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l/eto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分析

姜艳梅;袁宏;刘新元;王滨;李士军;王楠

关键词:amll/eto融合基因, RO-RT-PCR, 微小残留病
摘要:本研究目的旨在构建实时荧光定量RT-PCR(RQ-RT-PCR)方法检测用的amll/eto融合基因的RNA标准品,并以此作为工具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状态.应用定性的RT-PCR筛选患者标本中的amll/eto融合基因,经体外扩增转录,得到1010拷贝数RNA标准品,并对37例患者骨髓/外周血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RNA标准品具有线形良好的标准曲线,扩增效率较高,特异性较好;患者初诊组和复发组的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的平均值高于完全缓解组(CR)(P<0.05);随访的患者中初诊时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很高,完全缓解时降低,复发时明显升高.初诊和CR两个时间点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相差2个数量级以上时,病人的复发危险性相对较小,如果amll/eto基因的相对值持续升高,则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差.结论:RQ-RT-PCR方法检测amll/eto融合基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可信度和稳定性较好;对amlI/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MRD定量动态监测有助于初步评价治疗效果,估计患者的复发危险度,因此有望成为确定强化治疗的时机、延长病人完全缓解期的重要手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表型及其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分析

    本研究评价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骨髓(BM)或外周血(PB)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在B-CLL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收集67例B-CLL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67例B-CL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D3、CD4、CD8和NK细胞各项指标均极度减低,与正常人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而CD4/CD8比值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这些患者中CD19阳性率高(91.04%),其他抗原表达阳性率依次为CD5(80.60%),CD20(76.12),cyCD79a(74.63%),CD38(43.28%),CD11c(42.86%),CD7(41.94%),ZAP-70(39.29%),CD25(0.00%),CD5和CD19双阳性者占72.73%,CD38与ZAP-70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测定B-CLL患者外周血或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对于B-CLL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丽;朱镭;王宏伟;杨林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蟾蜍灵在诱导HL-60细胞凋亡时对SYK和CBL家族蛋白的影响

    为了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SYK和CBL家族泛素连接酶在蟾蜍灵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沉降技术检测CBL、CBL-b表达和SYK的磷酸化.结果显示,蟾蜍灵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L-60细胞增殖.24、48和72小时抑制细胞活力的IC50浓度分别约为26.3,7.8和2.0 nmol/L.高剂量蟾蜍灵从8小时即开始诱导HL-60细胞凋亡;与此同时蟾蜍灵快速活化SYK,并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下调CBL和CBL-b表达.结论:SYK活化及CBL家族蛋白表达下调可能参与蟾蜍灵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

    作者:曲秀娟;赵明芳;刘云鹏;滕月娥;曲晶磊;张晔;徐玲;李迎春;侯科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流式细胞术联合检测骨髓细胞CD271、CDl33、CD34的表达与分析

    本研究检测骨髓细胞的CD271、CD133和CD34的表达,分析细胞表达CD271与CD133及CD133与CD34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设计组合用CD45-PerCP、CD271-PITC、CD133-PE和CD34-FITC标记骨髓细胞,获得细胞后以FSC、SSC和CD45反复对细胞群进行定位和筛选,然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上述表达.结果表明,骨髓细胞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0.16%、0.20%和0.43%,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后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0.49%、0.47%和1.07%;骨髓细胞的CD271+ CD133+共表达率为0.02%,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CD271+ CD133+的共表达率为0.03%.90%CD133+细胞表达CD34,40%CD34+细胞表达CD133.结论:建立的三色荧光联合检测方法可作为检测骨髓中CD271+,CD133+和CD34+细胞的方法.CD271阳性细胞与CD133和/或CD34阳性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群,CD271可能在评价和指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俊;朱兵;杜海燕;孙天胜;张长虹;杨连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VEGF与COX-2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中的表达及意义

