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赵伟庆;王琦;季枚
目的:分析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26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在分析相关致病因素的条件下,采取有针对性的医治方法,进一步评价医治效果。结果:(1)26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主要致病因素包括:中毒共128例(49.23%)、颅脑疾病所致共54例(20.77%);代谢性疾病所致42例(16.15%)、心源性昏迷所致36例(13.85%)。(2)260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好转出院168例(64.6%),病情稳定留院继续观察72例(27.69%),病情恶化转入外科治疗16例(6.15%),治疗无效病死4例(1.54%)。结论:急诊内科昏迷患者致因诸多,需在分析病因、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医治方法,进一步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作者:张蕾;段淑芬;郭艳玲;刘文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以“降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主题,围绕科室患者特点,并分析影响患者跌倒的原因,设定目标,制订对策,实施,进行效果评价,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跌倒发生率的情况。结果:经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0.55%低于品管圈活动前的3.76%(P <0.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中效果良好,进一步融洽了医患、护患关系,大幅度的降低了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作者:廖翠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护肝药硫普罗宁在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5例初治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5例,抗结核治疗方案均为2HRZE /4HR,治疗组加用硫普罗宁0.2 g,每日3次口服护肝,观察2组患者出现肝损害的比例及损害程度。结果:治疗组出现肝损害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硫普罗宁护肝可减轻抗结核药对肝脏的损伤。
作者:仝秀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总结益气强心汤用于阳虚水停型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救治的阳虚水停型心力衰竭患者共70例,进行分组,治疗组(n =36例,施为益气强心汤进行救治),常规组(n =34例,施以常规药物进行救治),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优于常规组(76.47%,P <0.05)。结论:对阳虚水停型心力衰竭患者施以益气强心汤治疗,临床疗效确切,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陈国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和 CT 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对该院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间接收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诊断,征得患者同意后,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 CT 检查诊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共80例患者均经过实验室病理诊断确诊。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核磁共振和CT 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均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相对高于 CT,因此核磁共振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更高,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作者:钟先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在西医基础课教学过程过程中,为了使得教学得到显著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需要在全新的教育体制的指导下,开展西医基础课教学时,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教学方向。因此,本文针对西医基础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对策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借鉴。
作者:刘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将在该院工作时间超过1年的60名护士选为研究对象,该院于2015年1月开始在护理管理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士满意度。结果:实施前护士满意度为73.3%,明显低于实施后(96.7%,P <0.05)。结论: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管理模式效果优良,护士满意度较高,相应提升工作积极性,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
作者:张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干预对减少婴儿溢乳的效果。方法:将260例婴儿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采用“竖抱、侧卧、斜睡、抚触、补D”综合治疗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结果:干预组溢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体重月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竖抱、侧卧、斜睡、抚触、补 D”综合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婴儿溢乳的发生,促进婴儿生长发育,有利于婴儿健康。
作者:吴娟娟;王效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讨论分析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该院出生的早产儿68例,将68例早产儿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喂养组早产儿34例,一组为益生菌喂养组早产儿34例。常规喂养组早产儿34例进行人工喂养,而益生菌喂养组在此基础上添加益生菌进行喂养。在喂养后的两周,对两组早产儿的消化道的症状以及体重等进行观察研究,并记录相关数据后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益生菌组早产儿出现的呕吐、腹胀、胃潴留等不良症状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早产儿;并且两组早产儿在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的体重逐渐增长,而益生菌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早产儿。结论:在早产儿的喂养过程中增加益生菌能够有效的减少早产儿消化道出血的不良症状,并有效的增加早产儿的体重,改善早产儿的肠道功能。
作者:叶明俊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掌握我院中药饮片处方超剂量的用药情况,给我院中医科用药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门诊中药饮片的处方8550张,对中药饮片处方出现张数、超量用药情况、单张处方出现的药味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用药255种,使用频率高者为白术,常用的中药分类为补气药、芳香化湿药,同时处方用药药味数也偏多。经过对超剂量频率和倍数皆高的仙鹤草、姜半夏、白术进行一年干预,超剂量用药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结论:我院中药饮片处方存在超剂量用药的现象,经过与中医科沟通与干预,用量有所下降,但如何持续有效地控制,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多方努力。
作者:崔丽娜;韩进庭;姜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研讨中医护理干预对急性肾盂肾炎患者预后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84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将84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肾内科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干预,比对两组患者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95.24%)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中医护理对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进行干预,其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作者:韦慧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他巴唑顿服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5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甲亢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他巴唑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剂量他巴唑治疗组(对照组),各4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总有效率95.