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波;陈日玲;廖凤玲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并能招募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其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改善血流灌注和氧供.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含有其来源细胞特异性蛋白质和核酸,能够部分模拟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具有成血管作用,且能透过血脑屏障和肠屏障等,可替代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疾病的再血管化治疗.本文将对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缺血性疾病 中的促血管再生作用机制,以及低氧条件下低氧诱导因子-1α对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缺血性疾病中的促血管再生作用机制的影响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俊秋;黄梁浒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炎性复合体NLRP3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Tp)中表达,探讨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本院住院治疗的初诊儿童ITP患者21例为ITP组,1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炎性复合体支架蛋白NLRP3、接头蛋白ASC和caspase-1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炎性复合体下游炎症因子IL-18水平,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LRP3表达.结果:初诊ITP患儿外周血NLRP3、ASC、caspase-1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ITP患儿血浆IL-18水平较对照组也明显升高(P<0.05);且存在NLRP3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结论:在初诊ITP患儿体内存在NL-RP3炎性复合体及下游炎症因子IL-18表达升高,它们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
作者:李淼;乔健;王丹丹;梁丹丹;陈伟;孙浩淼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86例初治MM患者的骨髓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其中20例同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FISH检测显示,在68例中至少检测出一种分子遗传学异常,总检出率79.07%.IgH基因断裂重排、1q21位点扩增、D13S319、RB1、P53基因缺失的检出率分别为62.79%、26.74%、24.42%、13.95%和1.16%,IgH阳性率较其它几种异常的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68例中IgH阳性占79.41%,其中单一阳性59.26%,合并1、2、3、4个探针阳性分别占24.07%、11.11%、5.56%和0.单一阳性明显高于合并其它探针阳性(P<0.01).68例中1q21阳性33.82%,其中单一阳性21.74%,合并1、2、3、4个探针阳性分别占43.48%、21.74%、13.04%和0,1q21更多的是与其它探针合并阳性(P<0.01),以和IgH合并阳性为主(P<0.05).68例中D13S319阳性30.88%,其中单一阳性14.29%,合并1、2、3、4个探针阳性分别为28.57%、42.86%、14.29%和0.D13S319亦更多的与其它探针合并阳性(P<0.01),以合并1个及2个探针阳性为主(P<0.01).68例中RB1阳性率为17.65%,其中单一探针阳性0,合并1、2、3、4个探针阳性分别为25.00%、50.00%、25.00%和0.RB1探针总是与其它探针合并阳性,其中以与D13S319探针合并阳性为主(P<0.01).68例中P53检出率为1.47%(1/68),为1例P53/RB1/D13S319探针阳性患者.染色体核型示:正常17例,其中15例FISH检测阳性,核型异常3例,其中2例FISH检测阳性.FISH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阳性率与单一染色体核型分析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的遗传学异常具有明显的异质性,FISH技术的敏感性优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两者结合,可提高异常的检出率.
作者:王存邦;吴静;杨珂;苏淼;张海英;潘耀柱;吴涛;葸瑞;白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miRNA-132、miRNA-125b、miRNA-143和miRNA-145表达与自噬和凋亡的关系.方法:选取人骨髓瘤细胞株U266及正常CD138+浆细胞为研究对象,临床研究对象分为骨髓瘤组45例,健康对照组40例.实时定量PCR测定细胞中miRNA-132、miRNA-125b、miRNA-143和miRNA-145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测定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P62、Beclin-1)表达量,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7、BCL-2、BAX)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分析mi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相关指标包括M蛋白、血红蛋白、β 2-MG、乳酸脱氢酶、白蛋白、肌酐、血清钙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浆细胞对比,骨髓瘤细胞的miRNA-132和miRNA-125b表达显著增加(P<0.05),miRNA-143,miRNA-145表达显著降低(P<0.05);LC3-Ⅱ/LC3-Ⅰ显著增加(P<0.05),Beclin-1表达显著增加(P<0.05),P62表达显著降低(P<0.05);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7表达显著降低(P<0.05),BCL-2表达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阳离子脂质体转染miRNA-125b mimic和miRNA-143 inhibitor后,正常浆细胞LC3-Ⅱ/LC3-Ⅰ显著增高(P<0.05),Beclin-1表达显著增高(P<0.05),P62表达也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上述反应体系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细胞凋亡率则无明显改变(P>0.05).miRNA-132、miRNA-125b、miRNA-143和miRNA-145表达在不同DS与ISS分期组,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正常核型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miRNA-125b和miRNA-143与β2-MG、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iRNA-132、miRNA-125b、miRNA-143和miRNA-145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密切相关,miRNA-125b过表达和miRNA-143表达下调通过上调自噬水平抑制骨髓瘤细胞凋亡.
