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晋;陈志忠;王志红;魏天南;吴文冰;陈为民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接受了非血缘脐血移植(unrelated 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治疗WAS患儿的临床资料.5例患儿均为男性,中位年龄268 d(3 d-695 d),其中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6/6位点相合脐带血移植患儿2例,接受HLA5/6位点相合脐带血移植患儿3例.5例患儿采用强化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环孢素联合短程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将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恢复时间及移植后嵌合状态作为造血重建的依据.结果:5例患儿均获得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5.8 d(11-25 d),血小板计数>20×109/L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0.4天(12-30 d).移植后30 d检测供受者嵌合体状态显示4例为完全嵌合型,1例为混合嵌合型.2例患儿发生植入前综合征,3例患儿发生Ⅰ-Ⅲ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患儿合并肺部感染及巨细胞病毒感染,无患儿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患儿于移植后22 d死亡,其余4例患儿持续无病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12.3个月(5个月-27个月).结论:非血缘脐血移植是根治Wiskott-Aldrich综合征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宋慧慧;余正平;何文多;丁家华;陈宝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序贯化疗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的疗效.方法:7例患者采用长春新碱+多柔吡星+地塞米松(VAD)、马法兰+强的松(MP)序贯化疗(A组).B组14例新诊断患者采用硼替佐米+吡柔吡星+地塞米松(VT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VD)方案进行序贯化疗.4-6个疗程后,采用化疗(环磷酰胺+足叶乙甙)+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预处理方案分别为大剂量马法兰(A组)或硼替佐米+马法兰(B组),行auto-PBHSCT.移植后分别以重组人干扰素-α(A组)和沙利度胺(B组)维持治疗.结果:A组完全缓解(CR)2例(2/7,28.6%),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例(1/7,14.3%),部分缓解(PR)4例(4/7,57.1%),B组CR9例(9/14,64.3%),VGPR3例(3/14,21.4%),PR2例(2/14,14.3%),2组间疗效(CR+ VGPR)差异显著(P<0.05).移植后2组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2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11-16)和14(11-18)d,白细胞≥4.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6(15-19)和18(16-20)d,血小板≥5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1(18-25)和21(17-25)d.21-28 d骨髓检查示完全缓解骨髓像.A组的7例患者在移植后6-47个月复发,4例终死亡,3例失访,中位无进展生存(PFS)36(6-47)个月,中位总生存(OS)37(7-50)个月.B组有2例分别在移植后5和17个月复发后死亡,1例12个月复发后失访,1例移植后46月复发,后行第2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达到CR,目前病情累计CR 105个月,余10例持续缓解,中位PFS为45.5(4-105)个月,中位OS为45.5(4-105)个月.2组间移植后PFS和OS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MM患者应用硼替佐米为主方案化疗后进行auto-PBHSCT,移植后给予沙利度胺维持治疗可延长患者PFS和OS时间.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吴涛;徐淑芬;张茜;周进茂;陈燕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兴起,可以实现对基因组中特定的基因进行编辑,使基因突变性疾病的治愈成为可能.在众多基因编辑技术中,CRISPR/Cas9系统因其操作简便性、靶向特异性、经济性等特点备受关注,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以及生命科学的领域研究中.本文就此系统结构、作用机制以及在血友病、β-地中海贫血、慢性髓系白血病等血液病中基因治疗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婉影;高清平;刘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ARMS-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法对提高淋巴瘤患者MYD88基因L265P突变的检测灵敏度和定量检测突变比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ARMS-PCR方法对淋巴瘤患者MYD88基因进行扩增,使用ABI3730测序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L265P的突变比例;同时采用基因组DNA直接测序法对MYD88基因5号外显子开放阅读框区域进行双向测序.结果:经过对梯度稀释的质粒标准品的检测,ARMS-PCR结合毛细管电泳和直接测序法检测L265P突变的灵敏度分别为0.2%和5%,对184例既往淋巴瘤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13.59%和8.28% (p <0.001).而前者更可以对突变比例进行定量,拟合优度(R2 =0.979)和可重复性(CV=2.86%、1.94%、5.49%)均较为理想.结论:ARMS-PCR结合毛细管电泳可以对淋巴瘤患者MYD88基因L265P突变进行定量检测,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传统的直接测序法,因而可作为对后者的补充,可以有效地进行早期诊断和监测微小残留.
