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WT1高表达、CD34+和Auer+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胡忠利;黄保军;潘少君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Auer小体, WT1基因, CD34, 总生存率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非M3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non-M3)患者骨髓WT1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了解CD34+和Auer+的AML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初次诱导缓解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92例初诊AML(non-M3)患者骨髓WT1表达水平,分析初次诱导缓解率(CR1)与总生存率(OS)的关系.比较CD34+和CD34-以及Auer+和Auer-AML患者在CR1和OS方面的区别.结果:初诊时WT1高表达的AML具有较低的CR1 (P <0.05).CD34+患者的CR1较CD34-者低(P<0.05),Auer+的AML患者CR1较Auer-AML患者高(P<0.05).WT1高表达组的OS低于低表达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D34+组的OS低于CD34-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Auer+组与Auer-组的OS没有明显差异.结论:AML患者骨髓WT1高表达及CD34+提示患者的预后不良,Auer小体阳性仅与CR1相关,而与OS无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NK/T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NK/T细胞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NK/T-LAHP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6例NK/T-LAHS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NK/T-LAHS患者中,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5(1.75-11)岁,4例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为首发表现,2例在疾病进展中发生HPS,临床上以持续高热(6/6)、肝肿大(6/6)、脾肿大(6/6)、血象指标进行性下降(6/6)为突出表现,铁蛋白(2179-15000 ng/ml)、乳酸脱氢酶(608-3899 IU/L)升高明显,EBV-DNA载量较高(均大于105 copies/ml);另外,低蛋白血症(6/6)、肝功能异常(5/6)、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6)、高甘油三酯血症(3/6)、骨髓中噬血现象(5/6)常见.结果:给予HLH-2004方案为基础的综合治疗1-2周,HPS病情有不同程度改善.4例及时接受改良的SMILE方案化疗后,其中2例获完全缓解并长期存活;1例获部分缓解,但停药后原发病复发死亡;1例化疗无效,病情进展而死亡.另外2例未能及时给予改良SMILE方案化疗,HPS很快复发,患者并发严重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终死亡.结论:NK/T细胞淋巴瘤合并HPS时,多为淋巴瘤的进展期或终末阶段,预后差,以HLH-2004方案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为原发病治疗创造机会,之后及时应用SMILE化疗方案进行原发病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郑湧智;郑浩;李健;乐少华;华雪玲;陈再生;郑灵;李梅;陈以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后治疗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初治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缓解后治疗及疗效.方法:对2008年至2013年在本院血液病中心初治1-2疗程完全缓解的110例AML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巩固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4组:1疗程ID-Ara-C,2疗程ID-Ara-C,3-4疗程ID-Ara-C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行不同疗程ID-Ara-C和allo-HSCT巩固治疗的患者进行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分析.结果:110例AML患者经1-2个疗程达CR,中位随访时间26.8个月,复发35例,死亡58例,中位DFS和OS时间分别为20.5和26.8个月.1,2和3-4疗程ID-Ara-C及allo-HSCT组3年DFS率分别为O%、36.1%、37.5%和67.9%;5年DFS率分别为0%、30.1%、37.5%和63.0%;3年OS率分别为24.0%、36.0%、58.3%和67.8%;5年OS率分别为0%、30.0%、35.0%和62.9%.多因素分析显示,接受ID-Ara-C巩固治疗的疗程数和allo-HSCT是影响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疗程ID-Ara-C可作为AML患者缓解后巩固治疗方案的选择之一.

    作者:赵淑一;尼罗帕尔·吐尔逊;陈瑢;郝建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慢性髓系白血病TKI治疗新目标——无治疗缓解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显著改变了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长期服用TKI药物常常伴随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发生慢性不良反应的风险.目前,无治疗缓解(treatment-free remission,TFR)逐渐被视为CML治疗研究的新目标.临床试验报道,伊马替尼治疗后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的患者,在停止TKI治疗后仍然可以维持分子学缓解.本文结合TKI停药临床试验数据及新研究进展,对CML患者能否治愈和如何把握安全的停药策略等问题作一综述.当然,CML获得彻底的治愈,还需更多停药试验予以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岚;汪变红;金香淑;靖彧;于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血栓及血栓前状态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和APCR及HHcy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栓患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活化蛋白C抗性(APCR)及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300例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纳入研究的223例血栓患者中,经计算机断层显像(CT)的脑梗塞(CI)80例、心肌梗塞(MI)82例和静脉血栓栓塞(VTE) 61例;另纳入研究的270例血栓前状态患者中,妊高症(PTH)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62例、糖尿病(DM)60例和癌症(CA)72例.以循环酶法和APTT凝固法分别测定病例组和正常对照血浆中HHcy及APCR,并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RFLP)测定FV GI691-A、G1091-C、AI090-G等3种基因多态性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血栓患者APCR阳性率高(62.29%),正常对照组APCR阳性很低(7.33%),而其HHcy阳性分别为68.42%及10.00%.发现3例FV基因杂合突变静脉血栓患者为APCR阳性.结论:静脉血栓患者HHcy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HHcy是引起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静脉血栓患者存在APCR,而APCR阳性可能与凝血因子V基因多态性有关.

