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红
目的:对预防性抗生素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取医院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36例,采用预防性抗生素的68例划入观察组,未采用预防性抗生素而直接手术的68例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高体温、白细胞数以及术后HGB,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体温分别为(37.24±0.46)℃、(37.43±0.38)℃,术后HGB分别为(116.35±9.62)g/L、(117.68±10.12)g/L,白细胞数分别为(10.46±2.12)×109/L、(9.86±2.14)×109/L,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4%(3/68)、0.18%(1/68),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对提高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作者:徐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手术护理效果。方法:择取自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本院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病患70例,根据护理方法将所有病患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患在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前、后进行有效护理;对照组,在使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为进行相应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病患的中位手术时间、中位住院期间、胆漏分别为(120.5±20.5)min、(7.5±0.5)d、1(例);对照组病患的中位手术时间、中位住院期间、胆漏分别为(125.5±25.5)min、(8.5±1.5)d、5(例)。通过比较以上两组数据,发现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病患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降低发生胆漏的概率,缩短手术和住院的时间,医院必须重视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手术护理。
作者:胡玉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改善偏头痛患者负面情绪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8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负面情况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境状态量表(简式POM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负面情绪,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吴灿谨;张守领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机以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恶性肿瘤临患者60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随机方式将两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有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化疗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入药物地榆升白片对患者进行治疗,经过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全部恶性肿瘤患者所患疾病主要为大肠癌、胃癌、鼻咽癌以及肺癌。结果:经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以及血象的干甚情况,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化疗后的恶性肿瘤患者药物地榆升白片进行治疗,对患者骨髓抑制有着明显改善作用,同时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田婕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分析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技术偶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院内转运,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进行院内转运,观察对比2组患者意外事故发生率和转运成功率以及接受科室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成功率、护理纠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受科室满意率率明显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院内转运,能有效的降低医患纠纷,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作者:张贞玉;袁明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理。方法:将该市于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接收的97543例无偿献血者中出现不足量血的30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不足量血的原因进行探究。结果:在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采集不足量血的比例为0.31%,同个人无偿献血相比,团体无偿献血中发生采集不足量血主要原因为献血反应、针堵及其他,所占比例依次为0.13%、0.17%;团体无偿献血中因献血反应发生采集不足量血的几率明显要低,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献血屋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现象的几率低于流动献血车,对比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献血反应、针堵是导致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血的主要原因,所以应优化献血环境,并增强采血人员的采血技术,降低不足量血的发生几率,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作者:刘爱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16例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给予16例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等干预措施,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观察,分析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消退,无严重并发症,全部痊愈出院。结论:给予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郭晓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在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整理该院6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CT 影像资料及病理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均经CT检出,CT诊断临床术前分期T1~T2期的诊断正确率为71.43%,T3期的诊断正确率为74.36%, T4期的诊断正确率为80%,整体准确率为75.76%。结论:CT影像技术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手段,对临床术前分期的判断与病理分期结果的相符率较高,极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冬梅;李晓洁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手足口病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该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719例,其中随机抽取接受治疗的120例手足口患儿的家长作为对象,通过开展专业讲座形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接受健康教育后,所有家属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与教育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加强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家属对基本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进而提高其手足口病防治意识。
作者:雷永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女性黄褐斑脾肾阳虚型应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诊治的女性黄褐斑脾肾阳虚型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1.42%。结论:中医药用于女性黄褐斑脾肾阳虚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李作玲;杨雁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后的情绪状态影响。方法:研究该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在情绪状态方面的差异。结果:在SAS与SDS等焦虑抑郁评分上,观察组护理后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后可以有效的改善不良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健康程度。
作者:李文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患者采用微波治疗后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将该院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宫颈糜烂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35例/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将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宫颈糜烂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更占优势(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微波治疗宫颈糜烂患者中的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贾立红;靳月乔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心血管疾病护理中的优势。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心血管疾病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出院前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中,采取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作者:王莎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辅助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8例妇女更年期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对照组实施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针灸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47例,占比95.91%;对照组总有效38例,占比77.55%。两组在治疗后总有效例数上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女更年期失眠症患者采用中医针灸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健康教育在宫外孕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60例宫外孕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各30例宫外孕患者,对照组给予宫外孕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疾病及相关知识宣教及心理护理,并观察2组宫外孕患者的SAS、SDS、护理满意度评分及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宫外孕患者的SAS、SDS、护理满意度评分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宫外孕患者系统的健康指导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提高护理满意度,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建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87岁。因右足背皮肤破溃伴渗液1月余,于2016年8月12日来我院伤口门诊就诊。入院护理评估:患者老年男性,肥胖体型,患高血压、冠心病,长期服用辛伐他汀、硝苯地平等药物;病员表情淡漠口角歪斜,双下肢肿胀,右下肢较明显,不能扪及足背动脉,不能自行行走,触之足部皮肤冰冷,下肢无毛发,皮肤光亮、苍白。右足背皮肤可见约5.6 cm ×6.4 cm大小溃疡,伤口渗液少,基底为75%黄色组织,25%红色组织,伴腐肉和坏死,边缘整齐,疼痛明显。伤口周围发红,足趾间真菌感染,臭味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3×109/L ,血红蛋白80 g/L,白蛋白32.4 g/L,未做伤口分泌物培养。血管B超检查显示双下肢血栓形成,部分血管阻塞。按照TIME原则评估[1],T-右足背5.6 cm ×6.4 cm溃疡,75%黄色腐肉+25%红色组织,致密不易脱落;I -伤口周围红肿明显,渗液少,趾间真菌感染,臭味明显;M-周围皮肤无浸渍;E -周围边缘组织变厚内卷,皮肤苍白光亮。该病例主要是做好疼痛管理、加强营养,局部应用新型敷料换药,42天后伤口愈合。
作者:王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应用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72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并分别予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治疗,治疗6周后使用HAMD量表和HAMA量表测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3.3%。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副反应测评中,观察组行为毒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植物神经、心血管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且随着时间延长可得到缓解,对照组不良反应随着时间延长未得到缓解。结论: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良好,副反应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随着时间延长可得到缓解,安全性较高。
作者:姚冠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总结知情护理临床实施要点,分析其对原发性肝癌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知情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率、护理后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情护理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期间实施,能显著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作者:程雪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手术中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手术患者,按住院尾号奇偶数,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例。两组均行甲状旁腺切除术,对照组应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对比两组T0~T7 SBP、DBP、HR和SpO2、Ramsay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与T0时间段比较,其他时间段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出现降低,且整体波动稳定;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明显。两组Ramsay比较,观察组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波动较大。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手术中,实行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右美托咪定超前镇痛,能够有效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镇痛、镇静效果较佳。
作者:夏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中低位直肠癌诊治过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术前行磁共振检查的中低位直肠癌的患者,确立磁共振的T分期、N分期、环周切缘情况,与术后病理分期对比,并计算测得直肠癌距肛门距离了解对手术选择的影响。结果:磁共振判断T分期、N分期、环周切缘情况准确性分别为85.0%、67.5%、92.5%,与病理相比磁共振对T分期、环周切缘、淋巴转移与否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01,<0.001,=0.001),与病理相比磁共振对N分期无统计学意义(P=0.664)。结论:磁共振可较好判断临床T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环周切缘情况,并对手术方式选择有一定作用,对淋巴分期判断能力较差。
作者:孙琦;俞一峰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