作者:丁子轩;刘红;解珺丹;姚红;马亮;邱桥成;沈宏杰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 PD)活性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1967年WHO推荐的Zinkham法检测74例AL(ALL 50例,AML 24例)患儿外周血中G6PD活性,分析其活性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70例正常健康体检儿童外周血中G6PD活性作为对照.结果:ALL和AML组的G6PD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P=0.000),ALL组与AML之间G6PD活性无统计学差异;AL患儿细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无感染组(无细菌和真菌感染),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2,P=0.001,P=0.001),真菌感染组再分别与细菌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19);AL患儿的G6PD活性与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线性相关(P=0.000,P=0.001,r=0.465,r=0.434);G6PD活性缺乏组中位生存时间高于G6PD活性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149).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G6P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健康儿童,与患儿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线性相关,G6PD活性降低易罹患真菌感染,且感染更严重.
作者:苏琼;黄成双;吴柳松;罗茜;田润梅;陈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 NOD/SCID小鼠的细胞周期及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对48只NOD/SCID小鼠于尾静脉注射5×106 Nalm-6细胞,建立ALL NOD/SCID小鼠模型,模型15d后将ALL 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环磷酰胺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μg/kg)及槲皮素组(腹腔注射槲皮素3 mg/kg),治疗21d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alm-6细胞在G1、G2、M和S周期细胞百分率;计数治疗前后全血B淋巴细胞、Nalm-6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及白细胞总数;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治疗前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和P-选择素(P-selectin)蛋白表达.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槲皮素组ICAM-1、VCAM-1和P-selectin蛋白表达降低.血象显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而B淋巴细胞、白细胞和Nalm-6细胞明显降低;G0/G1期细胞增殖比例减少,S期和G2-M增多(P<0.05).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ICAM-1蛋白表达而降低细胞间的粘附性,并将Nalm-6细胞阻滞在S期和G2-M期,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黎;戴红卫;郑君;周娇;陈德森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免疫介导血细胞减少症是常见的非骨髓造血异常所致的血细胞减少性痰病,在一线治疗无效情况下,患者生存质量大幅降低.雷帕霉素具有明确的抑制mTOR靶蛋白机制,可以上调调节性T细胞及其诱导特定细胞凋亡,通过调节淋巴细胞亚群从而对各类免疫介导血细胞减少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疗效.因此,本文就雷帕霉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症(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ALPS)等免疫相关血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谷昊;吴润晖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miRNA-132、miRNA-125b、miRNA-143和miRNA-145表达与自噬和凋亡的关系.方法:选取人骨髓瘤细胞株U266及正常CD138+浆细胞为研究对象,临床研究对象分为骨髓瘤组45例,健康对照组40例.实时定量PCR测定细胞中miRNA-132、miRNA-125b、miRNA-143和miRNA-145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测定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P62、Beclin-1)表达量,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7、BCL-2、BAX)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分析mi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相关指标包括M蛋白、血红蛋白、β 2-MG、乳酸脱氢酶、白蛋白、肌酐、血清钙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浆细胞对比,骨髓瘤细胞的miRNA-132和miRNA-125b表达显著增加(P<0.05),miRNA-143,miRNA-145表达显著降低(P<0.05);LC3-Ⅱ/LC3-Ⅰ显著增加(P<0.05),Beclin-1表达显著增加(P<0.05),P62表达显著降低(P<0.05);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7表达显著降低(P<0.05),BCL-2表达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阳离子脂质体转染miRNA-125b mimic和miRNA-143 inhibitor后,正常浆细胞LC3-Ⅱ/LC3-Ⅰ显著增高(P<0.05),Beclin-1表达显著增高(P<0.05),P62表达也显著增加(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上述反应体系加入自噬抑制剂3-MA后,细胞凋亡率则无明显改变(P>0.05).miRNA-132、miRNA-125b、miRNA-143和miRNA-145表达在不同DS与ISS分期组,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正常核型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miRNA-125b和miRNA-143与β2-MG、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iRNA-132、miRNA-125b、miRNA-143和miRNA-145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密切相关,miRNA-125b过表达和miRNA-143表达下调通过上调自噬水平抑制骨髓瘤细胞凋亡.
作者:尚晋;陈志忠;王志红;魏天南;吴文冰;陈为民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索离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活力维持的相关措施,为超远距离转运非血缘HSC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PBHSC)采集物按不同分组要求给予相应处理后,于4℃冰箱保存,并分别于0、24、48和72 h检测CD34+细胞比例、相对细胞活性、相对细胞增殖率、相对集落形成率、氧分压以及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另设未经处理的PBHSC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CD34+细胞比例在72 h内未检测到变化.对照组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相对细胞活性、相对细胞增殖率和相对集落形成率均逐渐下降(r=-0.796、r=-0.883和r=-0.815).血浆稀释、抗氧化剂和充氧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对细胞活性和相对细胞增殖率,但充氧可降低相对集落形成率.2种或3种因素联合显示出更强的保护作用.细胞内ROS水平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充氧在提高氧分压的同时,也增加细胞内ROS水平,加入抗氧化剂可降低ROS水平.结论:CD34+细胞百分比不能作为细胞活力观察指标.血浆稀释、充氧和抗氧化剂可提高PBHSC存活和活力,但充氧可增加细胞内ROS水平,不利于PBHSC集落形成能力维持.多因素联合可更好地维持细胞活力.