    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环氧化酶-2(Cox-2)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收集29例MM患者血清标本,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VEGF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血清中Cox-2含量.结果表明:MM患者血清VEGF含量(365.34±65.63)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VEGF含量(122.52±39.29)pg/ml(P<0.05),在疾病进展期VEGF含量(395.07±54.90)pg/ml高于稳定期VEGF含量(300.33±44.22)pg/ml(P<0.05).MM患者血清Cox-2表达阳性率为31%,高于正常对照组阳性率0%(P<0.01),疾病进展期Cox-2表达阳性率为50%,高于稳定期阳性率2l%(P<0.01).结论:VEGF和Cox-2水平在MM发病中有一定意义,可作为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

    作者:包红雨;朱明清;江淼;董宁征;阮长耿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

    为了解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用不同浓度(0.1-10μmoL/L)的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处理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系K562,用台盼蓝染料排斥法了解小分子对K562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变化,基因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分析基因表达谱的变化,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表达谱的部分结果.结果表明,二酰亚胺类小分子能够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二酰亚胺类小分子处理后白血病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信号通路成员基因、原癌基因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相关的基因转录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是一种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小分子,这种抗肿瘤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调节某些重要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褚彬;袁谷;周江;欧媛;朱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As2O3和/或TGF-β1诱导NB4细胞凋亡中P27Kip1、cyclin E、内源性TGF-β1的变化及其意义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和/或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于NB4细胞后的细胞凋亡情况、P27Kip1、cyclin E及内源性TGF-β1 mRNA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用MTT法检测As2O3,对NB4细胞的细胞毒性及IC50,用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半定量RT-PCR检测P27Kip1、cyclin E以及内源性TGF-β1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As2O3、TGF-β1均能明显抑制NB4细胞的生长,促进NB4细胞的凋亡;As2O3对NB4细胞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均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24小时的IC50约为12μmol/L,48小时的IC50约为5μmol/L,72小时的IC50约为3 μmol/L.As2O3和/或TGF-β1均可使NB4细胞出现细胞周期阻滞,5 μmol/L As2O3使NB4细胞阻滞在G2/M期,5 ng/ml TGF-β1使NB4细胞阻滞在G1期,两者联合处理组主要使S期阻滞.As2O3、TGF-β1分别作用于NB4细胞时均可见P27Kip1及内源性TGF-β1的mRNA表达上调,而cyclin E的mRNA表达下调;联合处理组结果显示TGF-β1可增强As2O3上述作用.结论:As2O3及TGF-β1均可诱导NB4细胞凋亡,引起细胞周期分布异常;As2O3及外源性TGF-β1可能通过上调内源性TGF-β1使P27Kip1高表达以诱导细胞凋亡;TGF-β1可能直接抑制了cyclin E的表达,或者通过上调P27Kip1的表达而反馈抑制cyclin E的活性,从而导致NB4细胞周期阻滞.

    作者:梁颖;李艳;王月;李霞;王萍萍;王柏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获得性血友病A的临床分析与实验室检查

    为了提高获得性血友病A(acquked hemophilia A)的诊断水平,对1例获得性血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象学、实验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了解患者病史,复习静脉彩超记录和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项目有: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FI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TT)时间、血浆FⅧ:C、FIX:C、FXI:C和FⅫ:C.结果表明:APTT99.3秒,PT13秒,TT 13.5秒,FⅧ:C 2%、FⅨ:C 7%、FⅪ:C 9%、FⅫ:C 21%.患者血浆加等量正常新鲜血浆不能使APTT延长完全纠正;患者血浆和等量正常新鲜血浆混合后于37℃温育情况下,APTT随温育时间延长而延长;患者血浆稀释10倍后加等量未稀释正常血浆重复测定结果显示:FⅧ:C 6%、FⅨ:c 75%、FⅪ:C 95%、FⅫ:C 123%.抑制物滴度测定表明:FⅧ抑制物>32 Bethesda单位/ml.获得性血友病A确诊后,经强的松、硫唑嘌呤治疗1月余,复查APTT为33.3秒、FⅧ:C为128%、FⅧ抑制物消失.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分析影象学所见,进行APTT纠正试验、稀释试验和抑制物滴度测定,能减少获得性血友病的误诊和误治,免疫抑制治疗能消除FⅧ抑制物,恢复正常凝血功能.

