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CIK细胞联合IL-2治疗老年B细胞恶性淋巴瘤的价值探讨

吴艺;石琳;冯磊;吕殿亮

关键词:CIK细胞, rhIL-2, B细胞恶性淋巴瘤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联合重组人白介素-2(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rhIL-2)治疗老年B细胞恶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对本院血液科收治的85例老年B细胞恶性淋巴瘤患者实施自体CIK细胞联合rhⅡ-2治疗(CIK+ IL-2组),选取同时期未接受自体CIK细胞联合rhIL-2治疗老年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CIK+ IL-2组和对照组按淋巴瘤类型分为4亚组:A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C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D组:霍奇金淋巴瘤(hL).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β2微球蛋白水平和生存质量变化情况以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CIK+ IL-2组4亚组患者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β2微球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K+ IL-2组4亚组患者经8个疗程治疗后除1例死亡外,其余CRu、PR患者疗效均转变为CR,各亚组间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亚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自体CIK联合IL-2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2.36±5.38(8-76)个月,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15±3.62(7-55)个月(P<0.05).结论:自体CIK细胞联合rhIL-2治疗老年B细胞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伴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以骨髓中单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为特征.部分患者在就诊时或在诊治过程中发现髓外软组织浆细胞瘤(EMP),称为并发髓外病变(EMD)的MM,对其运用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本文重点就伴EMD的MM在浸润形式,部位及机制,临床特点,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路;张翼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两种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与减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5年7月收治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患者15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A、B2个组,每组病例数各75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与减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率、治疗前后NRS评分、IL-6、CR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IL-6及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恶心呕吐、带状疱疹及乏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常规剂量与减低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双膦酸盐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在缓解疼痛和控制病情进展方面效果接近;低剂量硼替佐米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不良反应作用的发生风险.

    作者:梁波;尹俊杰;王中良;展新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Hsp90选择性抑制剂17-AAG诱导白血病细胞株凋亡的基因谱研究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17-AAG对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NB4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CCK-8比色法观察17-AAG对HL-60和NB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Annexin V/PI标记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的表达水平及其活化状态,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17-AAG处理后NB4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变化.结果:17-AAG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Annexin V测定、细胞周期分析和Caspase-3、PARP1的活化均表明17-AAG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17-AAG处理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有56个基因显著上调,23个基因显著下调.结论:17-AAG可诱导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增殖.17-AAG处理白血病细胞后凋亡相关基因发生明显变化,激活凋亡信号通路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王娜娜;李之珩;陶燕芳;徐利晓;潘健;胡绍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国西北高原汉族人群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HLA基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发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寻找AA易感基因.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分型技术,对西北高原汉族人群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83名健康无血缘关系对照者进行HLA-A*/-B*-DRB1*基因多态性检测,并对HLA基因分布频率和优势比(OR)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患者组基因频率HLA-A* 0201 (45.0% vs 33.1%)、B* 1501(11.0% vs5.5%)、B*5501(9.0% vs 4.1%)和DRB1* 0901(19.0% vs 10.8%)显著增高,优势比(OR)为1.657、2.138、2.314和1.932,x2为4.882、3.876、3.863和4.473 (P< 0.05).AA组A*0301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0%vs 10.7%),其OR为0.349,x2为4.154(P <0.05),HLA-A* 0201男性基因频率低于女性(38.2% vs 59.4%),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LA-A* 0201、B* 1501、B*5501和DRB1* 0901基因和AA存在正相关,A*0301和AA存在负相关,其中HLA-A*0201还具有性别差异性.

    作者:杨柯;郭晓宇;韩潇;欧剑锋;白海;王存邦;潘耀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83例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进一步总结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疗效.方法:比较83例单倍体移植和本移植中心同期73例同胞全相合移植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移植后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倍体移植组与全相合移植组在造血重建、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移植后复发及移植相关死亡率(TRM)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别;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的疾病状态、移植后复发及出现Ⅲ-Ⅳ度急性GVHD是影响移植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分别为3.1 (95% CI,1.7-5.4),3.5 (95% CI,2.0-6.2)和2.5 (1.4-4.6) (P<0.05).结论:应用现有的移植体系进行单倍体移植的疗效与同胞全相合移植相当,移植前的疾病状态及移植后是否出现重度急性GVHD对移植后患者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萌;董玉君;邱志祥;刘微;任汉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发性骨髓瘤基于表观遗传学的生物学作用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从而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为特征的恶性肿瘤.MM生物学的复杂性基于错乱的肿瘤途径,除了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核心作用外,表观遗传学畸变也被证明参与了MM发生发展.MM表观遗传学信息主要集中在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等过程,并产生异常信号途径而调控MM细胞周期和凋亡.本文对MM的发生发展、临床诊断及治疗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彬彬;吴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30例结外病变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结外病变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预后、远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新诊断的30例结外病变HL.结果:27例患者处于疾病晚期,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为混合细胞型和结节硬化型,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依次为肺、骨、肝脏和胃肠道,其比例分别为40%、36.6%、10%、10%.大多数患者结外病变累及1个部位,临床表现多与受累器官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IPS评分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5年OS率仅与IPS评分有关.20例患者接受化疗,对10例患者行放化疗联合治疗.初始治疗选择ABVD方案,总反应率为93.3%(CR+ PR),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5年OS率为89.3%,DFS率为78.9%.3例患者出现远期并发症,分别为髂骨尤文氏肉瘤、乳腺增生、糖尿病,5例患者生育,无患者出现肺部间质病变、肺癌、心血管疾病,无患者因治疗相关并发症而死亡.结论:结外病变HL治疗策略应与普通HL一样.