作者:尚晋;陈志忠;王志红;魏天南;吴文冰;陈为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一例弱D血型表型及基因型.方法:分别采用盐水法及微柱凝集(玻璃珠/凝胶)卡对该弱D血型进行血清学分析,鉴定该标本12种D抗原表位以确定其表型,对RhD基因10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其杂合性.结果:该个体盐水法与微柱凝胶卡法检测均为dCcee,但微柱玻璃珠卡法抗-D检测结果为1+,D抗原表位分析显示缺失部分D表位.测序检测发现,该标本存在等位基因c.1022T>A,结合其血清学反应格局更符合部分D表型,RHD合予型鉴定为D/d.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一例弱D血型归为弱部分D型更为恰当.
作者:徐慧英;王蕊;林春燕;俞石芳;刘春华;陶志华;廖昭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28例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筛选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疗规范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28例新发MDS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发病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统计预后及筛选影响临床预后的高危因素.结果:2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8:1,男性发病率较高;年长儿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以三系细胞减少为主,共16例(57.14%),其余表现为单纯贫血(7.1%)、单纯血小板减少(7.1%)、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贫血(14.29%)、贫血及血小板减少(14.28%);骨髓象以增生为主(82.14%),增生的骨髓象均为病态造血,且病态造血的表现形式及程度不一;骨髓活检表明典型的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比例为33.33%;染色体核型检查显示,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41.18%.中位随访时间为1.75年.5例患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其中4例持续缓解,1例死亡;未接受HSCT的其余23名患儿中,7例确诊后放弃治疗,其余16例接受化疗(2例CR后放弃治疗,5例转化为AML,3例复发,3例持续CR),死亡11例,9例失访.预测全部患儿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38.2±11.3)%、(35.3±11.3)%,其中接受HSCT患儿OS及EFS均明显优于其余患儿,(80.0±17.9)% vs(22.8±11.5)% (P=0.039)、(80.0±17.9)%vs(17.5±11.1)% (P =0.030).在本研究的28例患儿中,除接受HSCT(P =0.016)和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外(P =0.006),其余为年龄、性别、骨髓存在小巨核细胞、是否为进展性MDS均对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儿童MDS罕见,易误诊,存在高度异质性,预后差,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且预后评估体系急需完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可能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健;林少汾;陈启慧;邱坤银;徐宏贵;黄科;黎阳;方建培;周敦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 PD)活性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1967年WHO推荐的Zinkham法检测74例AL(ALL 50例,AML 24例)患儿外周血中G6PD活性,分析其活性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70例正常健康体检儿童外周血中G6PD活性作为对照.结果:ALL和AML组的G6PD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P=0.000),ALL组与AML之间G6PD活性无统计学差异;AL患儿细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无感染组(无细菌和真菌感染),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2,P=0.001,P=0.001),真菌感染组再分别与细菌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19);AL患儿的G6PD活性与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线性相关(P=0.000,P=0.001,r=0.465,r=0.434);G6PD活性缺乏组中位生存时间高于G6PD活性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149).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G6P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儿童,与患儿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线性相关,G6PD活性降低易罹患真菌感染,且感染更严重.