    作者:谢炳寿;王文权;黄瑛;叶玲丽;胡理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人类ERMAP-siRNA对Ara-C诱导K562细胞向红细胞系分化过程的影响

    为探讨人类ERMAP基因在红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设计ERMAP-dsDNA,制备ERMAP-shRNA表达质粒,并建立稳定表达ERMAP-shRNA的K562细胞系(即ERMAP-shRNA/K562细胞系),观察Ara-C诱导ERMAP-shRNA/K562细胞向红细胞系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联苯胺染色细胞阳性率和细胞表面标记等的变化,同时以FQ-PCR检测K562细胞人类ERMAP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经Ara-C诱导72小时,ERMAP-shRNA/K562细胞与对照组比较,体积较大,胞浆量较少,着色大部分呈深蓝色或蓝紫色,部分细胞仍可见1-2个核仁;联苯胺染色阳性率由1.17%增加至2.04%(P<0.05),但仍低于Ara-C诱导K562组(P<0.05);CD36-/CD235a+细胞比例从8.83%增至11.28%,CD36+/CD235a+细胞比例从1.23%增至2.64%,CD36+/CD235a-细胞比例从0.59%增至1.47%,均明显低于Ara-C诱导K562细胞组;与此同时,ERMAP-shRNA/K562细胞ERMAP基因的表达量从诱导前的2.52×10-3缓慢增加至诱导72小时后的4.53×10-3,明显低于K562细胞组.结论:ERMAP-shRNA可抑制Ara-C诱导K562细胞向红系分化的过程,这进一步提示人类ERMAP基因与红细胞分化发育过程有关.

    作者:梁洁芳;陈滢;叶铁真;何映谊;何新荣;林丽丹;高赛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投稿简则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分子伴侣BiP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NCI-H929(H929)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对H929细胞中分子伴侣BiP表达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处理H929细胞24小时后,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靶细胞凋亡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靶细胞BiP mRNA和BiP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硼替佐米(20、40、80 nmol/L)均可诱导靶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15.73±0.67)%、(27.83±1.26)%及(44.17±2.25)%,呈剂量依赖性,且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1.21±0.07%)(P<0.05);经不同浓度硼替佐米处理后,靶细胞BiP mRNA和BiP蛋白水平均高于未处理组,且二者变化一致;在相近的促凋亡条件下(凋亡率约40%-50%),标准内质网应激诱导剂brefeldin A(500 ng/ml,24小时)对H929细胞BiP mRNA和BiP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与硼替佐米(80 nmol/L,24小时)基本一致.结论:硼替佐米诱导H929细胞凋亡并伴有分子伴侣BiP mRNA和BiP蛋白表达上调,表明硼替佐米诱导的H929细胞凋亡极可能涉及内质网应激反应.

    作者:董红娟;陈协群;高广勋;顾宏涛;潘耀柱;高瑛;朱华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l/eto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分析

    本研究目的旨在构建实时荧光定量RT-PCR(RQ-RT-PCR)方法检测用的amll/eto融合基因的RNA标准品,并以此作为工具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状态.应用定性的RT-PCR筛选患者标本中的amll/eto融合基因,经体外扩增转录,得到1010拷贝数RNA标准品,并对37例患者骨髓/外周血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RNA标准品具有线形良好的标准曲线,扩增效率较高,特异性较好;患者初诊组和复发组的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的平均值高于完全缓解组(CR)(P<0.05);随访的患者中初诊时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很高,完全缓解时降低,复发时明显升高.初诊和CR两个时间点目的基因amll/eto的相对值相差2个数量级以上时,病人的复发危险性相对较小,如果amll/eto基因的相对值持续升高,则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差.结论:RQ-RT-PCR方法检测amll/eto融合基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可信度和稳定性较好;对amlI/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MRD定量动态监测有助于初步评价治疗效果,估计患者的复发危险度,因此有望成为确定强化治疗的时机、延长病人完全缓解期的重要手段.

