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乙肝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杨晓东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慢性乙肝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7月间收治慢性乙型肝炎3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4例以及正常人群30例病情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组患者间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差异;同时对慢性乙型肝炎32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4例患者病情监测,根据转氨酶水平、凝血功能有无好转分为恶化组和好转组,比较两组间IgG、IgA、IgM水平差异.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以及正常人群组间血清免疫球蛋白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正常组,而两组肝炎患者间免疫球蛋白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分析发现,恶化组IgG、IgA、IgM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是反应肝细胞损害的可靠指标,同时,监测IgG、IgA、IgM水平变化对于了解病情进展与评估预后亦有重要指导价值.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中完全与部分网膜切除的临床效果对照

    目的:对照分析早期胃癌次全切除术中完全与部分网膜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6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2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按照患者住院尾号将其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指标变化状况,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前血清白蛋白水平、首次排气时间及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第一天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次全切除术中部分网膜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疾病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涛;曹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浅谈中药结合催眠疗法对失眠的综合治疗

    目的:探讨中药结合催眠疗法对失眠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实验组实施催眠疗法同时结合中药治疗,进行干预前后的效果评价,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方法,把两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明显的睡眠潜伏期长,总睡眠时间减少,实验组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潜伏期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中医治疗结合催眠干预综合治疗应用于失眠患者,效果明显,应在临床推广.

    作者:苏荣;斯琴高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健康生活方式对大学生高血压危险因素综合性干预的影响分析

    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高血压越来越趋于低龄化,我国大学生人群中高血压检出率有增加趋势[2].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危险因素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已经逐渐形成,其中,年龄、性别、家族遗传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肥胖、吸烟、饮酒、嗜咸、缺乏体育锻炼、精神紧张是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特殊群体,若在此时期明确其存在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用健康科学生活方式对可变危险因素加以干预,不仅可预防高血压,而且可有效控制高血压.预防和控制青少年高血压,可较好地控制成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3].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360例,均为我校1 3年级大学专科生,入学体检或门诊诊疗过程中发现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220例,女14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180例,男116例,女64例)和对照组(180例,男114例,女66例).两组年龄、性别及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红英;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100例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目的:在院前护理状况下研究对于多发伤患者的治疗.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院前救治的100例多发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抽取分析.结果:在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之后,100例多发伤患者有90人出现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百分比占到了90.0%;而病情保持稳定的患者有5例,占5.0%;只有4人出现途中病情加重的情况,占4.0%;另有就地死亡1人,占1.0%.结论通过适当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极大地稳定改善患者病情,可见是现代医学急救中重要的一环.

    作者:李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药物流产米非司酮3次给药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药物流产中米非司酮3次给药法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 2013年12月治疗的400例健康妇女,停经天数均小于49d,通过B超确诊是早孕.400例早孕妇女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早孕妇女使用常规给药法进行流产,观察组早孕妇女使用米非司酮3次给药法进行流产,对两组早孕妇女的流产效果进行对比与观察.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宫缩发动时间、呕吐次数以及孕囊排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中孕妇的疼痛程度102例轻,69例中,29例重,出血量少于月经量的有99例,与月经量类似的有89,超过月经量的有13例;对照组中孕妇的疼痛程度73例轻,99例中,28例重,出血量少于月经量的有65例,与月经量类似的有73,超过月经量的有62例.结论:米非司酮3次给药法在孕妇药物流产中的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孕妇的疼痛程度,出血量也较少,而且孕妇流产所需的时间较短,具有良好的流产效果.

    作者:申庆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浅论新医改对乡镇医院的影响

    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医改目标的核心策略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所,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的功能是否完善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对“保基本、强基层”的医改策略能否实现和农村居民能否享有有质量的基本卫生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新医改的内容,对新医改可能在乡镇医院造成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医改的经营对策.

    作者:李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3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与对照组(79.31%)相比明显较高,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唐先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心衰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的心衰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至2012年我院的3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其术后的心衰护理情况进行探讨.结果:患者在经过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循环系统护理、呼吸系统护理、引流管护理、呼吸机护理、用药监测等综合护理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临床中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心衰的症状是比较常见的,需要对其提供全面的护理来缓解症状,避免心衰的产生,保障治疗效果.

    作者:和淑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究分析对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止血效果明显,子宫收缩性好,质硬,出血逐渐停止,并且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尿量均恢复正常,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再出血、血液循环不良等症状,所有患者均保留子宫.结论: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患者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并且能够快速止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文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关于楚某的健康管理方案

    通过收集本市一税务系统男性干部楚某的肥胖、高血脂和亚临床高血压的相关健康资料,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其高血压、冠心痛、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风险,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进行运动、饮食干预等来改变其生活方式,总时90天,达到其减轻体重、降低血脂等效果.同时也为同类人员提供参考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作者:文采;肖明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刍议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及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这门学科关键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好中医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对于如何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的探讨中,本人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学方法需要同步创新,表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质量.而在教学中,因为是英文的基础理论教学,在需要中英文互译的中医学习的问题上更需要教师在文化交流上注意中外的异同点,需要教师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教学需求.

