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质彬;袁颖;杜江;江海峰;赵敏
目的:探索自闭症儿童母亲的应对发展过程.方法:结合方便抽样和目的抽样选取3位4-6岁自闭症儿童的母亲进行深度访谈.结果:①试图回避是母亲惯用的应对方式;②从消极认命到积极再定义是应对的力量源泉;③坚守训练是母亲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④情绪压力与管理贯穿应对过程的始终;⑤试图寻求并发展社会支持是母亲的期盼.从初觉察孩子表现异常,到接受孩子患病事实,直至坚持训练,自闭症儿童母亲大致经历从试图回避到消极认命再到积极面对三个阶段.结论:母亲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照料者和压力承载者.
作者:安芹;胡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自尊量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三种方法测量自尊,并比较三者的关系.方法:外显自尊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的中文修订版,内隐自尊采用inquisit 3编制两个实验程序:我-他人IAT(实验1)和我SC-IAT(实验2).结果:①被试整体外显自尊水平比较高,我-他人IAT和我SC-IAT实验的内隐效应显著,并且都显示在内隐层面被试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外显自尊与我-他人IAT不相关,但与我SC -IAT呈显著负相关.我-他人IAT与我SC-IAT之间相关不显著.结论:我-他人IAT测量的是相对内隐自尊,而我SC-IAT测量的是整体内隐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
作者:艾传国;佐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工作家庭促进与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资本问卷、工作家庭促进问卷、工作满意度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测量426名中小学教师.结果: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工作家庭促进、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心理资本、工作促进家庭对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均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同时,心理资本对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部分通过工作促进家庭来实现.结论:工作促进家庭在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作者:李志勇;吴明证;张爱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编制适用于留守儿童的家庭处境不利问卷.方法:基于文献分析和访谈结果,形成问卷的70个初始项目.以1085名农村儿童为被试,通过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形成由51个项目构成的终问卷.结果:终问卷由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气氛冷清、物质生活差、生活照顾不周、应对能力差、学习管理不善、监管不力、缺少沟通、放任、监护人心情差、命令强迫、严厉惩罚等12个维度构成;模型的拟合指数为:x2/df=2.131,NFI=0.960,RFI=0.956,IFI=0.978,TLI=0.976,CFI=0.978,RMSEA=0.046;各维度与总体幸福感、积极情感呈负相关,与消极情感、抑郁、孤独、问题行为呈正相关;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监护的一般儿童;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在0.504-0.871之间,重测信度在0.614-0.815之间.结论:自编问卷的信效度基本达到测量学要求.
作者:范兴华;方晓义;陈锋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积极与传统心理干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从湛江市两所重点中学的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年级随机抽取8个自然班,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对照组进行传统心理干预.结果:干预84周期间,干预组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上升,对照组干预42周后心理健康水平上升,但43周-84周期间不再有改善.干预84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干预84周后,心理问题检出率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1);心理咨询的回访率,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预防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干预优于传统心理干预.
作者:姜桂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考察样本中的不拟合被试对CTT框架下测验信度、效度和IRT框架下测验信息量的影响.方法:使用(Iz)指标和数据净化的方法,比较不拟合被试删除前后的分半信度、α系数、测验信息量的变化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效果.结果:①随着删除的不拟合被试比率的增加,E量表与N量表的分半信度、α系数提高;②删除不拟合被试后,E、N量表对两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更好;③不拟合被试的删除,可以提高测验信息量,降低测量标准误.结论:样本中不拟合拟被试的存在,会造成对测验信度系数的低估,影响测验的结构.从IRT的角度而言,会造成测验信息量的降低.
作者:刘拓;戴晓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特点,探讨其主客观睡眠的异同点.方法:对30例抑郁症患者、20例正常人的主观睡眠(PSQI)和客观睡眠(PSG)特点进行测量.结果:抑郁症的PSG多项指标(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睡后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觉睡比、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S1、S2)与正常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抑郁症的PSQI多项指标(PSQI总分、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方面与正常对照有显著差异(P<0.01).抑郁症的PSQI和PSG在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主观睡眠和客观睡眠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抑郁症患者有高估自己睡眠障碍的倾向.
作者:胡义秋;谢光荣;杨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孤独症患者面部情绪识别困难不仅有一般性特点,还存在特异性表现,如注视局部细节等.孤独症患者情绪面部识别障碍可能与情绪识别特定的脑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梭状回、杏仁核以及镜像神经元等.
作者:张玉凤;汪凯;朱春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个体对羞耻与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情绪调节的差异,以及高低特质羞耻者对羞耻与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调节特点.方法:采用方便取样,500名大学生填写羞耻体验量表(Experience of Shame Scale,ESS)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ERQ).结果:个体在羞耻情绪和一般负性情绪时使用的认知调节策略有显著差异;高羞耻和低羞耻者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认知调节策略,而且这种差异大体一致地存在于调节羞耻情绪和一般负性情绪时.结论:个体对羞耻情绪的认知调节不同于对一般负性情绪的认知调节,特质羞耻者有其独特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
作者:高隽;钱铭怡;王文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个体错误监测功能是否存在损害.方法:将29例OCD个体与30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E-prime编制的错误监测任务进行测试.结果:OCD个体和正常对照组在错误监测任务中的全对(FC)、全错(FE)、准确率、不确定以及脱失数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CD个体存在错误监测功能的损害.