    作者:姜艳梅;袁宏;刘新元;王滨;李士军;王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43例免疫表型研究

    为了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免疫表型特征,以CD45/SSC设门,对143例APL进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比较初发和复发时免疫表型变化.随机选择同期42例HLA-DR阴性的非APL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E)患者作为对照,其中31例CD34也为阴性,探讨其与初发APL的免疫表型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初发APL中91.9%表现为CD34和HLA-DR共阴性,复发时CD34和HLA-DR阳性率增高(37.5%vs 3.0%,37.5%vs3.9%).初发APL组CD34阳性率低于DR- AML组(3.0%vs 23.4%),初发APL组CD34即使阳性,其表达水平也较低(p<0.05).②初发APL组CD33阳性率高于各对照组(97.0%vs75.0%,83.3%,83.9%),其表达水平亦高于各对照组(P<0.05).③初发APL组淋系抗原中仅见CD2的表达,未见CD7的表达,而DR- AML组、CD34-/DR- AML组CD7阳性率分别为12.0%,6.5%,高于初发APL组(p<0.05).结论:免疫表型检测可以为APL的快速诊断提供依据,对HLA-DR-的AML可以从CD34的表达与否、CD33的表达水平、淋系抗原表达情况以及SSC特征等方面与APL进行鉴别.

    作者:孙海敏;钱思轩;吴雨洁;乔纯;洪鸣;范磊;杨慧;张建富;张苏江;吴汉新;仇红霞;陆化;徐卫;盛瑞兰;李建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白介素18(IL-1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AA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sVCAM-1、IL-18和VEGF水平.结果表明:AA患者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分别为(839.08±173.97)ng/ml和(380.35±47.76)pg/ml,较正常对照组的(538.16±91.21)ng/ml和(256.39±59.52)pg/ml明显升高(P均<0.01);且重型AA的sVCAM-1和IL-18水平[(969.94±182.54)ng/ml、(388.96±46.06)pg/m1]较慢性AA的sVCAM和IL-18水平[(709.26±165.32)ng/ml、(352.21±47.08)pg/ml]升高更为明显(P<0.01;P<0.05);而AA患者血清VEGF水平[(69.63±27.42)pg/ml]较正常对照组[(125.62±32.15)pg/ml]明显降低(p<0.01),且重型AA[(51.30±29.86)pg/ml]较慢性AA[(80.02±25.14)pg/ml]降低更显著(p<0.01).AA患者治疗后血清sVCAM-1和IL-18水平[(623.84±176.57)ng/ml、(295.25±89.31)pg/ml]较治疗前[(847.33±186.41)ng/ml,(368.50±62.02)pg/ml]明显降低(p<0.01;P<0.05),而VEGF治疗后水平[(90.61±28.76)pg/ml]较治疗前[(63.93±26.04)pg/ml]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水平的sVCAM-1、IL-18及低水平的VEGF细胞因子,可能与AA的发生、发展及病情进展相关.

