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
目的:探究降低高危药物数额以外渗引致局部组坏死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使用根源性分析和措施纠正法对1例高危药物引致输液外渗局部坏死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寻找近端原因和根本引致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外静脉输液外渗流程图,制定注意事项,对后续处理方式进行指引,将其应用在输液患者护理中。结果:在整个临床干预过程中,患者无不适现象,恢复良好,干预后顺利出院,痊愈。结论:进行规范化预防输液外渗与外渗后处理指引,强化护士预防高危药物外渗教育力度,加强输液安全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组织坏死现象发生。
作者:唐春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本次主要对输尿管结石应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留置双J导管治疗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留置双J导管治疗的患者80例,并给予术后护理。结果:输尿管上段碎石成功率为94.73%(18/19)例,输尿管中段碎石成功率为92.59%(25/27),输尿管下段碎石成功率为100%(34/34);术后随访2个月,结石排净率为97.50%(78/80)。结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能够有利于患者及早的康复,同时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嘱咐患者积极进行复查有利于患者明确自身身体情况,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且有利于预防结石的复发。
作者:王桂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无痛护理管理体系在骨科护理中的具体应用和应用效果。方法:将280例在该院骨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40例),实验组根据无痛护理管理体系进行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住院时间、住院花费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骨科患者实施无痛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患者舒适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李娟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4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23)和实验组(n=23),对照组采用注射泮托拉唑钠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注射兰索拉唑的治疗方法。治疗一段时间以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6.96%,经比较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34%,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09%,经比较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兰索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明显,对患者的疾病有较好的改善,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作者:郭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药学干预联合系统化处方对促进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在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处方220例进行研究分析,其中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的喹诺酮处方使用未采用药学干预(未干预组),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的喹诺酮处方采用药学干预联合系统化处方评估(联合干预组),比较两组处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结果:联合干预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少,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少,相比未干预组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在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使用中,采用药学干预和系统化处方评估能够提升药物的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保障。
作者:殷红叶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旨在采取合理护理措施以改善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及总结相关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骨科收治8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饮食、抗感染及康复训练指导等护理。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焦虑率和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通过精心护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杨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77例老年CHF患者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7例),分别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和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90.0%)高于对照组(78.4%),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CHF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身心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作者:梁秀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良恶性乳腺病变检查中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该院选取的100例患者首先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按照5分法进行评分,以1~3分为良性肿瘤,4~5分为恶性肿瘤。然后对患者进行手术病理检查,利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方法的结果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准确率为94%,灵敏度94.2%,特异度93.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黄建新;张丹;王岩;刘爱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4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强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25.14±5.61)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46.04±8.67)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护理有助于显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艳芳;任曼曼;周晴;杨丽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在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就是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安全性能够有效地预防水介传染病的发生,对确保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检验水质的时候,针对左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的重要环节进行水质监测,同时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的保证水质检测结果可靠性,进而可以完善和建立起水质质量检测的管理体系。本研究主要分析水质检测当中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和保证,希望所得的内容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谭臻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从该院门诊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选取9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7例,对照组患者48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手段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调查,分析患者的发病特点。结果:9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明显少于女性患者数量,在总发病患者中,20~40岁的患者所占比例高达72.5%,平均病程为(20.15±59.47)月;慢性荨麻疹中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所占比例为51.41%,有皮肤划痕症的患者占40.36%;温度变化、饮酒习惯以及日常饮食和服药等是主要诱因,过敏性疾病在一级亲属中发生率为30.27%。