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昆
目的:探讨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采取微创激光气化(PLD)手术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12年5月之间接收诊治的2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 PLD手术治疗。结果:例患者的疗效经评价显著疗效159例(67.1%),一般疗效59例(25.3%),治疗无效19例(7.5%),总治疗有效率为92.5%,随访调查中患者无出现并发症情况,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结论:采用微创 PLD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有效,术后无并发症,临床安全性强,应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作者:周宗寿;杨少斌;李兴;彭德荣;曹志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对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处理的措施和效果,为其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2例高龄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麻醉处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96例,给予单纯硬膜外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96例,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麻醉处理方式的用药剂量较少,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大,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下肢骨折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处理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循环功能平稳,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关于将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应用于社区糖尿病患者中所起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将患者按不同的教育方法分成两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普通的健康教育。对实验组患者进行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后取得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0.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对该病的认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并且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作者:郭凌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杏丁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杏丁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明显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杏丁注射液治疗二型糖尿病效果较二甲双胍单独使用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姬庆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实验和研究,分析高血脂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并且,探讨消除高血脂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至5月患高脂血症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患者34例,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高脂血症患者血液进行各项生化检查,观察组采取经过防干扰处理的高脂血症患者血液进行生化检查,分别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上述实验证明,几种方法对消除高血脂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都有较明显的作用。结论:高血脂症对检验项目的干扰严重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研究其消除方法,提高检验可靠性,是临床检验的现实要求。
作者:韩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宣肺益气汤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宣肺益气汤口服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治疗和仅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治疗的对照组,检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和气道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IL -5、IL -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EF、FEV1/FVC%高于对照组。结论:宣肺益气汤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有助于改善气道功能、控制炎症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丁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倦怠、恶心、便秘等症状危及生命。引发儿童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多种,Cox A16与EV 71为常见。中药银翘散合甘露消毒丹汤剂,主要功效是“化痰止咳、清热祛风”。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上起到“清热、豁痰、润肺、止咳、安神、镇静、解毒”之功效,治疗见效快,疗程短,效果显著。
作者:邹积茹;常香云;乔石钰;刘丽敏;杜娇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苦参膜联合妇科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宫颈糜烂患者21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妇科微波治疗,研究组在妇科微波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苦参膜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6%,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组发生率为7.35%;对照组发生率为7.96%,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苦参膜联合妇科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显著,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李淑贞;邓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对无痛人流患者给予芬太尼联合丙泊酚治疗的效果,为其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0例行无痛人流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90例,临床期间给予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390例,临床期间给予直接无痛人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血时间、治疗有效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44%,与对照组(97.18%)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无痛人流术治疗的患者给予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用药治疗能够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作者:许有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0名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对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人血清总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指标变化以及胃肠道功能状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营养支持前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明显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障碍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胃潴留、上消化道出血、反流、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促进患者的营养恢复正常水平,并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宁耀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比较缬沙坦和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缬沙坦治疗,一天一次,每次80到160mg ;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一天一次,每次30到60mg。两组疗程均为24周且在参与研究前都已停止服用降压药物。观察并记录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结果:通过疗程之后,两组患者血压均开始降低。两组患者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较治疗前均开始好转。实验组患者恢复良好38例,恢复一般10例,恢复较差2例;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30例,恢复一般8例,恢复较差12例。结论:缬沙坦和硝苯地平控释片对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均有显著效果。其中缬沙坦效果更佳。