作者:苏琼;黄成双;吴柳松;罗茜;田润梅;陈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血清bFGF水平与MDS分型、血清中IL-32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6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MDS组)和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再根据MDS组患者疾病分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C和D4个亚组.采集2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bFGF水平、血清IL-32水平,评价研究组中不同MDS分型患者的预后.结果:MDS组中4个亚组患者的血清bFGF水平、血清IL-3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P<0.05),亚组A和亚组B患者的血清bFGF水平、血清IL-32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亚组C、亚组D患者的血清bFGF水平、血清IL-32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亚组C、亚组D患者的血清bFGF水平、血清IL-32水平明显高于亚组A和亚组B患者(P<0.05).亚组A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亚组B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其他2个亚组(P<0.05).结论:MDS患者的血清bFGF和IL-3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而在RAEB和RAEB-t亚型中bFGF和IL-32水平显著高于RA和RAS亚型,且bFGF与IL-32水平的变化呈正相关.
作者:杨颖莹;杨金花;王丹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D19-CAR 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细胞在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采用CD19-CAR T细胞治疗的难治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共有10例患者被纳入本分析,均符合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均为CD19+.接受CD19-CAR T细胞治疗后28 d的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70% (7/10),其中6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60%),1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10%);90 d CR率为30%.结论:CD19-CAR T 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效,不良反应可控.
作者:包芳;胡凯;万伟;田磊;景红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骨髓纤维化是难以治愈的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来那度胺作为新型免疫调节剂在治疗血液疾病中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来的研究显示,来那度胺在骨髓纤维化中也展现了一定的疗效.单药来那度胺对比沙利度胺具有更高的反应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JAK2抑制剂Ruxolitinib联合来那度胺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延长患者生存期.除此之外,来那度胺联合强的松对于治疗骨髓纤维化更加有效,安全性更高,来那度胺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是贫血,而强的松能够减轻来那度胺带来的血液毒性.本文的目的在于评估来那度胺在骨髓纤维化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因此就来那度胺在骨髓纤维化中的新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樊文静;吴涛;陈佳文;白海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巨核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血小板,其发育、成熟和血小板生成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调控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除骨髓之外,肺也是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主要场所.本综述以近年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概述了巨核细胞发育、成熟及血小板生成的过程,重点解析了凋亡因子、miRNA、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白介素、转录因子及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对血小板生成的调控作用.了解血小板生成调控机制,可有助于了解血小板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为临床上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任丹薇;刘文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评估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使用硼替佐米维持治疗的MM患者23例和使用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的MM患者68例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和不良反应.结果:硼替佐米比沙利度胺更能提高患者的PFS率(硼替佐米12、24个月的PFS率为100%、88.89%;沙利度胺为72.31%、47.54%)和OS率(硼替佐米18、24、30个月的OS率为100.00%、88.89%、80.00%;沙利度胺为91.52%、83.63%和72.90%).此外,硼替佐米对于年龄≥65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存在遗传学改变、髓外病变、肾功能异常、低血清游离轻链比、高β2-微球蛋白、贫血、LDH升高、诱导治疗疗效在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以上的患者的PFS时间比沙利度胺长.就2年OS率而言,若患者存在高龄、肾功能异常和髓外病变,硼替佐米2年OS率高于沙利度胺且有统计学意义.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均可以引起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结论:硼替佐米在维持治疗中的效果优于沙利度胺,对于有条件的患者来说,建议使用硼替佐米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维持治疗方案.