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大都是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及皮肤划痕症为核心,其主要诱发因素在于环境温度变化与日常饮食情况,此外,遗传因素也是造成慢性荨麻疹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谢春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中医综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促排卵效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30例排卵性障碍症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和中医综合组,每组10例患者,分别采用口服西药氯米芬、口服中药与氯米芬、口服中药及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西医组中排卵有5例(50.00%),中西医结合组中排卵有7例(70.00%),中药综合组中排卵有9例(90.00%),比较三组的排卵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促排卵效应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惠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波技术在临床中,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检测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5例颈动脉狭窄症状患者为研究对象,先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彩超(CDFI)这两种超声波技术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随后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的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再利用超声波技术对治疗效果进行检测分析,先后进行狭窄率、血管内径和颅内外血流动力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支架手术前后,对狭窄处内径分别为(84.83±10.09)mm和(14.37±6.61)mm,P<0.001;收缩期大血流速度分别为(84.63±11.43)cm/s和(14.48±8.4)cm/s,P<0.001。结论:CDFI和TCD两种超声波技术的观察结果,都客观地显示了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的治疗效果良好。超声波技术对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的诊断和检测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作者:夏莉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检验在输血中的临床意义及对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输血治疗患者17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检验患者不规则抗体在输血前,并分析检验患者的阳性率、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患者抗体筛查结果。结果: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170例输血患者中,出现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4例(2.35%),其中男1例,女3例。结论:不规则抗体检验在输血中具有较好临床意义,其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从而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
作者:刘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与自主性的教学方式。护理学科是一门包含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将体验式教学用于护理学的教学中,将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护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出发,来探讨将体验式教学用于护理教学的方法和意义,以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与水平。
作者:胡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奥氮平合并小剂量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单一应用奥氮平治疗,联合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均治疗2周,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52.6%,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PANSS评分改善幅度要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应用奥氮平治疗同时加用小剂量的丙戊酸镁缓释片疗效更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改善症状,安全性良好。
作者:沙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于儿童医院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患儿82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1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41例,风险防范式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4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7%,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9%,P<0.05)。结论:在儿童医院护理管理中引入风险防范式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儿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并提高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回顾分析9例乳癌患者紫杉醇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治疗和护理,探讨利多卡因等联合治疗紫杉醇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后,将8例患者皮肤受损部位,予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针刺放血、25%硫酸镁湿敷、水胶体持续外敷。结果:7例患者在13~42 h后渗透组织红肿消退,疼痛消失,皮肤弹性恢复,3~5d穿刺点针眼痊愈,皮肤颜色恢复正常,1例患者因早期处置不当疼痛硬肿3个月经后续治疗痊愈,1例院外患者因发现时已经硬肿坏死,经清创换药治愈。结论:这种联合治疗紫杉醇外渗的方法效果显著,简单易行,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唐洁;黄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分析呼吸内科护理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为呼吸内科护理重症患者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择该院在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0例呼吸内科疾病重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年龄范围都在16岁到62岁,平均年龄32岁。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0例。为对照组患者配合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干预护理。后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痊愈率为7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痊愈率为83%。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呼吸内科护理重症患者采取干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重症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促进其健康生活,增强患者康复效率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作者:原亚琴;张晓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白血病病人进行化疗时的心理状态,分析在白血病病人进行化疗时实施心理干预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该院进行白血病化疗的白血病病人138例,所有病人按照随机数表,一组分为干预护理组,一组分为传统护理组,两组病人均包含69例。138例病人在进行化疗时均需观察研究病人的心理状态,传统护理组69例病人实施传统常规护理措施,而干预护理组69例病人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实施护理措施一段时间后,对病人发放心理调查问卷(回收率100%),分析调查数据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在护理干预后的调查问卷数据对比方面,干预护理组69例病人中,6例病人在人在化疗过程中表现较为抑郁,5例病人在人在化疗过程中表现较为焦虑,2例病人对护理过程较为反感,整体病人在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好心理状态为18.84%;而传统护理组69例病人中,12例病人在人在化疗过程中表现较为紧张,8例病人在人在化疗过程中表现较为焦虑,4例病人对护理过程较为反感,整体病人在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好心理状态为34.78%;以上所有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对传统常规护理而言,分析白血病病人在化疗时出现的不良好心理状态,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可以避免白血病病人在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好心理状态影响化疗过程,其具有良好的护理临床效果,所以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存在临床应用价值,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郭春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