初的主动脉腔内治疗的禁区[1].随着技术和器具的迅猛发展,主动脉弓禁区早已被突破.目前的主流方法包括去分支杂交手术[2-3]、体外或原位开窗技术[4-5]和烟囱技术.毫无疑问,单分支甚至多分支移植物技术是包括主动脉弓在内的分支病变的理想器具,但在其技术成熟且广泛应用之前,目前的三种治疗技术仍是我们的主要临床解决方案.

    作者:冯睿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封堵器在主动脉弓部疾病中的应用

    累及主动脉弓部三大分支的主动脉疾病往往存在锚定区不足、需要重建受累的弓上分支等问题,一直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挑战.开窗支架、单/多分支支架、烟囱支架等腔内技术在主动脉弓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然而每种技术手段各有优点和不足,仍有待不断的改良和创新.

    作者:常光其;李梓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静脉激光原位开窗技术治疗弓部病变

    目的 探讨静脉激光原位开窗治疗累及弓部分支的主动脉疾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静脉激光原位开窗治疗的65例累及弓部分支的主动脉夹层或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估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65例患者技术成功率96.9%,仅有2例因弓型复杂开窗失败行烟囱支架植入,其余63例患者均原位开窗成功并行支架植入,术后CT血管造影复查夹层原发破口完全封闭,无开窗相关内漏发生,支架通畅.围手术期1例患者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累及弓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疾病,静脉激光原位开窗技术是一项可行的、有效的及安全的方法.

    作者:张省;秦金保;殷敏毅;叶开创;李维敏;陆信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腔内治疗:过去、现在和未来

    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传统开放手术方式需要行主动脉弓置换、体外循环、深低温和心脏停搏.虽然相关的外科技术和器具设备、麻醉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的重症监护技术不断进步,但是据报道主动脉弓部开放手术的死亡率仍高达7%~17%,神经系统并发症率可达4%~12%,而且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高龄密切相关[1-4].1988年,Volodos等[5]采用具有自膨能力的腔内移植物治疗了1例创伤性胸主动脉瘤,由此,这种微创的治疗方法迅速发展成治疗主动脉疾病的重要选择.由于胸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常常累及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开口,于是出现了开放手术杂交腔内隔绝(象鼻手术)或是腔内隔绝杂交开放手术(颈部或经胸旁路术)的各类杂交术式.

    作者:景在平;冯睿;冯家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家兔移植静脉吻合口狭窄腔内治疗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可供腔内治疗的移植静脉吻合口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 取新西兰兔24只,将其右侧颈外静脉与腹主动脉行端端吻合,术后4周8只新西兰兔处死获取静脉桥,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其余16只新西兰兔于静脉移植术前及术后即刻进行血管造影观察吻合口直径,术后4周时经右颈动脉入路,于吻合口狭窄处植入支架,观察血管直径的改变.结果 移植静脉新生内膜增殖明显,新生内膜PCNA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静脉.移植静脉术后即刻造影吻合口直径为(2.43±0.33)mm,术后4周吻合口狭窄,直径为(1.68±0.36)mm,植入支架后吻合口狭窄明显改善,直径为(2.35±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该模型组织学及影像学评估结果均符合移植静脉吻合口狭窄特点,且可通过植入支架改善吻合口狭窄,是评估支架治疗该疾病疗效及机制研究理想实验平台.

    作者:杨栋;李宇罡;吕俊远;王磊;于丹;辛世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下肢动脉支架断裂二例

    患者1男性,78岁,因“右下肢肿痛20余天”于2015年6月26日入院.患者2年前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在我院行“右股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植入E-Luminexx支架[(2枚6 mm×120 mm,1枚6 mm×100 mm),巴德公司,美国],术后下肢血运明显改善.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下肢疼痛,伴右大腿进行性肿胀,至我院门诊就诊,彩超检查:右下肢动脉内支架回声连续中断.查体:右下肢肿胀,大腿处可触及肿块,无搏动,稍有压痛;双侧股动脉、腘动脉搏动可及,右侧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为0.72.下肢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右下肢动脉支架处有造影剂外渗(图1B),考虑支架断裂致下肢血肿形成.患者于2015年7月2日在局麻下行右下肢动脉造影、右股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作者:盛海军;赵士博;朱云峰;王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干、支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体会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ASMAE)具有发病急、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进展迅速、早期误诊率高、预后不良等特点,近年来ASMAE发病率有增长趋势而受到越来越多血管外科医生的重视.我院2006年3月至2015年11月共收治ASMAE患者23例,其中11例采用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联合分支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结合我们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裴元民;岳小涵;郭希伟;尹华山;张在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皮入路和股动脉切开入路行主动脉腔内治疗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性评价对比采用Perclose ProGlide缝合器的经皮入路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PEVAR)与传统的股动脉切开入路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SEVAR)的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检索、万方医学网1999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间具有可比性的关于PEVAR和SEVAR的文献,将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失败率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评价效应的指标.采用软件Review Manager 5.3中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合并计算分析.结果 21篇文献被纳入,其中有2篇是随机对照研究,4篇前瞻性研究,15篇回顾性研究.PEVAR与SEVAR相比,住院时间[标准化差值(SMD) =-0.44,95%置信区间CI:-0.58~-0.29,P<0.000 01]、手术时间(SMD=-0.53,95%CI:-0.72~-0.33,P<0.000 01)、术后住院时间(SMD=-0.36,95%CI:-0.62~-0.10,P=0.006)更短,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值比(OR)=0.58,95%CI:0.44~0.75,P<0.000 1]更低,因并发症再次手术(OR=1.36,95%CI:0.73~2.54,P=0.34)的风险并没有增加.结论 采用Preclose技术的PEVAR与传统SEVAR在时间效率、减少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更有优势.

