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华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的预防护理及治疗方法。方法:50例可能发生压疮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把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采用家庭常规护理和住院治疗方法的为对照组,采用住院护理及治疗方法的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压疮发生率,有利于患者身体尽早康复。
作者:唐金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于无产史、剖宫产者及精神过度紧张害怕疼痛等这些特殊的育龄人群,在放置宫内节育器时给予必要的干预来降低手术所引发的盆腔疼痛。方法:选择剖宫产术、无产史、及精神过度紧张等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并术前检查合格的妇女,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选择适宜放置节育器的时期及时间内,干预组根据特殊人群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在术前及术中采用心里疏导与药物配合结合的方法共同给予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结果:干预组镇痛效果及宫颈口令手术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心脑综合症及置器失败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联止痛法对于特殊人群在放置节育器时给予干预有其必要性和可施性。
作者:邓殊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室感染管理工作中有效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效果。方法:医院消毒供应室感染管理工作中主要是从标准制定、分析分析、加大质量控制力度等方面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结果: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后,从根本上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无菌医疗仪器杀菌有着100%的合格率。结论:通过在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相关措施,能够促进感染管理工作质量有效提高,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得到明显降低,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覃智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骨科护理安全环节管理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骨科护理管理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诊治的116例骨科患者,研究骨科存在安全隐患的源头,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结果:通过对骨科护理安全环节管理进行分析,各类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的降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的提高,由原来的60.82%提高到现在的92.6%,明显提高了护理综合质量,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律观念以及规范化护理操作意识明显的增强,提高了患者诊治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降低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有效的提升了护理综合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吴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形成对照组、干预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干预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停止出血时间、贫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通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良好效果,缩短出血时间,改善贫血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于艳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时,米非司酮的用药剂量的大小与治疗效果的关系,得出治疗子宫肌瘤采用的米非司酮的合适剂量。方法:在2012年1月-12月这一年中,总共有498例子宫肌瘤患者入院进行治疗,从中随机抽取160例,平均非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口服10.0mg 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口服20.0mg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在这160例患者进行治疗3个月后,检查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缩小幅度和子宫体积的变化,并记录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记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和子宫体均有明显的缩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治疗效果相当,但就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来讲,对照组比观察组明显减少。结论: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合理剂量是10.0mg ,治疗效果虽然没有很明显的不同,但是不良反应发生的现象很少,值得推广。
作者:羊华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人配合助产在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产科收治的18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双人导乐陪伴分娩,对照组采用一对一助产士陪产护理。结果:观察组对助产士服务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人配合助产分娩能有效提高对助产士的满意率,降低产程中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马秀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7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经一段时间护理后,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行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手术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德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频电波刀(LEEP)治疗宫颈糜烂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宫颈糜烂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96%,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4%,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高频电波刀(LEEP)治疗宫颈糜烂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患者满意度普遍较高,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覃贞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5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检验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利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10-2013年8月收治的58例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1例(51.72%)患者通过快速尿素酶法检验阳性,18例(31.03%)患者嗜银染色法检验阳性,29例患者采用两种方法检验均显为阳性,5例(13.16%)患者快速尿素酶法临床检验为阴性、嗜银染色法临床检验为阳性,9例(15.5%)患者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验为阳性、嗜银染色法检验为阴性。结论:快速尿素酶法联合应用嗜银染色法后,能有效的提高临床诊断幽门螺杆菌的准确性。
作者:蒙正规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因为医患关系存在着日趋紧张的现象,所以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的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护理工作相对繁重,危重患者较多的心血管内科来说,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室的未来发展和水平,因此护理关怀行为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护理关怀行为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为培养护生的关怀能力及关怀行为提供依据。
作者:蒋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利用斑马鱼作为研究模型探讨BPA 对于胚胎神经发育的毒性机制。
作者:袁天桢;陈茂勇;王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散光是平行光经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未矫正的散光患者由于不能清晰的将外界事物成像于视网膜上,必然会影响视觉质量。散光眼配戴散光软镜的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配戴框架眼镜的,对比敏感度也好于框架眼镜的。散光眼配戴散光隐形眼镜后能够获得满意的配适和较好的视觉质量,是散光患者的理想选择。
作者:卢志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究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患者使用有限内固定加单侧多功能骨科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2年8月来我院接受有限内固定加单侧多功能骨科外固定支架的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34例,并进行完整随访记录;疗效评定借助 Jo-her Wruh评分标准。结果:34例患者中30例恢复良好,4例恢复不理想,治愈率为94.1%,且无术后钢针折断弯曲、严重感染、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等状况发生,仅1例患者出现皮肤坏死致骨外露,1例出现骨折成角移位。结论:有限内固定加单侧多功能骨科外固定支架可有效的稳定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同时也便于临床对伤肢软组织的处理、骨折的愈合及患肢早期功能的恢复。
作者:杜妍;钱俊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游离空腔通道造口成型术与中医药介入治疗肝胆管结石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98~2001年采用本疗法治疗36例肝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6/36,16.7%]残余[或复发]结石,均采用切开胆道造口取石,取净率83.3%[5/6]。本组4例术后因残余[或复发]结石并发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再次住院,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经胆道造口取石治疗后,避免了再次经腹手术。采用本法,成功的预防了逆行性胆道感染,消化性溃疡、盲端综合征、以及结石的复发与再生,从而有效的治愈了胆石病。结论:本法的应用,显著的提高了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胆石病的治疗,不仅仅是消除结石的本身,而且又恢复肝胆结系统的功能。本术式保留了 oddi’s包括括约肌的结构与抗反流的特殊功能,胆汁经原路进入十二指肠。肝细胞产生的病理性胆汁,是胆石形成的基本因素。中医药的介入应用,能够有效的防止病理胆汁的产生。只有正本清源,才有望治愈结石。
作者:陈文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本文收集了2003-2013年间17例经我院X线、上消化道造影和C T检查的诊断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及 X 线、上消化道造影、CT 影像学特征。
作者:张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快速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60例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快速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快速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检测在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水平的结果基本一致,而快速血糖仪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可广泛运用于临床血糖的检测。
作者:曾继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静脉输液是基本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是一种有创性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疏忽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据统计,目前我国各家医院有90%~95%的住院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门诊患者接受静脉输液的数量也较大,其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其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我们开展了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提升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病人的输液安全。
作者:许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中快速病理诊断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接收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其局麻清醒状态下等待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结果时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中脉搏和血压的变化情况以及患者围手术期抑郁焦虑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中和术后脉搏、血压、抑郁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手术患者等待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结果过程中,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负性心理,护理人员除了对其进行正常的术中护理,还应当加强心理干预,稳定患者的脉搏和血压,有效降低患者的紧张、焦虑的心理,使患者树立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凌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血脂、血糖和肝功能指标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脂肪肝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80例健康人士进行检测,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观察组 AST 、ALT 和 T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1);(2)观察组 TG、TC和 HDL -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DL -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 FBG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脂肪肝通常伴随其他疾病一起出现,或者根本是由其他疾病所导致的,因此针对脂肪肝的临床治疗,不能局限于病症本身,而应该在对相关指标持续监测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从治疗、调理等多方面入手,确定联合诊治方案,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作者:王蕾;尹素秀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