作者:许艳洁;夏冰;王路;王超雨;赵海丰;杨洪亮;王晓芳;王亚非;于泳;张翼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IL-8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诊治的45例ALL患者,其中32例患者缓解,纳入A组,另13例患者的治疗症状未缓解,纳入B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IL-8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Th1细胞和Th2细胞水平;Th细胞经不同浓度IL-8作用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STAT3和JAK翻译水平.结果:A组与B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临床风险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后B组的Th1细胞水平6.15%±1.22%,显著低于A组(P<0.05);B组的Th2细胞水平为2.76%±0.24%,显著高于A组(P<0.05);B组的Th1/Th2为2.23%±0.09,显著低于A组(P<0.05).Th细胞经不同水平IL-8作用后,细胞内p-STAT3、JAK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0 ng/ml的IL-8刺激Th细胞后,细胞内p-STAT3、JAK蛋白水平均低于10 ng/ml的IL-8作用后的水平(P<0.05).IL-8水平对Th细胞中STAT3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IL-8可通过STAT3信号通路干扰Th1/Th2平衡,对ALL患者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作者:葛冰磊;金纪伟;刘从瑶;尹敢;肖丹;洪学军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机体在不同凝血状态下(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血栓弹力图实验(thromboelastography,TEG)与凝血4项、血小板数值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2种方法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对于临床应用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409例进行TEG、凝血4项和血常规检测的病人临床资料,将TEG的主要参数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参数(K)、弹力图大切角(An-gle)和弹力图大振幅(MA)与凝血常规检测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进行不同凝血情况下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进行Kappa一致性分析和配对卡方检验,同时对2种方法指导的临床用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R值与PT呈正相关,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相关系数分别为r=0.376、r=0.316和r=0.276(P <0.05);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相关系数两两比较无差别(P>0.05);一致性分别为0.208、0.227和0.131.R值和APTT呈正相关,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相关系数分别为r=0.418、r=0.258和r=0.458(P <0.05);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低凝和正常凝血相关系数无差别(P>0.05),其他两两比较有差别(P<0.05);一致性分别为0.338、0.291和0.161,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0.05).K值与Fib呈负相关,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分别为r=-0.611、r=-0.411和r=-0.311(P<0.05);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均有差别(P<0.05);一致性分别为0.432、0.481和0.323,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0.05).K值与Plt呈负相关,在3种凝血状态下相关系数分析为r=-0.278、r=-0.238和r=-0.278;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均无差别(P>0.05);一致性分别为0.401、0.312和0.279,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0.05).Angle角与Fib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分别为r=0.638、r=0.538和r=0.438(P <0.05),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均有差别(P<0.05);一致性分别为0.323、0.357和0.288,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0.05).MA与Fib呈正相关,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分别为r=0.351、r=0.381和r=0.211 (P<0.05),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低凝和高凝血相关系数无差别(P>0.05),其他两两比较有差别(P<0.05);一致性分别为0.510、0.467和0.427,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0.05).MA与Plt数呈正相关,在低凝、高凝和正常凝血状态下相关系数分别为r=0.478、r=0.515和r=0.378;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均有差别(P<0.05);一致性分别为0.581、0.461和0.350,一致性总体有差异(P<0.05).结论:TEG与凝血试验及Plt检测结果相关;在不同情况下,常规凝血4项、Plt数与TEG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有差别.因此建议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可能存在病理状态的高凝和低凝的患者进行TEG检测,这样能动态观测体内凝血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输血,降低病人栓塞和输血风险.
作者:文贤慧;张军华;桂嵘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GF-β 1和IL-10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免疫调控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扩增人脐带来源的MSC,分别用TGF-β 1和IL-10处理72h,提取上清中MSC-EV.应用BCA法测定提取EV的总蛋白含量,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V的形态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EV表面标志物以鉴定MSC-EV.在ConA刺激后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处理方法获得的EV,培养72 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NC的凋亡,以及CD4+CD25+/CD12T调节T(Treg)细胞比例.应用CBA试剂盒和EUSA试剂盒检测培养PBMNC上清以及MSC-EV中IL2,IL4,IL6,IL10,IFN-γ,TNF-α,Th17A和TGF-β1的含量.结果:不同处理后的EV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均呈现特征性杯口状膜样结构,均表达CD9,CD44,CD63及CD81.TGF-β1处理后MSC-EV促PBMNC凋亡的能力明显增强(P<0.01),不同处理后EV均可以提高Treg细胞比例.MSC-EV可以提高PBMNC培养上清中IL-10的含量,TGF-β 1处理MSC-EV共培养后的PBMNC上清TGF-β 1含量较未处理组明显降低(P<0.05).TGF-β 1处理后的MSC-EV样本IL-6含量显著升高,TGF-β1含量降低.结论:TGF-β1处理后MSC-EV的免疫调控功能发生改变,其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阐明.