    作者:刘奎;杨超;李沁;王维慈;党一平;李毅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腔内治疗自发性肾动脉夹层一例

    患者男性,60岁,因“突发左侧腰背部绞痛1天”于2015年11月13日入院.患者查体左肾区叩击痛阳性,血压102/67 mmHg(1 mmHg=O.133kPa),无尿频、尿痛.首先考虑泌尿系结石可能,但超声未见明显结石,给予山莨菪碱解痉、地佐辛止痛后症状持续加重.查血生化示白细胞25.5×109/L,中性粒细胞86.5%,乳酸脱氢酶725 U/L,肾功能正常,尿隐血阳性,右侧肾小球滤过率为53.65 ml/h,左侧为30.07ml/h.CT尿路造影提示左肾梗死,考虑房颤栓子脱落可能,但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未见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正常,后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左肾动脉夹层(图1A).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前列地尔改善循环后腰疼症状无改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天)、氯吡格雷(75 mg/天)3天后于2015年11月23日转入放射介入科行左肾动脉造影并支架植入术.

    作者:吴正阳;王璐;王艳丽;韩新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分支型腔内移植物治疗主动脉弓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弓部病变(aortic arch disease,AAD)的腔内修复技术存在巨大挑战:一是弓上分支动脉不可以肆意破坏;二是主动脉弓解剖弯曲对锚定区长度有更高要求;三是这种解剖形态对移植物顺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腔内处理AAD的技术中,杂交技术从一定程度上创建了腔内修复技术所需的锚定区,但由于手术创伤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基于常规器材完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比如烟囱技术、开窗技术,由于器材限制,有效性和安全性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开发新型适合腔内重建主动脉的移植物已经成为解决AAD微创治疗的唯一出路,其中,分支型腔内重建主动脉弓移植物的研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代表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的新进展.本文归纳目前国内外主要的6种分支移植物有关信息,并做简要评价.尽管这些产品都没有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临床正式使用,但初的临床信息能给我们很多启迪.

    作者:郭伟;贾森皓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近端锚定区保护的三明治技术修复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治疗Stanford A型夹层

    目的 探讨近端锚定区保护的三明治技术修复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治疗Stanford A型夹层的可行性.方法 2013年至2016年,对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海口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12例具有传统外科治疗高风险的患者,使用三明治技术进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使用潜望镜结构对主动脉弓上分支供血.如果升主动脉扩张超过40 mm,则开胸进行升主动脉包裹术以适应于主动脉支架.结果 患者均成功接受腔内治疗或者杂交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为17%,未出现支架内血栓、脑血管意外或外周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3±14.5)个月,随访期间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有创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升主动脉包裹保护近端锚定区的逆灌注分支腔内修复术可以用于急性Stanford A主动脉夹层治疗.

    作者:曾骞;林芳明;薛海龙;蒋宇;王训凯;周雪剑;高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急性症状性穿透性主动脉溃疡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

    目的 分析并探讨急性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的25例主动脉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8例患者急症入院,7例无症状患者临床检查中发现.结果 18例急症患者均行腔内治疗,7例无症状者内科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预后良好,无死亡,手术患者随访期间主动脉增强CT提示溃疡隔绝完全且伴随主动脉溃疡的壁内血肿消失或明显减少,主动脉无明显扩张.结论 急性症状性PAU患者入院需行主动脉增强CT扫描,据薄层横断面结果,明确PAU病变(粥样硬化性溃疡或溃疡样突起病灶),并将病变与主动脉分支假性动脉瘤区别,明确诊断后,建议积极行血管腔内治疗.

    作者:李江;黄剑;赵建庭;汤尧;沈利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并行支架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技巧与注意要点

    上世纪90年代至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取得飞速发展,已取代传统开胸主动脉置换手术,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降主动脉瘤等胸主动脉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1].然而,主动脉弓部病变,由于累及重要分支动脉,且难以通过腔内技术重建,一直是阻碍TEVAR技术拓展的难题.近年,以“并行支架”技术,即烟囱等为代表的腔内分支动脉重建新技术不断涌现,向这一困扰TEVAR技术多年的难题发起挑战[2].笔者至2016年2月已经采用“并行支架”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病变120余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将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对其技巧和注意要点进行讨论.

    作者:舒畅;王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