    作者:高丽霞;丁秋兰;吴克雄;胡军;王学锋;东传玲;戴菁;张斌;代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过表达MEG3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对骨髓瘤细胞系XG-7凋亡的影响

    目的:构建过表达母系表达印记基因MEG3(mater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全长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对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包含MEG3全长的包装质粒pcDNA3.0-MEG3为模板,设计针对MEG3全长的引物(寡核苷酸片段),经PCR扩增后获得MEG3全长,并将其亚克隆入线性化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DH-EF1-copGFP中,经双酶切、PCR及测序等方法鉴定.利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将鉴定正确的pCDH-EF1-MEG3-copGFP重组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进一步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FP表达效率,real-time PCR检测MEG3mRNA表达水平.通过三质粒共转染及PEG纯化的方法获得慢病毒,以优化感染滴度感染骨髓瘤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MEG3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经酶切、PCR及测序等方法证实成功构建pCDH-EF1-MEG3-copGFP过表达载体;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制备的慢病毒滴度为1.86×108 pfu/ml;流式细胞术检测和realtime PCR方法证实MEG3在293T细胞和骨髓瘤细胞中表达明显上调;流式细胞术检测证实过表达MEG3可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结论:成功构建并制备过表达MEG3的慢病毒过表达载体pCDH-EF1-MEG3-copGFP,该载体能高效过表达MEG3并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进一步证实了MEG3具有抑癌功能,为进一步研究MEG3调控骨髓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怡堃;王华;肖凤君;张晓艳;刘佩林;时全星;殷召;雷琰;王立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和机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7kip1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细胞增殖实验MTT检测As2O3对K562细胞的增殖的影响;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作用于K562细胞,观察As2O3对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应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s2O3对K562细胞CyclinD1和p27kip1表达的作用.结果:AS2O3可以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细胞抑制率均随药物浓度增大抑制率逐渐增高,在药物作用24h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r=0.9675).在As2O3作用后K562细胞凋亡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s2O3作用K562细胞48 h后CyclinD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27kip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增高.结论:As2O3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As2O3可能通过调控CyclinD1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凡平;张婧婧;房丽敏;张亚丽;陈露露;张月园;李俊鹏;王明永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U937细胞株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本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T)联合三氧化二砷(As2 O3)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U937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HHT及As2O3单用及联用对U937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二者单用或联用对U937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U937细胞内P-Aktser473、P-AktThr3、BCL-XL、BID、MCL-1与P-MCL-1等蛋白的表达.结果:HHT和As2O3均可明显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两药联合可明显增加U937细胞早期凋亡率,且两药联合作用后U937细胞P-Aktser473、p-AktThr308、MCL-1、P-MCL-1与BCL-XL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而BID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HHT与As2O3联合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及下游MCL-1蛋白协同抑制U937细胞.

    作者:陈萍;姜熙;尤沛东;金晴;原琴;黄慧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流式细胞术三种染色方法检测体外纯化扩增的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比较

