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 CT 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在诊断肺动脉血管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

刘丽媛;王文革

关键词:肺动脉血管栓塞,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血管造影
摘要:目的:对肺动脉血管栓塞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 T 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120例患者经心电图和核素肺灌注扫描、通气显像等进行检查,确诊患者为肺动脉血管栓塞患者,同时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4例肺栓塞直接征象,2例左肺动脉栓塞,为部分阻塞;2例右房栓塞发现,栓子附着在患者右房侧壁,并跟随心脏搏动而进行轻微的摆动。肺栓塞间接征像:82例为右房右室出现扩大,室间隔向左室移位,同时右室/左室的比值增大;38例患者的右房右室内径在正常范围之内。 PE增强 CT 表现:76例患者为三尖瓣反流。结论:对肺动脉血管栓塞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 肺动脉血管造影进行检查,能够有效地对疑似等患者进行明确诊断,简单、方便、没有创伤、价格低廉。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由于多种心脏功能和结构性疾病导致心室射血能力或(及)心室充盈受到损伤进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高,常见于老年人群。由于慢性心力衰竭为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加之患者集中在老年人群,机体功能衰退明显,因此CHF的治疗始终是一个难题。原先的临床治疗方案主要以减轻患者病症和体征为主,但无法起到改善患者心肌收缩能力的作用[1]。随着对 CHF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方案逐渐转变为缓解患者的病程发展,预防心室肥厚,减少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的药物治疗也从利尿药、强心药、扩血管药等常规药物转向内分泌拮抗剂治疗为主的新阶段。

    作者:王秋实;邱祥春;张晓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血管疾病临床抗栓治疗的新进展

    抗栓药物主要包括两种,即抗血小板以及抗凝药物,以上两类药物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以及药理作用,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应全面了解抗栓药物的特性,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从而减少并发症以及改善抗栓治疗效果。对此,本文分析了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常采用的抗栓药物,并阐述了抗栓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李电优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无菌技术对计划生育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针对无菌技术在计划生育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站收治的需要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对象60例,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计划生育手术中采用无菌技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的手术形式,比较两组对象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对象经过在计划生育手术中采用无菌技术,均未发生术后感染,对照组对象经过一般形式的手术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感染,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计划生育手术中使用无菌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手术效果,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安全,且不会出现术后感染,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冯单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颅脑外伤患者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的作用

    目的:观察与探讨颅脑外伤患者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文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14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7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 NFD、FMA以及 MBI变化,并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 NFD 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但 FMA 与 MBI显著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与应激性溃疡以及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在接受综合康复护理之后其神经与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丛晓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性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辨治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原性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辨治规律,根据患者的病症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5名原性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乏力、腹胀、皮肤瘙痒患者数量明显减少,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结论:对原性性胆汁性肝硬化采用中医辩治方式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龚崇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病证关系探讨

    目前治疗疾病的方法众多,但简单归纳主要是中西医结合。多数是将西医确诊的疾病,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将疾病所表现出的证候加以辩证,然后提出不同证候的基本治疗方法。不论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都要求对病情作深入地分析,然后根据病、证不同制定相应的治则。从同证异病的差异中寻找针对性强,能阻断疾病发展的有效方药。因此,探讨病证关系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宏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 CT 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 T 对早期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肺癌拟诊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 T 检查和病理检查,将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 T 对不同类型早期肺癌的正确诊断率。结果:120例肺癌拟诊患者经多层螺旋C T 检查诊断为肺癌102例,良性病变20例,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肺癌的97例,良性病变27例,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 T 可以提高早期肺癌的正确诊断率,使患者能够及时治疗,提高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作者:刘克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BPA 对中脑后脑边缘处发育的影响

    利用斑马鱼作为研究模型探讨BPA 对于胚胎神经发育的毒性机制。

    作者:袁天桢;陈茂勇;王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后的临床疗效和继发障碍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脑梗塞急性发病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组给予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继发障碍的发生率。结果:康复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其继发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降低脑梗塞后继发障碍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光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在子宫肌瘤并发高血压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子宫肌瘤并发高血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术前、术中、术后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降低情况与对照组对比,降低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6%,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81.8%,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子宫肌瘤并发高血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获得效果较为明显,具有极大临床意义。