    作者:柏文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手部外周正中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

    1 手的感觉是十分精细而复杂的手的正常感觉功能使人得以用手操作物品和体验各种物品的品质,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刺激.人的手一旦失去了正常的神经支配,就如同废手一般,因此必须尽大可能帮助外周神经损伤患者恢复功能.2 正中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内、外束主要分支支配的肌肉有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指深屈肌、桡侧半旋前方肌,部分大鱼际肌及第一、第二蚓状肌.皮肤感觉方面,正中神经分布到桡侧三个半手指的皮肤.食指、中指、中节与远节为其单一神经分布区.

    作者:杨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2月 2012年2月收治的40例子宫全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腹式子宫全切术,观察组2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结果:观察组20例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比传统腹式子宫全切术术中出血量少,患者肛门排气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极大的减少了患者开腹时的痛苦,值得在子宫全切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作者:付桔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基于体检的超声诊断价值探究

    目的:对健康体检中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对1201名接受健康体检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201名受检者经超声检出脂肪肝321例,胆囊结石49例,胆囊息肉样变43例,肾结石37例,其他疾病48例,脂肪肝检出率高于其他类型疾病(P<0.05);不同年龄组者疾病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健康体检中可对部分常见疾病作出准确诊断,临床价值显著,可以将其作为健康体检中的常规检查手段,值得关注.

    作者:刘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再障患儿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副反应的护理干预防治措施

    目的:分析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治疗儿童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常见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患儿在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观察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56例接受ATG治疗的儿童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临床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特点显示ATG的副反应以发热、寒颤、皮疹等类过敏反应多见,我院56例中发生率为96%;其次是血清病发生率为11%、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引起的感染和出血发生率为10%、肝脏损害发生率为4%、肾脏损害发生率为3%及心血管系统影响发生率为2%,没有患儿死于相关的毒副作用,死亡率为0,大多数患儿对ATG有良好的适应性,均能安全完成治疗.结论:根据获得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在ATG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副反应的临床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防治措施,可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邝平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硬膜外麻醉在胆囊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说明硬膜外麻醉在胆囊手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3年11月之间来我院就诊的胆囊疾病患者40例,将这4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20人,实验组在进行胆囊手术时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进行手术时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手术前后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前和手术中的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情况、血氧饱和度、手术后平均拔管的时间、平均睁眼的时间以及术后患者发生的不良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20例患者的手术前和手术中的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手术的平均拔管时间和睁眼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能够有效的缩短时间.同时实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明显差异性.结论:硬膜外麻醉可以有效的为胆囊手术的患者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邹吉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药剂科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思考

    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更新,药剂科作为医药内一个重要的学科,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受陈旧的传统观念影响,一直发展比较缓慢,管理模式也远远落后于迅速发展的医药学,越来越不能适应对医学服务要求较高的患者,本文就我国药剂科的发展现状来进行讨论,从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作者:彭方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立体定向框架定位的精确性验证

    目的:验证立体定向框架定位的误差.方法:采用国产的体部定位框架,STAR-2000型三维TPS系统.定位时用魔十字加以联合体部定位框架同时定位,CT扫描结束时在肿瘤中心层利用激光灯标出体表标记并记录对应定位框架Z轴坐标,与魔十字定位和立体定向框架定位的肿瘤中心层Z轴坐标比较,后用胶片照相法检验靶中心坐标的误差.结果:立体定向框架定位的误差有时达10mm,魔十字定位误差在2-4mm,CT扫描激光灯标出肿瘤中心层Z轴坐标经胶片照相法检验误差在2mm..联合定位误差一般在2mm内,可省去胶片验证.结论:立体定向框架定位时因多种原因影响,需与CT扫描激光灯标出肿瘤中心层Z轴坐标比较和校正.

    作者:尹忠文;张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乳糖酸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乳糖酸阿奇霉素在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小儿支气管炎患儿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儿在经过常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实验组患儿不理想,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9.55%,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45%,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5%,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糖酸阿奇霉素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在药物动力学特性和抗菌作用方面由于其他药物的疗效,临床用量较小,患儿住院时间较短,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作者:李贤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影像学特点研究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29例(63.0%)患者为急性起病,12例(26.1%)患者为亚急性起病,5例(10.9%)患者为慢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24例(52.2%)为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9例(19.6%)患者表现为大脑皮质刺激症状;7例(15.2%)患者表现为眼部症状,4例(8.7%)患者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经头颅CT平扫示条带征17例,头颅MRI平扫示实三角征18例,增强示空三角征8例;MRI和DSA均见血栓部位血流消失;经治疗,41例患者均康复出院,5例患者有明显好转.结论:脑静脉窦血栓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与认知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中CT的诊断率较低,MRI+ MRV及DSA的确诊率高.

    作者:范国利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大家健康(中旬版)杂志

主管: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