    目的:比较流式细胞术3种不同染色方法检测体外诱导扩增后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效果.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体外诱导扩增NK细胞,在培养第17天后分为3组,每组按10∶1、20∶1、40∶1 3个效靶比混合,共同培养4h,并分组用3种不同方法染色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A组:CFSE/Annectin-V/7-AAD三色荧光染色法;B组:Annectin-V/PI双色荧光染色法;C组:CFSE/PI双色荧光染色法.结果:培养17 d后,NK细胞(CD3-CD56+)由培养第O天(16.34±10.51)%增加到(83.63±10.63)% (P <0.05).3种染色方法检测结果均显示,扩增后NK细胞对K562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活性:A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均明显高于B和C组(P<0.05),当效靶比为10∶1时,A、B和C3个组细胞毒活性分别为(36.56±3.69)%、(22.35±2.71)%和(10.85±2.09)%;当效靶比为20∶1时细胞毒活性分别为(47.83±5.52)%、(39.07±5.55)%和(29.61±4.81)%;当效靶比为40∶1时细胞毒活性则分别为(67.7±4.77)%、(51.51±4.43)%和(44.12±5.6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者外周血经体外分离培养,可得到高纯度NK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技术CFSE/Annectin-V/7-AAD三色荧光染色法能特异性地和灵敏地检测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作者:郭继强;韩亚萍;李芳;赵晴;贾原;靳保利;张俊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WT1高表达、CD34+和Auer+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非M3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non-M3)患者骨髓WT1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了解CD34+和Auer+的AML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初次诱导缓解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92例初诊AML(non-M3)患者骨髓WT1表达水平,分析初次诱导缓解率(CR1)与总生存率(OS)的关系.比较CD34+和CD34-以及Auer+和Auer-AML患者在CR1和OS方面的区别.结果:初诊时WT1高表达的AML具有较低的CR1 (P <0.05).CD34+患者的CR1较CD34-者低(P<0.05),Auer+的AML患者CR1较Auer-AML患者高(P<0.05).WT1高表达组的OS低于低表达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D34+组的OS低于CD34-组,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Auer+组与Auer-组的OS没有明显差异.结论:AML患者骨髓WT1高表达及CD34+提示患者的预后不良,Auer小体阳性仅与CR1相关,而与OS无关.

    作者:胡忠利;黄保军;潘少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伴CD4、CD7表达的AML患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

    目的:探讨伴CD4、CD7表达的AML病人免疫分型特点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CD45设门,检测304例病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RT-PCR方法检测WTI、MDK、ETO、PML-RaRa、BCR-ABL分子生物学标志;R显带技术分析白血病细胞核型变化.根据免疫分型结果,将病人分为3组:伴CD7表达的AML组,伴CD4表达的AML组(CD4组),无T系抗原表达的AML组(common AML组).结果:CD7组患者HLA-DR表达率和表达量均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CD34、CD33表达率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和CD4组;CD4组患者CD15、CD64的表达率和表达量均高于CD7组和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CD33表达率、表达量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7组患者WT1表达低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D7组患者未发现PML-RaRa表达.伴有CD4、CD7表达的AML组正常核型的比例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伴有CD7表达的AML患者中无1例发生t(15;17).结论:伴有CD7表达的AML的白血病细胞来源于前体细胞,被阻滞在造血发育的早期阶段;伴有CD4表达的AML白血病细胞起源于相对成熟的阶段,高表达CD33、CD64、CD15;伴有CD7、CD4表达的AML无特异性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根据CD4、CD7的表达量和强度,联合髓系标志可定量检测AML病人MRD.

    作者:刘铁强;黄珊;姚波;刘志清;余长林;乔建辉;孙琪云;胡锴勋;黄雅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L)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给予过继免疫治疗的110例ML患者为过继免疫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以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auto-PBHSCT后未予以过继免疫治疗的74例ML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间的疗效.治疗组110例ML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HL)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78例.对照组74例ML患者中HL22例,NHL 52例.所有患者序贯化疗6个疗程后进行auto-PBHSCT.造血恢复后过继免疫治疗组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100万U/日×10 d为l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共6个疗程.对照组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以5年为限.结果: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移植后3月、2月时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疗效比较显示,过继免疫治疗组l、3、5年的无病生存率(DFS)为97.3%、93.6%、87.3%,对照组为91.9%、73.0%、64.9%.3、5年的DFS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过继免疫治疗组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91.7%和96.5%、91.9%、86.0%,而对照组为100%、93.3%、86.7%和89.8%、67.8%、59.3%.两组间Ⅲ/Ⅳ期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3.8%、84.4%和100%、72.7%、59.1%,3、5年的DFS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Ⅰ/Ⅱ期HL患者1、3、5年的DFS为100%、100%、88.9%和100%、100%、80.0%,Ⅲ/Ⅳ期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91.3%、82.6%和94.1%%、64.7%、52.9%,Ⅲ/Ⅳ期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NHL患者疗效比较显示,两组中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6.2%、93.6%、88.5%和90.4%、73.1%、65.4%,3、5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Ⅰ/Ⅱ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100%、100%、93.3%和100%、90.0%、90.0%,Ⅲ/Ⅳ期NHL患者1、3、5年的DFS分别为95.2%、92.1%、87.3%和88.1%、69.0%、59.5%,Ⅲ/Ⅳ期NHL患者3、5年的DFS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疗效令人满意,尤其Ⅲ、Ⅳ期患者获益明显.