作者:陶睿;王克永;朱春燕;谢雯;沈怡芳;庞礴;石嫦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将神经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相结合,提出基于BP网络和RBF网络的心理健康评估模型.此方法不仅为非线性资料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而且为在结构未知下的变量筛选开辟了途径.同时,神经网络模型能同时处理几百种因素,可使困难问题的求解更加精确.
作者:奚晓岚;程灶火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考察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父母的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57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采用应对策略问卷、照顾负担问卷、日常照料压力问卷、修订版家庭支持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进行测评,对130名正常儿童父母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进行测评.结果: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及青少年父母的抑郁检出率为26.11%,其抑郁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抑郁和照顾负担中的所有维度(时间负担、发展负担、身体负担、社会负担、情绪负担)都有显著正相关;抑郁和情绪中心解决策略倾向有显著正相关,和问题中心解决策略倾向有显著负相关;抑郁和家庭月收入有显著负相关;抑郁和日常照料压力有显著正相关,和自我效能及自尊有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对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及青少年父母抑郁总分贡献大的因素是:照顾负担总分、问题中心应对策略、自尊和月收入.结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父母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父母,照顾负担、应对策略、自尊水平和月收入与抑郁的形成有密切关联.
作者:张奕;易春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前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诊断标准及人格风险因素等传统心理学领域,而对其与认知功能关系的探索却相对缺乏.执行功能损伤是网络成瘾重要的认知功能障碍.本文在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综述了网络成瘾执行功能研究的主要实验范式;网络成瘾脑机制;网络成瘾与抑制、注意、决策等认知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成果.
作者:张楠;汪凯;梁振;朱春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央执行性系统作为工作记忆的核心成分被认为是可分离的,转换、刷新和抑制被认为是三种相对独立的中央执行功能.在相关研究中,跟踪任务、字母(数字)活动记忆任务和n-back范式一般用来评估刷新功能;评估转化功能所采用的研究范式有:加法-减法转换任务、数字-字母转换任务、数字转换任务以及局部-全局任务;Stroop任务、停止信号任务和Go/No-Go任务被认为是测量和评估抑制功能的经典范式.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做的工作应该包括:改进相关研究范式,进行工作记忆中央执行系统的全面评估;开发针对学习障碍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被试的中央执行功能评估工具;建立中央执行系统的认知神经评价指标和体系;开展中央执行系统训练研究.
作者:赵鑫;周仁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考察自我同情在大学生面对消极学业事件时对其情绪、认知、行为倾向上的影响.方法:以95名大学生为被试,运用创设的实验情境结合自我同情问卷、学业反馈信息表、消极事件心理反应调查表进行测评.结果:在学业评价事件中,自我同情与消极学业评价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负性情绪有显著预测作用;自我同情也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提升和行为忘却意愿.结论:自我同情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保护作用.
作者:董妍;周浩;俞国良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恐惧联结学习是保证有机体生存和适应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亲身体验、社会观察和言语指导,习得之后会对认知和社会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脑损伤、脑功能成像及神经核团水平的研究均表明,恐惧联结的习得主要与杏仁核和海马等脑区有关.
作者:刘宏艳;王倩;胡治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在考虑完美主义的积极成分的调节效应的情况下,探讨回避应对在完美主义的消极成分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应付方式问卷和Beck抑郁问卷对454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在整合模型中高标准调节了差异和回避应对的关系,回避应对部分中介了差异和抑郁间的关系.结论:在控制了高标准对差异和回避应对的调节效应后,回避应对仍然部分中介了差异和抑郁间的关系.
作者:杨丽;李娟;王岳飞;李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功能不良信念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 PDQ-4+)中的B群人格障碍分量表、B群人格障碍信念问卷,对53名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中的成人学员和56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功能不良信念呈显著相关;B群人格障碍及各亚型阳性组在相应功能不良信念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的得分;除自恋型外,反社会型、表演型和边缘型功能不良信念对其亚型症状都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解释率分别为22.3%、16.7%、26.5%,三种亚型信念共解释B群人格障碍症状总变异的38.3%.结论:B群人格障碍症状与特异性的功能不良信念关系密切.
作者:黄秋平;张倩倩;周世杰;伍露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分离-个体化、人格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分离-个体化问卷(SITA)和“大五”人格问卷(NEO-FFI)对11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当大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外向性、开放性和谨慎性时,消极分离-个体化水平越低则预测越高水平的同一性获得;无论开放性高低,高水平的积极分离-个体化均预测更高的同一性延缓,且开放性越低,积极分离-个体化对同一性延缓状态的影响越强;当开放性和谨慎性水平较低时,高的积极分离-个体化预测更高水平的同一性早闭.结论:人格在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关系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王树青;宋尚桂;佟月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独处这个概念.积极独处是一种人格特征,指个体在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喜欢为自己保留一些时间独处的行为倾向.积极独处与孤僻和社交回避不同,它是个体一种有目的的主动选择并且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作者:戴晓阳;陈小莉;余洁琼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