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峰
目的:研究分析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基于门诊挂号单奇偶性将1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缬沙坦胶囊,实验组口服缬沙坦胶囊+螺内酯片,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治疗,实验组24h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肌酐、血清钾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缬沙坦单独治疗方式,缬沙坦+螺内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更明显,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蒋坚锋;陈华;朱激扬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分析尿常规检查在尿路感染患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的40例尿路感染病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成员均进行尿常规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不同类型尿路感染中,白细胞计数比较(P>0.05);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尿路感染的阳性率也各有不同。结论:尿常规检查对尿路感染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结合临床症状及具体实验室检查结果,可鉴别不同类型尿路感染,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刘仕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行无创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5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予以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28例,给予常规护理)和观察组(28例,给予无创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6.4%、护理满意度92.9%同常规组护理总有效率67.9%、护理满意度71.4%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发现常规组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无创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护理质量,值得全面推广。
作者:韦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手足口病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该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719例,其中随机抽取接受治疗的120例手足口患儿的家长作为对象,通过开展专业讲座形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接受健康教育后,所有家属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与教育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家属对基本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进而提高其手足口病防治意识。
作者:雷永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超临界流体色谱由于具备诸多的优点,在制药、食品、化工、化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生物制药、现代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主要对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应用予以简单分析。
作者:刘敏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调查难治性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以72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组,以75例在本院分娩未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高危因素,给予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药物或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子宫收缩乏力,胎盘粘连、残留、植入,软产道损伤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属于危险因素。研究组7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后,71例均明显好转,有效率为98.6%。结论:难治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比较多,医生应在产妇分娩时密切注意,产妇一旦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后,应立即给予患者对症治疗。
作者:马彩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使用 Vero细胞进行大肠埃希菌毒素检测的结果。方法:使用两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1株痢疾志贺杆菌以及10株大肠杆菌,分别向Vero细胞加入痢疾志贺杆菌以及大肠杆菌上清和菌体裂解液,观察并记录两者对于Vero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对于Vero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大肠杆菌培养上清高于菌体,痢疾志贺菌菌体高于上清,使用两种培养基所培养出的大肠杆菌上清对于Vero细胞毒性作用差异不大。结论:可以使用Vero细胞毒性试验法来进行大肠杆菌细胞O157:H7(出血性)毒素的检测。
作者:余晓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调查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及不良反应的知识、态度、行为。方法:该院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对124例儿童进行疫苗接种,自制问卷,对所有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统计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识。结果:124例家长中,有104例认为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轻微的反应是正常情况;28例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了不良反应。结论: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及不良反应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认识不深刻,仍然存在偏差,所以医护人员必须要加强疫苗接种宣传教育,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纠正家长错误的行为,为儿童的健康提供保障。
作者:郑有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和分析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对于儿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住院患儿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细菌感染的患儿67例,病毒感的患儿65例,,对患儿分别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两者联合的方法进行检验,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以及两种感染病原的C反应蛋白平均数值。结果: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两种检测方法相比,C反应蛋白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血常规的阳性检出率;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联合的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两种方法单纯应用的阳性检出率;细菌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数值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的C反应蛋白值(P<0.05)。结论: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联合检验的方法能够使患儿在临床上的阳性检测率更高,能够有效鉴别不同感染类型的患儿,对临床医师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对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接受静脉输液港植入术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一般组20例与干预组20例,一般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干预组患者接受临床早期优质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满意度。结果:一般组患者满意度为75%,干预组为90%,干预组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对因疾病接受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治疗患者而言,为其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大部分患者对于临床服务感到满意。
作者:王斐斐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奥氮平合并小剂量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单一应用奥氮平治疗,联合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均治疗2周,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52.6%,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PANSS评分改善幅度要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应用奥氮平治疗同时加用小剂量的丙戊酸镁缓释片疗效更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改善症状,安全性良好。
作者:沙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剖析原发性高血压用中医食疗护理法的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我科接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计118例。按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将118例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组均59例。两组都予以常规护理,甲组同时加用中医食疗护理法。观察两组血压控制效果,比较疗效与患者满意率。结果:甲组血压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乙组(P<0.05)。甲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2.5%,乙组为79.66%。甲组明显高于乙组(P<0.05)。甲组的患者满意率为93.22%,乙组为76.27%。甲组明显比乙组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用中医食疗法,疗效好,血压改善明显,护理质量高。
作者:马爱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发生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60例,分析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发病年龄阶段为>60岁(21.7%)。不良反应发生时间46例(76.7%)发生在用药当天,31例(51.7%)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出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共涉及6类,其中理血剂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多(45.0%)。共累及6个系统,其中以皮肤附件与消化系统损害为常见。均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50例(83.3%)治愈、10例(16.7%)好转,无后遗症与死亡病例。结论:为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应在使用过程中规范合理用药、加强预防与监测。
作者:刘玉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从该院门诊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选取9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7例,对照组患者48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手段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调查,分析患者的发病特点。结果:9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明显少于女性患者数量,在总发病患者中,20~40岁的患者所占比例高达72.5%,平均病程为(20.15±59.47)月;慢性荨麻疹中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所占比例为51.41%,有皮肤划痕症的患者占40.36%;温度变化、饮酒习惯以及日常饮食和服药等是主要诱因,过敏性疾病在一级亲属中发生率为30.27%。结论: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大都是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及皮肤划痕症为核心,其主要诱发因素在于环境温度变化与日常饮食情况,此外,遗传因素也是造成慢性荨麻疹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谢春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采用口服避孕药物及来曲唑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PCOS患者26例,予以避孕药物口服联合来曲唑联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排卵期及黄体期的E2、LH及P水平均较卵泡期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患者的排卵率为88.46%,宫内妊娠率为57.69%。结论:PCOS采用口服避孕药物及来曲唑联合治疗能够有效调节内分泌功能,促进卵泡发育,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小菲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进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CBT治疗抑郁症程序的简单回顾,阐述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可行性和重要性。
作者:张启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本次主要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进行探讨,明确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给予有效的解决措施。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行开腹手术患者204例,其中有15例患者出现感染,以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标准对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进行有效判定,并对切口感染的原因的发生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与患者自身因素以及医源性因素均具有关系。结论:对于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应当对引发其导切口部感染的情况进行仔细分析,然后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陆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血清白蛋白(ALB)对晚期早产儿感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82例合并感染的晚期早产儿(孕34~36周)根据血清ALB水平分为A组(<25 g/L)、B组(25~30 g/L)和C组(>30 g/L),评价生化指标、NCIS及转归。结果:三组PA、PLT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单项危重病例、脏器损伤≥4个和机械通气例数多于B组和C组(P<0.05),转归情况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血清ALB与与晚期早产儿感染预后关系密切,晚期早产儿血清ALB水平越低,其主要生化指标、NCIS等越趋于恶化,提示预后较差。
作者:马秋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应用于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住院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29%(33/35),显著高与对照组的80.00%(28/35)(P<0.05);观察组患儿肺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7/35)(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护理中开展针对性护理能够巩固临床疗效,促进患儿病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凤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碘伏涂擦在门诊伤口换药中的临床具体效果,选择一项合适的在门诊伤口换药的方法。方法:以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进行门诊换药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我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每组患者4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处理方法;观察组进行常规的清洗之后,再使用碘伏外用涂在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对比两组患者伤口换药的频率和伤口康复的时间长短,研究碘伏伤口换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换药的频率、伤口康复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显示了碘伏溶液在伤口换药的明显优势。结论:碘伏的消毒效果明显、持续杀菌时间维持较长,是一种科学安全的伤口处理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高世娟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