    作者:王存邦;潘耀柱;葸瑞;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吴涛;白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患者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分别检测72例B-NHL患者的经病理诊断证实的病灶组织石蜡包埋标本(实验组)和5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淋巴结石蜡标本(对照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X 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XIAP)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实验组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及XIAP、BCL-2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期B-NHL患者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不同病理因素B-NHL患者XIAP和BCL-2阳性率并无明显差异(P >0.05);PCNA低阳性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于PCNA高阳性表达组(P <0.05);XIAP+组与XIAP-组无进展生存期并无显著差异(P >0.05);BCL-2+组与BCL-2-组无进展生存期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增殖因子PCNA与凋亡因子XIAP、BCL-2均参与了B-NHL的发生,其中PCNA阳性情况对临床分期有明显影响.

    作者:尹俊杰;梁波;鲁一;展新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1例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分型、脑脊液(CSF)特征、治疗及生存情况,以及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中B-ALL 10例,T-ALL 6例,未明确分型4例,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1例.初诊时即并发CNSL 7例,CNS复发14例.临床表现为头痛、面瘫、四肢肌力或感觉异常、视物模糊等.2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6-40)个月,其中10例死亡,7例存活,4例失访.初诊即并发CNSL、LDH≥600 U/L或1疗程未达完全缓解(CR)的患者预后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接受放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能够改善患者生存.多因素分析中LDH及allo-HSCT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P =0.048和P=0.013).结论:ALL伴有CNSL的临床表现、CSF特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需要CSF中找到白血病细胞.LDH增高、1疗程未达CR、初诊即并发CNSL是预后不良因素.ALL并发CNSL患者的预后差,鞘内注射联合全身化疗及放射治疗并在完全缓解后行allo-HSCT是目前临床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金香淑;杨岚;汪变红;李红华;于力;靖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CRBN在免疫调节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目前仍不能治愈.近年来,靶向药物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s,IMiD)的广泛使用,使得MM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完全缓解率,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研究证实,CRBN (cereblon)是IMiD发挥抗骨髓瘤效应的直接作用靶点,其表达高低与IMiD的治疗疗效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相关.CRBN的发现不仅深化了对IMiD分子药理机制的认识,也为寻求新的治疗靶点,研究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CRBN与IMiD治疗MM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CRBN的发现,CRBN与IMiD的治疗疗效和CRBN在IMiD治疗MM中的作用机制等.

    作者:安然;侯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自噬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自噬是一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溶酶体降解途径,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发生、发展、治疗、耐药、复发等过程密切相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自噬是充当化疗耐药机制还是起着肿瘤抑制功能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细胞自噬所处的环境.明确不同治疗条件下自噬对ALL的不同作用,了解各种自噬信号通路,靶向联合自噬诱导剂或自噬抑制剂,将对AL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有利于难治性复发患者的治疗.本文就自噬对ALL中的发生发展、耐药机制及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为ALL治疗开发靶向自噬的新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作者:廖琼;任霞;姜国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肾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肾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肾脏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肾脏DL-BCL在本中心占DLBCL的发生率为5.3%,3例为原发肾脏DLBCL,21例为继发性肾脏DLBCL;24例患者中位年龄52.5岁,21例(87.5%)患者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中高危/高危20例(83.3%),12例患者(50.0%)患有3个及以上的结外器官受累.病理因素方面18例患者(75.0%)的增殖指数为KI-67≥80%.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完全缓解率为37.5%,3和5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49.5%和49.5%;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0%和49.5%.关罗华治疗组优于未使用美罗华治疗组,其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1.4% vs 30.0%;初始治疗组优于CHOP样方案治疗组,其3年PFS分别为75%vs41.3%;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PI评分、白细胞水平、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白蛋白水平、是否存在有肾功能衰竭、是否存在凝血异常、结外受累器官的数目、近期疗效、KI-67水平等均为预后相关因素.结论:肾脏DLBCL临床发病率低,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生物学特征及病理因素方面均表现为高度侵袭性,预后差.治疗方面,美罗华应用及高剂量化疗能够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复发.