作者:马聪;张青宜;郭子宽;王恒湘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成人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化疗、局部放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大量研究表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用于初治的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一线巩固治疗和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挽救治疗,不少学者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初治年轻高危和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并对改善移植效果的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移植患者获益.
作者:王希;夏冰;张翼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国产地西他滨联合预激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吡柔比星(THP)+阿糖胞苷(Ara-C)](CTG方案)治疗中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近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中老年MDS转化AML患者共76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CTG治疗和地西他滨联合CTG治疗(联合治疗组)2组,CTG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4个疗程治疗,随后进行来那度胺维持治疗.比较2组的近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探讨影响联合治疗的不良预后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始血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疾病诊断分型、染色体核型及FLT3-ITD基因突变等基础临床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联合治疗组的近期疗效优于CTG治疗组(ORR:72.5%vs50%)(P<0.05),而骨髓抑制程度、严重感染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及肝损害方面,2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2年时间,联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优于CTG治疗组(19.9vs11.0个月)(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不佳(RR=3.926,P=0.015)、FLT3-ITD基因突变(RR=4.347,P=0.004)是影响联合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国产地西他滨联合预激化疗治疗中老年MDS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预激化疗,而不良反应并未显著增加,其中近期疗效及FLT3-ITD基因突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章坤;赖应昌;李坤;何继祥;姜义荣;刘树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的主要成分之一,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其甚至可决定肿瘤细胞的命运.鉴于CAF在推动肿瘤进展方面的关键作用,因而CAF近已经成为多种肿瘤的治疗靶点,但在血液系统肿瘤中CAF相关研究尚少.新近研究发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多发性骨髓瘤(MM)、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多种血液恶性肿瘤的耐药、复发及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CAF密切相关,靶向CAF可有效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进而提高疗效,因而有望成为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成云;许娜;刘晓力;周璇;李艳菊;王季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 NOD/SCID小鼠的细胞周期及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对48只NOD/SCID小鼠于尾静脉注射5×106 Nalm-6细胞,建立ALL NOD/SCID小鼠模型,模型15d后将ALL 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环磷酰胺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μg/kg)及槲皮素组(腹腔注射槲皮素3 mg/kg),治疗21d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alm-6细胞在G1、G2、M和S周期细胞百分率;计数治疗前后全血B淋巴细胞、Nalm-6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及白细胞总数;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治疗前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P-选择素(P-selectin)蛋白表达.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槲皮素组ICAM-1、VCAM-1和P-selectin蛋白表达降低.血象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而B淋巴细胞、白细胞和Nalm-6细胞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增殖比例减少,S期和G2-M增多(P<0.05).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ICAM-1蛋白表达而降低细胞间的粘附性,并将Nalm-6细胞阻滞在S期和G2-M期,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黎;戴红卫;郑君;周娇;陈德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祖细胞(HSC/HPC)的影响.方法: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增殖形成拟胚体;拟胚体体外诱导分化,分为EB组、实验对照组、VEGF、DAPT组、VEGF-DAPT组.流式细胞术检测HSC/HPC表型CD 117+CD34+Sca1+;RT-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结果:VEGF组诱导形成的HSC/HPC数目较对照组及EB组明显增多(P<0.05),提示VEGF促进ESC分化为HSC/HPC;DAPT组诱导分化的HSC/HPC数目较对照组及EB组增多(P<0.05),提示Notch信号通路阻断剂DAPT促进ESC分化为HSC/HPC;VEGF-DAPT组HSC/HPC较VEGF组HSC/HPC和DAPT组增多(P<0.05),提示DAPT、VEGF对促进ESC分化为HSC/HPC有协同作用.结论:Notch信号通路在VEGF促ESC分化为HSC/HP中起抑制作用.
作者:宋波;陈日玲;廖凤玲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