    作者:李艳芬;赵瑜;薄剑;周颖;马超;王全顺;于力;刘代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固有样淋巴细胞频数分布规律的研究

    目的:探讨3种固有样淋巴细胞iNKT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百分率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六色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NKT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及适应性T淋巴细胞、B2细胞在5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应用统计软件分析各群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的频数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iNKT细胞在5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百分率为0.18%(0.01%-2.01%),γδT细胞为4.90%(1.45%-20.14%),B1细胞为1.62%(0.20%-3.77%),适应性T细胞为63.52%(33.20%-83.22%),B2细胞为6.64%(3.07%-13.80%).在B淋巴细胞群体中以B2细胞占多数,其百分率为81.43%(57.90%-94.12%),B1细胞相对较少为17.28%(5.28%-41.13%);在T淋巴细胞群体中iNKT细胞、γδT细胞和适应性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0.32%(0.01%-3.6%)、7.55%(3.04%-27.66%)、91.98%(72.22%-96.86%).相关性分析显示,iNKT细胞和γδT细胞间、γδT细胞和适应性T细胞间以及B1细胞和B2细胞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9,P=0.0056;r =0.602 8,P<0.000 1;r=0.4791,P=0.000 4),其余各指标间均无相关性.女性血液中iNKT细胞百分含量为0.29%(0.06%-2.01%),显著高于男性0.12%(0.01%-1.37%)(P<0.05),其余各亚群含量无性别差异.结论: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γδT细胞、B1细胞和iNKT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适应性淋巴细胞,其在外周血中含量依次递减;除iNKT细胞外,其余各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无性别差异.

    作者:姚春艳;魏婷婷;郭路路;单鹏;李柏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骨髓形态差异在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骨髓形态差异在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200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贫血患者,依照临床诊断分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组(megaloblastic anemia,MA)和难治性贫血组(refractory anemia,RA),每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骨髓形态、血象检查及外周血涂片结果、红系巨幼变率及有核红细胞数.结果:MA组患者出现发热、出血、消化系反应、脾大、疲乏无力、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率、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含量与RA组相似,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组患者红系病态、粒系病态、幼稚粒细胞、淋巴样小巨核百分率、PAS阳性率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均明显低于RA组(P<0.05),而红系巨幼变率(90.00%)明显高于RA组(10.00%)(P<0.05),而MA组幼稚红细胞百分率(53.33%)与RA组接近(60.00%).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患者大多数临床表现、外周血涂片结果较为一致,RA组骨髓形态检验在诊断时应重点观察淋巴样小巨核细胞,而在MA组则应强调红系巨幼变的胞体,有核红细胞百分率(PAS)可作为临床诊断参考.

    作者:吴敏;李以贵;聂大年;龙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MicroRNA-382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microRNA-382(miR-382)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更深入的了解miRNA在MSC生物学特性中的调节机制.方法:对贴壁培养的hUC-MSC分别以miR-382 mimics及miR-382 in-hibitor转染,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使用CCK-8检测miR-382转染对hUC-MSC增殖的影响;分别使用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检测miR-382对hUC-MSC成脂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并使用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溶解茜素红检测其吸光度值以定量分析成骨情况,以RT-PCR检测Runx2基因表达情况;使用RT-PCR方法检测miR-382对hUC-MSC分泌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miR-382对hUC-MSC的形态无影响;miR-382不影响hUC-MSC的增殖;miR-382可以抑制hUC-MSC成骨分化而不影响其成脂分化;miR-382可以影响hUC-MSC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如IL-6,IDO1,G-CSF,M-CSF和GM-CSF的表达.结论:miR-382可以抑制hUC-MSC的成骨分化,并对其所分泌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产生影响.