    作者:刘瑞玉;巫远忠;范火亮;许先吟;罗耀光;胡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胚胎AGM区造血发育的研究现状

    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是哺乳动物体节期胚胎自主产生造血干细胞(HSC)的主要造血组织.AGM区造血发生模式主要是造血发生内皮,而近年来有证据表明造血血管原始干细胞和血管外间质也参与其造血形成.AGM-HSC的表面标志随发育成熟变化活跃,其中CD41是早建立的造血标志,而内皮细胞特异分子在不同发育阶段HSC的表达变化提示该细胞的逐步成熟和稳定.经典造血生长因子白介素3对AGM-HSC的扩增效应令人兴奋,而联合斑马鱼模型揭示前列腺素对AGM区以及骨髓HSC的调节活性也预示今后的研究手段将更为丰富.近,AGM区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发现及其显著的造血支持功能将有助今后发掘新型的HSC调控因子.本文就AGM区的造血发生模式、AGM区HSC的表面标志和AGM区造血干细胞的调控进行了综述.

    作者:贺文艳;刘兵;毛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FLT3-ITD突变在儿童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与多药耐药的关系

    为了研究FLT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FLT3-ITD)突变在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该类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多药耐药基因mdrl表达的关系,应用RT-PCR技术检测81名初发儿童AML骨髓标本,FLT3-ITD突变及mdrl基因的表达,并分析患儿骨髓细胞遗传学及免疫表型.结果表明:在AML患儿中FLT3-ITD突变率为9.88%(8/81),均为杂舍突变.突变患儿年龄较无此突变者明显偏大,但与性别、细胞免疫分型等无关.突变组就诊时白细胞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数较无突变组显著升高(P=0.001和P=0.041),且突变组患儿表现为正常染色体居多.突变组患儿预后较差,首次诱导缓解率仅为25.00%,而无突变组为76.71%.RT-PCR法检测mdrl基因显示,27名患儿表达该基因,但在FLT3-ITD阳性的8名患儿中只有3人是同时表达mdrl基因,此结果提示FLT3-ITD发生与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FLT3-ITD突变是儿童AML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类突变,但突变率较成人为低,此类患儿预后差,首次诱导缓解率低,但FLT3-ITD突变与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无相关性,提示耐药调节剂可能对该类患儿无效.

    作者:赵江宁;乔振华;许莲蓉;鹿全意;牛小青;张鹏;王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为了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回顾性研究了67例住院AL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及感染诱因.结果显示:在AL合并真茵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共分离出真菌63株,以白色念珠茵为主;感染部位为口腔、下呼吸道、胃肠道、血液及泌尿道;易感因素与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有关.结论:①AL患者真菌感染菌谱分布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②侵袭性真菌感染所累及的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和胃肠道;③使用广谱抗生素、中性粒细胞缺乏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④使用抗生素和中性粒细胞缺乏两者对于同一真菌感染患者来说存在交互作用,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与使用抗生素之间、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与中性粒细胞缺乏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作者:梁莉;苏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362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为探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临床意义,对362例CML患者采用24小时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染色体,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将患者分为慢性期和急变期两组.结果表明:附加染色体异常、变异易位、Ph(-)bcr/abl(+)并伴有染色体异常者在两组中的比例分别为:70/268(26.1%)、19/268(7.1%)、4/268(1.5%);50/94(53.2%)、8/94(8.5%)、4/94、(4.3%).362例标本中检出Ph阳性标本324例(89.5%),其中典型t(9;22)(q34;q11)易位297例(91.7%),变异易位27例(8.3%).在27例变异易位中单纯变异易位13例,复杂变异易位13例,隐匿Ph 1例.362例标本中共发现120例特殊核型异常.对上述异常分析显示.出现频率较高的数目异常有:+Ph:26例(21.7%);+8:12例(10.O%);+21:12例(10.0%);+19:9例(7.5%).结构异常中以i(17q)多,有16例(13.3%).结论:与慢性期相比,急变期附加染色体、变异易位等异常率均明显增加,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疾病进展的判断.