    作者:杨萍;景红梅;赵伟;胡凯;万伟;田磊;克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应用MEC-1与HG3细胞株建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模型

    目的:通过对免疫缺陷鼠(BALB/c)不同部位、不同密度接种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探索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的条件.方法:通过慢病毒系统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人CLL细胞(MEC-1-GFP与HG3-GFP细胞).首先将MEC-1-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部位对CLL细胞成瘤率的影响;其次将同等密度的MEC-1-GFP、HG3-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部位,观察两种细胞的成瘤时间及成瘤率.再次以同样接种方法,将不同密度的MEC-1-GFP与HG3-GFP细胞(1×107/ml与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密度的细胞成瘤时间及成瘤率.观察5周后,通过眼球取血获得外周静脉血,经EDTA抗凝及溶血素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阳性的CLL细胞;同时,将荷瘤鼠处死,剥离肿瘤组织并制备冰冻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获得稳定表达标记蛋白GFP的MEC-1与HG3细胞株;接种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都形成了皮下移植瘤,且前肢腋下更有利于移植瘤的形成;接种密度为5×107/ml的MEC-1-GFP和HG3-GFP细胞均可形成皮下移植瘤,且5周后的成瘤率均为80%;接种密度分别为1×107/ml与5×107/ml MEC-1-GFP与HG3-GFP细胞均可有效地形成皮下移植瘤.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2组荷瘤鼠外周血中均未见GFP阳性的MEC和HG3细胞,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LL细胞向腹腔转移.结论:利用CLL细胞株MEC-1-GFP和HG3-GFP建立了CLL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LL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

    作者:付春玲;龚艳青;万艳;徐开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部确诊为PCNSL的患者42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检查及病理检查,给予26例进行甲氨蝶呤联合腰穿鞘给药治疗,8例进行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8例确诊为PC-NSL后自愿放弃治疗.结果:12例患者头痛,2例复视,6例头晕,10例肢体无力,2例失忆,4例语言不利;4例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38例B细胞淋巴瘤;30例多发性病灶,12例单发性病灶,胼胝体8例,丘脑8例,额叶8例,顶叶、颞叶、丘脑等均出现少数病变,2例脑积水,2例脑出血;所有患者HIV检查均为阴性,8例血沉速度增快,42例患者IgG、IgE及IgM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血常规、肝功能及血凝系统正常;腰椎注射、甲氨蝶呤剂量、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生存时间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利妥昔单抗和病灶数对生存时间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对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SL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表现与其他颅内肿瘤无明显差别,腰穿术是有效鉴别途径,年龄、脑脊液蛋白及病灶数目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

    作者:杜朝阳;杨如玉;李超;段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6,GRK6)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机制.方法: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及健康对照组标本作为体内试验研究对象.分离获得的原代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系U266、NCI H929为体外试验细胞组.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GRK6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用BrdU试剂盒测定骨髓瘤细胞在GRK6抑制剂CX-4945的处理条件下的增殖变化,应用Annexin V-FITC/PI试剂盒检测其凋亡水平.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中GRK6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Ⅰ期的表达高于对照组,Ⅱ期高于Ⅰ期,Ⅲ期高于Ⅱ期(P<0.05).GRK6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中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U266和MM细胞对抑制剂CX-4945呈现高敏性,而NCI H929对其敏感性低.GRK6 siRNA处理细胞后,GRK6在3组骨髓瘤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在细胞增殖检测实验中,CX-4945处理组U266、NCI H929和MM细胞增殖率分别为(58.25±18.24)%、(64.32±20.03)%和(45.42±25.01)%;凋亡检测中,U266、NCI H929和MM细胞凋亡率为(62.82±53.21)%、(43.25±47.05)%和(85.67±40.32)%.结论:多发性骨髓瘤GRK6的表达增强.GRK6抑制剂CX-4945能调节Rac1分子并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GRK6参与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通路.

    作者:梁波;尹俊杰;王中良;展新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去甲基化治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microRNA-124表达的激活作用

    目的:通过检测microRNA-124(miR-124)在MDS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在地西他滨治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探讨miR-124在MDS发病中的作用及表达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茎环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5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iR-124的表达水平,同步检测10例正常供者骨髓中miR-124表达水平作为对照组.结果:MDS患者的miR-124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低危组(包括RA和RCMD亚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危组(包括RAEB1、RAEB2和CMML亚型)miR-124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前者miR-124中位数明显低于后者(P<0.01).对18例MDS患者应用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前后的miR-124表达水平检测发现,7例治疗后miR-124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去甲基化可激活该基因的表达.结论:miR-124基因过度甲基化和表达沉默可能是诱发MDS患者细胞克隆性转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孟月生;高松;华范例;李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