    作者:陈俊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6例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一种渐进性疾病,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1]。

    作者:孙雪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大脑处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细节汇编十四

    文献[1-9]提出了血液循环在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时序控制作用,并用量化模型结合结构风险小化相关理论说明时序控制作用的意义。文献[10-22]汇总介绍量化模型中的一些细节,本文将继续对更多细节进行介绍,以期同行能更深入理解该模型。文章对文献[10]的一些举例的表述进行完善,使其更加完善。

    作者:谢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探讨

    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药学干预,保证该类药物使用规范化,大限度降低耐药珠菌的产生率。方法:回顾2011年1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患者466例,随机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200例,对照组266例),为研究组患者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药学干预,不为对照组进行任何干预,统计两组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张数,此外,比较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使用张数,医生知晓张数以及耐药珠菌的产生情况。结果:从喹诺酮类药物的处方张数看,研究组共有623张,对照组共有892张;从不合理处方数看,研究组共98张,对照组共194张;从医生知晓情况看,研究组知晓96张,对照组知晓160张;从耐药珠菌产生情况看,研究组4例,对照组46例。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合理、更规范,经对比,两组数据出现了明显差异,认为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药学干预,可提高其合理使用率,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作者:吴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目的:讨论并且分析应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曾经收治的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即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各9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的治疗方案,对照组的患者则应用贝纳普利联合氨氯地平的治疗方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特点,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部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了不同方法治疗之后,观察组的9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达到了显效的患者有73例,治疗效果达到了有效的患者有15例,治疗无效的患者有2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7.8%;对照组的9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达到了显效的患者有55例,治疗效果达到了有效的患者有26例,治疗无效的患者有9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0.0%,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值和舒张压值以及心率值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作者:王惠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浅析乡、村两级转诊对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的重要性

    目的:加强乡村两级疑似患者转诊是否能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方法:通过2007-2009年、2010-2012年转诊疑似患者及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加强乡村两级转诊后无论疑似患者还是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均有明显增加。结论:加强乡村两级转诊工作能够提高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发现率,减少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传播,符合国家对肺结核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要求。

    作者:张瑞;刘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2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我院实际分析临床综合护理措施的效果,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果:2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经综合护理12周后,治愈12例,显效14例,无效2例,复发2例,临床有效治愈率为92.85%。结论:综上,综合护理措施有利于积极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促进疾病治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蒋科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及对策

    随着医疗纠纷的逐年增加,护患关系日趋紧张,护患矛盾已成为社会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之一,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这其中有患者的因素,但同时也反映出护理队伍、医院管理、医疗体制等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就护患关系的影响因素浅谈如何减少护患纠纷。

    作者:段朝艳;张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42例胆囊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胆囊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为以后的胆囊癌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总结2008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普外科手术治疗胆囊癌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经验进行总结,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26例胆囊癌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14例患者治疗后病情未见缓解,2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胆囊癌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对其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护理经验以减少胆囊癌的手术率。

    作者:张月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颈脊髓损伤及其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目的:颈脊位损伤是颈椎骨折脱位的严重并发症,在骨科临床较为常见,颈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人体正常感觉、运动、括约肌及有关植物神经功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面瘫,后果极为严重。现就护理过的7例病人,结合有关资料谈谈颈脊髓损伤及其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作者: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09-2013年自贡市自流井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

    目的: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动态死亡变化趋势及死亡原因,探讨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2009-2013年辖区本地户口儿童及非本地户口居住1年以上的儿童死亡监测报表(3+1)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3年新生儿死亡率由2.716‰降为1.735‰(P<0.05),婴儿死亡率由5.431‰降为1.735(P<0.05),0-4岁儿童死亡率由6.110‰降为2.892‰(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原因排在前两位的依然是先天异常和意外死亡,但出生窒息和肺炎的排序有明显下降。结论:自贡市自流井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年有明显下降,降低出生缺陷任然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杨慧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