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品;刘秀丽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谨慎性人格与青少年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汶川地震两年后497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小五人格问卷、应对方式问卷以及创伤后成长问卷的测量.结果:青少年PTG在年级和性别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TG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体验的改变分值高;谨慎性人格不仅对PTG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积极认知的应对方式对PTG发挥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积极认知的应对方式在谨慎性人格与PTG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吴玉飞;安媛媛;伍新春;林崇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检验八周正念训练对无意识情绪加工的影响.方法:选取40名参加正念训练课程的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另选40名未经任何干预的学生作为控制组,课程结束后,采用加工分离程序和信号检测论分析两组被试对不同愉悦度情绪词再认的差异.结果:八周正念训练显著提升了被试的正念水平;相比控制组,正念组被试在无意识层面对正性情绪词存在加工偏向;两组被试再认情绪词的辨别力没有差异,但正念组被试再认情绪词的反应标准适中,控制组更为宽松.结论:正念训练能促进正性情绪信息的无意识加工;促进情绪信息的意识知觉,减少情绪信息无意识知觉引起的自动化行为.
作者:徐少卿;李波;马长燕;贺兰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情绪理解的干预,探索情绪理解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以视觉材料为主体,以包含正确反馈的问答结构为主的讨论式教授形式对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中的表情识别和命名、情绪观点采择和情绪归因进行全面的干预.结果:①情绪理解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干预效果主要体现在表情识别能力和表情命名能力;②情绪理解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表情识别能力的改善效果在干预结束两周后继续保持.结论:情绪理解干预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
作者:杨娜;钱乐琼;肖晓;周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即时性焦虑诱发对自我及他人相关歧义句解释偏向的影响.方法:通过外部压力操纵诱发焦虑状态,采用自陈报告法测量被试对歧义句的主观解释.结果:外部压力操纵所诱发的焦虑可导致个体对歧义句显著的负性解释偏向,该偏向不仅存在于自我相关(研究1)情境中,也存在于他人相关(研究2)情境中.结论:焦虑诱发对歧义性信息的解释偏向具有跨自我/他人相关情境的普遍性.
作者:朱金卫;张艳琴;黄会欣;张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结构化的、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在创伤后心理干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在发展过程中开始聚焦于创伤事件.本文重点介绍了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Trauma-focu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TF-CBT)的干预模型,包括心理教育与亲职训练、放松训练、情绪调控训练、认知应对训练、创伤复述与对创伤经验的认知加工、创伤线索暴露、亲子联合治疗、促进安全与未来发展轨迹等八个步骤和要素.在创伤后心理干预领域,这种方法相对于非指导性心理治疗、心理动力治疗、催眠疗法和压力管理等方法,对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和抑郁等症状有更显著的效果.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创伤后心理干预研究与实践的建议.
作者:姜帆;安媛媛;伍新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考察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通过假装游戏训练提高的可能性.方法:选取10名自闭症儿童作为实验组进行训练,另外选取10名年龄、智商与之匹配的自闭症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对象接受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自闭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心理理论能力评定前测和后测等评估.结果:相比对照组,实验组的愿望理解有显著提高,信念理解、情绪理解有边缘显著提高.结论:假装游戏训练能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
作者:肖晓;杨娜;钱乐琼;周世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患病率及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DQ)和百项心理症状问卷(PSI-100)对4,866名(男性2122人,女性2744人)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621名(12.8%)大学生符合Young网络成瘾诊断标准(YDQ≥5),男性患病率(15.9%)高于女性(10.3%),少数民族学生(17.0%)高于汉族学生(12.5%),管理金融专业学生(23.8%)高于其它专业学生(6.9%-15.3%);网络成瘾者PSI-100总分(178.70±72.58)显著高于对照组(165.40±67.43),21.8%的网络成瘾者存在3项以上心理症状,其中强迫症状(23.2%)、抑郁症状(22.9%)、冲动控制(22.2%)、焦虑症状(20.6%)和注意问题(20.6%)等异常率较高.结论: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其患病率存在显著的性别、民族和专业差异,网络成瘾者存在更多或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以上网络成瘾者存在强迫、抑郁、焦虑和冲动等症状.
作者:周晓琴;奚晓岚;程灶火;沈力烨;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考察三代员工工作价值观对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取样三代1056名在职员工并进行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调查.结果:三代员工部分工作价值观维度与幸福感、心理健康症状显著相关,但三代人群存在差异.幸福感在工作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症状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三代员工的利他价值观都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第三代员工的外在酬劳负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结论:三代员工的工作价值观与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症状关系密切,但三代员工存在差异.幸福感水平可以缓冲工作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症状的影响.