作者:刘佳欣;马巍娜;谭奕;梁永清;尹文杰;岑坚;黄友章;沈建良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D19-CAR 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细胞在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采用CD19-CAR T细胞治疗的难治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结果:共有10例患者被纳入本分析,均符合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均为CD19+.接受CD19-CAR T细胞治疗后28 d的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70% (7/10),其中6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60%),1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10%);90 d CR率为30%.结论:CD19-CAR T 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效,不良反应可控.
作者:包芳;胡凯;万伟;田磊;景红梅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CD180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探讨CD180在B-CLPD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FCM检测178例B-CLPD病人骨髓中异常B淋巴细胞表面CD180的MFI.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分析各类型B-CLPD中CD180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亚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①除脾脏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L)外,各类型B-CLPD中CD180的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②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中CD180 MFI明显低于其余类型B-CLPD;③CD180在毛细胞白血病(HCL)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边缘区淋巴瘤(MZ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④在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毛细胞白血病(HCL)、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HCLv)以及SDRPL等原发于脾脏的淋巴瘤中,有绒毛组和无绒毛组CD180表达强度有显著差异.结论:利用多参数FCM,检测CD180和其他免疫标志表达水平,有助于区分B-CLPD不同亚型.
作者:吴婧;盛燕;眭竫旎;翁香琴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6(Histone deacetylase 6,HDAC6)对人白血病细胞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siRNA干扰技术抑制HDAC6基因的表达;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白血病细胞中HDAC6和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Hoechest染色检测K562细胞的凋亡及形态改变.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的外周单核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株比较,白血病细胞系的HDAC6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0.05);流式细胞术和Hoechest染色显示,干扰HDAC6基因后K562细胞凋亡率增加,且呈凋亡形态发生改变;Western blot显示,干扰HDAC6能增加Bax/Bcl-2的比例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并激活MAPK、ATK、ERK信号通路.结论:干扰HDAC6促进人白血病细胞K562细胞的凋亡,其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激活MAPK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刘泽洪;郭兵;秦观海;袁英;王渝东;周一刃;宋世卿;侯彦华 刊期: 2018年第06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成人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化疗、局部放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大量研究表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可用于初治的年轻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一线巩固治疗和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挽救治疗,不少学者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初治年轻高危和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并对改善移植效果的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从而使移植患者获益.
作者:王希;夏冰;张翼鷟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钝性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给予常规组常规纵向法扩皮,给予钝性组钝性分离法扩皮.结果:钝性组置管后24 h穿刺点出血量、渗液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钝性组置管后1、3、5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钝性组和常规组扩皮、送鞘一次性成功率基本相同(P>0.05).结论:与纵向法比较,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中具有相当的扩皮、送鞘效果,但其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置管创伤及渗液,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娟;王惠;于友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发展一种通过三维形态学参数评价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新方法.方法:将采集的12名健康志愿者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均分为二份,一份加入20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份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血小板进行洗涤纯化.将纯化血小板加入Ⅰ型胶原蛋白修饰的反应池中在静态条件下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通过形状测量激光显微系统观察分析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三维形态.同时,通过光透射浊度法(LTA)分析血小板功能.结果:本技术可在无标记情况下获取血小板聚集体的形貌、高度及三维形态图像数据,并可量化血小板聚集体的体积参数;ASA处理能明显改变血小板聚集体的三维形态学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显著降低(t=8.97,P<0.01),而横截面积改变不显著(t=1.9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截断值为1 395 μm3时鉴别ASA抑制功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75%,其准确度和灵敏度均优于LTA方法测试的聚集度参数.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SA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三维形态学分析方法将为后续研究和临床评价ASA抗血小板聚集效应提供新的分析策略.
作者:刘娟;丁玲;何翠;陈丹;邓素容;李远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JAK2/STAT3 mRNA信号转导通路的基因表达,探讨JAK2/STAT3 mRNA变化与CIT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设立CITP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用RT-PCR、琼脂糖电泳等方法检测CITP组及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中JAK2/STAT3 mRN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经PCR及RT-PCR实验证实,JAK2/STAT3 mRNA表达有清晰条带,熔解曲线峰值单一,CITP组JAK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4);STAT3 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这表明CITP患者的JAK2/STAT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CITP组中JAK2/STAT3 mRNA均有表达,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其升高与患儿CITP发生有关.