作者:吴娟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五位一体疗法包括:①穴封②磁疗③拔火罐④灌肠或砷灯⑤口服中药1.穴封:即子宫穴封闭。①药物: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林可霉素、a-糜蛋白酶。②作用:子宫穴封闭减少了药物的首过效应,使药物直接进入病灶部位,减轻局部充血、水肿、溶解或软化输卵管纤维粘连。
作者:孙桂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胎盘早剥合并胎死宫内的分娩方式。病例:患者女19岁,结婚5年,月经周期正常,15岁在家中曾早产一女婴,具体原因不详,家庭困难,第二次妊娠孕足月在外地医院分娩死胎死产,具体不祥,第三次家中早产一次,出生后死亡。现第四次怀孕,未检查过,孕晚期B 超检查示足月于2013年5月5日中午11点3O分到我院因下腹阵痛2小时余就诊,发现病情危急,胎心慢,宫缩强,腹部张力高压痛明显,床旁 B超提示孕35周胎盘早剥,羊水过多,胎盘与子宫肌壁间可见1.6cm低回声暗区,胎心慢,急诊抢救同时紧急手术,术中见羊水1500mL ,羊水内无血液混杂,死胎取出一男婴。胎儿取出后胎盘随之彭出,积血块4OOmL ,清除胎盘检查发现子宫为纵隔子宫,此次妊娠在右宫腔内,纵隔占子宫2分之一,马鞍形,子宫卒中前后壁占4分之一。手术顺利,失血1500mL。结果:经修整破裂口缘,逐层缝合子宫切口,手术当中输红细胞悬液4U ,手术之后抗炎对症治疗之后,该患者5d后顺利出院。结论: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以及正确的分娩方式来治疗胎盘早剥合并胎死宫内症状,这样可以对患者损伤降到低化,其中值得肯定的分娩方式为阴道试产,其可以在严密地监测之下以及对凝血功能纠正的基础上经阴道分娩。
作者:刘红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的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4例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率是9.52%,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率是28.57%,两组比较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χ2=4.94,P=0.026<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对患者的损伤小,临床疗效好,手术成功高并且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郭银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高脂血症是指血中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过低而导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现在科学的叫法是血脂异常。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可以将多余的胆固醇从动脉中清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含量过多时会钻入破损的动脉壁,沉积成斑块,堵塞血管,引起冠心病、中风等事件。
作者:潘红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关节置换手术中分别应用椎管麻醉与全身麻醉进行系统的评价。方法:选择于2008年10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则通过椎管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完全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对两种麻醉方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系统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完全苏醒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27.41±49.14)ml、(18.13±2.35)min与(810.36±82.52)ml、(31.43±4.37)min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0%和2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通过应用椎管麻醉可很大程度上降低术中的失血量,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且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孙景雄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在产科中实施优质护理,观察和分析其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分娩的1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3例。对照组:对产妇实施一般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结果:通过护理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的满意度和自然分娩率以及剖宫产率、并发症率进行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产科中,对产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给产妇带来的是优质和体贴和细致等服务,提高其的满意度和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翠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儿童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进行探讨,以为高热惊厥的临床护理措施改进起到指导作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儿健康。方法:将作者所在医院的24例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在患儿接受临床护理后,终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短4天,长8天,平均6天,经长达6个月的随访发现,仅有1例患儿出现了复发,复发次数1次。结论: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对高热惊厥患儿的治疗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对于确保患儿的生命健康而言意义重大,值得加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与实践。
作者:施彩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流程优化在神经外科护理单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探讨。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护理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自2012年2月起,对流程优化在该单元的实施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即实施一年后参照我院对神经外科护理考核的常规指标如护理安全、病房管理、消毒隔离、患者满意程度等对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并与未实施前进行比较。结果:神经外科单元的护理各项考核指标在采用流程优化后有大幅提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护理单元中实施流程优化可以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彭文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血液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2011年,我院对患者血液检验前血液样的处理、保存、运输等实施传统方式;2012年初,我院组织各个涉及血液样本收集的科室指导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记录2011年、2012年我院血液样本检查不合格情况,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2011年我院24456份血液样本中有625份出现质量不合格情况,所占比例为2.56%,2012年,我院对相关人员采取培训后,30867份血液样本中仅有131份出现质量不合格情况,不合格比例为0.42%,且 P<0.05,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011年、2012年我院血液样本不合格原因均主要为发生溶血。结论:凝血、溶血、血量不足以及稀释是临床常见的血样不合格原因,对采血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可显著降低血液样本不合格率,保障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陶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