作者:陈坚;连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编制中国大学生被看重感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开放式问卷,形成量表的初始项目,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量表.结果:①正式的《中国大学生被看重感量表》含有23个项目,分为关注、重要、自我延伸、信赖四个维度;②关注、重要、自我延伸、信赖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0.661、0.755、0.741和0.767,46个被试间隔4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787;各维度间相关,0.78<r<0.87;③大学生被看重感的各维度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呈正相关,与孤独感、社交忧虑呈负相关,0.278<r<0.590,P<0.01.结论:中国大学生被看重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在中国大学生中使用.
作者:袁颖;赵必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考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焦虑症状的关系.方法:以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量表为研究工具,对907名13-19岁的青少年进行集体问卷测查.结果:①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的焦虑症状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的亲子依恋与同伴依恋呈显著正相关.②同伴依恋在母子依恋与青少年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父子依恋与青少年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母子依恋主要通过同伴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焦虑症状,父子依恋既可以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同伴依恋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焦虑症状.
作者:吴庆兴;王美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诱导的抑郁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受体D1型(dopamine receptorD1,DRD1)和microRNA-504(miR-504)的表达,探讨miR-504是否介导了DRD1基因表达参与调控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诱发大鼠抑郁的发生.方法:将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接受连续21天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实验性处理.两组大鼠均于13周龄时,采用强迫游泳测验、糖水偏爱测验和旷场试验评定大鼠的抑郁水平,以实时定量荧光RT-PCR (qRT-PCR)检测纹状体内DRD1 mRNA和miR-504的表达水平,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纹状体DRD1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组大鼠直立次数和爬行总路程均减少,而被动漂浮时间延长;两组大鼠的大便颗数和糖水偏爱率差异均不显著.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DRD1蛋白和miR-504表达量均降低,而DRD1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两组大鼠纹状体内DRD1蛋白水平与大鼠的被动漂浮时间呈负相关,而与其他的行为测验水平无明显相关;两组大鼠纹状体内miR-504水平与行为测验水平均无明显相关.结论: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诱导大鼠产生了抑郁样行为并能降低纹状体DRD1蛋白和miR-504的表达;miR-504可能并不参与纹状体内DRD1基因表达参与调控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诱发大鼠抑郁的发生过程.
作者:王玉婷;张逸;白玫;薛亮;王雷;朱熊兆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长沙市大学生男男性接触者(MSM)性取向及HIV感染危险性性行为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长沙市有MSM活动的高校中以滚雪球抽样方式招募到240名有效大学生MSM样本,采用自编及改编问卷以面对面访谈法调查样本的一般情况、性取向、性行为、相关性态度以及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全部样本中有89人(37.1%)自我报告为纯同性恋,其余151人(62.9%)报告为双性恋.24名样本(10.0%)报告在调查时点前仅发生过同性边缘性行为;其余216人(90%)报告发生过插入式同性性行为.143人报告近三个月内发生了同性肛交行为,无保护肛交行为发生率为41.3%;在142名报告近三个月内发生了同性口交行为的样本中,无保护口交行为发生率为96.5%; 163名近三个月发生过同性插入式性行为的样本中,多性伴同性性行为发生率为35.0%.Loo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来自农村、在三类本科或专科院校、就读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与样本近三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行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来自扩展家庭、对同性恋的自我认同程度低、同性性取向自我发觉年龄在16岁前及性态度开放程度高与样本近三个月发生多性伴同性性行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结论:大学生MSM人群的无保护行为发生率高,应从性心理和性态度的角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
作者:刘博;罗丹;黄才苡;厉洁;肖易;程睿;陈曦;肖水源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考察相貌负面身体自我者的内隐相貌自评,并将相貌负面身体自我与社会比较相结合验证Mussweiler和Thomas提出的选择通达性模型理论.方法: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99名女性的内隐相貌自评,并结合阈上和阈下社会比较的范式探讨下行社会比较对女性被试内隐相貌自评的影响.结果:①与正常被试相比,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表现出相对消极的内隐相貌自评.②阈上的下行社会比较对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和正常被试的内隐相貌自评都无显著影响.③阈下的下行社会比较使得两组被试都表现出积极的内隐相貌自评.结论: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的内隐相貌自评比正常被试更为消极,并且阈上社会比较的结果支持社会比较领域的选择通达模型理论,而阈下社会比较的结果不支持该理论.