作者:宋丽;杜宁超;李富荣;刘仿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白血病干细胞(LSC)相关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特点,探讨LSC特异性抗原与AML的类型、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除外M3)患者61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FCM进行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及Tim-3、CD96、CD123检测,患者分为阳性组与表达阴性组,分析LSC抗原表达水平及与高白细胞计数、染色体、疗效的关系.结果:61例初诊AML(除外M3)患者中,Tim-3、CD96、CD123表达率分别为52.45%、44.26%、55.73%;在各亚型中的表达率与总体病例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3、CD96、CD123表达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白细胞计数,但与表达阴性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3、CD96表达阳性的患者中检测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比例较高,与表达阴性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23表达阳性与阴性的患者中检测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比例相差不大(P>0.05).2个化疗疗程后Tim-3、CD96、CD123表达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Tim-3、CD96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总生存(OS)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23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OS期相差不大.结论:Tim-3、CD96、CD123在初诊AML(除外M3)各亚型中的表达水平与总体病例表达水平相差不大;Tim-3、CD96、CD123表达阳性的患者容易出现高白细胞计数,且2个化疗疗程后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Tim-3、CD96表达阳性患者中检测出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比例高,同时其总生存期也短于阴性患者.
作者:姚丹丹;韩碧清;姜永芳;张延清;金英兰;戴海滨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erum transferrin receptor,sTFR)的表达变化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急性白血病患儿纳入AL组,并募集同期体检健康儿童40例纳入对照组.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血清转铁蛋白受体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KG-1a和TCHu147细胞的TFR基因经RNA干扰技术沉默后,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TFR基因对KG-1a细胞和TCHu147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经siRNA干扰后相关细胞周期蛋白水平.结果:AL组sTF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白血病细胞中TFR的mRNA水平及TFR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sTFR水平与AL患儿的白细胞数、白血病细胞比例、白血病细胞绝对数、铁调素(Hepc)和危险等级等指标密切相关(P<0.05).经TFR siRNA干扰后的KG-1a和TCHu147细胞增殖能力则受到明显抑制(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转染TFR siRNA后,KG-1a和TCHu147细胞的G0/G1期比例分别为(62.51±5.39)%、(63.37±4.27)%,与对照组(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KG-1a和TCHu147细胞的G2/M期的比例为(5.74±1.34)%、(7.37±1.56)%,与对照组(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TFR siRNA转染后的KG-1a和TCHu147细胞中CyclinE和CDK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TFR siRNA转染后的KG-1a和TCHu147细胞中P27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结论:AL患儿外周血白血病细胞可合成较多的TFR蛋白,转运至细胞外后导致sTFR水平上升,通过下调TFR基因的表达能有效干扰白血病细胞分裂.
作者:陈社安;张文斌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国产地西他滨联合预激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吡柔比星(THP)+阿糖胞苷(Ara-C)](CTG方案)治疗中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近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中老年MDS转化AML患者共76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CTG治疗和地西他滨联合CTG治疗(联合治疗组)2组,CTG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4个疗程治疗,随后进行来那度胺维持治疗.比较2组的近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探讨影响联合治疗的不良预后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始血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疾病诊断分型、染色体核型及FLT3-ITD基因突变等基础临床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联合治疗组的近期疗效优于CTG治疗组(ORR:72.5%vs50%)(P<0.05),而骨髓抑制程度、严重感染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及肝损害方面,2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2年时间,联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优于CTG治疗组(19.9vs11.0个月)(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不佳(RR=3.926,P=0.015)、FLT3-ITD基因突变(RR=4.347,P=0.004)是影响联合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国产地西他滨联合预激化疗治疗中老年MDS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预激化疗,而不良反应并未显著增加,其中近期疗效及FLT3-ITD基因突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章坤;赖应昌;李坤;何继祥;姜义荣;刘树阳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下调miR-125b是否能逆转人白血病多柔比星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性,为白血病耐药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白血病非耐药细胞株HL-60和K562及对应多柔比星耐药细胞株HL-60/DOX和K562/DOX中miR-125b的表达情况;采用电穿孔转染法上调或者抑制HL-60/DOX细胞中miR-125b的表达水平,随后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多柔比星处理后细胞的存活情况,绘制细胞增殖抑制率曲线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与非耐药细胞株HL-60和K562相比,耐药细胞株HL-60/DOX和K562/DOX中miR-125b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miR-125b在HL-60/DOX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比HL-60细胞中高15倍,其在K562/DOX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比K562细胞中高5倍.在耐药细胞系HL-60/DOX中过表达或抑制miR-125b的表达发现,转染miR-125b模拟物的细胞较对照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降低(P<0.01),而转染miR-125b抑制剂的细胞较对照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miR-125b在白血病多柔比星耐药细胞株HL-60/DOX和K562/DOX中高表达.下调miR-125b的表达可逆转HL-60/DOX细胞对多柔比星的耐药性.
作者:邓益民;罗霭玲;李广芬;蔡蔓斯;徐令;颜慕霞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