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有一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5例出现皮疹,2例出现白细胞总数下降,1例出现肝损伤,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剂量他巴唑和常规剂量他巴唑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相近,但小剂量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吕粉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收的高血压肾病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6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肾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叶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应用血清胱抑素 C 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5例 II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排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3组,包括正常尿蛋白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尿蛋白组,选择同期的40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的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和肌酐清除率等指标。结果:血清胱抑素 C 诊断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尿蛋白组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 C(Cys -C)和肌酐清除率(Ccr)等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应用血清胱抑素 C 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蒋定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宫颈糜烂发病因素分析和适合应用在临床上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的宫颈糜烂患者35例,按照1:1比例随机选择3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发病因素。结果:宫颈糜烂组首次性交小于20岁的比例为48.57%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4.28%比例;宫颈糜烂组孕产超过3次的比例为45.71%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1.42%比例;宫颈糜烂组初中以下文化比例为25.72%明显高于健康组的5.72%;宫颈糜烂组使用避孕套的比例为17.14%明显低于健康组的(85.17%,P <0.05)。结论:我院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对宫颈糜烂病例进行分析与防治,尽力做到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降低因宫颈糜烂的发病率。
作者:石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 PDCA 护理模式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综合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中收治的5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目标,并根据干预方式的差异,将50例患者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将其分别名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个小组的患者均为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组则为患者提供 PDCA 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种干预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护理结束后,对照组患者在住院费用、满意程度以及住院时间与研究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的不足,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比较得知,研究组患者肺部啰音与发热以及咳嗽清除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PDCA 护理模式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综合临床效果比较明显,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提高患者的临床指标与满意程度,对其预后质量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王俊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暖宝贴配合生活康复操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经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改进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按术后常规康复指导及功能锻炼,改进组除上述外增加暖宝贴配合生活康复操的应用。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乳腺癌术后患肢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进组术后上肢水肿为8%,对照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进组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达标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暖宝贴配合生活康复操对于病人使用方便,对减轻乳腺癌术后病人患肢疼痛和淋巴水肿有一定作用,并且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作者:刘丹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对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实施耳鼻喉手术(英文简称 ENTS 术)患者予以心理等多方面护理干预,探究护理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之间行 ENTS 术104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依据计算机分配方式将其划分为均等数量两个小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相应实验组,每组划分52例患者,予以对照组常规方式护理,予以实验组心理等多方面护理,对比两组相异方式护理之后患者术后疼痛状况。结果:实验组在心理等多方面护理之后52例患者中48例患者为一级疼痛,4例患者为二级疼痛,无三级疼痛者;对照组在常规方式护理之后52例患者中33例患者为一级疼痛,12例患者为二级疼痛,7例患者为三级疼痛。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差异较为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行 ENTS 术患者实施心理等多方面护理能够将其术后疼痛大大降低,这对于患者恢复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作者:周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合作学习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的模式,它是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框架模式,以小组活动为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实现优秀学生帮扶差生。本文从合作性学习的优点出发,探讨了在基础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组织和开展合作性教学。合作性学习使护理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进步的教学理念,也是现代课堂教学方法的必然趋势。
作者:刘爱钦;何娟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于医院儿科系统病房实施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护理资源整合表现出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06月至2016年06月儿科系统病房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临床有效实施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实施护理资源整合。通过对比护理人员职业生命质量得分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以突出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护理资源整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护理资源整合有效实施后,在护理人员职业生命质量得分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实施前(P <0.05)。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护理资源整合有效实施后,在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自评得分方面,明显优于实施前(P <0.05)。结论:于医院有效实施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护理资源整合,终可以发挥显著的协同效果,可以将护理人员的职业生命质量显著提高,将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终有效避免出现护理差错事故的情况,将护理质量有效改善。
作者:韩志乐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