    作者:崔俊杰;池颖;杨欣;申昱妍;王钊;张苏东;张利宁;刘丽;卢士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ITP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Treg细胞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构建ITP小鼠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脾脏中的Treg细胞比例,应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出脾脏CD4+ CD25+T细胞,采用RT-PCR方法测定Treg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p3,Smad7,STAT5和Akt-1)和细胞因子(IL-10,TGF-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P小鼠外周血及脾脏的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P<0.01);同时,Foxp3、IL-10,TGF-β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Smad7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Treg细胞数量及其功能下降可能是ITP免疫功能紊乱的直接原因之一,而Foxp3 mRNA低表达及Smad 7 mRNA高表达可能抑制Treg的增殖和分化,参与ITp的发生.

    作者:张萍;刘红云;刘晓燕;谢双锋;王秀菊;吴裕丹;张国扬;杨鹏凤;常建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恶性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弋矶山医院及省立医院血液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36例)和非感染组(28例),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病原菌进行菌型鉴定,并对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及血清细胞凋亡蛋白表达进行测定.结果:3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经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从感染患者分离出病原菌共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株(66.67%)且以肺炎克雷伯杆菌(19.44%)为主,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中CD4+水平(t=2.637,P<0.01)、CD4+/CD8+比值(t=8.223,P<0.01)、BCL-2蛋白表达(t=5.852,P<0.01)、BCL-2/BAX比值(t=14.56,P<0.01)均显著低于非感染组,而感染组CD8+表达(t=2.285,P<0.01)、CRP水平(t=39.71,P<0.01)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发现,感染组患者CD4+/CD8+比值与BCL-2/BAX比值呈正相关(r =0.341,P<0.05),血清CRP水平与BCL-2/BAX比值呈负相关(r=-0.362,J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术后感染能够促进相关炎症因子和凋亡蛋白表达的上调,病原菌可能也参与细胞凋亡过程.

    作者:苏贵平;戴艳;黄来全;蒋艺枝;耿良权;丁凯阳;黄东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国北京市无偿献血者人巨细胞病毒筛查目标人群的选择

    目的:在北京市无偿献血人群中寻找人巨细胞病毒(HCMV)抗体阴性比例高的群组,为特殊临床用血需求建立数据库.方法:随机抽取2518份国家强制性血液筛查项目检测结果合格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HCMV-IgG抗体检测.对检测结果按献血者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出生地区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北京市合格无偿献血者HCMV-IgG抗体阴性率为10.68% (269/2518);不同性别相比较,HCMV-IgG抗体阴性率男性为11.84%(210/1774),女性为7.93% (59/744);不同年龄段相比较,HCMV-IgG抗体阴性率18-25岁为13.51%(181/1340),26-30岁为8.68%(62/714),31-35岁为5.60% (26/464),随着年龄的增长HCMV-IgG抗体阴性率逐渐降低;不同出生地区相比较,HCMV-IgG抗体阴性率以华北地区京津高18.59%(50/269);不同文化程度相比较,HCMV-IgG抗体阴性率以本科及其以上高13.52%(86/636).结论:在北京市无偿献血人群中进行HCMV抗体筛查时,需优先选择出生于华北京津地区、本科及其以上文化程度、18-25岁男性人群.该群体的建立为HCMV抗体筛查策略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作者:高楠;汪德海;葛红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被公认为是多因子起源的、细胞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传统观念认为,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是IT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氧化应激(OS)、感染、妊娠和药物等因素的异常对其发病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将对其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敏;刘文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艾迪注射液辅助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辅助R-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 C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2月到2010年9月期间在我科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5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给予1组26例患者R-CHOP方案化疗的同时静脉滴注艾迪注射液(Aidi+ R-CHOP组),给予另1组25例患者仅R-CHOP方案化疗(R-CHOP组),3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比较两组近期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质量、sIL-2R水平及远期生存率情况.结果:Aidi+ R-CHOP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R-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i+ R-CHOP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R-CHOP组,而KPS分值显著高于R-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sIL-2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Aidi+ R-CHOP组sIL-2R水平显著低于R-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i+ R-CHOP组3、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均明显高于R-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迪爱迪注射液辅助R-CHOP方案治疗DLBCL可提高近期治疗疗效,增加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其效果较单用R-CHOP方案显著.