    作者:仇海荣;缪扣荣;钱思轩;王蓉;洪鸣;乔纯;张建富;范磊;吴汉新;陆化;仇红霞;陈丽娟;刘澎;张苏江;徐卫;李建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基因在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为了研究逆转录病毒(pLEGFP-N1)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hFⅨ)基因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应用DNA重组技术将hFⅨ cDNA构建入pLEGFP-N1载体,转导入包装细胞系Pheonix细胞,应用病毒上清感染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hUCT-MSCs),经G418筛选10天后获得全部的转染阳性细胞,从蛋白质水平和其功能活性上检测hFⅨ的表达.结果显示:配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hFⅨ的表达,每24小时分泌量达2.68±0.36μg/10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转导hFⅨ的hUCT-MSCs能分泌预期分子大小的hFⅨ入上清.功能性凝集测定实验表明了转导FⅨ的hUCT-MSCs 2天培养上清中hFⅨ的活性为100%-130%.结论:pLEGFP-N1-hFⅨ能有效地转导hUCT-MSCs,并在其子代细胞中表达具有凝血活性的hFⅨ,这为hUCT-MSCs成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细胞载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晓梨;董春兰;冯小明;陈振萍;周泽平;许显辉;赵钦军;邱志勇;任倩;张蕾;韩忠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Apogossypolone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本研究探讨棉酚衍生物apogossypolone(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应用台盼蓝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检、DNA凝胶电泳法、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等来判断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以caspase-3、caspase-9以及BCL-2、BCL-XL分析ApoG2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在U266细胞和Wusl细胞(48小时)分别为0.1、0.2 μmol/L.ApoG2可以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poG2可以使骨髓瘤细胞周期停止在G2期,U266细胞G2期比例从9.7%增至19.6%,Wusl细胞从9.8%增至31.7%.ApoG2能导致U266、Wusl细胞caspase-9、caspase-3活性增高.U266细胞和Wusl细胞经ApoG2 25μmol/L作用24小时后,BCL-XL表达分别下降(7.3±1.4)%和(11.2±6.2)%,Wusl细胞BCL-2表达下降84.4±3.4%.结论: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和下调BCL-2/BCL-XL表达以及影响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林洁;武永吉;杨大俊;赵永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小鼠CD62L-/CD62L+T细胞体外对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

    本研究旨在观察CD62L-/CD62L+ T细胞应答抗原的能力,了解CD62L分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中的作用.用DC细胞呈递特异性抗原hCD4刺激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CD62L分子表达;对分选获得的CD62L-/CD62L+两群T细胞再次给予新的抗原(EL4细胞冻融抗原)刺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L-及CD62L+ T细胞在前后两次受到不同抗原刺激后的活化增殖能力.结果显示:T细胞表面C1362L+分子在受到抗原刺激后表达下调,CD62L+细胞由69.34%降至36.75%,相应的CD62L-T细胞由30.04%升至63.15%.比较第1天及第7天在高CFSE荧光值区(M1)的细胞数表明,在特异性抗原(hCD4)的刺激下,CD62L+T细胞平均百分比值分别为(87.88±1.08)%,(86.88±1.46)%(P>0.05);CD62L-T的测得值分别为(84.52±2.73)%(84.71±2.33)%(P>0.05).两群细胞数在第7天与第1天相比均未出现明显增殖;在非特异性抗原刺激下,CD62L+T细胞在第1天和第6天于M1区的细胞数平均百分比值分别为(76.49±2.41)%,(22.25±3.29)(P<0.001);C1362L-T测得值分别为(77.35±3.82)%,(74.76±3.90)%(P>0,05).此结果说明CD62L+T细胞发生了分裂增殖,而CD62L-T细胞群则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结论:通过体外方法获得了CD62L-CD62L+T细胞,这两类细胞在特异性抗原刺激下未发生增殖反应,但在非特异性抗原刺激下CD62L+T细胞发生了分裂增殖,而CD62L-T细胞无此反应.此结果表明CD62L+T细胞在GVHD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临床上通过体外方法获得CD62L-T细胞而选择性地去除移植物中CD62L+T细胞以减少GVHD的发生提供了思路.

    作者:雷蕾;刘黎琼;周浩;胡俊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管:实验血液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