作者:寇慧;苏艳华;易旭灿;罗小春;陈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1994年-2012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文章,应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累计研究对象47007人.各因素的合并OR值依次为:女性1.57、对自杀的认识2.04、神经质人格1.25、精神质人格1.31、曾有自杀行为2.75、身边的人自杀2.11、SCL-90人际敏感1.33、强迫5.58、偏执2.76、抑郁3.22、焦虑2.37、精神病性2.93、父母离异1.94、家庭成员关系1.58、负性生活事件1.39、学习压力1.65、受惩罚1.41、消极应对2.21.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女性)、人格特征、精神症状、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消极应对等.
作者:李亚敏;雷先阳;张丹;刘莉;唐四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考察冷清的家庭气氛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外向性与自尊在其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家庭气氛问卷、外向性人格问卷、自尊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207名农村儿童进行历时2.5年的追踪研究.结果: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前、后测中感知到的家庭气氛均较冷清,孤独感均较高;前测家庭气氛对留守儿童的前、后测孤独感分别有正向的即时预测作用与延时预测作用;外向性、自尊在上述预测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家庭气氛对留守儿童孤独感既有即时影响也有延时影响;外向性、自尊在其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范兴华;方晓义;张尚晏;陈锋菊;黄月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从家庭系统观角度探讨不同性别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和非ODD儿童的心理特点.方法:选取符合DSM-Ⅳ中ODD诊断标准的儿童260人(ODD组)及非ODD组269人,应用来自整体水平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来自互动水平的夫妻适应量表、亲子冲突解决方式问卷和来自个体水平的父母情绪控制问卷、儿童情绪控制问卷进行测量.结果:①无论是在整体水平,互动水平还是在个体水平上,与非ODD组相比,ODD组有显著低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P<0.01)、父母婚姻质量(P<0.01),显著高的亲子冲突(P<0.01)和情绪控制异常(P<0.01);②对比不同性别ODD组和非ODD组中发现,ODD分组的主效应(P=0.000)显著,孩子性别的主效应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结论:ODD组与非ODD组相比,在三个水平上都显著较差;比较不同性别ODD组和非ODD组儿童,这种差异更多的是ODD与否的差异,而非性别差异.
作者:李泽;蔺秀云;刘杨;李俊红;何杰;曹艳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Asher的孤独感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修订.方法:以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西安的1826名中学生,对孤独感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21个项目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51-0.76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4个因子,符合原量表的4维度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模型拟合良好;4维度及总分与效标的各维度相关显著.信度分析表明,4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76-0.85之间,分半信度在0.71-0.85之间,重测信度在0.71-0.88之间.结论:修订的儿童孤独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中学生孤独感的测量工具.
作者:李晓巍;邹泓;刘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信息技术正在日益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咨询行业,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伦理风险.本文首先介绍信息技术在咨询领域中的主要应用,包括商业与行政管理、心理测评以及辅助咨询过程.然后讨论信息技术在心理咨询领域中的应用所带来的潜在伦理问题及相应对策,包括保密性,警告与保护的义务,未成年来访者,多重关系,法律管辖,以及咨询师的资质等.
作者:徐慧;王丹妮;侯志瑾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学业成绩不良高职生与学业成绩优秀高职生在大学适应、学业情绪及学习倦怠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对120名学业成绩优秀生、91名学业成绩不良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学业成绩优秀生与学业成绩不良生在大学适应量表中的学习适应维度及择业适应维度差异极显著(P<0.01);②学业成绩优秀生与学业成绩不良生在一般学业情绪问卷中各维度均差异显著(P<0.05);③学业成绩优秀生与学业成绩不良生在学习倦怠问卷各维度均差异极显著(P<0.001);④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绪低落、学习适应、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对学业成绩进行预测.结论:学业成绩不良生与学业成绩优秀生大学适应、一般学业情绪、学习倦怠差异显著.
作者:高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从心理学角度开展系统的自立研究起源于黄希庭关于中国人人格的本土化研究尝试,黄希庭将自立定义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现有的自立研究内容侧重于自立的内涵、结构、心理功能及表现形式;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问卷法、量表法等研究方法,多属于相关或描述性研究.从整体上来看,自立虽然有着深远的中国历史文化渊源,但是却没有受到系统的研究和发展,目前对自立的实证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开发更多的评估方法,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扩展研究群体的年龄范围,重视自立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和应用,促进自立研究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等.
作者:凌辉;张建人;钟妮;吕邹沁;唐莘尧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