    作者:陆国权;周晓红;陈红;檀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Eps8抗原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的预测和鉴定

    目的:寻找并鉴定肿瘤相关抗原Eps8来源的HLA-A* 0201限制性CTL表位,为临床开展基于Eps8表位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在线生物学软件从C-末端酶切位点、MHC-Ⅰ类分子结合力及TAP转运效率3个方面初步预测Eps8抗原的HLA-A* 0201限制性CTL表位,通过肽/MHC分子结合力及肽/MHC分子复合物稳定性实验初步验证预测结果,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nzyme-linked immuospot assay,ELISPOT)方法检测候选表位刺激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分泌IFN-γ的能力,以及LDH细胞毒实验验证其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后在HLA-A* 0201/Kb转基因小鼠中检测候选表位的体内免疫功能.结果:通过在线生物学软件筛选得到4个候选表位.结合力实验结果显示,p360-368具有高结合力,p101-109、p276-284具有中等结合力.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该3个表位的DC50均大于8h.LDH细胞毒实验中p101-109、p276-284、p360-368都能诱导产生特异性CTL,对靶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效应,还能提高效应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在HLA-A* 0201/Kb转基因小鼠体内免疫功能检测中同样证实该Eps8抗原表位能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结论:天然表位p101-109、p276-284、p360-368可能是Eps8抗原HLA-A* 0201限制性CTL表位.

    作者:杜静文;王雨馨;周炜均;姜春俊;谢晓灵;张宏毫;贺艳杰;李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白介素12和γ干扰素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白介素12和γ干扰素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检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初发而且未经治疗的AL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取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患者IL-12和IFN-γ水平,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未治组AL、ALL和ANLL患者血清IL-12和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未治组ALL和ANLL患者血清IL-12和IFN-γ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AL治疗后CR患者血清IL-12和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L治疗后NR患者血清IL-12和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与治疗前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AL-CR、AL-NR的患者治疗前血清IL-12和IFN-γ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AL-CR患者治疗后血清IL-12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AL-NR患者(P<0.05).未治ALL组中各免疫分型之间血清IL-12和IFN-γ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未治AL组患者临床危险度分组之间血清IL-12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未治AL组患者临床危险度分组之间血清IFN-γ水平差异显著(P<0.05).AL未治组患者血清IL-12水平与血清IFN-γ水平之间有相关性(r =0.735,P<0.05).AL-CR组IL-12与IFN-γ二者的血清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292,P>0.05).结论:AL患者IL-12和IFN-γ水平均较低,临床可通过其水平变化辅助AL的诊治.

    作者:王晓成;阎泽君;王晶华;范亚敏;徐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自体CIK细胞联合IL-2治疗老年B细胞恶性淋巴瘤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联合重组人白介素-2(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rhIL-2)治疗老年B细胞恶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对本院血液科收治的85例老年B细胞恶性淋巴瘤患者实施自体CIK细胞联合rhⅡ-2治疗(CIK+ IL-2组),选取同时期未接受自体CIK细胞联合rhIL-2治疗老年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CIK+ IL-2组和对照组按淋巴瘤类型分为4亚组:A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C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D组:霍奇金淋巴瘤(hL).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β2微球蛋白水平和生存质量变化情况以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CIK+ IL-2组4亚组患者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β2微球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K+ IL-2组4亚组患者经8个疗程治疗后除1例死亡外,其余CRu、PR患者疗效均转变为CR,各亚组间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亚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自体CIK联合IL-2治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2.36±5.38(8-76)个月,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15±3.62(7-55)个月(P<0.05).结论:自体CIK细胞联合rhIL-2治疗老年B细胞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吴艺;石琳;冯磊;吕殿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3例H抗原缺失血型的血清学特点及家系调查

    目的:研究济宁地区H抗原缺失血型的血清学特点及家系遗传情况.方法: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3例先证者的ABO、H和Lewis血型,并测定唾液中的血型物质;通过吸收洗脱实验证实红细胞上表达弱A或弱B.结果:3例H抗原缺失血型均为类孟买型(分泌型),2例为Bh,1例为Ah,血清中均检出抗-H或抗-HI.结论:3例H抗原缺失血型均为类孟买型,其中1例先证者父母存在近亲血缘关系.

    作者:耿微;高欢欢;张林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DAPK基因甲基化模式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价值初步研究

    目的:筛选抑癌基因DAPK特异的甲基化模式并评价其作为白血病诊断分型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分析DAPK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在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和HL-60、U937及Jurkat白血病细胞株中甲基化的状态及模式,选择特异的甲基化位点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在白血病细胞株和患者外周血标本中验证DAPK基因异常甲基化模式诊断白血病的效能.结果:DAPK基因CpG岛不同细胞基因组甲基化模式图谱显示,在正常细胞基因组中去甲基化程度高于白血病细胞株,各白血病细胞株甲基化模式存在差异,能找到特异的CpG甲基化位点并应用MSP检测区分HL-60与其它3种细胞,而临床标本中MSP检测可区分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与其他类型白血病,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59.1%、100%和82.7%,没有发现MSP甲基化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结论:DAPK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模式作为白血病诊断分型的潜在肿瘤标志物之一,丰富了白血病诊断的方法,为今后寻找各类肿瘤甲基化标志物提供了思路并奠定了研究基础.

    作者:叶松山;刘先娟;毛秉豫;杨雷;邱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